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莱姆病人工宿主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孙毅;许荣满;张泮河;郭天宇;曹务春

    为了建立莱姆病人工宿主模型进行实验传播研究,用从我国全沟硬蜱分离的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 CHNM4人工感染4种实验动物.结果表明,以0.1×106条/mL的剂量皮下注射3日龄昆明小鼠是比较理想的方案.由此建立的动物模型既能用作全沟硬蜱的血源动物,又能在15天内保持所感染螺旋体对全沟硬蜱的感染力,可作为人工宿主动物模型.

  • 蜱媒传染病复合感染研究进展

    作者:倪雪冰;马兰;贾娜;江佳富;曹务春

    近年来,新发蜱媒传染病不断发生,对于各种蜱媒传染病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由于蜱传播的病原体类别多样,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等,动物宿主广泛,流行环节十分复杂,媒介蜱中、宿主动物中、人群中的复合感染现象十分普遍.然而很多蜱媒传染病一直仍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被忽略的疾病”,人们关于蜱媒传染病复合感染的认识还比较匮乏.为此,本文通过整理、总结目前国内外有关蜱媒传染病复合感染的数据,概述美、欧洲、亚洲等蜱媒传染病多发地区中常见的莱姆病与无形体病复合感染、莱姆病与巴贝西虫病复合感染,三种及其三种以上病原体复合感染的情况,并介绍复合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从而提示人们加强对蜱媒传染病复合感染的认识,加强对临床复合感染病例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 IgG、C3在莱姆病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病变中的表达

    作者:安京媛;吴霞;周国萍;艾承绪;王美娥;潘惠娟;李全民;霍云燕

    目的探讨IgG、C3在莱姆病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病变中的分布和表达.方法应用微波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9例莱姆病和临床疑诊为莱姆病患者的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病变组织,观察病变组织中IgG和C3的表达并与正常人皮肤组织对照.结果研究发现IgG和C3阳性表达的强度以及分布范围在病变组织角质层和颗粒层较显著.4例莱姆病患者血清学检查、病变组织硝酸银染色、IgG、C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均呈阳性.结论 IgG、C3在莱姆病皮肤慢性游走性红班病变中的表达与慢性游走性红班的形成相关.

  • 广东梅州市莱姆病自然疫源地调查

    作者:谢霖崇;万康林;郭衍;许世锷;张哲夫;潘林祥;陈慎奔

    目的 了解广东梅州市大埔、平远和梅县莱姆病人群血清流行病学、动物宿主和传播媒介特征. 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人群和宿主动物的血清学检测、个案调查、动物宿主和传播媒介病原学调查. 结果 检测人群血清2 184份,莱姆病感染率为10.30%(225/2184),其中林区为10.33%(123/1191),非林区为10.27%(102/9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P>0.5);检测牛和野鼠血清各30份,感染率分别为23.33%和43.33%;从褐家鼠和白腹巨鼠各分离到1株莱姆病螺旋体;调查蜱506只,其中台湾角血蜱493只,占97.43%,该蜱中肠带莱姆病螺旋体率为16.00%(8/50),且分离到1株莱姆病螺旋体. 结论 梅州市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人群普遍易感,野鼠和牛是该地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动物宿主,台湾角血蜱是主要传播媒介.

  • 莱姆关节炎昆明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麻明彪;陶律延;彭芸;韩欣霖;杨佳儒;白若兰;戴熙廷;赵华;沈龙强;柳爱华;宝福凯

    目的 使用伯氏疏螺旋体菌悬液对昆明小鼠进行胫跗关节皮下注射,建立昆明小鼠莱姆关节炎动物模型.方法 将4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PBS组、BSK组、实验组Ⅰ和实验组Ⅱ,每组10只,分别经双后肢胫跗关节皮下注射相应菌悬液或对照液,每周观察小鼠健康变化,测量小鼠双后肢胫跗关节左右径,并进行足及胫跗关节X光检查,记录相关数据.饲养6周后,将小鼠脱颈处死,取双后肢胫跗关节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IL-1p和TNF-a相关检测,对两种方法建立的昆明小鼠莱姆关节炎模型进行评价.培养基中培养,每种抗生素分别设立20 ug/ml(高浓度),2 ug/ml(中浓度)和0.2 ug/ml(低浓度)三种浓度.提取细菌总RNA,采用Real-time PCR分析MRSA ccrA、ccrB、ccrC基因的表达水平. 结果 PBS组及BSK组小鼠在实验期间未出现关节红肿现象,小鼠活动自如.实验组Ⅰ和实验组Ⅱ注射1周后小鼠胫跗关节出现肿胀,肿胀持续1周后逐渐减轻,但实验组Ⅱ小鼠减轻程度低于实验组Ⅰ小鼠.实验组Ⅰ和实验组Ⅱ小鼠注射后6周时胫跗关节组织研磨液中TNF-a和IL-1β水平升高,分别为(44.07±12.07)pg/ml、(18.59±4.514)pg/ml和(47.17±8.387)pg/ml、(20.37±5.381)pg/ml.病理学检查实验组Ⅰ和实验组Ⅱ小鼠关节间隙变窄,关节滑膜纤维组织增生,细胞层数增多,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滑膜组织增厚.影像学检查实验组Ⅰ和实验组Ⅱ小鼠胫跗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毛糙变窄,呈高密度影,骨质破坏严重. 结论 1×105/ml PBS伯氏疏螺旋体悬液和1×105/mlBSK伯氏疏螺旋体悬液均能诱导昆明小鼠莱姆关节炎的发生,以1×105/ml BSK伯氏疏螺旋体悬液诱发的关节炎更严重,更持久.

  • 1996~2003年牡丹江地区莱姆病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周晓茵

    莱姆病是一种由伯氏疏螺旋体经蜱传播引起人体多系统受累的疾病.我国于1986年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林区进行人群血清学调查中首次发现本病,并于次年分离出病原体[1].近年来,通过对其流行病学、病原学、分子生物学、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的研究,已证实莱姆病在我国分布相当广泛,有22个省(市、自治区)存在人群莱姆病感染,每年新发病例逾万人,高发地区为东北和内蒙林区[2].位于黑龙江省东部的牡丹江市境内有长白山脉的老爷岭和张广才岭,其广袤的林区是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莱姆病已成为本地区特别是林区重要虫媒传染病.现对本地区1996~2003年的莱姆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 伯氏疏螺旋体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蒋宝贵;褚宸一;曹务春

    伯氏疏螺旋体是导致莱姆病的病原体,目前对该病病原体维持感染和致病性的关键因子知之甚少,由于伯氏疏螺旋体自身的特性滞后了人们对该病原体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本文对伯氏疏螺旋体的研究特点、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了详细的综述.

  • 莱姆关节炎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作者:宝福凯;柳爱华;马海滨;吴娜

    莱姆病是一种虫媒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伯氏疏螺旋体.莱姆病主要表现为皮肤游走性红斑、复发性关节炎、心脏传导障碍和神经系统损害.其中,莱姆关节炎发生率和致残率高,危害大.莱姆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主要原因可能是螺旋体脂蛋白在感染早期引起机体固有免疫应答,随后引起适应性免疫应答,从而造成关节的炎症和损伤.本文对近年有关莱姆关节炎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总结,并介绍了作者在莱姆关节炎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发现.

  • 山东省蜱虫及其重要蜱媒疾病研究进展

    作者:宋健;周红宁

    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等蜱虫传播疾病近几年在山东省相继出现报道,为做好蜱虫及其蜱媒疾病的防控工作,本文对山东省蜱虫种类、生态习性及其重要疾病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神经莱姆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静;宝福凯;柳爱华

    莱姆病是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以硬蜱作为传播媒介,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国内于1986年在黑龙江省首次报道.其临床分为多个阶段,可造成多个器官损害,其中神经系统的损害是莱姆病的主要表现之一,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已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本文对近年神经莱姆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莱姆病治疗进展

    作者:史立敏;王霖;石梅;宝福凯;柳爱华

    莱姆病是一种由伯氏疏螺旋体所引起的,以硬蜱为主要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对莱姆病的治疗主要是早期使用抗生素.莱姆病是一种全身性慢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侵犯多系统多器官引起损伤,根据其病程发展可分为早中晚三期,而针对不同分期、不同表现及不同发病人群的莱姆病其治疗方法又各不相同,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综述.

  • 白细胞介素-10在菜姆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劲涛;冯时;李冰雪;宝福凯

    近年来,白细胞介素10(IL-10)与莱姆病的关系及其相关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如何利用IL-10的抗炎作用及对炎症的调控而对莱姆病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是近来研究的焦点.本文概述了白介素-10在莱姆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 从粤东丰溪自然保护区白腹巨鼠和褐家鼠体内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

    作者:万康林;郭衍;许世锷;张哲夫;谢林崇;潘林祥;罗敬平

    目的:探讨鼠类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方法:用BSK培养基分离病原、单克隆抗体鉴定.结果:从白腹巨鼠和褐家鼠体内分离出2株疏螺旋体,经用莱姆病螺旋体种属特异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证实均为莱姆病螺旋体,命名为MD21和MD55.结论:首次从病原学证实鼠类为粤东地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宿主动物.

  • 山东省莱姆病地理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王丽娟;侯学霞;陈志林;郝琴;陶小润;万康林

    目的 调查山东省莱姆病地理分布、媒介生物、动物宿主及病原分离情况,为今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对6个调查点的人群进行莱姆病抗体检测;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DFA)检查优势蜱种及其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并用BSKⅡ培养基分离培养莱姆病螺旋体.宿主调查采用DFA检查鼠肾.用单克隆抗体和IFA进行菌株的鉴定.结果 共检测血清1934份,阳性121份,感染率6.26%;鲁东、鲁南、鲁中、鲁西北感染率分别为5.76%、7.03%、0、9.81%;各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感染率为5.56%,女性为6.98%,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7,P>0.05);山东省蜱类的优势种为长角血蜱,该蜱中肠带螺旋体率为12.00%;宿主动物调查显示,鼠类带莱姆病螺旋体率为13.26%,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占45.65%),带菌率高为14.24%.从86组培养物中分离到2株莱姆病螺旋体(TSH1、TSH2).结论 不同地区生态环境和传播媒介分布不同,各地区间莱姆病感染程度差别很大.长角血蜱可能为山东省莱姆病的重要生物媒介.

  • 二棘血蜱生态习性及其特点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优良;万康林;李徐;刘洪;夏先忠

    目的:初步研究莱姆病主要媒介二棘血蜱的生态习性及其特征.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在疫源地进行相关因素的研究,分析其相关特点.结果:二棘血蜱为当地优势蜱种,其密度为275只/布旗人工小时;该蜱中肠检查带菌率为40%;从50只二棘血蜱分离到8株莱姆病螺旋体;该蜱有明显的季节消长和时限性;6~7月是二棘血蜱的繁殖期,其数量与气温、雨量密切相关;蜱的数量变化与生境等因素有关.其特征:二棘血蜱在疫源地内呈岛状分布;密度与农作物接壤的林间或林边草坪高于其他生境;二棘血蜱的数量变化与人畜野外活动频繁环境相关;该蜱喜向阳、光线充足、较湿润、浅草坪的生境.结论: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掌握了二棘血蜱的生物学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莱姆病提供了依据.

  • 全沟硬蜱经期传播莱姆病螺旋体的研究

    作者:孙毅;许荣满;郭天宇;曹务春;张泮河

    目的:研究全沟硬蜱经期传播莱姆病螺旋体的能力.方法:以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的KM鼠作为宿主动物,利用培养和PCR方法检测全沟硬蜱对吸血感染的莱姆病螺旋体的保持能力以及蜕化后若蜱对敏感动物的感染能力.结果:全沟硬蜱幼蜱攻击感染KM鼠后获得97.5%的阳性感染,并能保持所感染的莱姆病螺旋体至若蜱.幼蜱蜕化后,45.0%的若蜱仍携带莱姆病螺旋体并可通过叮咬感染敏感KM鼠.结论:全沟硬蜱具备经期传播莱姆病螺旋体的能力.

  • 莱姆病关节炎的循证治疗

    作者:陈建;耿震;侯学霞;万康林

    目的通过对现有医学证据的检索和评价,指导莱姆病关节炎的治疗.方法首先提出临床问题,然后对Cochranelibrary(2005.2)、Medline(1966~2005.5)、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1978~2005)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2005)等网站进行检索,并对检索结果进行评价,检索词包括"Lyme disease,arthritis"和"Systematical review or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or case control trial".结果通过检索,共获得11篇相关文献,其中3篇随机对照试验,3篇病例对照试验和5篇病例报道.资料显示大剂量的青霉素等抗生素用于莱姆病关节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该治疗方法适用于我们研究的病例.结论通过证据的检索和评价,对该患者采用大剂量的青霉素治疗,获得了满意效果.

  • 北京西山地区长角血蜱及其体内伯氏疏螺旋体实验观察

    作者:安京媛;周国萍;姚桂玲;艾承绪;李全民

    目的:实验观察长角血蜱及其体内伯氏疏螺旋体形态结构.方法: 1994~1996年在北京西山地区采集长角血蜱180只.标本应用蜱整体封片法、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结合HE染色和硝酸银染色法分别检测和光镜观察.结果:蜱整体封片法直接镜检即可观察到蜱外部基本形态结构.HE染色观察蜱内部器官细微形态结构.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结合硝酸银染色,检出北京西山地区长角血蜱(包括幼蜱、若蜱、成蜱和饱血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为23%,显微镜下可清晰观察到蜱体伯氏疏螺旋体多种不同的形态.结论:上述方法对莱姆病媒介蜱及伯氏疏螺旋体的流行病学研究有一定价值.

  • 安徽省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张大荣;林涛;李群;王建军;张茂俊;张哲夫;薛振亚;胡述松

    目的:对莱姆病进行血清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检测459份自然人群血清、124份临床病人血清和438份牛、羊、狗、鼠等动物血清标本,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gG)阳性率,自然人群中平原和山区分别是1.17%、4.43%(χ2=4.73,P<0.05);不同类型临床病人中以皮肤损害和关节炎患者的阳性率高,分别是18.18%和14.71%;动物血清中,平原和山区牛的阳性率分别为18.18%和32.61%(χ2=4.02,P<0.05),羊的阳性率分别为22.22%和61.28%(χ2=29.27,P<0.01),狗和鼠阳性率分别为30%和3.57%.结论:不同地理景观中动物血清阳性率的高低与人群血清学结果相一致,莱姆病疫区主要在山区,羊可能是主要宿主动物.

  • 新疆沙湾林场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刘涌;谭毓绘;孙荷;李静;燕顺生;侯学霞;万康林

    目的:调查新疆沙湾林区人群莱姆病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IFAT)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沙湾林区居民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gG).结果:沙湾林区是莱姆病高感染区,人群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gG)阳性率为 16.1%(37/230),各年龄组间、哈族与汉族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新疆沙湾林区人群中存在较高的莱姆病感染,可能是莱姆病的流行区之一.

339 条记录 3/17 页 « 12345678...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