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前牙黑三角病因和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刘玲玲;刘树泰

    近十年来,随着人们美学意识的极大提高,不仅要求临床医生恢复牙列的咀嚼功能,同时牙龈组织和天然牙间的美观协调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前牙区.牙间龈乳头的缺失往往影响牙周组织健康,导致美观(黑三角)、发音等问题.因此,本文前牙黑三角病因和治疗方法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含氟纳米树脂关闭正畸治疗后前牙区黑三角间隙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李一妹;李京荣;张静

    目的 探讨含氟纳米树脂用于关闭正畸治疗结束后前牙区出现的黑三角间隙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53例(共102颗牙)正畸治疗后出现的前牙黑三角间隙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选用Beautifil II光固化氟释放纳米树脂充填关闭间隙,对照组用3M Z350XT纳米美学修复树脂充填关闭间隙,均采用硅橡胶导板法及斜形堆塑法,术后跟踪和随访6个月和1年,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2组病例6个月后复诊,全部病例都得以回访,治疗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复诊,治疗组随访23例,失访2例,对照组随访24例,失访2例.治疗组成功率与对照组相似,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继发龋的发生率对照组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 使用光固化氟释放纳米树脂和无氟释放纳米树脂修复正畸治疗后出现的黑三角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均是一种创伤小、经济的修复方法.氟释放纳米树脂可以有效的防止继发龋的发生,更值得推广.

  • 正畸治疗前后切牙区龈乳头变化的研究

    作者:刘琳;五十岚煦;三谷英夫

    目的 调查正畸治疗前后上下切牙区牙龈乳头的变化,分析牙龈乳头发生退缩的相关因素.方法 本研究选择68名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根据其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中切牙X光片、(牙合)像以及模型等临床资料,对正畸治疗的初始年龄、中切牙的形态、牙周状况、切牙区的拥挤度、是否拔牙矫治、切牙的移动方式以及中切牙牙槽骨高度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上下前牙区黑三角(Black triangle,BT)易发因素.结果 1)上颌切牙区BT发生率为19%,下切牙区高达48%;2)早期矫治患者的切牙区BT发生率较低;3)临床冠较长、牙冠切端近远中宽度与牙颈部宽度相差较大的患者BT发生率明显增高;4)治疗后牙槽骨吸收明显的患者,BT发生率高;5)前牙过度代偿的患者BT发生率较高;6)BT的形成与性别以及是否拔牙矫治均无显著性相关.结论 BT的形成与治疗初始年龄、牙冠形态、牙槽骨的吸收程度以及牙齿移动方式存在密切关系.

  • 成人慢性牙周炎患者正畸后切牙区黑三角的研究

    作者:吴艳;陈定根;刘英;任世鹏;米方林

    目的 研究成人慢性牙周炎患者正畸矫治后切牙区黑三角形成的原因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54例固定矫治后出现切牙区牙龈萎缩形成黑三角(black triangle,BT)的成人牙周炎患者和50例矫治后来出现黑三角的成人慢性牙周病患者对比研究牙龈乳头变化,以探讨黑三角的形成原因.结果 治疗后切牙的切缘接触点至牙槽嵴顶距离越大,形成黑三角可能性越大;牙冠为尖圆形的患者正畸治疗后有13.21%出现黑三角;牙龈为薄型牙龈生物型的患者23.25%出现黑三角,均无相关性.结论 正畸后切牙区黑三角的形成是多因素引发的疾病.

  • 不同正畸移动方式对牙龈“黑三角”的影响

    作者:李晋芳;武秀萍;李然

    目的 不同正畸移动方式矫治后对“黑三角”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70例牙周健康青年患者,均通过直丝弓固定矫正,绘制矫治前后图,记录840颗上下颌前牙,并按正畸移动方式分为4类,比较治疗前后相应的牙龈乳头指数的变化,并针对发生黑三角的牙位进行分析.结果 黑三角发生率分别为唇舌倾斜(1.28%),唇展压低(3.45%),整体内收(8.00%),内收压低(4.29%).重叠扭转牙位在4种移动方式下黑三角发生率大增,分别为3.85%、10.87%、18.39%、9.52%.结论 唇舌倾斜发生黑三角的概率低,整体内收黑三角风险高,其次是唇展压低移位.重叠扭转牙会显著增加发生黑三角的风险.

  • 牙周膜龈手术结合冠修复重建缺失龈乳头(附1例报告)

    作者:王浩杰;徐涛;胡文杰;刘云松;卜颖

    口腔软组织美学及相关治疗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备受关注.上前牙区龈乳头缺失导致的"黑三角"是临床常见的美学缺陷,其临床处置受局部解剖结构及病变破坏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常需多学科共同治疗.本文通过1例应用牙周膜龈手术结合全冠修复,重建上前牙缺失龈乳头,并解决"黑三角"的美学治疗病例,为临床多学科治疗上前牙龈乳头缺失的美学问题提供经验.

  • 影响种植体周围牙龈乳头高度因素

    作者:高菲;柳忠豪

    种植体周围牙龈乳头丧失是种植牙科学麻烦的问题之一.种植义齿周围的黑三角问题不仅可引起语音问题和食物嵌塞,也带来了美学问题.这也被列为现在种植治疗失败的一项标准.本文对于影响种植体周围牙龈乳头高度的因素做一综述.

  • 固定矫治下前牙区牙龈黑三角的临床分析

    作者:郭爱军;芮菊华;孔锐

    目的:探讨固定矫治下前牙区牙龈黑三角的临床病因,为临床预防出现黑三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50例固定矫治后出现前牙区牙龈黑三角的成年患者10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性别、治疗前的牙根成角情况、治疗后的牙根成角情况和牙周情况与黑三角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P<0.05).结论:黑三角病因是一个多因素发生的结论,其发生与矫治前的牙齿牙周情况、固定矫治前后牙根的成角情况及性别有很大的相关性.

  • 成年正畸患者下中切牙间出现黑三角的病因探讨

    作者:商燕丽;冯剑颖;林新平;谷志远

    目的 评价成年固定正畸患者在治疗后下颌中切牙之间出现黑三角的病因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为临床预防出现黑三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实验组为100例在正畸治疗后出现黑三角的成年患者,对照组为79例在正畸治疗后未出现黑三角的成年患者,均采用直丝弓矫正技术.治疗前、后两组都分别拍摄曲面断层片进行测量分析,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前下颌中切牙的旋转和重叠交错与黑三角的发生没有统计学的意义.两个下颌中切牙近中釉牙骨质界点的距离、釉牙骨质界到邻接点的距离、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的距离、下颌中切牙邻接点到牙齿长轴的距离等与黑三角的发生有关(P<0.05),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发生黑三角比例较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牙周情况方面,有牙结石的患者发生黑三角的比例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成年正畸患者发生黑三角的概率与矫治前的牙齿牙周的某些因素和矫治过程中变化程度有显著的相关性.黑三角是一个多因素发病的疾病.

  • 上颌前牙区种植义齿术前评估及美学影响因素

    作者:康林;陆钰;吴海珍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美观上要求越来越高,在美学区域(包括在大运动状态下所暴露的牙齿、牙龈及唇部组织)接受种植牙时,要求术者必须考虑到这些组织的质地、结构、形态是否正常,与周围邻牙是否协调,做到不影响患者容貌美观,否则影响患者的社会生活和心理健康[1].因此,在美学区域进行种植修复时,术前医生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综合考虑牙龈等组织的情况,再采取合理的设计,从而达到很好的美学修复效果,本文就术前进行软硬组织评估和美学影响因素方面做一综述.

  • 90岁黑发红颜

    作者:洪涛

    曾经主演过《锦上添花》《黑三角》等电影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凌元,90岁时依然黑发红颜,看上去六七十岁.凌元是怎样使自己常葆青春的呢?十指梳出满头青丝凌元70多岁的时候,头发稀少了很多,一梳头发还总是掉.曾经主演过《女篮五号》的演员刘琼建议她用手或者牛角木梳早晚梳头.

  • 多学科联合治疗对成人牙周病患者切牙区牙龈乳头的重建研究

    作者:刘文芳;朱丽红;何飞;吴晓萍;梁美玉;袁理

    目的:评估多学科联合治疗对成人牙周病患者切牙区牙龈乳头的重建作用.方法:选择19例深覆(牙合)、不良冠修复致牙周病的患者接受牙周基础治疗、正畸及修复治疗,在全口洁治后获得统一基线,基础治疗后3个月、正畸治疗结束即刻、临时冠修复即刻、6个月及12个月对54颗切牙进行牙周临床检查,比较3个阶段治疗前后的差异.包括:探诊深度(PD),探诊出血(BOP),龈乳头指数(PI),龈乳头高度(PH).进行x2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牙周基础治疗3个月后,11.42%个位点的PD≥4 mm,无PD≥5 mm;95.37%的位点BOP阴性,较基线时明显改善(P<0.05);正畸治疗结束即刻,13.98%个位点的PD≥4 mm,无PD≥5 mm的位点,与牙周基础治疗后3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56%的位点BOP阴性,与基础治疗后3个月后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临时冠修复即刻、6个月及12个月PD及BOP均无统计学差异;在上述3个时间点PI达到Ⅲ级的龈乳头个数分别为1、8、17,龈乳头完全充盈牙间隙;PI达到Ⅱ级的龈乳头个数分别为13、1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H在3个时间点分别为(1.54士0.54) mm、(2.31±0.56)mm及(3.08±0.5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学科联合治疗有利于成人牙周病患者切牙牙龈乳头的重建,改善患者前牙区的美学.

  • 冠延长术后PMMA临时冠诱导龈乳头形成的作用研究

    作者:朱亚桥;左陈启;吕杰

    目的:评价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临时冠在冠延长术后应用,引导龈乳头生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出21名患者,共75颗患牙,牙周基础治疗及根管治疗(如有必要)后,行冠延长术.术后2周行PMMA临时冠修复.记录术后2周、术后3、6个月龈乳头高度及龈乳头充盈指数.结果:术后2周、术后3、6个月龈乳头高度平均值分别是:(2.59±0.35) mm,(3.64±0.36) mm,(4.38±0.25) mm,3个时间段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3组龈乳头充盈指数经ridit分析,R值置信区间分别为(0.154,0.270)、(0.465,0.581)、(0.707,0.823),3组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PMMA临时冠在冠延长术后应用,能诱导龈乳头再生,使得龈乳头充盈指数显著增加,有效地避免了永久修复后黑三角及牙龈红肿的出现.

  • 前牙残根牙冠延长术后冠修复的临床效果评价

    作者:陈丽娟;朱亚桥;吕杰;宋亚玲

    目的:评价前牙区残根行牙冠延长术后全冠修复的临床效果,并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1例患者共72颗前牙残根行牙冠延长术,术后12周行桩冠修复,并记录术前、术后6周、术后12周、冠修复后1月、6月、12月的相关评价指数,包括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松动度(toothmobility,TM)、延长出的冠高度及黑三角(black triangle,BT)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6周、12周患牙SBI,PLI均有显著改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6周、12周患牙TM有显著增加(P<0.05);与术后2周比较,术后6周及术后12周时新延长出的冠高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修复后患牙SBI、PLI有增高趋势,对比修复即刻,术后12个月时有显著差异(P<0.05);修复后患牙TM趋于稳定.修复后黑三角发生率逐渐下降,对比修复即刻,修复后6个月及修复后12个月时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前牙残根采用牙冠延长术,能够获得足够的临床高度以满足修复体固位需求,结合桩冠修复是保留残根的有效方法.

  • 数字化口腔修复(13)--消除前牙黑三角的数字化笑设计(附病例报告)

    作者:陶娴;姚江武

    目的: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改变修复体邻面接触点的位置,并进行修复前的数字化笑设计,以获得与患者良好的沟通。方法:利用Photoshop CS6软件和CEREC?AC Omnicam 4.2软件分别对1例冠折且伴有慢性牙周暴露“黑三角”的患者行全瓷冠修复和二维/三维数字化笑设计。结果:经过患者和口腔医师共同比较二维和三维数字化笑设计的虚拟图像,双方达成共识,即牙齿的基本形态由三角形改为方形,消除了“黑三角”,修复后效果为满意。结论:医患双方共同参与的修复前二维和三维数字化笑设计是行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手段,同时通过移动邻面接触点改变牙齿基本形态的方法有利于消除前牙“黑三角”。

  • 邻面去釉法消除牙周炎患者牙龈黑三角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君孝;乔明芳;李藏珍

    目的 探讨采用邻面去釉法关闭牙周炎患者前牙牙龈黑三角后牙槽骨附着水平的变化.方法 选取牙槽骨无明显吸收的牙龈黑三角非牙周炎患牙20颗作为对照组,牙槽骨有吸收的牙龈黑三角牙周炎患牙36颗作为试验组.采用邻面去釉法治疗前后,拍摄全景片进行长度测量,获得待测牙齿切端至牙槽骨附着点处的距离,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 对照组邻面去釉前牙冠切缘到牙槽嵴附着点的距离为(10.64±2.31) mm,邻面去釉后为(10.78 ±2.26)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5,P=0.372);试验组邻面去釉前牙冠切缘到牙槽嵴附着点的距离为(11.77±1.86) mm,邻面去釉后为(11.86±1.8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6,P=0.028).结论 使用邻面去釉法消除牙周炎患者牙龈黑三角,牙槽骨有吸收现象.

  • 龈乳头重建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胡媛媛

    龈乳头形态在口腔软组织美观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龈乳头退缩会形成视觉可见的黑三角,引起美观缺陷、发音障碍和食物嵌塞等一系列问题,甚至会危害到牙周组织的健康.龈乳头重建是解决黑三角的有效方法,然而现在治疗缺失或有缺陷的龈乳头的各种方法并不是很成熟,在美学区域重建牙间乳头是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牙周治疗.本文通过回顾以往文献,总结出影响龈乳头外形的因素,它包含接触点到牙槽嵴顶之间的距离、根间距、根间分离角、牙间距、邻间隙形态、牙冠外形、牙龈生物型等,本文同时对龈乳头高度丧失的分类和重建龈乳头的非手术方法与手术方法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临床医生开展龈乳头重建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 上前牙区即刻种植修复的软组织效果评估

    作者:倪佳;李少冰;张雪洋;容明灯;卢海宾;周磊

    目的:评估上前牙区即刻种植联合即刻修复的软组织效果。方法上前牙区单牙即刻种植患者26例,微创拔牙后植入ZIMMER TSV种植体,获得良好初期稳定性并实施即刻修复,经过6~12个月骨结合和牙龈塑形后完成上部修复,观察负重6个月后牙龈组织情况。结果26例患者完成骨整合及终修复,负重正常,无探诊出血、牙龈红肿,近中龈乳头、远中龈乳头及龈缘高度降低分别为(0.52±0.22) mm、(0.56±0.31) mm 和(0.71±0.34)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97,P=0.29)。结论上前牙区单牙即刻种植联合即刻修复存在不同程度的软组织退缩。

  • 成人前牙区黑三角病因的探讨

    作者:李雪;彭友俭

    黑三角在上下前牙部位较为常见,不仅影响美观,并且还会引起食物残渣堆积、发音变化等功能性问题,甚至威胁牙周组织的健康.随着人们保健意识和美观要求的提高,牙周组织等软组织的美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黑三角由多因素发病所致,本文分析国内外学者对黑三角成因的研究进展,阐述成人前牙区黑三角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为口腔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成人 黑三角 前牙 病因
  • 评价上颌中切牙龈乳头缺陷的初步报告

    作者:林萍;叶平;涂慧娟

    目的 龈乳头缺失形成的"黑三角"常常造成口腔美观的不足.本研究利用X线根尖片探讨上颌中切牙牙间龈乳头存在与年龄、性别、邻间接触点到牙槽嵴顶的距离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982名成人患者接受检查,对龈乳头的评价以视诊判断;接触点与牙槽嵴顶间的距离由X线根尖片测得.结果 当2个上颌中切牙接触点至牙槽嵴顶的距离小于5 mm时, "黑三角"出现的机率只有2.3%;距离在5~6 mm之间和6~7 mm之间时,"黑三角"出现的机率分别为43.3%和57.7%;距离升至7 mm以上时达到78.9%."黑三角"的出现与接触点到牙槽嵴顶间的距离、年龄有关,与性别无关.结论 接触点到牙槽嵴顶间的距离与龈乳头存在密切关系.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