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便携式生命支持系统的研制

    作者:宋振兴;吴太虎;孟兴菊;郑捷文;王海涛

    目的 设计一种便携式生命支持系统,该系统是为院前重症患者转运所研发的小型综合急救系统.方法 结合内嵌设备结构及急救器材与药品的配置特点,系统设计主要包括机械通气、输液、吸引、监护、供氧、供电等模块.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对系统框架整体结构、设备安放位置、固定方法 、干涉情况、操作性能等进行仿真设计.结果 该系统可与通用担架进行快速卡锁形成便携式重症监护病房(ICU),可以搭载多种交通工具,并能利用车载电源,在运送途中对患者实施不间断治疗和救护,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结论 本文研制的便携式生命支持系统外型小巧,重量轻,便携性强,功能齐全,操作方便,为院前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不间断急救复苏,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综合急救装备.

  • 患者转运床旁监护仪固定装置的设计与制作

    作者:刘凯

    为提高患者转运过程中监护仪及患者的安全,以便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应用螺钉可将固定板与监护仪相连,连接板与挂钩底部焊接,托板与连接板螺钉固定,固定板可插入连接板凹槽,设计可拆卸方便的支架系统悬挂于床头,将监护仪置于床头.通过临床使用提高了转运过程中仪器、患者、监护数据的三重安全性.该设计方案解决了临床上现实存在的实际问题,实现了技术与安全的双赢.

  • PDCA循环培训模式在手术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李雅

    目的 探讨PDCA循环培训模式在手术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1月至12月手术室对转运患者的护理人员实施PDCA循环培训模式,将此模式下护理的患者962例作为研究组,将2015年1月至12月未实施PDCA循环培训模式下护理的患者85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转运成功率及手术患者交接记录单填写完整符合率.结果 对照组手术患者转运成功率为94.4%,研究组手术患者转运成功率为99.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患者交接记录单填写完整符合率(99.5%)明显高于对照组(96.9%)(P<0.05).结论 在手术室患者转运中实施PDCA循环模式培训,可明显提高转运成功率,提高手术患者交接记录单填写完整率,有效保障患者安全.

    关键词: PDCA 手术室 患者转运
  • 便携式呼吸机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转运中的应用观察

    作者:李吉衡

    目的:观察便携式呼吸机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需要运转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50例,根据运转时使用呼吸机的不同分为实验组(便携式呼吸机,n=88)和对照组(简易呼吸器,n=62),观察两组患者在转运前后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稳定情况,以及发生气管插管移位的发生率.结果:使用便携式呼吸机的患者在转运的过程中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稳定性高于使用简易呼吸器的患者,气管插管移位的发生率低于使用简易呼吸器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便携式呼吸机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转运中能够有效地保持患者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稳定,且转运的过程中发生气管插管移位的发生率较低,对于转运的重病患者的安全能够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 内科护理人员转运患者的风险分析及对策

    作者:薛秀娟;许翠萍;赵军燕;刘凯;常佃沙;刘庆芝;张洁

    目的 了解护理人员转运患者时存在的风险并提出改进对策.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内科护理人员安全转运调查问卷,对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10个内科科室的103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内科护理人员转运患者时存在安全隐患,较为突出5个方面为:转运前,告知患者及家属转运风险和转运路线评估的执行比例仅为1.94%,转运人员评估的执行比例为2.91%;转运途中呕吐急救处理方法的执行比例仅3.88%,而转运后环节中,确保患者安置安全的执行比例仅为7.77%.结论 护理人员转运患者时存在不足,针对不足制订相应对策,对降低转运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 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标准作业程序的建立及应用效果

    作者:辛键;金岚;黄飞鹰

    目的:建立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标准作业程序,并探讨标准作业程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标准作业程序应用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中,比较实施前后交接缺陷及纠纷的发生率、交接记录单书写质量及患者或家属的满意度。结果实施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标准作业程序后交接缺陷与纠纷的发生率由7.01%降低至0.65%,交接记录单的书写合格率由实施前的84.0%提高到98.2%,患者或家属的满意度从90.4%提高到9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2.89,96.77,59.38;P<0.01)。结论实施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标准作业程序,规范了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的各个环节的内容和步骤,实现了交接的过程质控。

  • 自制新型加压式氧气袋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作者:邓曼丽;张伟丽;韩燕敏;路晓霞;陈燕;何丽;宋玉祥

    目的:探讨自制新型加压式氧气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术后入麻醉恢复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氧气袋,观察组使用新型加压式氧气袋。比较两组患者从麻醉恢复室被送回至病房转运途中患者的生命体征、舒适度和护士使用氧气袋的满意度。结果出室后10 min,观察组患者SpO2为(98.73±1.52)%,对照组患者SpO2为(94.59±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出室后各时间点的HR、BP、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评价新型加压式氧气袋在使用方便性、固定可靠性、氧流量稳定性方面均优于传统氧气袋(P<0.05)。结论新型加压式氧气袋具有使用方便、固定可靠、氧流量稳定等优点,并能有效维持患者氧饱和度,能满足患者临床转运中对吸氧的需要。

  • 标准化沟通模式在术后转入ICU患者交接中的应用

    作者:俞萍;任国琴;张婧婧;张燕

    目的 探讨标准化沟通模式(SBAR)在术后转入ICU患者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5年3—6月由手术室转入ICU的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交接方式进行交接;2015年10月—2016年6月由手术室转入ICU的44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采用SBAR交接模式,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构建SBAR交接模式和交接表单,并对交接班护士进行培训后实施.比较SBAR交接模式实施前后的交接班质量、接班者对术后患者交接信息的回忆程度及回忆信息错误发生率,以及交接班时长.结果 实施SBAR交接模式后护士交接班质量评分从(64.20±2.09)分提升到(71.13±3.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5,P<0.01),接班者对交接信息的回忆程度从88.25%提升到9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3,P<0.01),交班时长从(18.97±2.12)min减少到(13.34±2.4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1,P<0.01).结论 SBAR交接模式可提高术后交接班质量和时效性,确保交接班信息的准确、完整,值得临床推广.

  • 气悬浮过床垫的设计及应用

    作者:泮燕红;李梅;金静芬;楼儒雅;朱华伟;刘加海;来鸣

    目的 设计气悬浮过床垫,探讨其在患者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33例卧床患者,每例患者分别在3次搬运中采用气悬浮过床垫、滑板、床单搬运.比较气悬浮过床垫在搬运前后,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比较不同搬运工具的搬运时间、搬运拉力、清醒患者满意度以及搬运护士满意度.结果 使用气悬浮过床垫搬运前后,患者生命体征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悬浮过床垫搬运组与滑板搬运组搬运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9);气悬浮过床垫搬运组的搬运拉力为(87.32±24.40)N,滑板搬运组为(151.02±40.57)N,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采用气悬浮过床垫搬运,患者和搬运护士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使用气悬浮过床垫搬运患者更安全、舒适,搬运不增加耗时,轻松省力.

  • 院前移动ICU建设对急性胸痛患者转运安全性的影响

    作者:彭雄;向定成秦伟毅;卢勇;林梵;钱洪津;张金霞;张妮

    目的:分析院前移动ICU(Mobile Intensive Care Unit)建设对急性胸痛患者转运安全性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30日1644名经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救护车转运的急性胸痛患者,按胸痛中心成立时间将患者分为2组,胸痛中心成立前为A组,胸痛中心成立后为B组,比较胸痛中心成立加强移动ICU建设后,转运患者数量及转运途中各类事件的变化。结果:胸痛中心成立前1年3个月共转运31例患者,2例患者转运途中死亡;胸痛中心成立后4年共转运1435名急性胸痛患者,其中10例患者出现室颤,复苏成功,18例患者带呼吸机转运,2例患者带IABP转运,1例患者转运途中死亡。结论:移动ICU建设可以大大提高急性胸痛患者转运的安全性。

  • PDCA护理管理程序在手术室患者转运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作者:王春;梁建芬

    患者转运是手术室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在实际工作中,患者转运过程中存在的超时等候、准备不足等护理缺陷并不少见,因此,改善患者术前术后的转运质量,建立优质、流畅的患者转运体系是建设现代化手术室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1]。近年来,我院手术室尝试将PDCA护理管理程序应用于手术室患者转运过程,并取得的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PDCA循环在手术室接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张华华;陈伟;陈玉进

    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在手术室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8月248例手术患者为对照组,2014年9~ 10月252例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按照原有接手术患者流程进行,观察组实施PDCA循环模式.比较两组手术室接患者缺陷情况、接患者时间以及手术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室接患者缺陷率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室护士接患者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DCA循环运用于手术室接患者过程中,可降低接患者的缺陷率,缩短手术室护士接患者时间,提高手术患者的满意度.

  • 内科护理人员转运患者的风险控制

    作者:万丽芳

    目的:研究内科护理人员转运患者的风险分析及对策.方法: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内科护理人员转运患者安全的调查问卷,对本院医院10个内科科室的128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内科自1992年至2012年需要转运的30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内科护理人员转运患者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转运前,对于告知患者及家属转运风险及转运路线的执行比例为,转运途中对呕吐的急救处理执行比例为,转运后环节中,确保患者安全安置的执行比例为[1].结论:内科护理人员在患者转运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如何提高转运安全性,针对这些不足采取对策,是减少患者在转运途中发生并发症和死亡率等风险的重要措施,在临床内科护理人员安全转运患者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 预警分级管理在神经内科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王秀芳;张爱英

    目的 探讨预警分级管理在神经内科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为调查对象,组建护理质量改进调研小组,建立明确的目标、流程,获取所需医疗设备、技术和人员资源,计划性开展预警分级管理护理措施,观察院内转运过程中神经内科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效果.结果神经内科患者转运过程中行预警分级管理前,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预警分级管理干预后危险发生率显著下降,院内专业效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神经内科实施预警分级管理干预患者转运对提高护理效率,降低患者危险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为临床治疗和护理质量提供重要医疗保障,值得重视.

  • 自制SBAR式交接表用于急诊患者转运

    作者:蒋国娥;范志红;赵辉;严芳琴

    目的 探讨SBAR式交接表在急诊科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0例急诊转运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常规交接,观察组采用自制SBAR式交接表规范患者转出交接流程.结果 观察组交接不良导致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管路脱出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交接医护人员对交接工作的各项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SBAR式交接表的应用规范了急诊患者交接流程,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促进了患者安全与团队合作.

  • 择期手术患者术前转运时头部朝向的探讨

    作者:杜萍;柴茂;汪小海

    目的 探讨择期手术患者术前转运时头部体位的朝向对其心率、血压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择期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头部朝前组(A组)和头部朝后组(B组)各60例,A组根据患者的年龄将18~60岁划为A1组,>60岁划为A2组2个亚组各30例,B组按相同的方法分为B1组与B2组各30例.在控制各组转运过程中病床行驶速度保持一致的情况下,记录患者在转运前,转运后(即到达手术室时)的心率、血压,并记录患者此次转运过程的舒适度.结果 四组患者转运后心率较转运前均显著增快(P<0.05);转运前后血压变化无显著差异;四组患者转运过程的舒适度及下次转运的朝向选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93.3%患者对于下次转运时的转运方向表示无所谓.结论 术前转运时患者的头部朝向对患者的舒适度无显著影响,心率增快可能与患者心理紧张有关,需在转运过程中进行心理护理.

  • 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大规模搬迁的组织与护理管理

    作者:顾平;戴新娟

    目的 探讨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大规模搬迁的组织实施与护理管理.方法 成立搬迁管理小组 ;护理部统筹安排,积极参与、组织与实施搬迁计划,加强转运过程中抢救预案、病情观察与处理,确保住院患者安全.结果 2周内有效安全地完成782例患者及大批医疗设备转运,未发生医疗护理安全差错事故.结论 事前充分评估,实施过程中严谨有序,搬迁后及时组织全院护理行政查房、实施规范化管理是实现综合性医院大规模安全搬迁的重要措施.

  • 自制新型氧气枕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李敏玲;李宁;刘小敏

    目的 探讨自制新型氧气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200例院内转运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氧气袋,观察组使用新型氧气枕,比较两组转运途中氧气实际流量,患者的舒适度和护士满意度.结果 两组氧气流量及患者舒适度,护士认为氧气枕流量控制、携带及固定方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新型氧气枕具有流量控制准确、安全方便等优点,能满足临床转运患者吸氧的需要.

  • 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风险管理

    作者:林秋娥;邓永连

    探讨急诊科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护理风险和管理对策.针对急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存在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制定了一系列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完善转运工作流程;坚持预防为主,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加强理论技能培训,保证夜间急诊绿色通道通畅.作为护理管理者,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应注重发现不安全因素,通过提高护理人员的抗风险意识和对风险事件的处理能力,从而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

  • 演练对于综合性医院搬迁中护理安全转运的影响

    作者:陈华娟;何爱惠

    目的 探讨与分析综合性医院整体搬迁中患者安全转运管理的措施.方法 医院整体搬迁前期制定缜密周详的患者搬迁方案,落实搬迁演练,进行演练总结.从患者转运全程中医护人员的人力资源调配、职责制定、患者的病情评估、正确娴熟使用转运工具、患者搬迁路线与车辆安排、高素质的医护人员全程护送与监护等方面进行管理.结果 老院区的78例患者在4h内完成转运,整个转运过程中无意外事件发生,转运过程顺利.结论 为确保综合性医院整体搬迁过程中患者的转运安全,须制定严密的转运计划,认真实施转运演练,在多病区、多部门的协调下保证患者安全转运.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