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载乳腺癌裂解蛋白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体外免疫效应的初步评估

    作者:马金;段金虹;章启军;赵勇;王琛;杨先达

    [目的]使用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制备纳米颗粒,用来包载MCF7乳腺癌细胞的裂解蛋白,并初步评估其在乳腺癌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方法]用二次乳化法制备载MCF7裂解蛋白的纳米粒子,对其包封效率、粒径、形态和Zeta电位进行测定,优化制备参数以提高包封效率:用该纳米粒子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检测纳米粒子的体外抗肿瘤免疫效应.[结果]制备的载MCF7裂解蛋白纳米颗粒呈球形,尺寸较均匀,平均粒径75nm,表面带负电荷,对MCF7裂解蛋白的包裹率可达85%,并能显著提高人淋巴细胞对乳腺癌细胞的体外杀伤能力,约是对照组的3倍(P<0.05).[结论]该制备方法所得载MCF7裂解蛋白纳米粒理化性质优良,包裹率高,在体外实验中可提高MCF7裂解蛋白的免疫原性,在提升抗肿瘤免疫效应方面具有应用潜能.

  • 纳米颗粒的体内药代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谢广平;孙皎

    纳米颗粒的体内生物安全性是目前纳米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于纳米颗粒在生物医药应用时是否会产生纳米毒性为众多学者所关注.纳米颗粒的体内代谢动力学表现是影响其体内纳米毒性的主要因素,而纳米颗粒的一些理化性能(如大小、电荷和表面性质)也会直接影响到其体内代谢动力学过程.本文将就纳米颗粒体内代谢动力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为纳米颗粒体内生物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对3种β受体激动剂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检测

    作者:甘盛;赖青鸟;李志成;韩婷;吴超权

    目的 以硫酸特布他林、盐酸班布特罗与盐酸氯丙那林为例,研究并建立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β受体激动剂的定性与定量方法.方法 选择800~850,1 050,1 450 cm-1处的3个特征峰作为快速鉴定样品中β受体激动剂类药物的定性依据,并选择盐酸氯丙那林为代表,在800~850 cm-1信号处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盐酸氯丙那林在1~9 mg·L-1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R2=0.997 2,低检出限为0.1 mg·L-1.结论 本法迅速简便,可实现无损检测,确证性高.

  • 壳聚糖纳米颗粒免疫刺激作用的初步研究

    作者:宋永焕;刘一;于铁成;余贤斌

    目的 探讨壳聚糖纳米颗粒对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方法 用50nm左右的壳聚糖颗粒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同孵育,用3H-TdR掺入法检测纳米级颗粒对人单个核细胞的促增值作用;用CTLL-2细胞株检测白细胞介素-2(IL-2),用细胞病变抑制法检测干扰素α(IFN-α).结果 50nm的壳聚糖纳米颗粒在80-320 μg/ml浓度下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有促增殖作用(P<0.05),并产生IL-2及IFN-α.结论 壳聚糖纳米颗粒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有促增殖作用,促使其分泌细胞因子IL-2及IFN-α,引起Th1细胞免疫.

  • 纳米颗粒在胰腺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作者:余跃;贾一夫;王巧民

    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早期症状不典型,至出现明显症状时,多已进入晚期,且侵袭性强,恶性程度高,手术切除率低,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仅5%,死亡率接近100%,在美国已成为癌症死亡的第四大病因[1]。治疗主要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但切除率低,只有10%~15%。吉西他滨(GEM)、顺铂等化学药物虽能减缓肿瘤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对于胰腺癌的预后几乎没有影响[2]。胰腺癌治疗效果不理想、预后差,因此需要寻找早期诊断和更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纳米颗粒因具有独特的声、光、电、磁、力学性能[3],使其在肿瘤的光热治疗,生物传感、分子影像及基因转移方面独特的特性已成为医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

  • 穿膜肽修饰的纳米颗粒抗胰腺癌的初步研究

    作者:高萌;丁飞;杨席席;任乐;许朝;余跃

    目的 探究穿膜肽修饰的纳米颗粒介导的光动力学疗法(PDT)对胰腺癌SW1990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将胰腺癌SW1990细胞分成4组,不光照不含光敏剂的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与细胞共孵育的游离Ce6组,NP/Ce6组及TAT-NP/Ce6组.首先分别制备出纳米颗粒TAT-NP/Ce6和NP/Ce6.利用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各组被SW 1990细胞摄取的情况;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光照下在细胞内产生活性氧的情况;后用MTT或活死染色法检测光照下各组对细胞的杀伤效果.结果 FACS结果显示各组分别被细胞摄取4h后,TAT-NP/Ce6组胞内荧光显著高于NP/Ce6组(P<0.001),同时NP/Ce6组明显强于free Ce6组(P <0.001).荧光显微镜显示光照下纳米颗粒TAT-NP/Ce6组在细胞内产生活性氧明显强于其他各组(P <0.001).MTT法显示在每一Ce6浓度下光照时,TAT-NP/Ce6组对细胞的杀伤效果明显强于NP/Ce6 (P<0.01),Ce6浓度为0.5μg/ml时,活死细胞染色法同样证明了对细胞的这种杀伤效果.结论 TAT肽修饰的纳米颗粒能有效增加胰腺癌细胞对其摄取,其介导的PDT杀伤胰腺癌细胞效果明显增强.

  • 基于O型口蹄疫病毒VP21-33肽段增强VP1141-160肽段免疫原性的新型纳米颗粒疫苗研究

    作者:付丽新;唐冬梅;周彪;刘香易;罗又才;严亨秀

    目的 研究O型口蹄疫病毒中VP21-33肽段能否增强VP1141-160肽段的免疫原性及其可能的免疫机制.方法 分别构建两种新的含有VP1和VP2的重组质粒(PcDNA3.1-VP1、PcDNA3.1-VP2),并将重组质粒制备成纳米颗粒,检测其体外转染效率.然后将上述纳米颗粒作为基因疫苗免疫Balb/c小鼠,PBS及空载质粒作为对照.液相阻断ELISA方法检测不同时间小鼠血清中抗体情况;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分析免疫小鼠外周血、脾脏和腹股沟淋巴结中CD4+、CD8+T淋巴细胞的差异;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检测免疫28 d后小鼠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 对重组质粒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cDNA3.1-VP1、PcDNA3.1-VP2)构建成功;体外转染实验结果显示该纳米颗粒体外转染效率约为28%,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ELISA检测显示VP1与VP2共同免疫小鼠血清中的抗体滴度均在初次免疫后的第21和28 d达到高,并显著高于对照组(F=4.625,P<0.05);流式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分析发现VP1与VP2共同免疫小鼠血液、淋巴结和脾脏中CD4+、CD8+T淋巴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VP1与VP2共同免疫小鼠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F=12.73,P<0.05).结论 O型FMDV VP2的1-33肽段能增强VP1的141-160肽段的免疫原性,其可能通过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实现.

  • 基于肝素和硫酸软骨素的两种纳米颗粒改性表面对生物相容性影响的研究

    作者:曹建军;刘涛;王国栋;汤潇涵;庞利群;潘长江

    本研究合成了基于肝素和硫酸软骨素的两种纳米颗粒,用于316 L不锈钢表面的生物功能改性.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原子力显微镜(AFM)、水接触角等对纳米颗粒的性质及颗粒固定前后表面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通过体外血液相容性评价和内皮细胞相容性评价对两种纳米颗粒改性表面的生物相容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纳米颗粒均能有效降低材料表面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行为,但肝素纳米颗粒对内皮细胞的生长增殖表现出抑制作用,而硫酸软骨素纳米颗粒改性表面则具有促进内皮再生的潜能.

  • 脊髓损伤后髓鞘相关抑制因子的作用机制及基因治疗现状

    作者:崔学文;刘自文

    脊髓损伤(SCI)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可致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致残率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其治疗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一大难题.和外周神经系统(PNS)相比,中枢神经系统(CNS)的脊髓损伤后不能再生的原因主要由于:(1)脊髓髓磷脂的几个糖蛋白成份对神经轴突再生是抑制的;(2)脊髓对损伤的生理反应与周围神经不同,脊髓损伤后,损伤部位的巨噬细胞浸润较慢,使抑制性的髓磷脂清除延迟,这主要是血-脊髓屏障的存在;(3)损伤脊髓的远端不能像周围神经一样在损伤后上调表达细胞粘附分子;(4)脊髓内星形胶质细胞扩增,变成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产生抑制神经再生的胶质瘢痕.归结起来主要是两方面的作用:(1)脊髓轴突神经元本身缺乏再生的能力;(2)它们的再生被抑制性的脊髓微环境所抑制.后者在其中起了更为关键的作用,脊髓髓鞘含有丰富的轴突生长抑制因子,主要有:髓鞘相关糖蛋白( myelin-associated glycoprotein,MAG),少突胶质细胞-髓鞘糖蛋白(oligodendrocyte-myelin glycoprotein,OMgp),Nogo -A及ephrin - B3,统称为髓鞘相关抑制因子(myelin-associated inhibitor factors,MAIFs[1]),MAG,OMgp和Nogo-A虽然结构不同,但都与相同的MAIFs受体复合体- Nogo受体复合体(NgR1/p75/LIN - GO -1复合体)结合发挥作用,MAIFs的相继发现及对其作用机制逐步深入了解使围绕髓鞘抑制因子的研究成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轴突再生研究的热点.

  • 纳米珍珠层粉的降解实验及其复合人工骨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作者:汤勇智;陈建庭;赵成毅;徐俊昌

    [目的]研究纳米珍珠层粉的体内降解情况,及其所制得的复合人工骨的生物相容性.[方法]机械研磨法制得的纳米珍珠层粉及其与消旋聚乳酸复合制得的人工骨,分别植入大鼠股骨骨洞及股部肌囊,同时与微米珍珠层粉及其人工骨作对照,并建立空白对照.于术后当天及第2、4、8周分别作X线片检查,动物处死前予四环素注射活体荧光标记,处死后行大体、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各检查结果显示纳米组较微米组降解更快,骨缺损愈合也快;2种材料制得的复合人工骨均与周围组织结合良好.[结论]纳米珍珠层粉在动物体内的降解速度较微米级的快,可促进新生骨的生长;纳米珍珠层人工骨生物相容性好,是更好的生物活性可降解材料.

  • 纳米药物载体在医药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钱倩;王伯瑶

    纳米本身是个长度单位,1nm等于10-9m,纳米颗粒的粒径比毛细血管通路还要小1~2个数量级.当一种物质被不断切割至一定程度,其粒子小至纳米量级即为纳米材料.纳米材料往往会产生一些新的理化特性,正是这些特有的特性,使其在药物和基因输送方面有许多优越性:①许多半衰期短的药物可能需要每天重复给药多次,制备成缓释药物后,将极大延长药物作用时间②能解决口服易水解药物的给药途径问题,大大降低药物与胃蛋白酶等消化酶接触的机会③可进行靶向给药:纳米载体经特殊加工后可达到靶向输送的目的,更加准确地对准组织或器官,减少药物对人体的不良反应④载药纳米粒可以改变膜转运机制,增加药物对生物膜的透过性,有利于药物透皮吸收与细胞内药物发挥⑤可在保证药物作用的前提下,减少给药剂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⑥可消除特殊生物屏障对药物作用的阻碍⑦能携带多种化学药物⑧载体及其生物学降解产物易被消除.

  • 我国研制成功抗感染纳米药物

    作者:

    记者从首届纳米生物医药研讨会上获悉,我国科学家不仅利用纳米技术研制出新一代抗菌药物,而且实现了产业化,这标志着我国纳米材料在医药领域的应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种直径只有25纳米的棕色纳米抗菌颗粒,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微生物均有强烈的抑制和杀灭作用。作为一种全新的抗感染原料药,这种纳米颗粒不同于目前所有抗感染药物,具有广谱、亲水、环保等多种性能,由于采用纯天然矿物质,不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临床研究表明,即使用量达到临床使用剂量的4 000多倍,受试动物也无中毒表现。纳米抗菌颗粒对受损细胞有靶向性的修复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遇水后杀菌力更强,使产品的抗菌效果增强,更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在安信纳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持下,以这种抗菌颗粒为原料药,科学家成功地开发出创伤贴、溃疡贴等纳米医药类产品,并已投入批量生产。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10月4日第1版)

  • 新型纳米级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其特性

    作者:段素娟;时丹丹;商蒙蒙;郭鲁;孙霄;孟冬;李杰

    目的 制备新型纳米级脂质超声造影剂(UCAs),并对其基本特性及显影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机械振荡法制备脂质UCAs,针对制备过程中3个主要影响因素,设置正交试验,筛选优制备条件,并在此条件下制备纳米级UCAs,检测其粒径、分散度、Zeta电位、稳定性及体外增强显影效果.结果 正交试验结果显示,机械振荡时间对粒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米级UCAs优制备条件为:DPPA量为0.5mL,机械振荡时间为90 s,离心时间为3min;在此条件下制备出的纳米级UCAs平均粒径为(313.20±6.90) nm,分散度为0.15,Zeta电位为-12.40 mV,体外增强显影效果与声诺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2,P>0.05).4℃冰箱保存20 h后观察,该造影剂基本特性无明显改变.结论 制备的纳米级UCAs粒径小,分散均一,性质稳定,具备良好的显影能力,且易于修饰,为进一步载药或构建纳米粒复合体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金纳米颗粒修饰寡核苷酸适配子对蛋白质进行比色检测方法

    作者:张迟;李柏生;赵立凡;张丽君;徐顺清

    目的 利用核酸适配体(aptamer)建立一种检测与疾病有关蛋白质的新方法.方法 用金纳米颗粒(Au NP)修饰的寡核苷酸适配子与蛋白质结合,同时另一个生物素化的寡核苷酸适配子也结合于蛋白质,构成一个三明治形式的复合物,接着三明治复合物被卵白素结合于酶标板上,利用银离子强化技术对复合物上的蛋白质浓度信息进行放大,然后用酶标仪对吸光度进行检测.结果 (1)本研究可以得到吸光度与PDGF-BB浓度的剂量-效应关系曲线,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1 fM~1μM),吸光度与PDGF-BB浓度的对数值呈线形相关,决定系数R2=0.9801;(2)本方法可以检测出1 fmol/L的靶蛋白质.结论 本方法有较高灵敏度,不需要复杂的仪器,易于操作,是一种新颖而应用前景的蛋白质标志物分析方法.

  • 纳米颗粒的滤过与呼吸防护研究进展

    作者:王丽丽;陈卫红;余艳艳;周芸;蒋璐蔓;史廷明

    纳米颗粒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1 ~100 nm的颗粒.一般认为纳米颗粒的潜在健康危害要高于微米级颗粒,因为质量相同的纳米颗粒与微米颗粒相比,计数浓度高,且具有更大的表面积和表面活性[1-2].纳米颗粒主要经呼吸道吸入机体,由于其粒径细小,纳米颗粒能够穿过气血屏障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淋巴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到达靶器官比如骨髓、淋巴结、心脏和大脑等[3-6].动物研究表明纳米颗粒能影响心血管功能,减弱免疫系统功能[7-8].

  • 基于壳聚糖纳米颗粒可控释阿霉素载体的研究

    作者:郑明彬;龚萍;杨雪梅;吴喜仁;梅俊

    目的 制备包载阿霉素(Dox)的壳聚糖(CS)纳米颗粒并研究其性质.方法 对Dox-CS纳米颗粒的粒径、Zeta电位进行表征,并考察纳米颗粒的包封率、体外释放,同时将该颗粒应用于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 CS-Dox纳米颗粒对Dox有较高的包封效率,并具有显著的缓释作用,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表明Dox被CS纳米颗粒包载后,还保持了较好的抑瘤作用.结论 该研究为开发Dox的新剂型提供了实验依据.

  • 硫酸长春新碱硅壳纳米颗粒制备及性质研究

    作者:郑翠芳;龚萍;郑明彬;张鹏飞;石碧华;刘小平;蔡林涛

    目的 制备硫酸长春新碱硅壳纳米颗粒(VCR-SiNPs)并对其相关性质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在盐酸氟化钠催化条件下成功制备包载硫酸长春新碱的硅壳纳米颗粒.以粒径、载药量、包封率为指标,考察催化剂的摩尔比、加药量对VCR-SiNPs的影响;透析法分析药物释放行为;MTT法研究其体外抗癌活性.结果 随着盐酸与氟化钠摩尔比的增大VCR-SiNPs的粒径逐渐增大;加药量为2 mg时载药量高,为(7.26±0.16)%,包封率达(72.6±0.7)%.优化工艺制备的VCR-SiNPs平均粒径为(102.4±1.65)nm,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半数抑制率(IC50)为5.4μmol/L,是游离药物的56.25%.结论 制备的VCR-SiNPs可缓释药物,抗癌效果明显优于游离药物.

  • 包载甲氨蝶呤的聚乙交酯丙交酯纳米颗粒的制备与体外释药机制研究

    作者:郑明彬;龚萍;杨雪梅;吴喜仁;梅俊

    目的 制备包载甲氨蝶呤(MTX)的聚乙交酯丙交酯(PLGA)纳米颗粒并研究体外释药机制.方法 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包载MTX的PLGA纳米颗粒,对其形貌、大小进行表征,测定体外释药曲线,并采用药学模型进行拟合.结果 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175.9nm,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释药行为符合双相动力学方程.结论 该研究为开发MTX的新剂型提供了实验依据.

  • 负载紫杉醇CSNRDARRC-PCL-PGA/TPGS多肽纳米颗粒调控膀胱癌RT112细胞增生及促凋亡

    作者:刘百川;何灵生;张煦;张涛;邱晓拂;李高远;陈波特;杨国胜

    目的 探讨双靶向多肽CSNRDARRC-PCL-PGA/TPGS同时负载紫杉醇的纳米颗粒(多肽紫杉醇 NP)对膀胱癌 RT112细胞的生长抑制及促凋亡作用. 方法 通过 CSNRDARRC-PCL-PGA与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 E 琥珀酸酯(TPGS)形成共混胶束再负载紫杉醇(多肽紫杉醇NP),其后通过 MTT检测细胞存活、DAPI 及 Annex V/PI 染色分析细胞凋亡、JC-1腺粒体膜电位分析检测多肽紫杉醇 NP对膀胱癌 RT112细胞的影响. 结果 多肽紫杉醇 NP 能够抑制 RT112细胞生长,并且有时间依赖性;细胞周期分析显示 RT112细胞停滞在 G2期,DAPI及 Annex V/PI染色均可见细胞凋亡;JC-1染色发现多肽紫杉醇 NP 是通过腺粒体膜电位下降引起细胞凋亡.所有结果均显示多肽紫杉醇NP优于紫杉醇NP. 结论 CSNRDARRC多肽修饰的TPGS-b-(PCL-ran-PGA)负载紫杉醇纳米颗粒(多肽紫杉醇 NP)抑制膀胱癌 RT112细胞增生及促进凋亡,为临床治疗膀胱癌提供了一个新手段.

  • 外磁场协同表阿霉素-羧甲基磁性纳米颗粒对膀胱癌体内外的杀伤作用

    作者:曹正国;诸禹平;亓林;周四维;刘继红;叶章群;贾涛

    目的探讨脉冲外电磁场协同表阿霉素(EPI)-羧甲基葡聚糖氧化铁磁性纳米颗粒(CDMN)对人膀胱癌BIU-87细胞体外增殖活性和裸鼠皮下移植膀胱癌生长及其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化学共沉淀和氧化还原法制备EPI-CDMN并检测其理化性质,建立膀胱癌BIU-87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并设立空白对照组、磁场组、EPI组和EPI-CDMN组作为对照.分别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双标流式细胞术、DNA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脉冲外电磁场联合EPI-CDMN对BIU-87细胞生长增殖活性和裸鼠皮下瘤生长状况及凋亡的影响.结果EPI-CDMN的直径、比饱和磁化强度分别为8~10 nm、0.22 emu/g.外磁场协同EPI-CDMN可以显著抑制BIU-87细胞增殖,抑制率达(21.82±3.18)%,并诱导细胞发生明显的凋亡,凋亡率为(16.8±3.4)%,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裸鼠皮下瘤体积(1.57±0.42)cm3和重量(2.00±0.21)g,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抑瘤率51.69%和细胞凋亡指数(60.45±6.93)%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结论外磁场可以显著增强EPI-CDMN对膀胱肿瘤的杀伤作用,为抗膀胱肿瘤的磁靶向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227 条记录 8/12 页 « 12...45678910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