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心理学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중국림상심리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影响因子: 1.4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3611
  • 国内刊号: 43-121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2-122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湖南
  • 主编: 姚树桥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诚信领导对教师知识分享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作者:高冬东;乔红晓;李晓玉;高昂

    目的:探讨诚信领导、职业认同、组织支持感及知识分享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诚信领导量表、知识分享量表、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和组织支持感量表对400名教师进行测试,回收有效问卷321份.结果:诚信领导与教师职业认同、知识分享行为、组织支持感显著正相关.职业认同在诚信领导和知识分享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并受到组织支持感的调节.调节作用表现在教师的组织支持感越高,职业认同感对知识分享的影响作用就越大.结论:诚信领导、职业认同、组织支持感和知识分享行为之间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 学校氛围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作者:许有云;周宵;刘亚鹏;邓慧华

    目的:考察高中阶段青少年所感知到的学校氛围如何影响其抑郁,关注青少年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法和自我报告法,调查431名高中生所感知的学校氛围、自我控制和抑郁;采用SPSS16.0和AMO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学校氛围既可直接负向预测抑郁,也可通过青少年自我控制负向预测抑郁.结论:积极的学校氛围除直接降低青少年抑郁外,也可通过提高青少年自我控制水平,减轻青少年抑郁.

  • 高中生抑郁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感恩的中介作用

    作者:龙可;范方;陈世键;唐凯晴;王鹤;张烨;王柱南

    目的:探讨感恩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汶川地震后18个月都江堰地区1087名高中生幸存者,采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青少年感恩量表进行施测.结果:高中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2.4%;感恩在父母冷漠、自主性的教养方式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25.4%和37.0%;感恩在父母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结论:父母对孩子较少的冷漠和较多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感恩,感恩对震后抑郁症状具有保护作用.

  • 护士的情绪劳动策略与工作倦怠的关系:个体内和人际间路径

    作者:陈依萍;王芳

    目的:从个体内和人际间两条路径探索护士的情绪劳动策略对工作倦怠的作用机制.方法:以珠海五家公立医院的在职护士为对象,采用团体匿名施测的方式发放情绪劳动策略量表、对患者反应的满意度问卷(测量人际间因素)、心理付出问卷(测量个体内因素)、工作倦怠量表-服务版,共收集有效数据252份.结果:路径分析结果显示,首先,从直接关系上看,表层扮演对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都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深层扮演正向预测情绪衰竭但同时也能提升个人成就感,自然表现则显著负向预测去人性化;其次,三种情绪劳动策略都可以部分或完全通过提升对患者反应的满意程度降低工作倦怠水平,与此同时表层扮演还会部分通过增加心理付出提高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水平.结论:不同情绪劳动策略可以通过个体内(心理付出)和人际间(对患者反应的满意度)两条路径影响工作倦怠的不同方面;相对来说自然表现的情绪劳动策略无论对患者还是对护士自身都是有益的.

  • 工作场所欺负与护士心理健康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作者:聂光辉;吴俊端;唐峥华;韦波;杨莉

    目的:探讨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工作场所欺负与护士心理健康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广西南宁抽取6所医院45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工作场所欺负能够负向预测护士的心理健康(γ=-0.357,P<0.01);②一般自我效能感能够正向预测护士的心理健康(γ=0.480,P<0.01);③工作场所欺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对护士心理健康的交互作用显著(γ=0.538,P<0.01).结论:护士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工作场所欺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

  • 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作者:张建人;阳子光;凌辉

    目的:探讨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问卷、教师工作满意感量表和职业倦怠问卷对1821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工作压力对工作满意度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工作满意度对职业倦怠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工作压力除直接影响职业倦怠外,还通过工作满意度间接影响职业倦怠.结论: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对其职业倦怠有重要影响;工作满意度在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 中国人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

    作者:廖友国

    目的:明确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影响二者关系的因素.方法:对国内近15年来有关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结果进行元分析,包含独立研究307项,样本量147523人.结果:①积极应对与心理症状呈较小程度的负相关,消极应对与心理症状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混合应对与心理症状为较小程度的正相关.②报告质量和样本类型在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测量工具的调节效应不显著.结论: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存在密切关系,二者的关系存在调节效应.

  • 大学生安全感、自我分化和人际关系的关系

    作者:王艳;安芹

    目的:考察大学生安全感、自我分化和人际关系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取样从北京、安徽高校选取380名大学生,采用大学生安全感量表、自我分化量表和人际关系困扰量表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较少组、有一定困扰组和困扰较严重组所占比例分别为51%、34.5%和14.5%;②安全感与自我分化呈显著正相关;③安全感、自我分化均与人际关系困扰呈显著负相关;④中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同时考虑自我分化各因子的影响时,对人际关系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的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的作用虽显著但已减弱.结论:自我位置和情感断绝维度在安全感对人际关系的预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 重竞技运动员运动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认知特质焦虑的关系

    作者:陈洪波;魏萍

    目的:探讨重竞技运动员的运动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认知特质焦虑的特点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运动自我效能感量表、中国运动员应对量表与运动认知特质焦虑量表对180名重竞技运动员进行测量.结果:运动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认知特质焦虑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显著.运动自我效能感不仅直接影响运动员的认知特质焦虑水平,也通过应对方式对其产生间接影响.结论:运动自我效能感对认知特质焦虑有直接预测作用,同时也通过解决问题、处理情绪、回避等应对方式起间接预测作用.

  • 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拖延: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作者:唐凯晴;邓小琼;范方;龙可;王鹤;张烨

    目的:考察初中生学业拖延与父母教养方式、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学业拖延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学业自我效能量表和自编一般人口学情况调查表,对东莞市一所中学的初一到初三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60份.结果: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关怀、父母自主性、父母过度保护以及学业自我效能感均对学业拖延有直接效应;父母关怀和父母自主性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拖延产生间接作用.结论:父母给予孩子较多的关怀与较少的控制干涉,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进而减少其学业拖延行为.

  • 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人际敏感性的关系

    作者:赖运成;叶一舵;程灶火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人际敏感性的关系.方法:以2070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学生人际敏感性问卷(IPSQ-MSS)和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学生版(s-EMBU-MSS)进行调查.结果:中学生人际敏感性高分组父母过度保护、拒绝教养方式得分高于低分组;人际敏感性总分及维度分与父母过度保护、拒绝呈正相关,父母情感温暖与认同需要呈正相关、与自卑性和内倾性呈负相关;父母过度保护能预测男生的人际敏感性,母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能预测女生的人际敏感性.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人际敏感性存在弱关联性.

  • 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父母情感温暖的作用

    作者:周春燕;黄海;刘陈陵;吴和鸣

    目的:考察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探讨父母亲情感温暖的作用.方法:采用问卷集体施测,调查了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312人、无留守经历大学生588人,比较两组被试在主观幸福感及父母亲情感温暖上的差异,并考察父母亲情感温暖的调节作用.结果:①留守经历组大学生感受到的父亲情感温暖及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非留守组大学生,母亲情感温暖则没有差异;②留守经历组与非留守经历组被试体验到的父亲情感温暖均显著低于母亲情感温暖;③父亲情感温暖对留守经历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起到了调节作用,但是母亲情感温暖则不存在调节作用.结论:对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而言,其体验到父亲情感温暖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 护士群体工作倦怠的工作要求-资源模型探索

    作者:李洁;黄仁辉;申荷永;高岚

    目的:建立护士群体的工作倦怠JD-R模型,为护士倦怠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工作倦怠量表(CMBI)、自编工作要求-资源问卷,对323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运用LISREL8.80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及模型的探索与修正.结果:结构方程建模结果显示,工作倦怠的JD-R模型在护士群体中数据拟合不佳,把工作资源分为内、外部资源后的JD-R修正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修正后的模型显示,大量的工作要求直接影响情感耗竭,外部工作资源的缺乏直接影响去人性化,内部工作资源的缺乏直接影响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结论:护士工作倦怠的JD-R模型存在跨文化差异,将护士工作资源划分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后得到的JD-R修正模型,提高了对护士群体工作倦怠解释的全面性.

  • 生活事件与初中生抑郁:班主任情绪劳动的调节作用

    作者:卢永彪;李炳煌;展宁宁;吴文峰

    目的:探讨教师情绪劳动对初中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症状关系的影响.方法:采用教师情绪劳动问卷调查班主任老师101人,采用生活事件量表和儿童抑郁量表以整群抽样方式调查2271名初中生,并使用多层线性模型方法分析教师与学生的层级嵌套模型数据.结果:教师情绪劳动与学生生活事件得分的交互作用能显著预测学生抑郁症状得分情况;教师情绪劳动的情绪劳动知觉、表层行为维度与生活事件得分的交互作用能显著预测学生抑郁症状得分,而深层行为和自然策略维度与生活事件得分的交互作用对学生抑郁症状得分的预测不显著.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学生抑郁症状水平随应激事件程度升高而升高,且教师高情绪劳动的学生抑郁症状预测线斜率显著低于教师低情绪劳动的预测线斜率.结论:教师情绪劳动可能缓冲生活事件对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初中生抑郁的产生.

  • 压力性生活事件对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作者:叶宝娟;郑清

    目的:考察压力性生活事件对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压力量表、幽默感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问卷、幸福感问卷对892名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①压力性生活事件可以降低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②幽默感会调节压力性生活事件与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之间关系;③领悟社会支持是幽默感调节压力性生活事件与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关系的中介变量.结论:压力性生活事件对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是有中介的调节效应.

  • 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的性别差异

    作者:赵鑫;张润竹;郑凯

    本研究以900名13-18岁的青少年群体作为被试,采用斯坦福情绪调节量表中文版,调查了这一阶段个体情绪调节策略使用频率的性别差异.结果发现被试认知重评使用频率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表达抑制策略使用频率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显著,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在控制了被试的人格特质和积极消极情绪体验后发现,女性认知重评策略的使用频率显著高于男性.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研究

    作者:林琳;白新文

    目的:采用计划行为理论,探讨针对具体任务的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主观规范和行为意向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拖延.方法:从某大学的一个学院抽取134名大三学生,采用问卷测量计划行为理论的各个变量,以被试报告的学业任务完成量作为学业拖延行为的测量指标,采用多层模型分析数据.结果:对特定任务的态度越积极,知觉行为控制越强,按期完成任务的主观规范越强,行为意向越强,拖延行为越少.此外,行为意向是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影响拖延行为的中介变量.结论:计划行为理论是拖延行为研究的良好的整合性理论框架,也可为拖延行为的干预提供指导.

  • 父母工作不安全感对大学生生活满意感的影响:父母认同感的调节作用

    作者:胡三嫚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所感知的父母工作不安全感对其生活满意感的影响以及父母认同感在两者间的调节作用.方法:以大学新生感知的父母工作不安全感问卷、父母认同感问卷以及生活满意感问卷对某综合性高校2012级新生698人进行施测.结果:大学新生感知的父亲与母亲工作数量不安全感对其生活满意感均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但感知的父亲与母亲工作质量不安全感对其生活满意感均不具有显著预测效应;母亲认同感对大学新生的生活满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母亲认同感在感知的母亲工作数量不安全感与大学新生生活满意感间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在感知到的母亲工作质量不安全感与大学新生生活满意感间起到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结论:感知的父亲与母亲的工作数量不安全感都降低了大学新生的生活满意感,但只有母亲认同感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

  • 4-6岁城乡儿童对生物生长特性的认知

    作者:姜亚丽;王晓明;陈海平;韩杰英;姜宁宁;姜上

    目的:研究儿童对生物的生长特性的认知,为儿童朴素生物学的存在提供实验依据,为科学的启蒙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采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图片选择任务分别考察了4-6岁城乡儿童对生物生长特性的认知.结果:①任务领域(人、动物、植物)的主效应显著(只2,103)=56.49,P<0.01).②城乡的主效应显著(F(1,103)=9.94,P<0.05).③任务领悟(人、动物、植物)和城乡的交互作用显著(F(2,105)=6.31,P<0.05).④动植物领域城乡差异显著(t(1,49)=-3.42,P<0.05;t(1,49)=-3.45,P<0.05).结论:儿童对不同生物领域生长特性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城乡差异.

  • 手机依赖指数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

    作者:黄海;牛露颖;周春燕;吴和鸣

    目的:检验手机依赖指数(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MPAI)在中国大学生人群中应用的信度和效度.方法:用MPAI中文版对1392名大学生施测.在所有样本中抽取50人间隔五周后实施重测.同时测查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进行效标效度的验证.结果: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支持模型2的一阶四因子结构,各拟合指标分别为x2/df=8.85,RMSEA=0.075,NFI=0.97,IFI=0.97,CFI=0.97,GFI=0.92.MPAI中文版所有项目的决断值均显著(P<0.001),项目与量表总分的相关在0.57~0.71之间.总量表及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和低效性的Cronbach'sα系数依次为0.91、0.84、0.83、0.87和0.81,5周后重测信度依次为0.69、0.61、0.70、0.69和0.60.MPAI中文版总分及四因子得分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呈显著性正相关(r=0.27~0.54,P<0.001),与总体幸福感总分呈显著性负相关(r=-0.38~-0.49,P<0.001).结论:手机依赖指数中文版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我国大学生手机依赖研究的工具.

  • 青少年责任感问卷的编制

    作者:丁强;卢家楣;陈宁

    目的:编制青少年责任感问卷并测定其信效度.方法:以772名青少年为被试,对编制的青少年责任感问卷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及信度、效度分析.结果:青少年责任感包括自我责任感(对学业、生活、未来)、人际责任感(对亲人、同伴、一般他人)和社会责任感(对生态、社会、国家)3大类9个子类;问卷共39题,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区分效度、效标效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和重测信度.结论:青少年责任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青少年责任感的测量工具.

  • 简论测验等距假设

    作者:刘仁刚

    多数心理测验只能达到顺序量表水平,不适合算术运算和参数统计检验,测验分数是心理属性的一个区间的代表,而不是一个点的精确表示.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假定心理测验是等距量表,即,条目内、条目之间、被试之间的分数具有相同的单位.我们认为条目和对条目的反应具有质性和量性的区别,因此,提出了条目质性的概念;我们还认为,有的心理属性的行为样本不具备难度性质,或者条目的难度没有实际意义,或者有理由假定条目难度是相等的,我们提出条目集群的概念来处理这类条目的分数分配方法.经典测验理论的标准分和条目反应理论的logit是在等距假设前提下对测验分数的数学表示,虽然它们本身都是等距量表,但并不代表测量内容也是等距的.明确等距假设的风险有利于更好地运用测验.有多种途径可以降低等距假设的风险.

  • 中文版恢复需要量表信效度的初步研究

    作者:齐星亮;刘亚鹏;季爽;郑然;张彦;邓慧华

    目的:对英文恢复需要量表进行初步修订,并检验所修订量表的信效度.方法:采用中文翻译的恢复需要量表对554名工作者进行测试,检测该量表各项目的区分度,分半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使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其结构效度,用职场疲劳量表、工作倦怠量表和健康状况调查量表检测其效标效度.结果:①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8,分半信度为0.77;②量表单因素结构的拟合指数良好,RMSEA、GFI、NFI、CFI和IFI值分别为0.047、0.97、0.96、0.98和0.98;③该量表与其他疲劳量表或分量表得分的相关均达到了P<0.001的显著水平.结论:修订后量表符合单因素的理论模型,信度和效度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作为短期工作疲劳的测量工具.

  • 房树人测验在中学生抑郁状态调查中的应用

    作者:严虎;于慧慧;陈晋东

    目的:探索房树人测验在中学生抑郁状态调查中的应用情况,为中学生抑郁状态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从长沙市4所中学选取540名在校中学生(初中267名,高中273名),进行自评抑郁量表评定和房树人测验.结果:中学生抑郁状态相关的绘画特征有单面房屋(OR=1.947)、屋顶大小(OR=0.172)、双手背后(OR=2.693)、躯体留白(OR=1.510)、双脚缺失(OR=3.877)、描绘细致(OR=0.553)、月亮(OR=2.732)、云朵(OR=1.977)、雪花下雨(OR=0.086)、画面涂擦(OR=0.508).结论:本研究中房树人测验的一些绘画特征的表现形式对中学生抑郁状态评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职场精神力量表的开发及信效度检验

    作者:柯江林;孙健敏;王娟

    目的:编制本土职场精神力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基于经典的三维结构(工作意义、团体感、与组织价值观一致),通过陈述句收集、项目分析、因子分析与可靠性分析,开发了一份包含27个测量项目的本土职场精神力量表.结果: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证明了经典三维结构的跨文化有效性,而感恩、牺牲等元素的加入显示了中国员工职场精神力具有更高层次的超越性,职场精神力构念与相依我、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投入与工作绩效的正相关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结论:本土职场精神力量表信效度良好,其开发为实证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相关心理社会因素研究

    作者:奚晓岚;张曼如;程灶火;沈力烨;李萍;金凤仙

    目的: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相关心理社会因素、寻找网络成瘾的风险因素.方法:采用Young网络成瘾诊断问卷(YDQ)、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和家庭教养方式问卷(FUSQ)对4,866名(男性2122人,女性2744人)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621名(12.8%)大学生符合Young网络成瘾诊断标准(YDQ≥5).结果:①网络成瘾患病率男性(15.9%)高于女性(10.3%)、少数民族(17.0%)高于汉族(12.5%)、管理金融专业(23.8%)高于生物理工(11.4%)和人文教育(7.7%),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男性(B值=0.615)、管理金融专业(B值=1.237)和大学新生(B值=0.114)是网络成瘾的风险因素;②冲动型(15.4%)、高神经质(16.1%)和低友善者(15.9%)网络成瘾率较高,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冲动型(B值=0.188)、高神经质(B值=0.237)和低友善(B值=0.210)等人格特征可能是网络成瘾的风险因素;③感受到积极教养方式者网络成瘾患病率(9.5%-11.1%)显著低于消极教养方式者(15.2%-17.8%),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父亲放纵(B值=0.504)、母亲控制(B值=0.296)和父亲袒护(B值=0.226)是网络成瘾的风险因素.结论:心理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成瘾有重要影响,男性、大学新生、管理金融专业、冲动型、高神经质、低友善、父亲放纵、母亲控制和父亲袒护可能是网络成瘾的风险因素.

  • 从吸毒到戒毒: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吸戒毒心理过程的定性研究

    作者:高鹏程;杨梅;刘雄文;李科生;李瑞;肖水源

    目的:研究吸毒者从不吸毒到吸毒、从吸毒到戒毒的心理过程,重点探讨“为什么吸毒”和“如何戒毒”两个问题.方法:选取某强戒所16名戒毒学员进行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吸毒者受教育情况、工作情况、社会交往等不容乐观,且吸毒行为往往只是其众多问题行为中的一种,在吸毒之前,吸毒者已然存在其他的问题行为;②吸毒给吸毒者造成严重的影响和痛苦,吸毒者被迫或主动戒毒,但都以失败结束.心瘾是阻碍戒毒的关键因素.结论:①导致一个人走上吸毒之路的原因,不仅是当前环境的因素,以及对毒品的好奇、无知等浅层次的心理因素,吸毒行为背后有更深层的原因;②戒毒的心理矫治中,吸毒者的认知转变、内隐认知的转变是突破口.

    关键词: 吸毒 戒毒 定性研究
  • 留守儿童感戴、应对方式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

    作者:魏昶;许倩;孙国健;喻承甫;卢会醒;张卫

    目的:考察农村留守儿童感戴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以及应对方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感恩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网络游戏成瘾问卷对482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①留守儿童感戴与其网络游戏成瘾显著负相关;②消极应对方式在留守儿童感戴与其网络游戏成瘾关系间起着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但积极应对方式在其中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结论:感戴是留守儿童网络游戏成瘾的重要保护性因素,而消极应对方式是这一保护作用的主要中介过程之一.

  • 自闭症儿童手势的心理学研究进展

    作者:徐慧艳;陈巍;单春雷

    手势作为一种重要的非言语交流方式,在儿童语言与社交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自闭症儿童显示出与普通儿童不同的手势特征,主要体现在:手势发展迟缓;手势与言语的跨通道融合障碍;不同类型手势发展与使用缺陷以及手势模仿障碍.探索某类代表性手势与该群体手势特异性发展之间的关系,考察其手势发展与使用缺陷的基因、脑与神经基础将是未来研究的焦点.

  • 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特质研究述评

    作者:耿耀国;常国胜;李丽;孙群博;黄婧宜

    马基雅维里主义是权术和谋略的代名词,是西方的“厚黑学”.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特质是“黑暗三联征”之一,具有愤世嫉俗、无视道德、冷酷无情和擅长人际操纵等特征.从生命史理论视角观察,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特质具有适应性,并非一种需要治疗的病态心理.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特质的形成与遗传、脑功能及结构异常、神经递质与激素水平紊乱,以及早期成长经历有关.考虑到历史、文化与现实因素,国内应逐步开展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心理学研究,以深化对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特质的认识,并为兴利除弊、匡正坊间之权谋-厚黑流弊提供新的思路与建议.

  • 大学生功能失调性态度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日常应激的调节作用

    作者:郑昕月;玄莉;杨露露;姚树桥;肖晶

    目的:探讨日常应激及其三个应激维度在功能失调性态度与抑郁症状之间的调节效应.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方法,在北京某大学选取535名大学生,其中男生174名,女生361名,平均年龄18.83岁,填写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学生日常社会和学业应激量表-简式.结果:①大学生功能失调性态度、日常应激及其维度和抑郁症状具有显著的正相关(P<0.01);②日常应激总分(β=0.612,P<0.0S)以及日常应激的一般知觉应激维度(β=0.682,P<0.01)与日常生活关系应激维度(β=0.559,P<0.05)对功能失调性态度和抑郁症状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日常应激总分及其一般知觉应激维度与日常生活关系应激维度在功能失调性态度和抑郁症状之间可能起调节作用.

  • 殇痛:失独父母哀伤反应的质性研究

    作者:何丽;唐信峰;朱志勇;王建平

    目的:研究中国失独父母的哀伤反应.方法: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选取北京市4名失独父母进行深度访谈,并收集实物资料,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失独父母的哀伤反应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情感反应有思念/想念、孤独/孤单、后悔/自责、无奈/无助/无望、不舍/可惜、害怕过节、空、烦躁、震惊、痛苦;认知反应有不相信、不公平、自己倒霉/造孽/赖自己、幻觉、闯入性想法、反刍、自我贬低、自杀意念;行为反应有哭、社交退缩与回避、回避提醒物、冲动行为、整理或者保存遗物;生理反应有疲倦、睡眠问题、梦见已故者.结论:失独父母经历极其强烈的哀伤反应,其哀伤反应有其普遍性和独特性.

  • 复发性抑郁缓解者负性图片工作记忆的操纵能力的损害

    作者:刘明矾;武厚;翁美绦;刘桥生;李侃

    目的:了解复发性抑郁缓解者在工作记忆加工时对情绪信息的操纵能力是否和抑郁症患者及正常个体有差异.方法:使用IAPS中的情绪图片作为刺激材料,采用工作记忆操纵任务分别对21名复发性抑郁缓解个体、22名抑郁症患者和22名正常被试进行实验研究.结果:缓解者和抑郁症患者在反向排序条件下的反应时明显大于正常组,尤其是对负性图片的反应;三组被试对正、负性情绪图片的操纵成本高于中性图片.重要的是,与正常组相比,缓解组和抑郁组只对负性图片有更高的操纵成本,但两组之间的操纵成本无差异.结论:复发性抑郁缓解者和抑郁症患者一样,只对负性信息工作记忆的操纵能力不足,对正性信息的工作记忆操纵能力正常.

  • 疼痛相关信息的注意偏向

    作者:孙泽坤;王锦琰;罗非

    注意偏向是指注意对某一类特定信息的优势分配、维持倾向与解脱困难,近年来被证明是一些心理疾病产生、发展的原因.疼痛相关信息作为一类特殊信息也能够引起普遍的注意偏向,这种现象在健康人和疼痛患者身上均有表现,同时具有差异.研究者认为注意偏向对慢性痛的形成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但具体作用尚未明确.本文梳理了疼痛相关信息的注意偏向这一领域理论、研究方法和结果的进展,在此基础上指出现存研究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 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的听觉注意转换延迟缺损

    作者:刘议泽;钟姝;余雪;刘翔平

    目的:考察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的听觉注意转换特征.方法:从小学三、四、五年级共446名学生中筛选出听写障碍组29名,同时选择年龄、智力水平、阅读水平相当的对照组儿童29名.采用经典的注意瞬脱任务,以快速呈现的朗读的阿拉伯数字(0~9)的声音刺激流为实验材料,比较两组儿童在T1T2不同时间间隔下,对T2判断正确率的表现.结果:①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对快速呈现序列中的目标刺激加工不存在落后;②双任务中正确识别目标刺激T1后,阅读障碍儿童对T2识别的正确率显著差于正常组被试;③正常儿童成功完成注意转换的时长约650ms,而阅读障碍儿童注意转换时长超过800ms.结论: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存在听觉注意转换延迟缺损.

  • 积极情绪的唤醒程度对空间工作记忆的影响

    作者:董云英;周仁来;高鑫

    目的:探讨积极情绪唤醒水平对不同负荷空间工作记忆的影响.方法:以大学生为被试,以本土化的国际情绪图片(International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IAPS)来诱发情绪,并采用ERP技术进行修正的延迟样本匹配任务(delayed matching-to-sample,DMS)实验,以分析空间工作记忆在不同程度的积极情绪唤醒条件下的差异.结果:高唤醒积极情绪条件下,延迟阶段慢波波幅降低,匹配阶段早期LPP(Late Positive Potential)升高;而且相对于高负荷,高唤醒积极情绪在低负荷任务中匹配阶段的晚期LPP波幅升高.结论:高唤醒的积极情绪损害了低负荷空间工作记忆,不损害高负荷空间工作记忆,而低唤醒的积极情绪对高、低负荷空间工作记忆没有显著的促进或损害作用.

  • 延迟贴现任务的适配模型选择:四种贴现模型的对比研究

    作者:陈贵;蔡太生;肖水源

    目的:对四种延迟贴现模型(两个单参数贴现模型:指数衰减模型和双曲线模型;两个双参数模型:类双曲线模型和幂函数模型)进行比较,选择优模型用于贴现数据拟合.方法:分别用四种贴现模型对61名青少年被试的延迟贴现数据进行拟合,比较它们在群组水平和个体水平的拟合情况.结果:①无论是在群组水平还是在个体水平,双参数模型对贴现数据拟合的有效性、适配性均优于单参数贴现模型;②两双参数模型的参数s均显著小于1,其增加合理.结论:双参数模型优于单参数模型.

  • 抑郁症认知偏向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杨娟;张小崔;姚树桥

    抑郁症是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该疾病普遍存在负性认知偏向(负性刺激注意偏向、负性情绪加工偏向及负性刺激记忆偏向等)的特征,且这些认知偏向在抑郁症的发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具体从负性刺激注意偏向、负性情绪加工偏向及负性刺激记忆偏向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抑郁症认知偏向的神经机制.

  • 一例同性恋物倾向案例的沙盘游戏分析研究

    作者:项锦晶;申荷永

    目的:探索一例同性-恋物倾向个案的沙盘游戏进展及沙盘作品特征.方法:对个案进行一年半的心理咨询辅导,以沙盘游戏技术为主,谈话咨询为辅.结果:从三个方面呈现个案的转变:①沙盘主题:受伤主题逐步减少,治愈主题逐渐增加;初期阶段以死亡的主题为代表,中期的转化主题以象征性的通过性仪式来表现,咨询后期以新生的主题来表达;②量表评估:本个案SCL-90、PDQ4+量表各维度得分多数都降到临界值之下;③压力应对方式从恋鞋转变为寻求人际协助的创造性应对方式,人际态度从对人际的怀疑与隔离逐步转变到信任同学、寻求帮助,获得人际支持.结论:本案例通过沙盘游戏过程呈现创伤体验、理解恋鞋症状背后的意义和需求,人际能力和社会功能得以发展.

  • 认知行为联合催眠治疗哽噎恐惧症:个案报道

    作者:李飞;张迎黎;张亚林

    文章介绍了一例哽噎恐惧症个案的临床治疗与分析.该个案在被食物噎了后突然获得进食恐惧,吞咽困难,躯体检查未发现任何异常,以害怕和回避吞咽食物、液体或药片为特征.本案例以认知行为治疗联合催眠治疗,认知治疗以心理教育、认知重建,暴露治疗为方法,来访者症状显著减轻,但吞药仍有困难,配合催眠治疗后克服吞咽困难.

  • 集体心理干预对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吴捷;李幼穗;崔焱;李燕;韦诗;陈杉

    目的:探索集体心理干预对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0名癌症患者分为实验组(n=46)和对照组(n=44)进行前后测比较.结果:实验组在躯体功能、角色功能和情绪功能维度上和整体生活质量上的改善程度要显著高于对照组,但在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维度上两组被试的变化差异不显著.另外,低生活质量组在接受心理干预之后的整体生活质量变化比高生活质量组更显著.结论:对于癌症患者进行集体心理干预是有必要的,能一定程度上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 正念减压疗法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作者:王淑霞;郑睿敏;吴久玲;刘兴华

    正念减压疗法是一种以“正念”为基础的心理疗法,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既适用于临床人群,也适用于非临床人群.早期,正念减压疗法应用于情感障碍和慢性疼痛的治疗中,辅助缓解患者的症状.随着相关研究的推进,该方法逐步用于慢性疾病(如癌症、慢性疼痛、失眠等)的辅助治疗.近年来国际研究表明其在艾滋病、更年期综合症、肠易激综合征、血压管理及免疫力提高等方面的应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正念减压疗法在我国医学领域应用的相关报道甚少.本文将对正念减压疗法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简要阐述.

  • 团体箱庭疗法干预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过程与效果

    作者:王丹;张日昇

    目的:探讨团体箱庭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干预过程及效果.方法:采用干预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被试为19名低心理复原力大一学生,干预组9名,控制组10名;干预组被试进行8次团体活动,2-6次为团体箱庭活动;效果评估采用问卷、箱庭、文本三角评估,干预前后所有被试填写《自我复原力量表》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UPI)》,并做个体箱庭,每次团体箱庭活动后填写自编《团体箱庭自我反思问卷》.结果:①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干预组的《自我复原力量表》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UPI)》分数前后测变化显著,控制组不显著;②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箱庭的各个心理复原力评估指标及总分上,干预组和控制组前测不显著,后测干预组均显著高于控制组;③文本分析结果发现,团体箱庭能通过影响自尊、压力应对、社会支持和人际交往技能四个常见的心理复原力成分来提高低心理复原力大学生的心理复原力.结论:团体箱庭能有效干预低心理复原力大学生的心理复原力水平,进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团体箱庭活动中加入心理复原力常见组成成分自我反思的设计具有一定作用.

  • 论农村殡葬礼俗的心理治疗价值——以汉族为例

    作者:邱小艳;燕良轼

    殡葬礼俗指安葬、祭奠死者的一系列礼仪和习俗.农村的殡葬礼俗尽管带有一些迷信色彩,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心理治疗价值.表现为:哭丧使丧亲者的负面情绪得以充分宣泄;闹丧活动转移了注意力,冲淡阴森、压抑氛围的同时也避免了丧亲者沉溺于哀伤;众人聚集对死者共同进行悼念发挥了团体心理辅导的功效;各种仪式和习俗使丧亲者不断体验丧失的现实感,在心理上逐步完成与逝者的分离;各种祭祀活动帮助丧亲者重建与逝者的情感联系,为丧亲者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激励其重拾生活的信心;通过“尽礼”以达“尽心”,减轻了丧亲者的自责与愧疚.

中国临床心理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7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