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绍兴市1991~2004年残留麻痹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陈洁;史愉聪;吴建宏

    目的了解绍兴市残留麻痹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谱.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绍兴市1991~2004年AFP专报系统的监测资料和个案调查材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1~2004年,共报告残留麻痹AFP病例32例,主要分布在嵊州市和绍兴县,6~10月发病较多,其中65.62%为4岁以下儿童,男女性别比为2.56:1.麻痹以单下肢为主,其次为双下肢,引起残留麻痹的主要疾病为外伤性神经炎.结论针对引起AFP病例致残的疾病谱,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同时进一步加强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阻止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的传入和传播,巩固无脊灰成果.

  • 2000-2012年福建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残留麻痹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杨秀惠;周勇;何爱华;严水秀;张红榕;严延生

    目的 了解无脊髓灰质炎后残留麻痹(含死亡)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0-2012年福建省残留麻痹的AFP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00-2012年1822例AFP病例中1790例(98.26%)在麻痹60天后进行了随访,发现残留麻痹病例295例(其中死亡17例),占16.48%.295例残留麻痹病例中,男童是女童的2.13倍,53.22%的病例<2岁;脊灰病毒阳性23例,非脊灰肠道病毒阳性24例.多因素分析显示<1岁发病、免疫史0次和1次、多次就诊、初始麻痹较严重、深部腱反射异常是AFP残留麻痹病例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提高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及时、全程接种率;加强对临床医生培训,及时发现AFP病例,对重症病例及时给予合理治疗,是减少AFP残留麻痹病例发生的相关措施.

  • 2001-2010年四川省宜宾市残留麻痹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余刚;侯明书;于力力

    目的 了解四川省宜宾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残留麻痹病例的流行病学情况,探索降低残留麻痹的措施.方法 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01-2010年AFP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宜宾市2001-2010年的10年间共报告残留麻痹AFP病例63例,残留麻痹发生率为25.40%,发生率高的是筠连县(45.45%),低的是翠屏区(6.67%);病例主要发生在<5岁的儿童,占60.32%;病例以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为主,占68.26%;残留麻痹病例的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全程免疫率是66.67%.结论 加强临床医生对GBS知识的培训、改善医疗服务水平、提高人群卫生保健知识及进一步加强儿童免疫规划工作,是降低AFP病例残留麻痹率的重要措施.

  • 2004-2016年浙江省湖州市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俞梅华;钱晓萍

    目的 了解浙江省湖州市<15岁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湖州市2004-2016年AFP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对残留麻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 2004-2016年湖州市共报告<15岁AFP病例128例,主要为散发.年平均发病率为2.32/10万.发病高峰多出现于每年1月、3月和8-10月,0~4岁组发病率较高,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2∶1.肠道病毒分离率为7.81%.10.16%的AFP病例在麻痹60 d后仍残留麻痹.多因素分析显示<1岁发病、深部腱反射异常是AFP残留麻痹病例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提高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加强临床医生培训、教育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尽早对重症患者开展对症治疗,是降低儿童AFP病例致残率的有效措施.

  • 杭州市无脊髓灰质炎时期急性弛缓性麻痹监测及残留麻痹病例调查分析

    作者:黄利明;符剑;许二萍;杨洛贤;朱冰;张小平;刘艳

    目的 了解杭州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及残留麻痹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谱.方法 根据全市13个区、县(市)2001-2008年连续8年的AFP病例监测,进行系统评估.结果 连续8年共有AFP病例181例,无脊髓灰质炎确诊病例,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在1.59/10万~3.09/10万之间.181例AFP病例共残留麻痹21例,占总病例的11.60%.5岁以下16例,占残留麻痹病例的76.19%,病例以格林巴利综合症为主,共12例,占残留麻痹病例的57.14%.结论 连续8年的AFP监测表明,杭州市的AFP病例监测系统处于敏感状态.AFP病例中残留麻痹以格林巴利综合征为主.

  • 福建省2009-2011年残留麻痹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分析

    作者:吴瑞红;周勇;洪青山;林志强;张冬娟;黄丽芳

    福建省自2000年以来未发现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麻痹病例,但每年仍有一定数量的残留麻痹病例,为进一步提高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工作质量,尽量减少残留麻痹病例的发生,现对福建省2009-2011年残留麻痹的AFP病例的流行病学和病因等进行分析.

  • 广东省急性驰缓性麻痹病例残留麻痹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黄平;郑焕英;林永杰;鄢心革

    1.资料与方法:①广东省2000~2002年AFP病例所有资料均来自广东省AFP病例监测系统.由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AFP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同时采集AFP病例粪便标本,冷藏送至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脊灰实验室检测.②所用检测细胞为RD、L20B细胞系,标准抗血清为脊灰Ⅰ、Ⅱ、Ⅲ型,均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脊灰实验室提供.按照WHO扩大免疫规划和传染性疾病部<脊髓灰质炎病毒检验手册>中的方法,对脊灰分离毒株进行 PCR-RFLP型内鉴定.③所有AFP病例均在发病60天后随访调查,按临床分类标准分类.VAPP残留麻痹病例指标为:典型AFP病例,发病60天有残留麻痹;发病后从粪便中分离到脊灰疫苗株或血清IgM阳性或IgG抗体4倍增高;排除非脊髓灰质炎诊断,包括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外伤性神经炎、横断性脊髓炎、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神经炎、神经根炎、肌病、肿瘤等13种AFP病例病种.④对AFP病例残留麻痹病例进行统计学相关因素分析.

  • 503例残留麻痹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病原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作者:郑焕英;郭雪;刘冷;黄平;林永杰;张勇;柯昌文;许文波

    目的 分析广东省1994-2007年间残留麻痹病例的病原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1994-2007年广东省503例残留麻痹病例的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血清型鉴定和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型内鉴定,并使用统计学方法,综合分析病原学结果与残留麻痹病例的免疫史、性别、年龄等流行病学资料之间的关系.结果 收检了503例残留麻痹病例的粪便标本,其中150例分离到脊灰病毒(PC),均为疫苗类似株,59例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PV和NPEV的年度分离率分别在18.92%.47.06%和4.17%~25.00%之间浮动.PV分离率随年龄组的增大而降低,0岁组高,为61.11%;0~2次免疫的病例的PV分离率远高于全程免疫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残留麻痹病例中的PV和NPEV分离率均高于无残留麻痹的病例.结论 1994-2007年广东省未发现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残留麻痹病例,2岁以下年龄组和0~1剂次免疫者中的PV分离率与残留麻痹有相关性.NPEVs也可能是儿童出现残留麻痹病例的病原之一.

  • 深圳市2001-2011年残留麻痹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情况分析

    作者:卢紫燕;杨卫红;单芙香

    目的 了解深圳市2001-2011年残留麻痹的继续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流行病特征,提高AFP监测质量.方法 对深圳市2001-2011年残留麻痹AFP病例个案资料和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深圳市2001-2011年共报告残留麻痹AFP病例60例,主要发生在小年龄组儿童,<3岁的儿童40例,占66.67%;发病高峰为4~8月,男女比例为1.61∶1;麻痹部位以双下肢麻痹较多,其次为四肢肢体麻痹;残留麻痹的AFP病例以疫苗相关病例(VAPP)和格林巴利综合征(GBS)为主,其次为横贯性脊髓炎、创伤性神经炎等.结论 VAPP的发生是接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难以克服的弱点,为减少VAPP病例及防止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的发生,应在消灭脊灰后期科学、合理地调整消灭脊灰的免疫策略.

  • 江苏省AFP病例残留麻痹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汪志国;马福宝;汤奋扬;冷红英;胡莹;吴昀;陈勇;王滨有

    目的 分析江苏省186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残留麻痹的流行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寻找早期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4-2009年江苏省残留麻痹的AFP病例的186例流行特征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江苏省2004-2009年AFP病例残留麻痹率为12.02%,2007-2009年残留麻痹率较2004-2006年下降50.46%;宿迁县和徐州市AFP残留麻痹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6例残留麻痹AFP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每年4-7月发病数较多,65.59%的病例集中在0~4岁儿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免疫史、粪便标本实验室结果、初始麻痹程度、粪便标本质量和AFP报告单位级别等与AFP病例残留麻痹的发生有关联.结论 将乡镇卫生机构纳入AFP主动监测医院范围,提高监测系统敏感性、脊灰疫苗接种率和儿童就诊及时率,是降低AFP病例残留麻痹率的有效措施.

  • 福建省2011-2013年残留麻痹的AFP病例分析

    作者:吴瑞红;林志强;洪青山;林光灿

    目的 了解福建省2011-2013年残留麻痹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提高AFP监测质量.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个案材料及病原学检测结果.结果 2011-2013年共报告残留麻痹的AFP病例总发生率22.2%(70/316),其中<3岁占52.9%;性别比2.0∶1,≥3次免疫史占70.0%,有14例(20.0%)分离出病毒(非脊灰肠道病毒5例,脊灰病毒9例),分别是PVⅠ型、Ⅱ型、Ⅲ型和PVⅡ+Ⅲ型,经鉴定均为疫苗相关株.引起残留麻痹的疾病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急性脊髓炎和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VAPP)等;病例的麻痹部位按不同病因而不同,以双下肢麻痹较多,其次单下肢,同时还伴有发热、腹泻、肌肉疼痛、肢体感觉障碍和大小便失禁等,深部键发射减弱或消失.结论 在消灭脊灰后期,应科学、合理调整消灭脊灰的免疫策略,减少VAPP病例的发生,加强GBS和急性脊髓炎防治,减少残留麻痹后遗症.

  • 1995~2002年福州市急性迟缓性麻痹残留麻痹病例分析

    作者:林风华;邓惠敏;陈杨伟

    目的了解福州急性迟缓性麻痹(AFP)残留麻痹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原因及疾病谱.方法采用SPSS软件对福州市1995~2002年AFP主动监测报表及有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5~2002年共有残留麻痹病例40例,多发生在<3岁低年龄儿童组,其中福清、平潭残留病例多,共24例.麻痹以单下肢为主,其次为双下肢和四肢,引起残留麻痹的疾病以格林巴利多.结论应采取有效的防治AFP病例致残措施,减少残留麻痹病例.

  • 2008-2012年广东省残留麻痹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谭秋;郑慧贞;朱琦;韩轲;刘宇;刘楚钿

    目的 分析广东省残留麻痹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究预防措施.方法 病例资料来自2008-2012年广东省AFP病例监测系统.病例资料包括病例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麻痹后就诊、免疫接种等情况,并采集双份粪便送省脊灰实验室检测.对残留麻痹AFP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对残留麻痹的有关影响因素作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广东省2008-2012年共报告1 659例AFP病例,其中231例残留麻痹,占13.92%.残留麻痹病例集中分布于0~4岁,占82.25%(190/231),接种3剂次及以上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者占67.97%(157/231),麻痹前多有发热症状(占71.43%,165/231),以下肢麻痹多见(占67.10%,155/231),粪便标本脊灰病毒分离率为19.82%(45/227).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女性、麻痹前发热、粪便分离出脊灰病毒是使AFP病例残留麻痹风险升高的因素,OR值分别为1.673、1.560、6.535;脊灰疫苗免疫3次以上、发病年龄较大是使AFP病例残留麻痹率降低的因素,OR值分别为0.505、0.570.结论 粪便分离出脊灰病毒使AFP病例残留麻痹风险显著升高,残留麻痹病例中可能存在部分脊灰疫苗相关病例,加强对残留麻痹的AFP病例的临床诊断,有利于明确残留麻痹中可能存在的脊灰疫苗相关病例,进而采取防控措施.提高脊灰疫苗接种率,有利于减少AFP病例残留麻痹的发生.

  • 1994~2004年贵港市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分析

    作者:李健龙;覃雄林;覃春伟

    目的了解贵港市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残留麻痹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谱.方法对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的 AFP病例个案调查表和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4~ 2004年贵港市共有 AFP残留麻痹病例 45例,多发生在 <3岁低年龄组儿童,其中不全程服苗 17例.麻痹以单下肢为主,其次为双下肢.引起残留麻痹的疾病以脊髓炎和创伤性神经炎多,其次是临床符合病例、格林巴利综合症.结论应加强 AFP监测和脊灰免疫工作,并采取有效的防治 AFP致残措施,减少残留麻痹病例.

  • 河北省残留麻痹的急性驰缓性麻痹病例发病情况分析

    作者:宋慧军;孙印旗;李静;张俊棉;张振国

    [目的]做好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巩固无脊髓灰质炎(脊灰)成果.[方法]对河北省420例残留麻痹的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病毒学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河北省2001~2005年AFP病例残留麻痹率为20.6%,<5岁的占63.1%,6~8月发病较多,服苗<3次的占20.7%,粪便标本肠道病毒分离率31.4%;7例分离到脊灰疫苗变异病毒.临床诊断以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占47.3%.2例确诊麻痹型脊灰疫苗相关病例,1例脊灰临床符合病例.[结论]为维持无脊灰状态,应继续加强AFP病例监测,同时应加强对脊灰疫苗变异病毒致病的预防与控制.

  • 2004-2011年四川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监测系统中残留麻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作者:杜飞;刘宇;覃志英;陈娜;刘家洁;方刚

    目的 了解四川省2004-2011年间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监测中残留麻痹病例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方法 对残留麻痹病例的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免疫史、年龄、发生的时间和粪便标本病毒学分离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11年四川省共报告2 761例AFP病例,麻痹后60 d随访时351例病例仍有残留麻痹症状,占报告病例的12.71%,主要人群为6岁以下儿童(63.82%),男女性别比为1.74:1;残留麻痹并采集到双份合格粪便标病例本中,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poliovirus,PV)阳性为11.73%,非脊灰肠道病毒(non-polio enterovirus,NPEV)阳性率为10.85%,PV阳性中以PVⅡ型多.结论 2004-2011年四川省未发现脊灰野病毒引起的残留麻痹病例,在现阶段应进一步加强对NPEV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找出儿童致残的主要病因.

  • 遵义市106例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李纪联;李昭毅

    随着消灭脊灰的不断深入和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系统的不断完善,我市AFP监测工作质量有了很大提高,监测系统敏感、及时、完整.在AFP监测中,我们发现在报告的15岁以下AFP病例中,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占了很大比例,而残留麻痹亦主要是GBS病例,呈集中趋势.为探讨其原因,现将遵义市1996~1998年3年报告的106例儿童GBS病例分析如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