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公立医院改革趋势与建议

    作者:马进

    持续性地改善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与运行效率是一个国际性课题.随着疾病模式转变,以及医学技术与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更具成本—效果的医疗服务提供模式.

  • 迎接疾病模式转变的挑战

    作者:邵瑞太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反映国民健康水平的各项综合指标发生明显改变。中国人口死亡率从大于20‰下降到约7‰,平均期望寿命由建国初期的40.8岁提高到90年代后期的70.8岁;传染病发病率与死亡率也大幅度下降。综合反映卫生服务可及性与可获得性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的健康指标如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以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婴儿死亡率从解放初期的200.0‰以上降低到目前的33.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1993年的55.2 ‰降至1998年的47.0‰;孕产妇死亡率从建国初期的1500/10万,下降到1998年的56.2/10万。以上指标反映出,过去曾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疾病已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平均期望寿命得到延长,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我国居民健康状况的改善与疾病模式转变、人口动力学的改变密切相关。50年里,我国已完成了由高死亡率和高出生率到低死亡率和低出生率的人口转变过程。随着生育率的控制,低年龄组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老龄化明显加快,199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占全部人口的10%以上,标志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转型阶段。中国居民疾病模式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主要疾病的患病率与死亡率发生变化。首先,居民死因顺位发生显著变化,曾经是居民主要死因的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营养性疾病、妇幼疾病和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在死因顺位中的地位不断下降,逐渐由前5位死因中退出。而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伤害等疾病在死因顺位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并成为前5位死因,慢性非传染病成为居民的主要死因。另一特点是影响居民健康的疾病更为突出,主要表现是前10位或前5位死因占所有死因的构成比明显上升,前10位从50%~60%上升到80%以上,前5位死因构成比从40%~50%上升到70%以上。其次,中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患病率及位次变化与主要死亡原因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变化趋势的一致性。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仍然是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患病水平持续下降,心脏病、脑血管病等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以及伤害的患病率持续上升,内分泌、营养、代谢和免疫性疾病的患病率也明显上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城乡居民疾病谱中的位次和重要性不断增加。城乡居民主要慢性非传染病的持续增加,与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如环境污染、交通事故以及生活节奏加快等有关。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行为、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疾病的患病率、死亡率将会持续增加。中国不同地区疾病模式转变发展明显表现不均衡性,存在较大差别,大城市居民患病和死亡模式趋向发达国家,而经济较不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国贫困地区的居民疾病谱与死亡模式更接近不发达国家。中国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别,在卫生领域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任务具有明显独特性。中国实现了疾病模式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的过程,城市地区与发达的农村地区处于第二阶段转变后期,接近于疾病流行变化的模式,贫困地区仍处于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转变过程中,接近于疾病流行变化的迟缓模式,其他农村地区处于第二阶段转变期间。推动中国疾病模式转变的人口动力、各类死因和主要疾病变化仍将继续影响疾病模式发展方向和速度。中国既面临着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负担和严峻挑战,同时由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也面临继续努力预防疾病爆发与流行、延长寿命和控制危险因素、减低残障寿命、提高生存质量的双重任务。正如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不会先处理完一种健康问题再去处理另一种问题,而是要同时着手处理两种健康问题。

  • 携手共创未来

    作者:邵隽一

    此时此刻,这本倾注了一代代办刊人心血、一代代新老读者殷切关爱的《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伴随着你我跨入了新的世纪。如果说,在上个世纪里这本刊物为我国的预防医学事业和预防卫生人员确确实实地做了些工作的话,这个世纪就是她新征程的开始。这时,我们办刊人对过去的成就不敢有丝毫的沉醉,有的只是更多的思考和更强烈的责任感。 上个世纪中叶,我国政府在内有贫困落后、百废待兴,外有国际帝国主义势力经济围困的艰难条件下,仍对预防卫生工作注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采取多种治理和治疗措施,对旧中国危害人民健康的多种传染病宣战,使我国人民摆脱了“东亚病夫”的耻辱。我们许多预防医学界的前辈们都是在这个时期看到国家的需要和预防工作的重要,由临床医务人员转向从事预防卫生工作的。当时在预防为主卫生方针的正确指引下,多种肆虐的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白喉、麻疹、破伤风和多种寄生虫病等都得到了有效遏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至今,预防卫生工作者对这些仍是记忆犹新。翻开这个时期的《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仍可以感受到这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思想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医学的进步,先进的科研手段和技术为现代预防医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如今,预防医学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祖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与我国预防医学同步发展起来的《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会继续将促进预防医学发展,造福人民健康作为自己在新世纪的使命。展望这个世纪,预防医学在我国会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转型期间新的公共卫生问题;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带来了疾病模式转变的挑战;物质的极大丰富和体力活动的减少,带来一系列“富贵病”;某些传染病的死灰复燃告诫防疫工作者,在向非传染病宣战的同时,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一日不可松懈;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带来了一系列躯体疾病以外的精神疾患;我国政府使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承诺,对于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来讲任务艰巨;人民群众对生存质量的关注、人口老龄化的现实、老龄人对卫生保健需求的增加、艾滋病病毒感染率的增加……给预防卫生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个课题。给予广大群众正确的健康教育,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教会他们如何自我保健,提高自我防护水平也是我们预防工作者的责任。未来的世纪里预防医学大有可为。《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作为这一科技文化的载体,也大有可为。

  • 中国疾病模式转变及对策

    作者:邵瑞太

    过去5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重要人口统计指标、人群疾病流行模式发生明显变化.

  • 中国疾病模式转变及对策(续)

    作者:邵瑞太

    (上接第15期)5.中国人群疾病流行模式转变的主要特点中国在过去50年里人口动力学和人群疾病流行模式所发生的变化与西方工业化国家过去100多年的变化具有相似的一面,也有明显不同之处.

  • 疾病模式转变理论研究的回顾

    作者:邵瑞太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在不同时期影响人类健康主要疾病的发病水平和死亡水平随之改变,总发病和总死亡率的内部疾病构成比例也在不断变化.人类社会在已经过去的20世纪发生了剧烈变革,疾病模式发生了大的变化.从总体上看,各国的人群死亡率、生育率、人口增长率发生很大变化,影响人群发病与死亡的主要疾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 新时期我国疾病模式转变的原因及相应对策

    作者:张传东;李峰

    1疾病模式的转变传染病、寄生虫病曾是我国居民的主要死因,在全死因中曾居首位.解放后,我国政府针对当时各种传染病广泛流行的实际情况,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爱国卫生运动,并积极提高儿童免疫预防接种率,集中消灭了包括天花在内的严重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发病率已从20世纪70年代7061/10万下降至1997年的192.1/10万,死因顺位也下降到第9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近几十年来,我国疾病谱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 新传染病对疾病模式转变的挑战与对策

    作者:胡寒平

    在过去的20世纪中,人类疾病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Omran 1971年把它归结为由瘟疫与饥荒阶段到疾病大流行得到控制阶段再到退行性与人为疾病阶段[1].虽然各地区当前所处的阶段有所不同,但大多地区均处于后两个阶段.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人类陆续发现了一些新传染病,有的出现大规模流行(如艾滋病),有的出现局部暴发(如埃博拉出血热),对疾病模式转变形成挑战甚至逆转,社会各界特别是公共卫生界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