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腔内修复治疗患者的健康指导

    作者:雷娟;范光伟;刘青春

    总结40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行腔内修复治疗患者的围术期健康指导内容和方法,包括术前的行为指导、护理和药物治疗;术中的心理治疗;术后的病情监测,活动、饮食、排便的指导;出院后的活动、休息、营养及复诊的指导.认为健康指导可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临床分析

    作者:杨志强;熊吉信;罗明尧;周为民;周卫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术前均采用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患者进行评估;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的监控下经股动脉将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置入胸主动脉内膜破口处,封闭夹层近端第一破口;术后即行DSA.于术后1,3,6个月及1年以后每隔1年行CTA随访,随访患者生存状况、内漏类型及残余夹层真假腔内径.结果 腔内修复后,术中造影发现Ⅰ型内漏6例,其中2例内漏在cuff植入后消失;2例近端内漏行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2例漏血少,假腔显影浅淡,未予处理;术后3个月发现1例内漏仍持续存在,但假腔直径未见增大.Ⅱ型内漏2例,因漏血少,未予处理.术后6个月发现其中自行封闭1例;另1例内漏仍存在,但假腔直径未见增大.78例患者中,术中封闭左锁骨下动脉者15例.其中2例出现左上肢窃血综合征,并伴有乏力症状;2例2年后出现脑梗死;1例6个月后出现Stanford A型夹层而行升主动脉置换术.其余患者无心、肺、肾功能衰竭及截瘫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近期随访结果表明,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内漏是该手术的主要并发症.

  • EVAR与外科开放手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对比

    作者:高鹏;杨彬;司继媛;于吉祥;李禹;孟冉冉;陈彬

    目的:对比分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与传统外科开腹手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的39例患者(EVAR组)、传统外科开放性手术的48例(传统组)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方法、手术效果差异。
      结果:术后24 h观察,两组87例均手术成功,成功率均为100%,传统组和EVAR组均无术中死亡。 EVAR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传统组短[(150.3±23.3)min vs.(234.5±34.7)min]、术中出血量少[(75.4±29.1)mL vs.(934.0±198.4)mL]、术中输血量少[0 mL vs.(275.0±68.0)mL]、ICU停留时间短[0 h vs.(1.2±0.3)h]、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短[(10.4±2.0)d vs.(24.8±2.5)d]、禁食时间短[(1.5±0.8)d vs.(2.1±0.7) d]、住院时间短[(12.8±2.1) d vs.(15.4±4.3)d](均P<0.05);EVAR组的围手术期手术并发症率低于传统组(5.13% vs.20.83%,P<0.05);EVAR组的远期手术并发症率高于传统组(17.95% vs.4.17%,P<0.05)。
      结论:EVAR与传统外科开腹手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EVAR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围手术期并发症率低的特点,但中远期并发症较传统手术高。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血管腔内治疗:附158例报告

    作者:李全明;舒畅;姜晓华;黎明;李鑫;何昊

    目的 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6年问收治的158例急、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资料.急诊手术19例,限期手术139例.术后定期复诊,动态观察主动脉的变化.结果 支架释放后即刻造影显示第一破口封堵率为92.4%.22例并发胸腔积血的患者,9例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13例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5例并发下肢动脉缺血患者,3例慢性夹层动脉瘤瘤腔巨大患者均于术后达到临床治愈标准.19例非左侧椎动脉优势患者术中直接封堵左锁骨下动脉后均未出现窃血综合征.住院期间无死亡.141例获得3~48个月的随访,2例存在持续内漏,1例因支架移位再次手术并获得成功,1例并发脑梗死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进行血管腔内治疗后近期、中期内观察疗效确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与开放手术疗效初探

    作者:张永杰;霍鑫

    目的 比较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与腔内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42例分别行开放手术和腔内修复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手术相关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随访情况以及相关的费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腔内修复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均少于开放手术组(P<0.01),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腔内修复组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开放手术组(P<0.01).住院费用腔内修复组明显高于开放手术组(P<0.01).结论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微创的特点,但具有较高的远期并发症,开放手术组6个月生存质量优于腔内修复组.

  • 特殊类型腹主动脉瘤的诊疗体会

    作者:舒畅;何昊;姜晓华;李全明;黎明;李鑫

    目的 探讨特殊类型腹主动脉瘤(AAA)的诊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31例特殊类型AAA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特殊类型AAA中,破裂型AAA(rupture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nm,RAAA)17例,炎症性AAA(inflammatory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IAAA)4例,感染性AAA(mycotic abdomianl aortic aneurysms,MAAA)3例,结核性AAA 2例,累及肾动脉平面以上的AAA 5例.1例AAA破裂患者于急诊室抢救无效死亡,另30例中,施行紧急手术治疗16例,择期手术治疗14例.施行人工血管置换27例,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微创治疗3例.无瘫痪、下肢动脉栓塞等并发症发生.术中及术后30d病死率为6%(2例).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治疗的3例无漏血、移位等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28例随访3个月至3年,均存活良好.结论 特殊类型AAA应积极手术治疗,改进传统手术方法 在技巧方面有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腔内技术的应用为其救治提供了新的方法 .

  • 腹主动脉瘤开腹手术与腔内修复术围手术期情况的荟萃分析

    作者:陈建华;马文锋;张健;段志泉;辛世杰

    目的 评价国内腹主动脉瘤(AAA)开腹手术与腔内修复术围手术期情况.方法 检索2000年1月-2009年1月国内临床中心以中英文公开发表的AAA开腹手术与腔内修复术围手术期情况的非随机对照(NRCs)研究文献,提取相关指标后综合分析.结果 6篇NRCs资料质量评分为18.83±0.98.与开腹手术相比,腔内修复术术中失血量(WMD=-689.24 mL,95%CI为-1 077.61~-300.88,P<0.05),术中输血量(WMD=-440.01 mL,95%CI为-488.96~-391.06,P<0.05),术后禁食时间(WMD=-5.21 d,95% CI 为-6.23~-4.19,P<0.05),术后ICU观察时间(WMD=-1.79 d,95% CI 为-2.21~-1.46,P<0.05),术后住院时间(WMD:-5.19 d,95% CI 为-7.09~-3.28,P<0.05)均显著减少.两种治疗方法 的手术时间(WMD=-35.86 min,95% CI 为-85.01~1 3.28,P=0.15)及并发症发生率(OR=0.92,95% CI 为0.55~1.53,P=0.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国内NRCs资料的荟萃分析显示,腔内修复治疗AAA较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失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但在手术时间及减少近期并发症方面无显著优势.

  • 腔内修复术在复杂型肾下腹主动脉瘤中的应用

    作者:孙凯;胡何节

    目的:探讨对于复杂型肾下腹主动脉瘤(AAA)行腔内修复(EVAR)治疗的操作要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行EVAR治疗的15例复杂型肾下AA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中操作要点和临床结局.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无中转开腹病例,1例(6.67%)术后5d死于急性心衰.瘤颈成角过大2例患者均使用肱-股双导丝技术完成手术;髂动脉狭窄患者7例,4例利用肱-股双导丝技术及球囊扩张后置入支架,其余经球囊扩张完成操作;1例左髂动脉闭塞的患者采用对侧髂动脉进入导丝通过闭塞段完成手术;8例重度扭曲患者通过超硬导丝将扭曲段纠正后释放支架.术中无瘤体破裂、血管穿孔及医源性血管夹层等严重并发症出现.随访期间,1例患者术后2年出现腰椎结核,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内漏3例,二次手术干预1例.结论:随着经验的积累,技术的进步及支架的不断完善,EVAR治疗复杂型肾下AAA是可行、有效的.

  • 腔内修复术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内漏防治:附43例报告

    作者:池振庆;苗自玲;吴小鹏

    目的:总结应用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经验,探讨内漏的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齐鲁医院及莱钢医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接受腔内治疗的43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内漏的发生原因、预防和处理.结果:术后发生原发性内漏11例,其中Ⅰ型8例,Ⅲ型2例;植入分叉型支架发生9例,植入直管型支架发生2例.1例Ⅱ型因漏血量小未处理;经一期经过球囊扩张、植入支架型血管或裸支架等处理后,除2例Ⅰ型内漏仍有残留,其余Ⅰ,Ⅲ型内漏均消失.39例患者获随访4~50个月,发现迟发性Ⅰb型、Ⅱ型内漏各2例,继续随访1~2年,未见瘤体明显增大.3例残留原发性内漏自愈,术后半年复发Ⅰa型内漏1例,导致动脉瘤复发破裂而再次接受腔内治疗.结论:内漏的发生与动脉瘤的解剖学条件、移植物缺陷和操作技术有关;防治内漏需要把握好手术适应证、合理选择支架,并有成熟的操作经验.

  • 腔内修复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围手术期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张建勇;孟德凯;时然然;陈辉;刘玉

    目的:系统评价方法比较血管腔内修复术与开腹术手术治疗腹主动脉瘤(AAA)的围手术期疗效.方法: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收集血管腔内修复术与开腹术手术治疗AAA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8篇文献,共2 807例患者,其中行血管腔内修复术1 433例(腔内组),开腹手术1 374例(开腹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腔内组较开腹组手术时间减少(SMD=-0.87,95% CI=-1.43--0.31,P=0.002), 术中输血量减少(SMD=-0.83,95% CI=-0.94--0.72,P<0.00001),ICU监护时间缩短(MD=-38.11,95% CI=-48.61--27.61,P<0.00001),术后住院时间缩短(MD=-5.11,95% CI=-6.26--3.95,P<0.00001),术后30 d病死例数降低(OR=0.30,95% CI=0.16-0.55,P=0.0001).结论:腔内修复治疗AAA较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失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围手术期具有较大优势,但长期预后有待研究.

  • 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疾病:附64例报告

    作者:师天雄;胡锡祥;缪健航;张明光

    目的 总结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7年余64例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主动脉夹层42例(其中Stanford B型 38例,Stanford A型4例),主动脉瘤22例.局麻或全麻下经股动脉入路植入支架型人工血管修复病变的动脉内膜.4例分别同期行血管搭桥手术(股-股动脉搭桥,锁骨下-颈总动脉搭桥,左-右颈总动脉搭桥,腹主动脉-肾动脉搭桥1例).6例支架型人工血管一期覆盖了左锁骨下动脉而未行血管搭桥手术.结果 即刻内漏18例,发生率28.12%(18/64).无移植物错放、移位、瘤体破裂、中转手术和截瘫等并发症发生.所有受破坏的分支血管修复后真腔供血明显改善.围手术期病死率6.25%(4/64).随访1~84(平均23.4)个月.动脉瘤组和动脉夹层组各有2例行再次手术.结论 腔内修复治疗主动脉病变近期效果满意,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腹主动脉瘤开放和腔内治疗的合理选择

    作者:常光其;招扬

    对腹主动脉瘤(AAA)的治疗,目前以开放手术及血管腔内修复术为主.如何选择合理的术式使患者得到更快且更安全的康复,是目前关注的焦点问题.笔者就两种方法的手术适应证、术前评估、并发症、病死率、生存率及成本效益进行对比,阐述了选择合理的术式的重要性,指出:目前既要不断提高血管腔内技术,也不能放弃传统的开放手术,应当根据自身技术水平及具体条件,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本着为患者谋求大治疗效果的目的客观地评价及选取有利于患者的手术方式.

  • 腔内修复术治疗破裂型腹主动脉瘤的效果评价

    作者:庄晖;郭平凡;张金池;蔡方刚;刘学强;吴捷;戴贻权;詹腾辉

    目的 分析破裂型腹主动脉瘤(ruptured abdominal aneurysm,rAAA)行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aneurysm repair,EVAR)与开放手术早期结果,评价EVAR治疗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2004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48例rAA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手术与否、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术前死亡组(n=20)、EVAR组(n=14)和开放手术组(n=14),三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VAR组和开放手术组在瘤体直径、收缩压、舒张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 EVAR组入院至检查时间为(1.2±0.8)h,与开放手术组(7.5±7.1)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6);EVAR组检查至手术时间为(1.8±1.3)h,与开放手术组(16.8±17.7)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死亡组入院至死亡时间与EVA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EVAR组手术时间为(2.3±0.7)h,与开放手术组(5.6±2.0)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EVAR组的术中出血量为(142.9 ±279.3)ml,与开放手术组的(3 528.6 ±3 252.3)ml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EVAR组的输血量为(985.7±2 148.7)ml,与开放手术组的(3 100.0±2 285.1)ml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EVAR组的住院时间为(7.1±2.7)d,与开放手术组的(13.7±4.9)d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EVAR组的总费用为(20.9±5.8)万元,与开放手术组的(10.1±11.5)万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两组并发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0). 结论 缩短院内抢救准备时间,是rAAA成功救治的要点.EVAR应作为rAAA的一线治疗方案.

  • 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造影剂对肾功能影响及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李鑫;舒畅;张惟常;刘泽辉

    目的 研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中使用的造影剂(碘克沙醇)对患者围手术期肾功能的影响和相关因素的分析.方法 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所进行的216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术中使用造影剂的剂量及术前术后肾功能变化的结果,利用非配对t检验分析术前和术后2组间的差别.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计算肾功能变化幅度与患者性别、年龄、造影剂剂量、肾脏基础疾病情况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本组患者共216例,男性患者171人(79.2%),女性患者45人(20.8%).年龄为(53.3±11.5)岁.所有患者全部诊断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成功实施TEVAR.所有患者术中均使用碘克沙醇作为造影剂,使用剂量为(90.7±12.7) mL.所有患者术后肌酐值(Cr)比术前均有所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3);所有患者术后尿素氮(BUN)比术前有所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术前存在肾脏基础疾病(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夹层累及肾动脉影响单侧或双侧肾动脉血供)的患者与无肾脏基础疾病患者进行比较,术前和术后肌酐变化值(△Cr)和尿素氮变化值(△BUN)差异显著(△CrP<0.0001;△BUN P=0.0014).患者术前和术后△Cr和△BUN与性别、年龄、造影剂用量和肾脏基础疾病存在相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EVAR中使用碘克沙醇造影剂的剂量为较低剂量.在使用后,可引起患者Cr和BUN的显著升高,但并未达到严重的急性肾功能损伤.已存在肾脏基础疾病或夹层影响肾动脉供血的患者较无以上情况患者,Cr和BUN的升高水平显著升高.进行TEVAR的患者造影剂造成的肾功能损伤的程度与性别、年龄、造影剂用量和肾脏基础疾病存在相关性,但并不显著.

  •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作者:王庆;向华;颜鹏;张智明;刘觉仕;方志勇

    目的:总结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thoracic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 ,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方法:对本中心2010年6月~2013年12月接受TEVAR治疗的4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通过主动脉CTA明确诊断并评估病情,术中通过将胸主动脉支架植入来封堵主动脉夹层破口以隔绝假腔。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出现,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人失访,其余40例进行跟踪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6个月,平均14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3个月和6个月因心脑血管意外死亡,其余患者均存活,无截瘫、脑梗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近端真腔基本恢复正常管径,近端假腔内血栓形成。结论:TEVAR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技术可靠,安全性较高,创伤小,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 “烟囱”技术在主动脉弓病变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

    作者:卢衡;陈良万;曹华;黄忠耀;陈艺

    目的:探讨“烟囱”技术在主动脉弓病变腔内修复术中应用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统计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应用“烟囱”技术处理主动脉弓病变的25例患者的方法、结果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本组25例主动脉弓病变腔内修复技术中应用了“烟囱”技术,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龄38~78(65±5.8)岁.针对左颈总动脉的“烟囱”技术5例,针对左锁骨下动脉的“烟囱”技术20例.25例患者均获得技术成功.3例术后即刻造影提示少量I型内漏,未处理,术后1个月复查内漏消失;2例患者出现左上肢乏力,其中1例伴头晕,随访过程中逐渐恢复,无肢体缺血坏死.所有“烟囱”支架均通畅,无主动脉覆膜支架移位、内漏等并发症.结论:“烟囱”技术为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弓部病变提供了完全腔内微创治疗的方法,短期随访结果满意.

  • 腔内修复术治疗中高危腹主动脉瘤的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王笛乐;屈碧辉;胡敏;何涛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中、高危腹主动脉瘤(AAA)患者的疗效优势.方法 回顾性收集该院2012年3月-2015年5月AAA患者共62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开腹手术(OSR)组29例和腔内修复手术(EVAR)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手术相关变量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P>0.05).在手术治疗方面,EVAR组术中输血量和失血量低于OS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VSR组患者较少采用全身麻醉方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VSR组高于OSR组.在随访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VSR组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于OSR组患者.两组患者在术后死亡率、非手术相关并发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VSR治疗中、高危AAA患者近期手术疗效优于OSR,有助于中、高危AAA患者的微创治疗,但其远期疗效优势尚需进一步论证.

  • 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作者:凌庆;温定国;汪涛;赵萍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手术操作技巧、并发症防治原则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对26例行Stanford-B 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全组均为Stanford-B型,其中4例在不同部位有2个以上裂口,术前采用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DS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评估.全组均以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在DSA下行腔内修复术.结果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成功植入26例(100%).术后随访1~18月,无并发症,无内漏,夹层消失.结论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B型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 19例全穿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患者的护理

    作者:翁艳敏;王丽;蔡颖;葛幼文;傅巧美

    报道19例行全穿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患者的护理要点.此类患者由于技术先进,操作难度较大,国内相关术式开展较少,尚未制定统一的护理常规.本组19例患者通过精心治疗、护理,术后复查均未出现内漏、支架移位或变形,住院期内未发生穿刺口感染、淋巴瘘、大出血等.护理要点:术后穿刺口的护理是围术期护理的重点,由于穿刺口直径较常规大,容易出现出血、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并发症,又由于使用缝线闭合动脉穿刺口,存在局部感染、动脉血栓形成、动脉夹层等相关问题,需仔细观察,认真随访;术后加强护理观察,预防肺部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积极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加强心理护理.

  • 1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作者:叶美娟;冯建宇

    本文报道1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修复术后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体会,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加强患肢护理,观察肾功能、并发症,给予心理护理指导,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患者康复出院。提示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应密切观察,准确判断,及早给予干预治疗和细心护理,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危害,改善预后,促进患者康复。

361 条记录 15/19 页 « 12...11121314151617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