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用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联合唑类药物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探析

    作者:郑海燕

    目的:探讨用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联合唑类药物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这18例患者中,除2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因自行不规则用药或病情较重而死亡之外,我院为其余16例患者均使用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联合唑类药物进行抗真菌治疗。结果:在接受治疗的16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被治愈,有3例患者的病情好转,有3例患者死亡,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1.25%(13/16)。在这16例患者中,共有12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了药物不良反应,其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75.00%。结论:联合应用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唑类药物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可起到良好的协同作用,并疗效显著,可减少两性霉素B的使用剂量,降低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几率。同时,对脑室系统明显扩大的该类患者进行脑室引流,可有效地缓解其临床症状,提高其治疗的效果。此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1例报告

    作者:朴虎男;杜婷婷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M)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真菌感染,同时也是误诊率较高的一种慢性脑膜炎,常被误诊.通常慢性或亚急性起病,偶有急性起病,病情进行性加重,如诊断治疗不及时,预后很差.现将1例诊治经过报告如下.

  • 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为焦虑症报道

    作者:朱文丽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osis Meningitis,CM)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脑实质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亚急性或慢性炎性疾病,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真菌感染,同时也是误诊率较高的一种慢性脑膜炎.现将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为焦虑症患者的情况报道如下.

  • 结核性脑膜炎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鉴别分析

    作者:曹秀英

    目的:探究结核性脑膜炎和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差异.方法:选取60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为甲组,并选取同期的60例结核性脑膜炎为乙组.对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症状、头颅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腰穿压力、葡萄糖、白细胞和蛋白指标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MRC对两组患者予以分析,结果显示其临床分期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影像学检查阳性率41.67%,明显大于乙组的29.4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影像表现中脑膜强化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性脑膜炎和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症状表现不显著,鉴别存在一定困难,极易出现误诊漏诊的现象.需要将脑脊液瑞士吉姆萨染色联合改良抗酸染色,对两种结膜炎进行病原学确诊.

  •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1例

    作者:周广怡;张亦民

    1 病例资料1.1 一般资料男,38岁,2001年11月初无诱因轻度咳嗽,咳少量白色粘痰,伴不规则发热,体温高38.5 ℃.发病第三日出现爆裂样头痛,以双颞部为甚,呈进行性加剧.伴喷射样呕吐数次,并有大小便失禁.于11月15日到当地某医院就医.胸部CT示:

  • 常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对比

    作者:谢卉;李智文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隐球菌属中某些变异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深部真菌感染.传统治疗药物有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及伊曲康唑,近年来,为了降低两性霉素B的毒性并提高其疗效,研制出两性霉素B脂质体.对上述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药动学、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对比分析,可为临床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更合理、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提供参考.

  •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19例临床分析

    作者:罗文静;黄文;莫雪安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9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患者临床表现以头痛(100%)、恶心/呕吐(94.7%)、发热(78.9%)、颈强直(84.2%)为主。7例CSF蛋白升高,10例CSF葡萄糖下降及11例CSF压力升高。 CD4+细胞计数平均值为(58.9±27.8)/mm3。影像学检查显示多为脑积水、脑梗死、脑萎缩和脑疝。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康唑和氟胞嘧啶的使用率为31.6%、21.1%、47.4%和47.4%,仅2例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19例患者误诊率为31.6%,死亡率为21.1%。结论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率较高,及早诊断并早期使用抗真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有助于控制其发展。

  •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19例临床分析

    作者:郑维红;毕敏;童绥君;林青山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M)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19例经病原学检查证实的CM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CM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颅高压和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改变与结核性或病毒性脑膜炎相似;但本病脑脊液压力均>200 mmH2O(1.96 kPa),其中>300 mmH2O(2.94 kPa)13例;(2)CM误诊率极高,本组19例中无1例首诊时确诊;(3)本组患者经联合治疗疗效明显提高,尤其在二性霉素B的加量期,联合用氟康唑和5-氟胞嘧啶,对早期控制病情极有帮助;(4)对恶性颅高压的严重病例及时行脑室穿刺、腰池引流及脑室腹腔分流术,可赢得治疗的时机,提高疗效.结论 CM是以颅高压和脑膜刺激征为特点的亚急性脑膜炎,误诊率极高,反复腰穿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合理用药及颅高压的有效控制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 肝炎肝硬化活动期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

    作者:蔡洁;闵贤

    患者男,41岁。因反复腹胀、纳差3年,发热伴头痛1周于2000年5月28日入院。患者10余年前发现HBsAg阳性,3年前诊断为“肝炎肝硬变失代偿期”。2000年3月,患者因“肝硬化腹水”住外院治疗,5月底病情缓解出院。出院当日开始发热、头痛,伴恶心、呕吐,1周内逐渐加剧而来我院诊治。当时肝功能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57.5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82.1 U/L,血清总胆红素(TBIL)正常。保肝治疗后,体温仍在38℃左右,头痛逐渐剧烈难忍,给予甘露醇、布瑞特等脱水剂仍较难控制。入院后两次上消化道出血,量达2 000 ml,使用施他宁等止血药物后缓解。8月1日腰穿,脑脊液生化检查:糖1.06 mmol/L ,蛋白0.25 mmol/L,氯化物133 mmol/L。8月11日脑脊液细胞计数350 /mm3。脑脊液墨汁涂片检查见到新型隐球菌。8月14日转入我科。体检:T37.8℃,BP 16.7/9.3 kPa。神志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双耳听力减退。肝掌(+),心肺(-)。腹部膨隆,无压痛,肝肋下未及,脾肋下2 cm。移动性浊音(+),双下肢轻度水肿。脑膜刺激征:颈稍强直,克氏征(+),布氏征(-)。辅助检查:ALT、AST正常,TBIL 51.4 μmol/L,A/G 31.8∶21.2。临床诊断:肝炎肝硬化活动期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给予保肝、支持,以及静脉给大扶康200 mg,1日 2次,和相应的对症处理,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头痛稍有缓解,腹水消失。患者于8月18日起再次出现上消化道反复出血,给予止血、输血等措施后有所控制。大扶康使用1个月后脑脊液检查:细胞计数65/mm3,糖2.91 mmol/L,蛋白0.91 mmol/L,氯化物122 mmol/L。墨汁涂片仍有较多新型隐球菌。9月6日患者突然昏厥,双侧瞳孔不等大,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

  •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与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鉴别

    作者:陈光辉;高志强;李苏建;周国庆

    目的探讨两种病原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特征,评估神经影像学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种脑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脑脊液变化、头颅CT或MRI改变.结果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起病迁延,首发症状至住院诊治有更长间期,头痛伴有呕吐,视乳头水肿伴有出血,脑脊液压力高伴有葡萄糖含量明显减低.结核性脑膜炎急性或亚急性发病,腱反射减低或消失,脑脊液细胞数增多.两种脑膜炎有着各自神经影像学特征.结论神经影像学异常提供和补充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信息.

  • 43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护理

    作者:王立敏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护理.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给予对症护理、心理护理,做好消毒隔离.结果:经过对患者对症治疗和整体护理,38例患者因病情好转而出院,降低了死亡率,延长了生命.结论:通过积极的护理配合,确实能够降低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

  • AIDS合并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病人颅内感染新型隐球菌的MRI表现

    作者:程好堂;高友富;韦志;蒋超

    目的:分析AIDS病人感染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并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的头颅MRI表现.方法:收集并分析18例AIDS病人在经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并合并感染新型隐球菌性脑炎的头颅MRI图像的特点.结果:MRI影像学表现为阳性16例,出现胶状假囊、胶状假囊引起的V-R间隙扩大共13例(28处),局灶性、弥漫性脑膜强化6例(7处),隐球菌瘤3例,脑积水2例,脑萎缩2例,合并肺内感染2例.结论:胶状假囊、胶状假囊引起的V-R间隙扩大及弥漫性、局灶性脑膜强化是其特征性MRI表现,可合并或不合并占位效应、脑积水、脑萎缩或其他部位感染.

  •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83例脑脊液检验方法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陈英;陈红岩;陈梅根

    目的 分析脑脊液检查对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83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学、涂片及荚膜抗原检查资料.结果 首次腰穿脑脊液常规异常60例占72.3%.生化检查中葡萄糖定量异常57例占68.7%,总蛋白质异常66例占79.5%.细胞学异常81例占97.6%,细胞学分析发现隐球菌51例占61.4%.脑脊液离心涂片墨汁染色阳性75例占90.4%.新型隐球菌荚膜抗原阳性(2+以上)76例占91.6%.结论 腰椎穿刺脑脊液离心涂片墨汁染色与荚膜抗原检测阳性率高,细胞学检出隐球菌的阳性率低,而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学检查可反映脑膜炎症与损伤程度.

  • 两性霉素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致药物性肝炎的临床分析

    作者:周锡进;尹蔚华;何金秋

    目的 观察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霉脑)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0例霉脑患者分2组:合并HBV感染组(n=13)和非HBV感染组(n=27),在AMB治疗过程中,观察比较2组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40例患者中30例(75%)ALT异常升高,22例(55%)AST异常升高,5例(12.5%)出现血清TBIL异常;其中HBV感染组92.3%出现ALT异常升高,非HBV感染组(66.7%)的ALT异常升高,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MB治疗霉脑引起中毒性肝炎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合并HBV感染者.对使用AMB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的监测,以避免可能出现严重的中毒性肝损害.

  •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12例临床分析

    作者:黄红星;李月英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M)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2例C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中,8例为急性及亚急性起病,4例起病匿隐,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痛,颅高压明显,脑膜刺激症阳性,脑脊液改变与结核性脑膜炎相似;CM误诊率高;本组患者经联合治疗疗效明显.结论:CM是以头痛、颅高压和脑脑膜刺激症为特点,误诊率高,反复腰穿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 鞘内给药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疗效分析

    作者:刘家斌;欧阳懿;王明琦

    目的:观察鞘内给药对伴有明显颅内高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19例确诊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并伴有明显颅内高压的患者,实施间断腰穿减压;9例在此基础上给予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比较两组颅内压、诱导期天数及预后,评价鞘内给药对伴有明显颅内高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结果:9例行鞘内给药治疗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治愈率7/9,腰穿减压组10例,治愈率8/10;颅内压各周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患者,可以考虑频繁的腰穿联合鞘内注射药物治疗.

  • 两性霉素B椎管内持续给药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

    作者:肖绍武

    目的 探讨两性霉素B椎管内持续给药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11例,均给予两性霉素B,起始剂量1 mg·d-1,逐渐递增至0.7~1 mg·kg-1·d-1,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5-氟胞嘧啶8 g·d-1口服,3次·d-1;同时行腰池置管,用两性霉素B 0.5 mg+地塞米松1 mg+尿激酶5万U+注射用水 8 mL配制成混合药液共10 mL,以5 mL·h-1·d-1微量泵注入椎管内,持续4周.观察11例患者入院时,治疗后1、2、3、4周脑脊液(CSF)压力、CSF细胞数、CSF墨汁染色、CSF隐球菌培养等情况.结果 11例患者治疗后第1周CSF压力、CSF细胞数均较入院时显著下降,CSF墨汁染色、CSF隐球菌培养均阴性(-).11例患者中,1例引流1周后因腰池引流堵塞后拔除;1例治疗10 d后出现两性霉素B的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导致下肢截瘫及尿潴溜而终止治疗.9例患者治疗后2、3、4周CSF压力、CSF细胞数均降低至正常,CSF墨汁染色、CSF隐球菌培养均阴性(-).结论 两性霉素B椎管内持续给药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有较好的疗效,能改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

  •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8例诊治分析

    作者:王全楚;沈德馨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M)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真菌感染,同时也是误诊率较高的一种慢性脑膜炎,常被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颅内肿瘤等.随着肿瘤、艾滋病及糖尿病发病率增高,器官移植的开展,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报道日趋增多[1].笔者回顾分析了1997-09-2007-10所在医院8例CM患者的诊治经过,现报告如下.

  • 肌酸肌酶同功酶 BB 腺苷脱氨酶和免疫球蛋白 IgM 水平诊断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意义

    作者:雷建明;杨职;黄伟;华国操

    目的:探讨肌酸肌酶同功酶BB(CK‐BB)、腺苷脱氨酶(ADA )和免疫球蛋白IgM水平诊断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意义。方法选择2011‐01—2013‐12我院确诊的脑膜炎患者108例,其中42例为病毒性脑膜炎组,36例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组,30例为结核性脑膜炎组,观察3组患者的预后结局;同时选取同期本院住院的行椎管内给药的患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比较4组脑脊液CK‐BB、ADA和IgM水平及其与新型隐球菌脑膜炎预后的意义。结果4组CK‐BB、ADA和IgM 水平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发现,脑脊液CK‐BB和ADA与新型隐球菌预后关系密切。结论联合检测患者脑脊液CK‐BB、ADA和IgM的操作相对简便,结果快速准确,适用于临床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鉴别诊断,且其结果可为预后评估作参考。

  •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12例诊治体会

    作者:杨怀琴;冯泽甫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真菌感染,目前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我院自1998年以来,共收治新型隐球菌脑膜炎12例,报告如下.

71 条记录 2/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