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职业人群遗传多态性与 1,3-丁二烯致癌作用的关系

    作者:云水英;孙金秀;李斌

    1,3-丁二烯(BD)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合成橡胶、轮胎及其他聚合物的生产.2002年,美国环境保护局将BD定为以吸入方式接触时为人类致癌物.实验室和职业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接触对象的遗传多态性影响着BD致癌作用的程度.机体对BD致癌作用的反应涉及到代谢通路、DNA损伤修复过程及相关基因多态性,代谢过程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CYPs)、微粒体环氧化物水化酶(mEH)、谷胱甘肽转移酶(GST)等代谢酶的不同基因型及DNA修复过程中的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3(XRCC3)等都可能与BD的致癌作用有关.本文拟就近年来关于BD的遗传多态性的研究现状和趋势作一综述.

  • 1,3-丁二烯遗传学损伤与修复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边洪英;李斌

    1,3-丁二烯可以造成职业损伤和环境危害,其在机体内的代谢产物对机体遗传物质造成的损伤主要以加合物的形式出现,可能参与损伤修复的通路主要有碱基切除修复和核苷酸切除修复.本文回顾了近期国内外有关1,3-丁二烯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对遗传物质的损伤以及参与损伤修复的XRCC1和ERCC2基因多态性的文献,以探讨修复酶基因多态性在1,3-丁二烯遗传学损伤中的作用和损伤机制.

  • 1,3-丁二烯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楠;程娟;李斌;王学生

    人类致癌物1,3-丁二烯对职业接触者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其生物标志物常被用来监测接触水平、评价损伤效应及预测可能的作用机制.寻找1,3-丁二烯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有助于揭示1,3-丁二烯暴露与肿瘤发生过程中的重要生物学事件,提高危险度评价的精度.本文回顾了1,3-丁二烯3种生物标志物近期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更好地保护职业接触者提供技术依据.

  • DNA修复基因多态性对1,3-丁二烯作业工人染色体损伤的影响

    作者:刘楠;李斌;关维俊;李云;郑国颖;程娟;崔涛;孟会林

    目的 研究DNA修复酶基因XRCC1、XRCC2、ERCC1、ERCC2和RAD52单核苷酸多态性在1,3-丁二烯(BD)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遗传易感性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187名BD作业工人和60名行政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CBMN)评价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水平,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XRCC1、XRCC2、ERCC1、ERCC2和RAD52基因多态性.结果 在校正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影响因素后,BD作业工人CBMN率为7.19‰±5.43‰显著高于对照组3.18‰±2.77‰,P<0.01;使用协方差分析,发现暴露组具有XRCC1 C26304T位点CT基因型个体CBMN率显著高于CC基因型个体(8.73‰±6.20‰,6.16‰±4.92‰,P<0.05);XRCC1 G28152A位点GG基因型个体CBMN率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6.97‰ ±5.0‰,3.69‰±3.66‰,P<0.05);RCC1 C19007T位点TT基因型个体CBMN率显著低于CC基因型个体(3.88‰±3.58‰,7.62‰±5.63‰,P<0.05).结论 XRCC1 C26304T、G28152A和ERCC1 C19007T位点的多态性可能影响BD作业工人染色体损伤的易感性.

  • 1,3-丁二烯作业工人遗传损伤与细胞周期蛋白D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作者:刘楠;李斌;程娟;郑国颖;李云;关维俊

    目的 探讨1,3-丁二烯(BD)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物质损伤状况及其与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CBMN)试验和彗星试验评价171名BD作业工人和55名非职业暴露对照人群的染色体和DNA损伤水平,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CCND1基因的多态性.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和个人职业暴露史.结果 BD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彗星尾距分别为(7.17±5.09)‰和4.65(95%CI 3.49~5.98),均高于对照组(3.82±2.37)‰和2.38(95% CI0.82~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暴露组中具有CCND1基因A870G位点GG基因型个体的彗星尾距显著低于AA基因型个体(P<0.05).结论 在现有BD暴露水平下,外周血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法和彗星试验均能检出BD作业工人的遗传物质损伤;CCND1等位基因A870G位点GG基因型可能与职业性BD暴露导致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水平增加风险相关联.

  • 1,3-丁二烯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物质损伤水平的研究

    作者:刘楠;王学生;孟会林;崔涛;程娟;肖经纬;李忠生;李斌

    目的 评价1,3-丁二烯(BD)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物质的损伤.方法 收集个人职业史、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状况等信息,气相色谱法检测作业环境的BD浓度,应用外周血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CBMN)检测法和彗星试验,评价180名BD作业工人和58名非职业暴露对照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和DNA损伤水平.结果 作业区空气中BD浓度为1.80 (0.59 ~ 2.76) mg/m3.BD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CBMN)、核质桥率(NPB)、核芽率(NBUD)和OliveTM分别为(6.76±4.99)‰、1.00(0.00 ~4.00)、2.00(0.00 ~7.00)和4.64(3.50~5.98),均高于非暴露组(3.10 ±2.65)‰、0.00(0.00~2.80)、1.00(0.00~5.00)和2.34(0.82 ~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BD作业工龄将180名BD作业工人分为3组:1~年、14~年和20~年组,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后,BD作业工人CBMN率有随作业工龄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结论 在现有BD暴露水平下,外周血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法和彗星试验均能检出BD作业工人的遗传物质损伤,并有随作业工龄的延长而增加的趋势.

  • 应用两种风险评估模型评估1,3-丁二烯暴露的职业健康风险

    作者:伍波;程秀荣;张高峰;李铭;侯粉霞;邢彩虹

    目的 对使用1,3-丁二烯的橡胶生产企业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探讨两种风险评估模型的适用性.方法 2017年3-4月选择山东某橡胶生产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定点监测及现场调查获得各个岗位的1,3-丁二烯暴露水平和作业条件,采用新加坡半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和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法对各个岗位的职业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分级.结果 新加坡半定量风险评估模型评估结果显示,丁苯二车间前工序操作岗属于高风险水平,风险(Risk)值为3.8;丁二烯车间、顺丁车间、丁苯一车间的前工序操作岗、丁苯二车间的后工序凝聚岗风险等级为中等风险水平,Risk值均为3.2,其余岗位为低风险水平;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法评估结果显示,工厂各车间内的岗位均为高风险,其中丁苯二车间前工序操作岗风险指数高,为40.79.结论 两种模型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结果不完全一致,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法因考虑到工作场所作业条件故能更客观的评估1,3-丁二烯暴露引起的职业健康风险.

  • 某橡胶厂接触1,3-丁二烯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

    作者:陈金东;程学美;单宝德

    为了解某橡胶厂1,3-丁二烯(BD)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选择该厂 BD作业人员200名作为接触组,同厂不接触BD的锅炉工人和行政人员89名作为对照组,比较接触组和对照组血常规主要指标水平。结果表明,接触组肝功能与对照组比较,肝功能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 B 超异常率(脂肪肝、肝血管瘤、肝囊肿和胆石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心电图、高血压、高血脂、肾和胆囊B超异常、尿血阳性和白细胞降低(低于4.0×109/L)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或者女性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和红细胞压积接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BD导致工人血红蛋白含量增高,男女工人均如此,男性更为明显。提示,长期接触低浓度BD,对身体各项指标的影响不大,但可引起血红蛋白含量升高,原因尚待探讨。

    关键词: 1 3-丁二烯 健康状况
  • 1,3-丁二烯作业工人DNA修复能力与DNA双链断裂修复通路基因多态性

    作者:刘楠;李斌;程娟;李云;郑国颖;关维俊

    目的 探讨RAD52、XRCC2、XRCC4基因多态性与1,3-丁二烯(BD)作业工人DNA修复能力的关系.方法 利用染色体断裂试验评价60名BD职业暴露工人和60名非暴露工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对诱变剂博莱霉素(BLM)所致DNA损伤的修复能力,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RAD52、XRCC2和XRCC4基因多态性.结果 职业BD暴露组染色体断裂率[(1.06±0.41)%]显著高于对照组[(0.85±0.36)%](P<0.01);暴露组中XRCC4 A245G位点AA基因型个体b/c率[(1.18±0.48)%]显著高于GG或AG+ GG基因型个体[(0.91±0.29)%] (P=0.02);XRCC4T1394G位点TT基因型个体b/c率[(0.75±0.36)%]显著低于GG基因型个体[(1.13±0.42)%](P=0.04).结论 XRCC4基因多态性与BD作业工人DNA修复能力存在相关性.

  • 1,3-丁二烯作业工人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DNA损伤的关系

    作者:李亚慧;刘楠;郑国颖;李云;关维俊;周婉笛;刘园

    本研究采用碱性彗星试验评价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细胞色素P450 2E1(CYP2E1)、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mEH)、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基因的多态性,探讨外源性化学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1,3-丁二烯(BD)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关系.结果发现,BD暴露组和对照组彗星尾距分别为4.65 (3.49~5.98)和2.38 (0.82~3.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暴露组中具有CYP2E1基因Pst1位点c1/c2或c2/c2基因型个体的彗星尾距显著高于c1/c1基因型个体(P<0.01).

  • 1,3-丁二烯致染色体损伤的遗传易感性与CYP2E1和GSTs基因多态性关系

    作者:谭红汕;王琪;王爱红;冯楠楠;叶云杰;冯晓青;郑玉新;夏昭林

    [目的]探讨代谢酶基因CYP2E1和GSTs的基因多态性与1,3-丁二烯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方法(CBMN)评价166名丁二烯接触工人和41名对照组染色体损伤水平,应用PCR-RFLP测CYP2E1 c1c2基因多态,PCR法测GSTT1和GSTM1缺失情况. [结果] 接触组和对照组的微核发生率分别为(3.23±2.49)‰和(1.22±1.19)‰,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Poisson回归分析发现CYP2E1 c1c2/c2c2基因型和GSTM1非缺失型与染色体损伤相关(分别为x2=14.39,P<0.01和x2=4.23,P<0.05).没有发现年龄、工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等与微核率之间的关系.[结论]双核淋巴细胞微核数可以作为1,3-丁二烯接触早期健康损害的指标.CYP2E1 c1c2/c2c2基因型、GSTM1非缺失型与1,3-丁二烯诱导的染色体损伤有关.

  • 1,3-丁二烯作业工人的DNA修复能力

    作者:刘楠;李斌;程娟;李云;郑国颖;关维俊

    [目的]探讨DNA修复能力与1,3-丁二烯(BD)职业暴露致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学损伤的关联性.[方法]收集个人职业史、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状况等信息,气相色谱法检测作业环境的BD浓度,利用染色体断裂试验评价60名职业BD暴露工人和60名非暴露工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对诱变剂博莱霉素所致DNA损伤的修复能力. [结果]作业区空气中BD浓度为1.8(0.59~2.76)mg/m3.职业BD暴露组染色体断裂率[(1.06士0.41)%]高于对照组[(0.85士0.36)%,P<0.01].职业BD暴露人群中饮酒者的b/c值高于不饮酒者(P<0.05). [结论]DNA修复能力的下降可能是BD致癌过程中的重要生物学事件.

  • 1,3-丁二烯加合物新研究进展

    作者:谭红汕;缪文彬;孙品;夏昭林

    1,3-丁二烯作为确定的人类致癌物,对职业接触人群造成健康损害.DNA和血红蛋白加合物作为一种体内暴露标志物,在生物检测和致癌机制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该文具体总结了丁二烯体内加合物形成种类,并分析了该加合物与基因多态性、肿瘤相关基因关系及在性别和种属中的差异.

  • 尿中丁二烯代谢产物的生物检测方法

    作者:李仁波;赵敬;高衍新;夏昭林;程学美

    目的 研究尿中丁二烯代谢产物1,2-双羟基-4-(N-乙酰半胱氨酸)-丁烷(DHBMA)和1-(N-乙酰半胱氨酸)-2-羟基-3-丁烯(MHBMA)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UPLC-ESI-MS/MS)测定方法,对丁二烯暴露工人进行生物监测.方法 尿液经1∶10稀释[100μl尿样+50μl混合内标应用液+850μl流动相A(15 mmol/L乙酸铵,pH =6.8)],涡旋混匀,过膜后直接进样,UPLC-ESI-MS/MS测定,工作曲线内标法定量.结果 DHBMA的定量检出限为0.50 μg/L,尿中低检出质量浓度为5.0 μg/L,线性相关系数>0.996,高、中、低浓度加标回收率为93%~106%;MHBMA的定量检出限为0.07 μg/L,尿中低检出质量浓度为0.70 μg/L,线性相关系数>0.998,高、中、低浓度加标回收率为84%~106%.结论 UPLC-ESI-MS/MS法测定丁二烯代谢产物DHBMA和MHBMA浓度的各项技术指标均能满足生物样品监测的要求,可用于职业场所工作人员的生物监测.

  • 低水平1,3-丁二烯职业接触人群遗传损伤及其对 DNA 修复能力影响研究

    作者:李忠生;刘楠;关维俊;孟会林;崔涛;李斌

    目的:探讨职业性低水平接触1,3-丁二烯(BD)所致周围血淋巴细胞遗传损伤与DNA修复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以某石化企业60名BD作业人员为接触组,按照年龄和工龄1∶1匹配,以该企业无职业性接触BD的60名工作人员作为对照组。采用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BD水平;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和碱性彗星试验评价2组人群周围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和DNA损伤水平,采用博莱霉素( BLM )诱变剂敏感性试验评价周围血淋巴细胞对BLM所致DNA损伤的修复能力。结果接触组人群工作场所空气中BD的短时间接触浓度为0.59~2.76(1.80±0.20) mg/m3,对照组工作场所空气中未检出BD。接触组人群周围血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核质桥率、核芽率和Olive尾距均高于对照组[(1.81±0.96)‰ vs (1.02±0.68)‰,1.00‰(0.00~3.00)‰vs 0.00‰(0.00~1.00)‰,3.00‰(1.00~5.00)‰ vs 1.00‰(0.00~3.00)‰,5.25(3.96~5.73)μm vs 2.38(1.35~3.88)μm,P<0.01]。接触组人群周围血淋巴细胞平均每细胞染色体断裂率( b/c率)高于对照组[(1.06±0.41)%vs (0.85±0.36)%,P<0.05]。对照组人群b/c率与微核率呈中度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rS)=0.542,P<0.01],但均与核质桥率、核芽率和Olive尾距不相关(rS分别为0.213、0.273和-0.120, P>0.05);而接触组人群b/c率与微核率、核质桥率、核芽率均呈中度正相关( rS 分别为0.730、0.515和0.660,P<0.01),但与Olive尾距不相关(rS =-0.120,P>0.05)。结论低水平BD可能导致职业接触人群周围血淋巴细胞遗传物质损伤,其与DNA修复能力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1,3-丁二烯生物接触限值研究

    作者:孔凡玲;周景洋;赵敬;李仁波;程学美

    目的 制定我国1,3-丁二烯接触工人的生物接触限值.方法 采用判断抽样方法,选择某合成橡胶厂139名1,3-丁二烯作业工人为接触组,另选择无职业性1,3-丁二烯接触的45名工作人员为对照组.采用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1,3-丁二烯水平,以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测定2组工人班末尿中1,2-双羟基-4-(N-乙酰半胱氨酸)-丁烷(DHBMA)水平,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推算1,3-丁二烯的生物接触限值.结果 接触组工人接触1,3-丁二烯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为0.004~7.609 mg/m3,中位数(M)为0.253 mg/m3,班末尿中DHBMA水平为0.171~4.235 mg/g肌酐,M为1.220 mg/g肌酐;对照组工人接触1,3-丁二烯的CTWA低于检出限,班末尿中DHBMA水平为0.157~1.808 mg/g肌酐,M为0.627 mg/g肌酐.接触组工人班末尿中DHBM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接触组工人班末尿中DHBMA水平(y^)与工作场所空气中1,3-丁二烯水平(x)呈正相关(y^=0.349 x+1.082,P<0.01).结论 班末尿中DHBMA可作为1,3-丁二烯接触的生物标志物;建议将其生物接触限值定为2.900 mg/g肌酐.

  • 1,2,3,4-二环氧丁烷对雄性小鼠生殖细胞损伤的研究

    作者:董建云;王治;董小梅;刘晋祎;叶冬青;曹佳;敖琳

    目的 研究1,3-丁二烯的活性中间代谢产物l,2,3,4-二环氧丁烷(1,2,3,4-diepoxybutane,DEB)对小鼠睾丸生殖细胞的损伤.方法 成年雄性昆明小鼠分为溶剂对照组(PBS)、低剂量(17 mg/kg) DEB染毒组和高剂量(42.5 mg/kg) DEB染毒组.采用腹腔注射染毒,于第1、3、5天间隔注射3d,初次染毒后的第21天采样.比较睾丸系数、精子密度、精子活动度以及睾丸组织的病理学改变.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睾丸细胞周期及DNA倍型分析.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小鼠肝组织氧化和抗氧化能力的改变.结果 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各染毒组小鼠的睾丸系数及精子密度均有下降,且高剂量DEB染毒组明显降低(P<0.05).与溶剂对照组相比,DEB染毒小鼠的极慢或不动的精子比例显著升高(P<0.05,P<0.01).细胞周期分析结果显示,高剂量DEB染毒组的单倍体和二倍体细胞比例降低,而四倍体细胞比例升高,同时G2/M期细胞比例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染毒剂量增加,睾丸结构受损,肝组织的MDA水平增加,而SOD和GSH-Px水平降低,其中高剂量DEB染毒组的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EB染毒可以造成小鼠睾丸细胞损伤,干扰生精细胞的周期进程,氧化应激可能是DEB诱导生殖细胞损伤的原因之一.

  • Danishefsky's二烯类似物的制备

    作者:余兰;黄耀宗;冯小明

    不对称合成--一种合成手性化合物的方法,已经成为当今有机合成化学的重要分支.作为不对称合成反应之一的不对称杂-Diels-Alder反应是一类重要的碳碳键形成反应[1].

  • 叶酸对1,3-丁二烯诱发的小鼠DNA低甲基化和染色体损伤的影响

    作者:王治;凌曦;张国伟;高建芳;邹鹏;井澈;林哲韬;刘晋祎;曹佳;敖琳

    目的:探讨叶酸(FA)对1,3-丁二烯(BD)诱发的小鼠遗传损伤和DNA甲基化改变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昆明小鼠喂养相应饲料3周建立叶酸正常组(FA-C)、叶酸缺乏组(FA-D)以及叶酸补充组(FA-S)动物模型,每组小鼠18只,再随机分为对照组、BD低剂量和高剂量染毒组(0、13.82、1382.14 mg/m3),染毒组小鼠每天吸入染毒6 h,每周5 d,连续染毒2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FA浓度和肝组织基因组DNA总体甲基化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DNA甲基转移酶DNMT1和DNMT3a mRNA的表达,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损伤.结果:动物喂养3周后,与FA-C组相比,FA-D组血清FA浓度显著降低,FA-S组显著升高.在相同FA处理条件下,随BD染毒剂量升高,小鼠肝组织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及甲基转移酶表达出现降低趋势,微核、核质桥及核芽突比率显著升高.在相同BD染毒条件下,与FA-C组比较,FA-D组的DNA甲基化水平和DNMT1、DNMT3a的mRNA表达出现下降趋势,而微核率等染色体损伤出现升高趋势;相反,FA-S组的DNA甲基化水平及DNMT1、DNMT3a的mRNA表达出现升高趋势,染色体损伤出现降低趋势,尤其在高剂量BD染毒条件下,叶酸补充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BD可诱导小鼠的DNA低甲基化改变及染色体损伤,叶酸缺乏可加重BD所致DNA低甲基化和遗传损伤,而补充叶酸则对BD诱导的甲基化改变和遗传损伤具有保护效应.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