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晶体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对玻璃体三维网状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红;赵燕

    目的:探讨晶体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后玻璃体凝胶结构的改变.方法:未成年有色兔2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Ⅰ组)8只,单纯晶体抽吸组(Ⅱ组)10只,晶体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组(Ⅲ组)10只.术后30 d、60 d将兔眼摘出,检测重力作用下玻璃体伸展度的改变和玻璃体的液化率;采用羟脯氨酸测试法检测玻璃体中胶原纤维的含量;摘除眼球做电镜标本观察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超微结构.结果:术后30dⅢ组的玻璃体伸展度为2.078±0.173 cm,明显<Ⅰ组的2.813±0.224 cm和Ⅱ组的2.711±0.220 cm(P<0.05);术后60 dⅢ组的玻璃体伸展度为1.81±0.226 cm,明显<Ⅰ组的2.90±0.25 cm和Ⅱ组的2.56±0.158 cm(P<0.05);术后30 dⅢ组的玻璃体液化率为38.88±5.93%,明显高于Ⅰ组的24.36±2.07%和Ⅱ组的26.33±2.31%(P<0.05);术后60 dⅢ组的玻璃体液化率为45.37±5.54%,明显高于Ⅰ组的25.36±2.33%和Ⅱ组的26.24±3.44%(P<0.05);术后30 d和60 d,Ⅲ组玻璃体的羟脯氨酸的含量分别为2.411±0.310 μg/ml和2.733±0.245 μg,/ml,明显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且60 d的高于30 d的(P<0.05);电镜扫描发现,Ⅲ组的玻璃体液化明显,玻璃体胶原纤维网状支架塌陷.结论:晶体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可使玻璃体三维网状结构塌陷,加快玻璃体的液化.在临床上可能使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提前发生.

  • 黄斑裂孔:特发性或是原发性疾病

    作者:惠延年

    黄斑裂孔主要发生在高度近视眼和相对“健康”的高龄眼,后者发生的黄斑裂孔称之为“特发性老年性黄斑裂孔”.近年来,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影像揭示了旁中心凹的后玻璃体脱离与黄斑裂孔形成的关系.有理由相信,玻璃体液化和不完全的后玻璃体脱离是黄斑裂孔的“原发性”病因.因此建议将这两类常见的黄斑裂孔分别称之为“近视性”和“老年性”黄斑裂孔.对相应群体的定期OCT检查,对防治此病可能是有益的.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玻璃体结构的影响

    作者:刘欣华;刘奕志;柳夏林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晶体摘除术后玻璃体凝胶结构的改变.方法:新西兰白兔麻醉后以不同的超声乳化时间摘除晶体.超声乳化晶体摘除术后1周将兔眼摘出,检测玻璃体的液化率.结果:当超声乳化时间在0、0.5、1.0、2.0分钟时,玻璃体的液化率分别为21.2±4.8%,25.8±7.1%,41.2±8.2%和52.1±11.5%.超声乳化后玻璃体凝胶结构有较明显丧失.结论:兔眼超声乳化摘除晶体后玻璃体凝胶结构随超声乳化时间增加而出现液化现象.

  • 重新认识玻璃体的功能

    作者:林铁柱;李世洋

    随着对玻璃体越来越深入的研究,临床上需要重新认识一下玻璃体的功能,异常的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可以导致视网膜脱离、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黄斑裂孔等疾病,而在玻璃体液化或者缺失状态下,却容易罹患核性白内障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此外,研究还发现玻璃体可以调节氧含量及分布,从而使玻璃体液化对缺血性视网膜疾病可能有益.

  • 玻璃体液化与玻璃体超微空间结构改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聂智风

    玻璃体是一种少细胞而富含水分的细胞外基质(含水为98%)[1],呈透明的凝胶状态,主要由纤细的胶原结构和亲水的透明质酸和很少的玻璃体细胞组成玻璃体凝胶.除了在眼球发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外,还能对视网膜和晶状体起到减震、支持作用,并能阻止大分子物质和细胞进入玻璃体,而维持其透明.玻璃体有其特殊的超微结构,该超微结构变化与年龄的增长明显相关,终导致玻璃体液化[2].本文就玻璃体液化与玻璃体超微空间结构改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软骨素酶对兔眼玻璃体及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影响

    作者:孟自军;曾水清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软骨素酶(CA)诱导产生玻璃体液化的能力及其对玻璃体视网膜界面黏附作用的影响.方法36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Ⅰ、Ⅱ、Ⅲ组,右眼为实验眼,各12眼,分别注射CA 0.1、0.2、1 U/0.1 mL;左眼为对照眼,注射等量的平衡盐溶液(BSS).于注射后不同时间行临床观察、电生理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注射后1周,实验组兔眼即可观察到玻璃体液化,但未见玻璃体后脱离(PVD).注射后5周,实验组全部兔眼玻璃体液化,部分兔眼发现临床可见的PVD并经组织学检查证实.对照组未见玻璃体液化及PVD.结论CA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诱导产生玻璃体液化并对玻璃体视网膜间粘连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 近视导致青少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选择

    作者:胡向光;李秋明;王梦华;董洪涛;鹿晓燕

    目的 探讨近视导致青少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选取2016 年8月1日至2017年8月1日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确诊的17~40岁近视导致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59例(60眼),其中17~28岁26例26眼作为A组,29~40岁33例34眼作为B组,根据患者眼部情况行玻璃体切割术(PPV)或巩膜扣带术(SB).术后随访至眼部情况稳定,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后效果.结果 A组视网膜裂孔以圆形孔为主,B组以马蹄形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9);A组以视网膜下方脱离为主,B组以视网膜全部脱离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0);A组手术方式以SB为主,B组以PPV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0);术后两组单次视网膜复位率、佳矫正视力(BCVA)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对于近视导致的青少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可以通过SB保留液化轻的玻璃体,通过PPV去除液化重的玻璃体.

  • 玻璃体混浊:3种情况应速治

    作者:王振平

    58岁的钟先生有高度近视,曾因看不清楚东西,在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玻璃体混浊".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没有明显好转,且右眼还有烟雾状增多的现象.他苦恼地来到我的门诊,经过诊断,钟先生是单纯性玻璃体液化,不需要治疗,但要密切留意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一旦发现要立即去医院就诊.钟先生不由得开始担心, "看不清东西也不用治疗?玻璃体混浊一般有哪些并发症?严重吗?又有什么表现呢?"

  • 视网膜脱离的护理干预

    作者:许晖;岳军

    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1].视网膜脱离后色素上皮易游离、萎缩,视网膜得不到脉络膜的血液供应,如不及时治疗[2],视网膜就会变性和萎缩,视力就不易恢复.通常视网膜脱离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者90%以上都可查到裂孔,因此多称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病的原因与年龄、遗传、高度近视、玻璃体液化等有关,继发性者是由于眼内炎症渗出、玻璃体增殖机化的牵拉和肿瘤引起,多无裂孔.视网膜脱离是常见的致盲眼底病之一,多见于40~70岁的人,好发于近视眼,近视度数越高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越大.我们通过对经手术治疗的视网膜脱离患者提供术前术后的卧位指导及相关护理,来探讨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所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及对手术疗效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 玻璃体液化生物力学特性及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张鹏程;严宏

    玻璃体液化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退行性改变,随后会进一步影响玻璃体及其周围组织的理化性质,导致多种相关眼部疾病.玻璃体液化主要的病理改变是透明质酸逐渐耗竭和胶原网状结构塌陷,其中伴随着一系列玻璃体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因此,本文对正常眼玻璃体的生物力学特性、玻璃体生物力学特性的测量方法、玻璃体液化形成机制和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以及玻璃体液化与眼病的关系等进行综述,以期为将来有效地减缓和治疗玻璃体液化提供思路.

  • 玻璃体的超微结构与年龄相关性改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燕;杨红

    玻璃体液化在许多眼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玻璃体本身的液化机制并不明确.对玻璃体超微结构与退行性变结构改变的研究,为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及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就玻璃体正常结构及液化时结构改变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