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神经系统莱姆病九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君铨;黄以胜;潘亮

    莱姆病(Lyme disease,LD)是一种蜱媒传染病,易侵犯神经系统,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我院收治9例,现报告如下.

  • Touchdown PCR检测野生中缅树鼩伯氏疏螺旋体感染

    作者:柳爱华;程玲;张才军;陈芳;施明;陈亮;沈培清;刘汝文;角建林;李玛琳;宝福凯

    目的 用Touchdown PCR检测野生中缅树鼩的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方法 从昆明及其周边地区捕获30只野生中缅树鼩,乙醚深度麻醉后处死,取内脏-30℃保存备用.用总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组织总DNA,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样品的DNA含量,用热启动Touchdown PCR技术检测野生中缅树鼩的伯氏疏螺旋体flaB基因.对PCR产物做凝胶电泳,凝胶成像仪观察并照相.结果 Touchdown PCR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实验重复3次,结果一致,野生树鼩的伯氏疏螺旋体DNA阳性率为63.33%(19,30). 结论野生树鼩存在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并且感染率较高.

  • 伯氏疏螺旋体与嗜吞噬细胞无浆体感染抑制Th1型细胞因子产生

    作者:宝福凯;Erol Fikring

    目的 应用动物模型探讨蜱传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和嗜吞噬细胞无浆体混合感染对Th1型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方法 建立三种伯氏疏螺旋体和嗜吞噬细胞无浆体混合感染小鼠模型和伯氏疏螺旋体单一感染小鼠模型.将小鼠分A组(同时感染组)、B组(伯氏疏螺旋体先于嗜吞噬细胞无浆体感染组)、c组(嗜吞噬细胞无浆体先于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组)、D组(伯氏疏螺旋体单感染组)和E组(无感染对照组)等共5组,每组16只,在不同时间点测定各组小鼠血清Th1型细胞因子浓度,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单一感染组相比,在螺旋体感染后18d和30d,三种混合感染组小鼠血清中Th1型细胞因子显著偏低.结论 伯氏疏螺旋体和嗜吞噬细胞无浆体混合感染显著抑制Th1型细胞因子产生.

  • 云南省德钦县宿主动物感染伯氏疏螺旋体情况初步调查

    作者:杨丽天;高子厚;赵文红;刘云海;扎史品初;提布只玛;张文娟;杜春红

    目的 了解云南省德钦县宿主动物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情况.方法 以德钦县采集的家犬血液和山区林地捕获的鼠类动物脏器为样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FA)方法检测犬血中莱姆病IgG抗体;采用巢式PCR方法扩增伯氏疏螺旋体5~ 23SrRNA间隔区片段,阳性片段进行测序.结果 50份犬血检出莱姆病IgG抗体阳性10份,阳性率为20%;扩增到阳性片段1份,阳性率2.00%;48份鼠类脾脏标本扩增到阳性片段1份,阳性率2.08%.测序结果表明,犬感染的伯氏疏螺旋体为Borrelia garinii基因型;鼠感染的伯氏疏螺旋体为Borrelia valaisiana基因型.结论 本调查表明德钦县境内家犬和鼠类存在2个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相关调查研究.

  • 伯氏疏螺旋体外膜蛋白OspA研究进展

    作者:崔宇晖;郭美华;宝福凯;柳爱华

    莱姆病(Lyme disease,LD)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蜱媒传播的人兽共患病.OspA (Outer surface proteinA)是伯氏疏螺旋体主要的外膜蛋白之一.作为主要的免疫原性蛋白,该蛋白有着独特的β-折叠和α-螺旋二级蛋白结构,并且在不同宿主体内有着戏剧性的时空表达规律.OspA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性,因此成为良好的基因疫苗候选者.但OspA株间变异较大,探求流行地区菌株OspA的变异,对疫苗及诊断试剂的研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该蛋白的结构特点、时空表达特点、异质性、诊断及疫苗的应用等方面归纳总结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 莱姆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作者:李静;梁张;宝福凯;柳爱华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引起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莱姆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而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因此,对莱姆病流行病学的深入研究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的流行蔓延.本文主要从莱姆病的病原体、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流行特征等方面对该病的流行病学进展进行较为系统的介绍.

  • Toll样受体和趋化因子与莱姆关节炎发病的相关性

    作者:汪玉娇;宝福凯;柳爱华

    莱姆病是一种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经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一种人兽共患病,莱姆关节炎是莱姆病的晚期临床表现,严重者可终生致残,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对莱姆关节炎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国内外已经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有待进一步研究.现就Toll样受体和趋化因子与莱姆关节炎发病关系的研究做一综述.

  • 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莱姆病—附1例报告

    作者:王磊;杜琨;栗绍刚;吴赵永;齐志群;邹洋;冯曼玲

    莱姆病(Lyme disease)为蜱传螺旋体病,临床主要以慢性游走性红斑、淋巴细胞性脑膜炎、颅神经炎(特别是面神经瘫痪)、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关节炎、慢性萎缩性皮炎、精神异常等表现为主.北京的密云、海淀、门头沟等地均有散发病例出现,且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上述地域有感染性的蜱存在[1-3].广大医务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尚存在不足,现报道1例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经血清学检测证实为莱姆病的病例,旨在引起对该病的重视.

  • 莱姆病临床实验室诊断的研究现状

    作者:何素敏;杜卫东;张学军

    莱姆病是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累及皮肤、神经、关节、心脏等多系统的疾病.莱姆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与部分虫媒传播性或感染性疾病类似,临床诊断较困难.目前临床实验室对莱姆病的检测方法有分离培养、组织病理学检测、PCR、血清免疫学检测和生物芯片等.本文就莱姆病近年来临床实验室检测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 三亚地区神经症状患者莱姆病血清筛查分析

    作者:李沙;陈婷;李欢;俞书义;陈海;朱雄

    目的 了解三亚地区神经症状患者的莱姆病感染情况,为临床诊断该病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三亚地区251例神经系统症状就诊的患者血清标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莱姆病抗体,对初筛阳性标本使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进行确证.结果 IFA法检测251例神经症状患者血清,阳性42例,初筛阳性率16.73%.42例初筛阳性标本应用Western blot法复检,阳性10例,阳性率3.98%.结论 三亚地区神经症状患者已检出莱姆病,因此神经症状就诊的患者应考虑是否感染莱姆病病原体.

  • 莱姆病伴直立性低血压误诊为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1例

    作者:牟海刚;古平

    直立性低血压是公认的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cardiovascular autonomic diabetic neuropathy,CADN)一个重要表现,但是我们应当注意糖尿病患者出现的直立性低血压不一定是糖尿病引起的,还有其他一些比较少见的病因.我科于2011年7月收治1例神经型莱姆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表现为直立性低血压,易导致误诊,现报告如下.

  • Toll样受体及其与莱姆关节炎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艳红;冯时;梁张;崔宇晖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引起,通过蜱叮咬感染.莱姆关节炎在中晚期莱姆病中发生率高,危害较大.莱姆病广泛分布于7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约有30万人感染及发病[1-4].莱姆病高发于美国东北部、中西部偏北地区,北欧及东亚部分地区同属高危地区[5].1986年由艾承绪等[6]首次报道我国黑龙江省海林县人群中有莱姆病的发生.2003年由贾月萍等[7]首次在黑龙江小兴安岭林区的全沟硬蜱肠道中分离出伯氏疏螺旋体,说明小兴安岭林区为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近来一项针对小兴安岭地区人群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该地区存在莱姆病感染[8].目前,中国各省(除台湾外)均有莱姆病病例存在.由于对人身健康危害较严重,莱姆病已成为全球性卫生问题.因此,开展对菜姆病的研究及防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9].

  • 莱姆病临床表现研究进展

    作者:李静;宝福凯;柳爱华

    莱姆病是由蜱传播的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机体引起的全身多系统受损的感染性疾病.它既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又是一种人兽共患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引起医学界高度重视.本文就莱姆病临床表现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天津市蓟县莱姆病流行情况调查

    作者:宋春英;刘华;陈继永;于凤泰;赵志武;贾艳合;刘义

    目的 了解天津市蓟县莱姆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对该县居民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并用PCR方法和病原分离培养对临床确诊的莱姆病患者进行病原检测.结果 天津市蓟县人群莱姆病感染率为5.97%,学生感染率为5.28%.山区和半山区感染率高于平原地区;40-49岁年龄组感染率高.经临床和血清学诊断为莱姆病患者25例,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炎、慢性游走性红斑、面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脑膜炎和心脏损害等.收集25例患者的尿液,进行PCR检测,1例阳性.从1例多发性神经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结论 首次从天津地区莱姆病患者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天津蓟县人群中有莱姆病的发生和流行,可能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为莱姆病防治提供依据.

  • 河南省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初步调查

    作者:杜燕华;赵嘉咏;卢星;白建敏;夏胜利

    目的 调查了解莱姆病在河南省人群中的感染情况.方法 选择河南省登封市和济源市的居民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FA)检测人群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gG).结果 通过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两个调查地区人群中均有莱姆病的自然感染,阳性率分别为6.67%和11.46%,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和性别间的人群莱姆病伯氏螺旋体血清抗体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河南省登封市和济源市人群中存在莱姆病的感染,很可能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有待进一步调查证实.

  • 莱姆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作者:谢春燕;刘晓青;胡国良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常见的蜱传疾病之一.莱姆病螺旋体分布广泛,全球五大洲70多个国家已有报道.作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流行受病原、蜱、自然与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全球莱姆病防控形势较为严峻,未能实现有效的源头防控.本文将结合国内外莱姆病研究进展对其流行现状、流行影响因素和防控现状加以概述.

  • 厦门地区部分人群莱姆病感染及蜱媒调查

    作者:叶曦;王榕峰;李国伟

    目的 了解厦门地区莱姆病感染及其蜱类生物媒介的感染情况.方法 以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检测人群血清莱姆病IgG抗体,以PCR法检测蜱类可能携带的病原体DNA片段.结果 检测239份人血清,IgG抗体阳性5份,阳性率为2.09%,检测蜱媒499只均为阴性.结论 厦门地区人群血清中检测出莱姆病螺旋体抗体,证实厦门地区存在莱姆病感染者.

  • 1999年美国莱姆病流行情况

    作者:屠宇平

    莱姆病(LD)是由蜱传播的伯氏包柔螺旋体引起的,是美国常见的虫媒传播疾病.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于1982年开展了LD监测.1991年1月,洲和领地流行病学者委员会将其定为国家法定报告疾病.本文将报道1999年向CIDC报告的病例数,虽然病例数自1998年以来有所下降,但1999年的病例数仍比90年代早期高.

    关键词: 莱姆病 流行
  • 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分离培养方法的改良

    作者:王昭孝;王定明;童亦兵;翁超然

    目的为了解和认识贵州莱姆病的存在情况,试图对常规分离培养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的方法进行改良,以获得更好的分离培养效果.方法在常规法基础上改良,采用实验室模拟和对比观察,选择现场应用予以验证.结果取鼠类膀胱组织用于分离的效果较好,改良法的分离率高于常规法(10.00%;6.07%),前者检出时间比后者一般早5~8天,同等条件下培养伯氏疏螺旋体,在改良法管中的生长繁殖速度明显要快,BSK培养基用量小.结论改良法分离培养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优于常规法.

  • 贵州省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翁超然;张哲夫;王昭孝;何平;唐光鹏;田方贵;杨德生;卢大琦

    莱姆病是1977年在美国发现的一种林区传染病,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1987年报告在我国东北牡丹江林区有该病的存在和流行[1],之后陆续报告国内19个省区市有本病存在[2],我们在1990年曾报告贵州黎平县林区有该病存在[3],为进一步了解该病在我省的流行情况,1990~1992年对省内县、市进行了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339 条记录 16/17 页 « 12...9101112131415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