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能谱CT血管造影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景斐华;董欣欣;刘星宇

    目的:探讨CTA在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56例糖尿病患者给予CTA检查,对检出结果与DSA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6例确诊糖尿病患者的下肢血管CTA检查情况,在病变发生的部位、范围及程度等方面,与DSA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下肢CTA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术前评估与治疗后随访观察。

  • 支气管动脉的影像学研究与应用

    作者:刘思达;董晗

    支气管动脉(BA)是支气管壁和肺支架结构的营养动脉,其血流量大约是左心室输出量的1%.支气管动脉经过纵隔间隙时,分支到气管、支气管、肺门淋巴结、食管中段等结构,并形成毛细血管丛营养上述组织.不同个体支气管动脉的数目、起源、分布及走行等解剖变异较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也有了飞速发展,TCD、CT、MRI等影像学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成熟,人们对支气管动脉的解剖结构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本文将重点回顾近年支气管动脉的解剖学研究和相关影像技术的应用,为临床工作提供相关的解剖学依据.

  • 双源CT在下肢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作者:王树春;蒋瑞生;辛毅

    目的 探讨双源CT下肢动脉成像技术.方法 使用双源CT,对58例患者进行下肢动脉CT造影扫描.25例经DSA实.造影剂用量60-90ml,注射速率3.5-4.0ml/s,扫描后用对比剂跟踪软件Bolus触发达阈值110HU后再延迟14-20s扫描.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了满意的图像,经工作站重建后,能够清楚显示下肢动脉正常解剖分支和病变部位、范围及重要的侧支循环路径.结论 合理的扫描方案能在不增加辐射剂量及造影剂用量的基础上高质量的显示下肢动脉.

  • 冠脉CTA检查的心理护理方式及施行效果研究

    作者:蒋小燕;梁桂秀;陈翠瑜;钟月梅

    目的:探讨冠脉CT血管造影术(CTA)检查期间的心理护理方式及其施行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接待的冠脉CTA检查者5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50例.对照组检查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检查者则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重点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检查者的造影剂一次灌注成功率、护理满意率进行记录,并评价两组检查者护理前后负面情绪(焦虑、抑郁、恐惧、悲伤)变化情况.结果:护理后,研究组造影剂一次灌注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911,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满意率为98.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1711,P<0.05);护理后,两组检查者的负面情绪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下降,且研究组检查者负面情绪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CTA检查中除了实施常规护理外,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造影剂一次灌注成功率与护理满意率,而且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恐惧、悲伤等负面情绪,值得借鉴.

  • CT血管造影术(CTA)后处理技术在肾癌分期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晖

    目的:对CT血管造影术(CTA)后处理技术在肾癌分期中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114例肾癌患者,对患者的术前CT血管造影术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患者的组织病理学分期结果分析患者的CT血管造影术分期情况。结果相较于组织病理学分期结果,CT血管造影术分期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给予肾癌患者CT血管造影术后技术处理对于肿瘤分期有较好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颅内动脉瘤的CTA诊断

    作者:郭华;陈殿森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CTA诊断。方法应用CTA检查技术对37例临床拟诊动脉瘤的患者进行CTA检查,均行MPR、MIP、VR后处理技术,并与DSA和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本组37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患者有33例,33例患者共有42个动脉瘤,其中7例见2个动脉瘤,1例见3个动脉瘤,25例分别见单个动脉瘤。4例未见明确动脉瘤显示。CTA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指向及与监控血管分支、颅底骨质结构关节与DSA和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应用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率较高,且具备无创、简便、辐射剂量低的优势,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三维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与评价颅内动脉瘤——与DSA的对比研究

    作者:杨天昊;闫世鑫;崔世民;靳松

    目的 讨论三维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3D-42TA)诊断及评价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对怀疑颅内动脉瘤的7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41例,年龄38~83岁,平均年龄605岁)行3D-CTA检查及DSA检查.重建方法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透视(VR)等.通过3D-CTA确定动脉瘤的数目、位置、大小、与周围血管关系及是否有血栓和钙化等信息,并与DSA对比评价3D-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3D-CTA共发现62例患者的68个动脉瘤,根据DSA的检查结果,发现1例动脉瘤被3D-CTA漏诊.在位置、大小等方面,3D-CTA与DSA及手术所见有较高的一致性,而3D-CTA显示空间征象、血栓和钙化的能力明显高于DSA.结论 3D-CTA对颅内动脉瘤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快捷、无创,可代替DSA来进行筛查及术前评估颅内动脉瘤.

  •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昌全

    目的:针对64排螺旋CT扫描血管造影(以下简称CTA)对于患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当中所起到的应用价值进行探究分析。方法:随机在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期间于我院当中就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当中择取100名,对其行以CTA扫描检测,借助软件进行处理,获得MIP图像、MPR图像、CPR图像和VR图像,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患者是否存在颅内动脉瘤以及具体情况。结果:在100名患者当中,有动脉瘤患者91名,其中包括单发动脉瘤患者71名(其中包括颈内动脉瘤患者19名、前交通动脉瘤患者14名、后交通动脉瘤10名、大脑前动脉瘤8名、大脑中动脉瘤患者12名、大脑后动脉瘤患者3名、基底动脉-右椎动脉瘤患者5名)、多发动脉瘤患者20名。结论:在临床当中对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当中,对其行以CTA扫描方式,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确诊,而且还不会给患者带来明显的创伤,因此拥有非常理想的临床实际应用意义。

  • 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分布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罗光著;黄柳明;王缉胜

    目的 应用CT血管造影(CTA)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斑块分布特点,探讨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分布与ICVD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有完整病史的36例ICVD患者作为研究组,以同期住院的38例无ICVD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于入院2周内行CTA,检测其双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分布.结果 研究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为77.8%,高于对照组的39.5%(P=0.029);研究组中斑块检出率为91.7%,高于对照组的52.6%(P=0.041),且各段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狭窄及斑块形成是造成ICVD的主要原因.

  • CT血管与尿路造影在泌尿系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陈立春;王宇峰;黄伟涛

    目的 探讨分析在泌尿系肿瘤诊断中采用CT血管与尿路造影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60例有无痛性血尿临床症状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泌尿系统平片(KUB)+静脉尿路造影(IVU)诊断,观察组采用血管造影术(CTA)+尿路造影术(CTU)进行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率以及统计观察组辐射剂量.结果 CTA++TU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KUB+ IVU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 CTU的平均辐射剂量为16.095 mGv左右.结论 采用CTA+ CTU诊断泌尿系肿瘤不仅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还能降低使用的辐射剂量,为临床影像诊断以及手术提供了良好帮助.

  • 护理干预对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响

    作者:赵新雁;徐志锋;陈秀玲;周嫦英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检查前准备及护理干预对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响.方法 对850例冠状动脉CTA受检查者进行检查前准备及给予充分的护理措施,以达到检查时的佳效果.结果 经过检查前充分准备及护理干预,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检查,850例中除1例造影剂外渗,2例心律不齐.结论 充分的检查前准备及护理干预,使检查过程心率及呼吸控制可以明显改善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能明显提高检查成功率及诊断准确率.

  • 心理护理对冠脉CAT检查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作者:踪艳秋

    目的:探讨在冠脉CAT检查中应用心理护理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4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行冠脉CAT检查的患者64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n=32)与对照组(n=32),对照组予以基础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悲伤评分、恐惧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检查配合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图像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冠脉CAT检查中应用心理护理能够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患者的检查应激反应,提高检查配合度,从而提高图像质量,提高检查效果,护理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胚胎中肠旋转不良伴血管发育异常

    作者:刘慧明;陈忠

    目的:探讨胚胎中肠发育不良的病理改变及血管发育异常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资料完整的肠旋转不良患者13例.结果:中肠旋转不良的消化道造影显示“螺旋征”,CT增强呈现“漩涡征”,CT血管造影术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分支顺时针反向旋转,逆时针过度旋转或肠系膜上动脉发育缺失,肠系膜下动脉代偿.结论:上消化道造影及CT血管造影诊断中肠发育畸形有重要价值,肠发育不良多伴有肠系膜根部发育过短及血管发育行走异常.

  • 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对脑血管病变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明;邢伟;邱建国;孙益芳;丁玖乐

    目的:探讨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320排容积CT对192例病例进行全脑灌注扫描,利用动态容积原始数据重建容积图像,减影后选择容积再现及大密度投影方式获得脑血管重建图像,并利用软件生成相应的全脑灌注三维图像.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良好的动态血管图像及全脑灌注图像,发现脑血管病变77例,其中动脉瘤30例,血管畸形15例,血管狭窄或闭塞32例.动脉瘤病例均经DSA证实,血管畸形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0例血管栓塞病例行溶栓术后病理证实,22例血管狭窄经DSA证实.治疗前全部患者存在脑灌注异常区域,患侧与健侧比较,rCBV、rCBF减低,M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异常灌注区域rCBV、rCBF增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对于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及随访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可以实现对脑血管病变的全面评估.

  • 256排CTA在自发性颈部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葛亮;鲁刚;黄磊;张晓龙

    自发性颈部动脉夹层是青年人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其造成的临床表现多变.侵入性血管造影一直被认为是诊断颈部动脉夹层的金标准,但MR血管造影和CT血管造影(CTA)越来越多的被用作非侵入性检查的替代.256排CTA具有薄层、快速、高分辨的特点,联合全脑范围的CT灌注扫描(CTP)可以对颈部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并评估脑血流灌注情况,指导临床选择合适治疗方法.现就256排CTA在自发性颈部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 CT血管造影术在评估冠脉狭窄程度及其与斑块钙化程度关系中的应用

    作者:冯长超;付敏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术(CTA)在评估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程度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斑块钙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50例,所有患者均应用128排256层螺旋CT进行CTA、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DSA)行冠脉造影(CAG)检查,比较CTA、CAG的检查结果.结果 在轻度、中度、重度冠脉狭窄方面,CAG分别为32例、78例、40例,CTA分别为32例、46例、42例,其中CTA检出罪犯血管病变186个,斑块1 050个(非钙化、混合、钙化斑块分别为362个、427个、261个);以CAG为对照,CTA评估轻度、中度、重度冠脉狭窄的符合率分别为93.75%、92.31%、95.00%,Kappa值为0.858,两种检查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非钙化、混合斑块发生率在罪犯血管病变者明显高于非罪犯血管病变者(P<0.01),重度冠脉狭窄者明显高于中度冠脉狭窄者,中度冠脉狭窄者明显高于轻度冠脉狭窄者(P<0.01).结论 128排256层螺旋CTA可有效显示冠脉斑块钙化程度及其与管腔狭窄程度的关系,可作为评估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的重要方法.

  •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临床表现和多模式成像

    作者:张咪;李常新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elichoectasia,VBD)的临床表现因其扩张和延长的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包括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血性卒中、脑神经和脑干压迫症状以及脑积水等.目前,VBD的诊断主要靠CT和MRI多模式成像,并且已有较完整的诊断标准.由于VBD发病率较低,因此对其临床特征的剖析有助于在临床工作中做到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 侧支循环评估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光硕;毕国荣

    血管内治疗是继静脉溶栓后又一血管再通疗法,但与静脉溶栓一样受到时间窗的严格限制.对于超过时间窗的患者,目前倾向于利用影像学手段评估其获益与风险来指导决策,其中对侧支循环的评估尤为重要.文章对侧支循环评估及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 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和影像学特征

    作者:徐耀铭;齐晓飞

    目的 探讨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nonaneurysmal perimesencephal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NAPSAH)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纳入NAPSAH患者,收集和分析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结果 在同期收治的48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共有23例(4.7%)经头颅CT和CT血管造影确诊NAPSAH,出血分布于桥前池4例(17.39%)、脚间池8例(34.78%)、环池7例(30.43%)和四叠体池4例(17.39%).2例患者转入他院治疗,其余21例患者均转归良好,无并发症和神经功能缺损.其中,17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分,4例为1分,主要为健忘、易怒、焦虑等主观症状,给予心理疏导和抗焦虑治疗后好转.结论 NAPSAH发病率较低;NAPSAH患者临床症状较轻,转归较好,无明显并发症.

  •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和应用价值

    作者:陈文华;王杰;邢伟;邱建国;俞胜男;孙益芳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脑动静脉畸形(AVM)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0例临床怀疑AVM的16层螺旋CT三维血管后处理图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CT后处理技术分别为容积再现技术(VR)、大密度投影法(MIP)和表面遮盖法(SSD).结果:70例患者中,17例发现AVM,24例发现脑动脉瘤和3例发现烟雾病,26例CTA和DSA检查阴性.17例AVM患者的16层螺旋CT三维血管图像上均见到典型的畸形血管团,16例发现供血动脉(94%),15例可见引流静脉(88%).结论:16层螺旋CTA对于AVM检出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它在AVM的筛选、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方面可以替代常规DSA检查.

74 条记录 2/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