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初探《难经》对脉学的学术贡献

    作者:刘艳;李毅

    从9个方面探讨了《难经》对脉学的学术贡献:首创"独取寸口"法的诊脉方法并分析其理;首创寸、关、尺三部定位;初步拟定脏腑经络在寸、关、尺的相应部位;拓新了三部九候的含义及其所主;重视尺部脉;重视诊脉之"浮沉诊法";重视脉证相参的辨证;重视"四时脉";提出积聚痼疾之脉象.

  • 从《内经》、《难经》探讨五输穴因时而刺的异同

    作者:吴至凤;古继红;余瑾;唐纯志;陈治忠

    目的:揭示<内经>、<难经>因时而刺的不同选穴规律,为深入理解和临床广泛应用五输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内经>、<难经>篇章中关于五输穴、因时而刺的观点为基础,分析二者的不同选穴规律.结论:<内经>、<难经>都高度强调自然与人体节律在治病中的重要地位,而前者注重疾病变化的不同表现与季节的关系,后者注重五脏与所属季节,以及与相同五行属性的阴经五输穴的关系.

  • 从《难经》感悟动定序贯范氏八法

    作者:吴露露;梁绮婷;叶康杰;李苹

    "动定序贯范氏八法"是范冠杰教授基于消渴病中医临床诊治经验,所创立的用于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思维方法.它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证为主导思想,以动态把握核心病机内部规律为思维方式,以相对固定而又动态变化的中药药串为施治特点,从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医对药物、病因病机、辨证规律及治法方药的认识.而《难经》是中医学重要典籍之一,是学习中医必读必研之书.笔者通过近期对《难经》的学习,发觉两者在辨证论治、藏象模式等方面有众多相通之处.另难经内容丰富,可从中拓展动定序贯理论的内涵,从而指导理论学习、临床实践.现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

  • 关于"气至"与"得气"的管见

    作者:张瑞峰;谢元华

    "气至"、"得气"是针灸学基本的概念."气至"、"得气",通常的解释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指针刺时患者的感觉和反应,如酸麻胀、肌肉抽动、肠蠕动改变等;一是指针刺时医者针下的沉紧之感.也有人认为两种都是.对于第一种解释,有人提出过疑义[1].并且不管是何种解释,影响得气的首要因素并不在于时间[2],但是在<内经>中却极其强调时间因素.再如,按这些解释,气至、得气都是在针刺以后发生,但在<内经>中,气至亦可发生在针刺以前.再如通常强调气至而有效,而皮内针、激光针、腕踝针等,都不要求任何气至、得气(针感),但对于其适应症却仍可取得良好疗效.面对此种种矛盾,有必要对气至、得气的实质进行重新考虑.因此本文从经典入手,对气至、得气进行初步探讨,认为"气至"当定义为"左手感应到的如动脉之状的搏动感"."得气"当定义为"候气之至时,无失其机,而施针法".

  • 清末御医力钧《难经》文献整理初探

    作者:王兆;王宗欣;黄作阵

    力钧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医学家、藏书家和教育家,曾为慈禧、光绪御医.一生著述40余种,现存26种.其于医学一科用力尤深,著述甚多.然目前出版甚少,故研究者寡.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力钧医著书影,结合陈可冀、王宗欣《清代御医力钧文集》初稿(待出版),就力钧整理《难经》四著(《难经古注校补》《史记正义引难经考》《难经本义增辑》和《难经经释补》)的内容、方法、成就做初步探讨,供今人研究古代文献参考借鉴.

  • 王勃与《难经》

    作者:邵雷

    分析有关文献,介绍王勃为尽孝道遵父命学医,求教曹元,有学习<素问>、<难经>心得.他为<难经>作序,并对<难经>的成书和传承作了解释.

    关键词: 王勃 难经 曹元
  • 《脉经》与《难经》共有条文的比较研究

    作者:陈婷;胡成湘

    《脉经》魏·王叔和撰.全书10卷,97篇,以“类例相从”的方法,对魏以前医学文献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今考《脉经》,其中有22篇内容引用了《难经》条文,涉及《难经》20难.本文将《脉经》与《难经》共有条文进行了比较研究.文字几乎相同者仅见1篇;文字出入较大者仅见2篇;除前两种情况,其余19篇,文字略有出入,但并不影响对经文的正确理解.此外,叔和在撰集《脉经》时,亦对《难经》条文进行了组合与离析.这是《脉经》“类例相从”之体例所决定的.这一比较研究,不仅对《脉经》一书的成书基础及其本质的探析有所裨益,对《难经》一书的校勘与整理亦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 脉经 难经 比较研究
  • 谈《难经》独取寸口脉法的意义

    作者:王震;张萍

    脉诊是中医四诊中精细、技术含量高者.《难经》确立了“独取寸口”三部九候的诊脉方法,在脉学发展史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奠定了中医脉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诊病的方法和特色,指导现代临床辨证,对于当代脉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难经》并非解答今本《内经》疑义之作

    作者:丁元力

    自古以来,大多研究<难经>的学者都认为它是解答<内经>疑义的著作,在今天,这种观点得到进一步的介绍和论述.然而,现在也有学者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但是他们的论证却并不十分可靠,以致近几十年出版的<难经>教材以及相关医史著作中,仍然认为<难经>是阐释<内经>要旨之作.本文从<难经>问难中针对的"<经>言"出发,将八十一难分为三大类,即问难并非针对"<经>言",问难中所称引"<经>言"未必见于今本<内经>,以及所引"<经>言"虽见于今本<内经>,解答却与今本<内经>内容相冲突或重复,进而从这三方面出发,通过对文献的体例和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寻找<难经>并非是解答<内经>疑义之作更为可靠的证据.

    关键词: 难经 内经 考证 医史
  • 《难经》之"散膏"考义及其临床价值

    作者:王亚平

    <难经>在中医经典中首次提出"散膏"概念,历代注家多数未释其意.亦有因此,本文对<难经>及历代注释版本进行考述,厘清"散膏"概念,认为"散膏"、脾长与胰腺乃异名同属,"散膏"作为脾之副脏,具有协同脾主运化、统摄营血、升清降浊、输布精微、温养五脏的功能.提出调理脾胃法蕴含调理"散膏"的丰富内容,从脏腑解剖、组织形态和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上,印证了消渴病从脾论治的理论依据,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 秦汉时期之伤寒热病理论溯源

    作者:张志斌

    秦汉时期的伤寒热病概念,大致在"伤寒则病热"宗旨下发展.病名以伤寒为总称,包括狭义伤寒、中风、湿温、热病、温病,以及风温、暑病(中暑)、中湿,病因为伤寒.<内经>强调留邪病机,部位不一,提到三套辨证方法:六经辨证、皮肌骨热辨证及五脏热辨证.<难经>中提出"伤寒有五".<伤寒杂病论>的论述重点放在中寒即发的"伤寒"方面,将其中的六经辨证法发展为灵活而相对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

  • 基于全息理论的《难经》脉诊“独取寸口”分析

    作者:徐哲学;滕晶

    <难经>是中医的四大经典之一,在脉学中的地 位,无可厚非,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推崇"独取 寸口"这一沿用至今的诊脉方式,及其在"独取寸 口"诊脉方面的独辟蹊径的创新阐述,使此诊脉方 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切脉法的先驱.考究其原理是 五脏六腑之气变现于气口,通过切寸口脉可辨知五 脏六腑之气.此法类同于全息理论中整体各不同限 级的、不同层次的全息元与整体的联系,亦即寸口 这一局部全息元及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这一整体 之间的关系.

  • “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管窥

    作者:李雪青;石志敏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由此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大多数医家从秋冬季养生应补人体阴分,春夏季养生应保护人体阳气的角度来理解.笔者认为其与《难经·七十难》提出"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的观点有着密切的联系,现阐述如下.

  • 《难经》“命门”释疑

    作者:郭立崎

    关于命门的位置,历来有不少争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①左肾右命门说:肾有二枚,左肾为肾,右肾为命门之说,始自《难经》.②两肾总号命门说:明·虞抟明确指出“两肾总号为命门”.③两肾之间为命门说:以命门独立于两肾之外,位于两肾之间,以明·赵献可为首倡.④命门为肾间动气说:此说虽然认为两肾中间为命门,但其间非水非火,而只是存在一种原气发动之机,同时又认为命门并不是具有形质的脏器.今作一统而释之.

  • 浅析《难经》中的整体观

    作者:刘桠

    <难经>是<黄帝八十一难>的简称,是采用假设问答, 解释疑难的体例编撰而成的,是中国古代医学家探究医学理论,申明己见,辨证是非的经典著作,因其丰富而深刻的医理内涵使其成为学习中医者必读的四大经典之一.

  • 李杲对古代脉学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倪锋;胡臻

    李杲基于<内经>、<难经>、<脉经>等医经的基础上,融合了各家脉法,并结合本人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脉学体系.其学术观点可见于<内外伤辨惑论*脉辨>、<医方便懦*脉法>、<丹溪脉诀指掌>,以及散见于<医学发明>、<脾胃论>、<兰室秘藏>等诸篇著作之中.综观之,有着极为可贵的学术成就,对金元以后的脉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吴考槃教授精研经典解惑学术真谛

    作者:吴承红;吴承玉;吴承艳

    [目的]探讨吴考槃教授研究《素问》《灵枢》《难经》等名著的学术思想。[方法]通过对吴老研究素、灵等名著而发表的相关论文与出版著作的系统收集,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进行挖掘整理研究。[结果]吴老对经典名著的研究不仅运用校勘、训诂、注解、今译的方法,并通过归类、分析、阐发等挖掘与加工,将经文中的理论精髓和蕴涵的学术思想给予揭示剖析。[结论]对中医经典的研究不仅要有基本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更重要的具有博而精的文献底蕴。

  • 三焦基本原理初探

    作者:孟子邹

    综合分析<黄帝内经>、<难经>等医著对三焦的论述,探讨三焦的基本原理.剖析"三焦"二字的字形字义.中焦蒸津液,泌糟粕,为烧烤中心;上焦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是蒸气散发营养全身场所;烧烤后剩余物经过下焦形成大小便并排出体外.三焦与"烧烤"有关.

  • 《古本难经阐注》之“古本”系宋元时期吴澄校定本考

    作者:于业礼;熊俊;段逸山

    [目的]考察清代丁锦《古本难经阐注》一书中所称“古本”的真实性。[方法]寻找《古本难经阐注》与《难经阐注》经文顺序所蕴含的规律,与传世文献中相关记载进行对比研究,确定《古本难经阐注》所称“古本”的真实性。[结果]《古本难经阐注》所称“古本”,实为宋元时期经学大家吴澄所校定本《难经》,丁锦在吴澄的基础上删去序文及篇名,并篡改吴氏所分六篇为四卷,才形成了《古本难经阐注》一书。[结论]吴澄作为经学大家,以经学之力校定《难经》,其校定文字等内容不仅资为《难经》校勘的参考,更是作为《难经》的古传本,为《难经》研究提供了版本依据,故其价值不仅高于明清注本之上,更可直追吕广、杨玄操二氏,对《难经》的辑复、校勘等工作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张山雷释《难经》三焦概念

    作者:王峰

    [目的]探讨张山雷《难经汇注笺正》一书对三焦概念的认识观点.[方法]通过分析比较的研究方法对张氏三焦概念的阐释进行分析.[结果]张氏对难经三焦概念阐释观点鲜明.其遵循王叔和“三焦分隶三部”说,并从部位分段、部位功能、阳气角度去阐释上焦、中焦、下焦三个断面的部位概念;张氏对《难经》错简之处进行大胆修正.[结论]张氏解释难经三焦为:1、部位概念;2、否认唐容川三焦油膜说;3、释三十一难“其府在气街”为疑错简或衍;4、以西医解剖生理学角度纠正徐灵胎释三十一难“下焦”之错注;5、释三焦为六腑之一概念;6、认为三十八难三焦“有元气之别焉,主持诸气”之说是“空虚着墨,莫可证实,终是无可奈何之措辞”之论.

93 条记录 3/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