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临床心电学杂志

临床心电学

临床心电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Electrocardiology 림상심전학잡지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影响因子: 0.65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0272
  • 国内刊号: 34-1107/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6-8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心电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郭继鸿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动态监测胸导联R波递增不良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荣;曹坤跃

    目的 明确胸导联R波递增不良心电图患者动态心电图观察在诊断心肌梗死过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5例心电图表现为胸导联R波递增不良患者分为A组心肌梗死组(12例)和B组非心肌梗死组(13例),所有患者通过24小时内动态心电图观察,结合病史、其他检查检验及住院资料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肌梗死组12(A组)例患者中有7例(58.33%),13例非心肌梗死组(B组)中1例24小时内有心电图动态变化(7.69%).两组患者在24小时内心电图动态变化发生率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胸导联R波递增不良心电图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观察有助明确心肌梗死的诊断,在临床上发现胸导联R波递增不良心电图患者应注意动态观察,并结合病史体征和其他方法加以确诊,避免漏诊.

  • 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雪霞;侯素霞;张海燕;朱丽

    目的 比较Holter和普通心电图对于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300例冠心病病人,分别做12导联Holter(动态心电图)和普通12导联心电图,统计两组发生各种心律失常类型的人数,以及心肌缺血阳性的人数(包括有症状缺血与无症状缺血的人数),并统计分析Holter组和ECG组间的差异.结果 ①心律失常特征:普通心电图组阳性187例,阴性113例,阳性率62.3%,Holter组阳性256例,阴性44例,阳性率85.3%,尤其二联律、三联律、成对的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短阵室上速阳性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olter组整体上心律失常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心电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心肌缺血:ECG组心肌缺血阳性166例,阴性134例,阳性率52.3%,无症状缺血20例,阳性率6.7%.Holter组心肌缺血阳性248例,阴性52例,阳性率80.2%,无症状缺血215例,阳性率71.7%.Holter组对心肌缺血,尤其无症状缺血的阳性率,要显著高于普通心电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olter对冠心病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普通心电图,故Holter对冠心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657例老年人心律失常心电图分析

    作者:李予东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老年人心律失常的发生特点及房性心律失常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下同)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心律失常患者657例,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及基础疾病与心律失常类型的相关性.结果 在各年龄组中,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为高,其在7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高于70岁以下人群(p<0.05);室性心律失常在8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较70岁以下人群低(p<0.05);男女患者各类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冠心病(336例、占51.1%)是心律失常患者中常见的基础疾病,其与发生率高的房性心律失常有相关性(p=0.002).结论 房性心律失常与冠心病关系密切,改善心肌供血、控制相关炎性病变可能有助于延缓一些老年人心脏疾病的发生.

  •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对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的影响

    作者:刘英;高辉;李红;马东星

    目的 探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超声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5月~2015年1月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患者接受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情况、心功能情况、血清炎性因子含量、治疗效率.结果 临床疗效:观察组显效有效率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76.32% (x2=4.281,p<0.05);心绞痛发作情况: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服用数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58±0.25 vs 2.29±0.42,1.79±0.31 vs 2.42±0.48)(t=9.290,7.039,p<0.05);超声指标: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S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2.58±6.15vs 57.91±6.62,40.59±4.75 vs 45.88±5.14)mm(t=3.733,4.784,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S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4.14±6.24vs 48.42±5.56,53.49±5.91 vs 49.71±4.94)%(t=4.310,3.086,p<0.05);炎性因子:观察组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21±0.65 vs 6.35±0.85)mg/L,(0.52±0.15 vs 0.87±0.32)ng/L,(6.49±0.78vs 8.35±1.02)ng/L](t=12.718,6.361,9.212,p<0.05).结论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能够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改善心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程度,提高治疗效果.

  • 动态心电图J波现象分布特征的调查

    作者:刘红军

    目的 通过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DECG)观察不同人群和不同方法的J波阳性率及分布特征.方法 观察DECG不同性别组和不同导联的J波阳性率以及常规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的J波阳性率.J波阳性率组间比较选择x2检验.结果 女性组J波阳性率58.3%(n=307);男性组J波阳性率88.2%(n=247),显著高于女性组(x2=4.28E2,p =0.000).ECG组J波阳性率48.0%(n=100);DECG组J波阳性率71.7%(n=554),显著高于ECG组(x2=2.18E1,p =0.000).J波阳性DECG中V2导联J波阳性率81%(n=100),在12个导联中阳性率高.结论 J波在DECG中属常见心电现象;男性组J波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组;J波的空间分布以前间壁常见;DECG组J波阳性率显著高于ECG组.

  • 泰控12导心电捕捉变异性心绞痛1例

    作者:钱秋华

    患者男性,52岁,郑州人,公安干警.主冈发作性胸痛3周.患者曾于2015年7月13日02:00突然憋醒,心前区疼痛,伴有胸闷,少量出汗,持续约90s后自行缓解,9月14日~16日,每天夜间胸痛均有发作,无明显诱因,多在22:00~23:00或02:00~03:00之间.10月2日22:43再次突然憋醒,胸疼,伴有大量出汗,濒死感,后背酸胀痛,立即佩戴东方泰华泰控12导心电监测仪,通过网络实时传输到公司后台,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Ⅱ、Ⅲ、AVF、V1~V6导联广泛ST段弓背向下型抬高,Ⅰ、AVL导联ST段压低,二度房室传导阻滞(Ⅰ型).

  • 1例药物诱发brugada波样心电图改变

    作者:贺业健

    Brugada综合征(Brugada Syndrome,BrS)是指心电图上特征性的Brugada波,即右胸前V1~V3导联ST段穹窿型抬高为特征,伴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或心脏猝死,并具有遗传异质性的心脏电紊乱疾病.病历资料1.现病史:患者女,45岁,汉族,已婚,因“误服盐酸多塞平片(具体量不详)约1小时”入院.患者于2014年12月23日19时左右于家中误服盐酸多塞平片,具体量不详,当时意识清,之后(具体时间不详)家人发现患者意识不清,呼之不应,打鼾,无抽搐,无大小便失禁,无口吐白沫等症状,急呼“120”急救车送往我院诊治.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病史,否认家族心脏病猝死病史.

    关键词: Brugada波 药物 心电图
  • 青少年男性营养不良伴缓慢性心律失常1例

    作者:江成功;杨凯;宋和鉴;尹德录;刘芳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一类心律失常,以心室率减慢(<60bpm)为主要特征,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交界性心律、心室自主心律、传导阻滞等.营养不良患者可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以窦性心动过缓为多见,其中约8~29%的患者可出现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心室率<40bpm)[1].目前营养不良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多数可随着营养状况的改善及体重的增加而逐渐恢复,但如果同时合并心电图其他异常表现(如长QT间期)时,可能会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营养不良伴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青少年男性患者病例报告如下.

  • 癫痫性猝死(SUDEP)

    作者:刘元生

    SUDEP(Sudden Unexpected Death in Epilepsy)是近几年才逐渐被认识,并受到重视的一种癫痫性猝死,并发现严重过速性或过缓性心律失常是引发患者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使这种中枢性心律失常的致命性危害开始受到关注.[定义] SUDEP是指诊断明确的癫痫患者发生了不明原因的突然死亡.而该定义仍沿用Nashef于1997年提出的定义:“癫痫患者伴有或不伴癫痫发作时,突发、不可预测、非创伤性、非淹溺性死亡,其有或无人目击,且应排除癫痫持续状态,且不伴器质性或中毒死亡等原因”.

  • Koch三角

    作者:郭继鸿

    Koch三角(Koch's triangle)是心脏内的一个重要解剖结构,1909年由Koch首次描述该区域而得名.Koch 三角从提出至今已逾百年,其临床的重要性和意义经久不衰,近年来,随着消融治疗心律失常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临床重要意义有增无减.[解剖学组成] Koch三角由三尖瓣环、冠状窦开口及Todaro腱三部分组成(图1A、B).其顶角朝向中央纤维体,Todaro腱即伸延入中央纤维体中.因房室结本体位于Koch三角内,其与希氏束的连接也在这一区域.因此,正确辨别Koch三角对心外科手术或导管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时均很重要.

  • 新药伊伐布雷定

    作者:郭继鸿

    伊伐布雷定(Ivabradine)是全球第一个选择性If通道抑制剂,早在1992年就已获得化合物专利.2005年10月欧洲药品监管局批准伊伐布雷定上市及临床用于治疗伴有窦性心动过速,但对β受体阻滞剂不能耐受或存在禁忌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09年欧洲药品监管局又批准了伊伐布雷定应用的新适应证,可用于已进行了β受体阻滞剂佳剂量的治疗,但病情尚未充分控制,心率仍高于60bpm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12年该组织又批准伊伐布雷定的第三个临床应用适应证:合并收缩功能异常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治疗.

  • 动态心电图初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研究进展

    作者:张文迪;孙晓斐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具有潜在的致死危险的睡眠呼吸障碍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该病均在睡眠时发病,因而常被患者忽视而不能被及时发现,等发现时往往已经太晚.既往诊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金标准为多导睡眠图,但因其检查费用增高及受医院病床限制,大面积筛选困难,临床动态心电图技术的不断革新提供了一种简单、价廉的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

  • 室缺封堵术后的完全性房室阻滞

    作者:黄织春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绝大部分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室间隔缺损经皮封堵术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与传统的外科修补手术相比,经导管介入封堵的方法不需要切开胸骨和进行体外循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低,封堵成功率高.然而,介入治疗后并发症依然存在,如封堵器栓塞、瓣膜损害、心律失常等.其中完全性房室阻滞(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cAVB)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文献报道cAVB可发生于封堵术后即刻或晚些时候(迟发性cAVB),但有关室缺封堵术后cAVB的发生机制,预测因素等尚不明确,新近有研究报道使用改良的双盘封堵器(Modified double-disk,MDO)行室缺封堵术后患者并发cAVB及其发展、演变和治疗的情况,本文就此加以介绍.

  • 肩负重任砥砺前行——记中国心电学会第三届委员会换届大会

    作者:张海澄

    金秋的北京,正是桂香飘逸、花美月圆的宜人季节.2016年8月26日晚,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的311B会议厅人气鼎沸、灯火通明,全国心血管和心电学界的112位精英云集在此,参加第三届中国心电学会学术委员会的换届大会.隆重而庄严的换届会议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会员部李振峰主任主持,首项议程是由中国心电学会第二届委员会秘书长张海澄教授做工作总结汇报(图2).在介绍中国心电学会历史时,他说,现在的中国心电学会的前身正是由赵易、周金台等教授在30年前成立的,这一学会在中国心电学的兴起与迅猛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随着时代变迁,2006年将中国心电学会正式挂靠在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的麾帐下.

    关键词:
  • 心肌致密化不全2016

    作者:韩玲

    美国AHA2006年将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LVNC)归类为原发性遗传性心肌病.病理特征为心室肌小梁异常增多及深陷的小梁隐窝,多累及左心室的心尖部,亦可累及双心室或右心室.欧洲心脏病学会2008年仍沿用依据心肌结构及功能异常的分类,心肌致密化不全性心肌病被归为分类不明,并在此基础上分为家族遗传性及非家族遗传性亚型.

  • 不伴症状的2∶1房室阻滞

    作者:严干新;郭继鸿

    患者女、67岁,无任何不适症状,图1为患者每天正常活动时心电图(图1).随后患者做了平板运动试验,运动试验时患者诉气短,记录的心电图见图2.试题内容下列4种描述中,哪个正确A.房室结阻滞;B.运动能改善房室传导;C.希氏束以远阻滞;D.希氏束内阻滞正确答案:D.希氏束内阻滞答案分析本例心电图图1存在规整的2∶1房室阻滞,其基础窦率近100bpm,2∶1下传时心室率为50bpm但不伴症状.其QRS波时限正常,PR间期正常.此外,本例患者进行平板运动试验时,心房率从100bpm增加到150bpm,房室下传比例从2∶1下传发展为3∶1下传,并出现了气短症状.正如此前讨论,2∶1房室阻滞是二度Ⅰ型或Ⅱ型房室阻滞的变异型,其阻滞部位30%位于房室结,20%位于希氏束内,50%为双侧束支水平.

  • 早复极综合征新进展

    作者:王炳银;刘峰

    早期复极(Early Repolarization,ER)是一种特发性心电图改变,QRS波群的终端部的粗钝、挫折或切迹(称为“J波”),相邻两个导联J点抬高≥0.1mV,伴或不伴ST段弓背向下抬高为特征.临床无其他心脏疾病证据,传统认为属于良性的先天性心脏传导异常或生理性变异,无需特别关注与处理.以往文献多称谓早期复极(Early repolarization pattern,ERP),近年则多用早期复极综合征(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ERS).据报道,ERS在总人口中的发生率约1%~13%,年轻男性患者较多见.据估算我国约有2000万左右ERS患者.近年的临床证据显示ERS并不总是良性,有多项研究报告提示ERS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相关,引起临床广泛兴趣与重视.故而需谨慎再认识和重新思考.

  • 心律平治疗心律失常性心肌病1例

    作者:熊瑛霞;刘元生

    近期我们收治了一例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后经口服心律平有效控制了患者的心律失常,使心肌病得到逆转,现报告如下.患儿女、2岁,因发热、上呼吸道支原体感染在北京儿童医院就医.查体发现患儿发育差,易感冒.心电图检查可见频发房早而形成二联律但房早均未下传(图1).Holter检查也显示房早二联律伴未下传,形成严重的心动过缓,全天平均心率仅54bpm(图2).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患儿左心室已轻度增大,左室舒张末径36mm(图3).

临床心电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