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Tat-E7/pORF-mGM-CSF颗粒疫苗的特异性CTL效应研究

    作者:张月;玄秀云;郝飞;唐隽

    目的 前期制备并鉴定了Tat-E7/pORF-mGM-CSF颗粒疫苗,并在小鼠体内观察到良好的抗肿瘤效果,但其体内具体分子机制不清.本研究拟进一步利用该疫苗免疫小鼠,分析其体内激活T细胞应答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该纳米颗粒能否将外源基因转入哺乳动物细胞并在动物活体内正确表达;通过CCK-8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细胞内染色及流式细胞术(FCM)、ELISPOT实验、体外特异性细胞毒CTL-LDH释放实验分析疫苗诱导的短期及记忆性免疫应答和其介导的CTL毒性效应.结果 当r=2.0时所制备的颗粒为类圆形,大小均匀一致,绝大部分颗粒直径均分布于20~80 nm之间;该纳米颗粒可将mGM-CSF基因导入哺乳动物细胞,并可在体外培养细胞和小鼠体内正确表达.该纳米颗粒疫苗在体外和体内均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抗原表位特异性的免疫原性,可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显著增强抗原特异性CTL应答及其产生的细胞毒效应.结论 我们在本研究中设计并合成的Tat-E7/pGM-CSF纳米颗粒疫苗,通过体外免疫学研究证实了其具有良好效果,其机制可能是该颗粒疫苗的免疫可以维持高水平的特异性CD8+记忆T细胞.

  • PLGA纳米颗粒偶联的双特异性抗体制备及功能研究

    作者:李正成;何成思;喻新建;于浩洋

    目的 制备一种能提高T细胞对癌细胞杀伤能力的双特异性抗体.方法 利用生物可降解材料PLGA(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制备成纳米颗粒,然后利用化学方法在纳米颗粒表面偶联能靶向结合T细胞的CD3抗体和癌细胞标志物MUC1的抗体,利用T细胞对癌细胞的杀伤实验来检测其功能.结果 成功制备出直径200 nm的PLGA纳米颗粒并偶联上CD3和MUC1抗体,功能检测得出制备的双特异性抗体能显著提高T细胞对癌细胞的杀伤率.结论 制备出一种能显著提高T细胞对癌细胞杀伤率的双特异性抗体.

  • 利用纳米颗粒偶联双特异性抗体提高其功能及稳定性的研究

    作者:李正成;邓文铜;何成思;王珍珍;麻鹏;王忠;于浩洋

    目的 用PLGA纳米颗粒提高CD16-MUC1双特异性抗体的抗肿瘤功能及稳定性.方法 利用原核生物表达的方法制备CD16-MUC1双特异性抗体,并利用可降解材料PLGA纳米颗粒偶联,然后利用NK细胞对癌细胞的杀伤实验来检测其功能.结果 成功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CD16-MUC1双特异性抗体,并经PLGA纳米颗粒偶联得到稳定性和功能均更优的双特异性抗体.结论 经纳米颗粒偶联后的CD16-MUC1可提高其抗肿瘤功能及稳定性.

  • PCL/SS纳米纤维支架的制备及相容性研究

    作者:李海滨;李林昊;钱宇娜;蔡开勇;吕永钢;钟莉;刘万钱;杨力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聚己内酯/丝胶蛋白(PCL/SS)纳米三维多孔支架,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技术、接触角仪等手段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取人皮肤成纤维细胞(FEK4)与支架复合培养,SEM和MTS法观察了细胞在材料上的黏附与增殖情况.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含SS纳米颗粒的PCL/SS纳米纤维支架呈相互交联的多孔网状无纺结构,纤维直径均一度与精细度高,且其中SS二级结构没有发生变化.SS加入后改善了材料表面的亲水性,增强FEK4细胞在材料上的黏附及增殖.

  • 细胞内磁热疗诱导人肺腺癌细胞SPC-A1凋亡的体外实验研究

    作者:马勇杰;李红;鄢祝兵;古宏晨

    对体外培养的人肺腺癌细胞株SPC-A1分别施以水浴热疗、细胞外磁热疗及细胞内磁热疗,收集细胞分别用透射电镜,DNA凝胶电泳及流式细胞仪等方法分析检测细胞的凋亡及凋亡率.结果表明:43.8 ℃处理2 h,细胞外磁热疗及水浴热疗没有明显的细胞凋亡,其凋亡率分别为7.78%、5.66%;经细胞内磁热疗后用TEM观察到细胞的典型的凋亡形态;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到凋亡条带;其细胞凋亡率为36.59%.氨基硅烷纳米Fe3O4诱导的细胞内磁热疗优于细胞外磁热疗及水浴热疗.导致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不是热,而是细胞质中的磁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 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一种新型基因转染载体材料

    作者:

    采用化学共沉淀-水热合成法制备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将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与SGC-7901细胞混合培养,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显示在10~100 μg/ml浓度范围内细胞贴壁生长良好,方差分析各组之间的OD值无明显差异(t>0.05),证明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与细胞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发现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在酸性与中性条件下能与质粒PEGFP-N1结合,用结合了PEGFP-N1的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转染胃癌SGC-7901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其转染效率约为对照组脂质体的80%.用纳米颗粒及纳米颗粒-DNA复合体悬液分别尾静脉注射小白鼠,两周内动物无死亡或其它急性毒性反应,取动物的肝、肾和脑组织进行透射电镜和冰冻切片检查,发现上述组织器官有纳米颗粒分布和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实验证明,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是一种新型基因转染载体材料.

  • 金属对金属假体降解产物:钴、铬离子及纳米颗粒基因毒性研究进展

    作者:周昊;韩庆林

    目前临床常见的金属对金属假体材料为钴铬合金,关于钴、铬离子及纳米颗粒引起的基因毒性,国内外已有部分学者展开相关研究.离子方面,对于其产生以及对细胞影响的机制已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钴铬纳米颗粒基因毒性相关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从纳米颗粒的产生到进入细胞的途径,直到后引起基因毒性的机制,每一阶段仍有许多问题等待人们解决.本文将结合近几年关于离子/纳米颗粒基因毒性的研究结果分别阐述临床假体置换后钴、铬离子/纳米颗粒的产生及其引起基因毒性的机制.

  • 纳米二氧化硅的肺毒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戴春;黄云超;周永春

    纳米二氧化硅广泛分布于塑料、橡胶、陶瓷、涂料、粘合剂等众多领域,也是煤、石油等物质的燃烧的产物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纳米二氧化硅与呼吸系统病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对纳米颗粒的肺毒性进行概述,并从纳米二氧化硅的理化性质、暴露条件及其在肺部疾病的致病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 多聚物纳米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杜子秀;陈娟

    多聚物纳米抗生素制剂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有多种聚合物可以作为抗生素的载体,如聚氰基丙烯酸烷基酯、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壳聚糖、聚酰胺-胺型树枝状高分子(PAMAM)、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等.本文主要回顾了上述聚合物的抗生素纳米制剂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展望其未来的应用前景.

  • 阿魏酸哌嗪的超细化探讨

    作者:盛勇;潘年松;张学愈

    目的 研究根据川芎的成分人工合成的阿魏酸哌嗪超细化后的特性.方法 采用搅拌式高能球磨机并以水冷和液氮冷却的方式进行研磨.结果 阿魏酸哌嗪达到20 nm左右,粉碎后成分较稳定,颗粒极易团聚,可形成乳液,其水溶性并无明显改善.结论 阿魏酸哌嗪纳米化后结构不变,无增溶现象,可将其制成纳米微囊,用作口服药或注射剂.

  • 负载银离子的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材料的成骨细胞相容性研究

    作者:张静超;莫安春;吴红崑;廖娟;李玉宝;李小玉

    目的 观察添加负载银离子的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材料(nAg-HA/TiO2)对成骨细胞超微结构及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成骨细胞分别在添加了不同浓度(10 μg/mL~500 μg/mL)的nHA或nAg-HA/TiO2的培养基中培养2、6、8、24、72及120 h,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计数及MTT法检测细胞超微结构、细胞增殖及线粒体活性,并计算单位细胞呼吸率.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纳米材料组细胞增殖及总体线粒体活性均受到抑制(P<0.05),且纳米材料浓度越高,对细胞的抑制作用越显著.但纳米材料组细胞呼吸率即单位细胞线粒体活性较高(P<0.05).纳米材料对细胞超微结构无明显影响;同浓度nAg-HA/TiO2组与nHA组之间各项检测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g-HA/TiO2的成骨细胞相容性与nHA近乎相同.

  • PLGA纳米颗粒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的实验研究

    作者:叶惠平;邹剑;张懿;赵厚育;杨玉琼;刘世喜

    目的:探讨PLGA材料构建的纳米粒载体导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反义寡核苷酸在头颈鳞癌基因治疗中的可行性,为头颈肿瘤基因治疗中载体的选择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方法:以PLGA为材料,采用油包水双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载EGFR正义、反义寡核苷酸纳米颗粒;纳米颗粒转染SCCⅦ细胞株;MTT法了解纳米颗粒对细胞的毒性;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转染后EGFR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获得了制备载寡核苷酸PLGA纳米颗粒工艺流程,PLGA纳米颗粒平均粒径116nm±7.57nm.纳米颗粒体外转染SCCⅦ细胞,MTT结果显示纳米颗粒对细胞生长无明显抑制效应,同时具有明显抑制EGFR基因mRNA表达效应.结论:PLGA纳米颗粒可以有效地载入反义寡核苷酸,达到抑制靶基因的效果,同时无明显的细胞毒性.

  • 纳米给药系统在眼科的应用

    作者:李越;王雨生;惠延年

    纳米颗粒是纳米尺寸范围内的胶体载药系统,具有靶向、控释和跨生物膜给药等特点,可有效提高药物在眼部的生物利用度.研究发现,纳米制剂眼表给药在青光眼、眼内炎症和感染等治疗方面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 葡聚糖结合蛋白A-壳聚糖纳米颗粒系统的构建及其特征

    作者:江川;吴补领;苏凌云

    目的:制备葡聚糖结合蛋白A(GbpA)-壳聚糖纳米颗粒系统,检测其物理性能.方法:制备葡聚糖结合蛋白A-壳聚糖纳米颗粒系统并检测颗粒大小、形态、包装容量、包装效率、稳定性、包裹方式.结果:葡聚糖结合蛋白A(GbpA)-壳聚糖纳米颗粒大小为50~100nm之间,类似球形,散在分布,较为均匀,呈聚集团块状存在.包装效率为99%,包装容量为43%.在4℃稳定.电泳显示纳米颗粒上清中GbpA与游离GbpA在同一分子水平.CLSM图像研究证实葡聚糖结合蛋白A包裹于壳聚糖纳米颗粒内,不仅仅结合于其表面.结论:葡聚糖结合蛋白A(GbpA)可以与壳聚糖结合形成纳米颗粒,且包装容量、包装效率、稳定性均较高.

  • RGD修饰纳米铁探针对肝癌细胞的分子影像学研究

    作者:杨嘉;郑林丰;张在先;权启萌;王悍;许艳红

    目的 合成与高表达整合素αvβ3的人肝癌HepG2细胞特异性结合的靶向纳米探针(RGD-PEG-VSOP),利用MRI评估该分子探针在体外对肝癌细胞靶向成像效果.方法 运用核磁共振分析(1H NMR)、透视电镜(TEM)对RGD-PEG-VSOP进行表征分析,采用MTT细胞毒性实验评价该材料的生物安全性;在细胞水平的离体实验,以非靶向纳米颗粒为对照,判定RGD-PEG-VSOP纳米颗粒对于整合素αvβ3的靶向性.结果 TEM显示纳米颗粒呈球形,粒径较均一,具有较高的r1弛豫率(1.37 mM-1S-1);人肝癌HepG2细胞MRI显示靶向材料(RGD-PEG-VSOP)处理后细胞的T1WI的信号值要高于非靶向材料(PEG-VSOP),2组信号值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RGD-PEG-VSOP具有MRI T1正向增强作用.细胞水平显示RGD-PEG-VSOP纳米颗粒具有靶向整合素αvβ3的特性.

  • 3-羟基丁酸-3-羟基己酸共聚酯纳米颗粒作为雷帕霉素缓释载体的应用研究

    作者:李明川;张雅利;卢晓云;朱新亮;陈旭;李崇;马惺锋;唐秉韬

    目的 研究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3-羟基丁酸-3羟基己酸共聚酯(PHBHHx)作为疏水性药物雷帕霉素缓释载体的效果及其体外条件下对疏水性药物的缓释情况.方法 超声乳化分散法制备PHBHHx载药纳米微球,颗粒尺度分析仪对颗粒粒径进行表征,透析袋法进行雷帕霉素体外缓释,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雷帕霉素释放量.用包裹雷帕霉素的PHBHHx纳米颗粒处理体外培养的PC3细胞,MTT法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检测mTOR底物p70S6K磷酸化情况.结果 包裹雷帕霉素的PHBHHx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211.4 nm,对雷帕霉素的包封率为92.5%,包裹雷帕霉素的PHBHHx纳米颗粒可以实现雷帕霉素的体外缓释,且能够抑制人前列腺癌细胞系PC3的体外增殖和胞内p70S6K的磷酸化.结论 PHBHHx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疏水性药物包封和递送载体材料.

  • 上转化纳米颗粒在医学显像领域的应用

    作者:刘洋

    上转换(upconversion,UC)发光是指稀土离子吸收低能级光子而发出高能级光子的现象,通常是吸收近红外线而发出可见光.该现象发现于19世纪60年代,首先被用于改进光学装置,直到上世纪90年代纳米科技的逐渐兴起,UC才被运用到生命科学领域,主要包括免疫细胞化学[1](Zijlmans HJ,1999)、荧光免疫分析[2](Kuningas K,2007)、核酸检测[3](van De Rijke F,2001)、蛋白活性检测[4]、生物标记[5]、光动力治疗[6](Chatterjee DK,Fong LS,Zhang Y,2008)等方面.上转换纳米颗粒(upconvemion nanoparticles,UCNPs)是由数种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s,REE)掺杂于某些固体晶格中构成的纳米颗粒.本文主要就UC-NPs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加以综述.

  • 利用工程树突细胞定向的纳米颗粒增强免疫应答的简单策略

    作者:苏娟(摘);江丽君(校)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证实了一种简单的能够增强免疫应答的策略,这种策略是使用两组分树突细胞定向抗原投递系统。一种组分是由用于树突细胞导向的双功能性融合蛋白所构成,另一组分是由生物素化的PLGA纳米颗粒( NPs)制备而成,用来包裹抗原。由截短的与抗-DEC-205单链抗体( scFv )相融合的核心链霉抗生物素蛋白构成的融合蛋白与荷载卵白蛋白的生物素化的NP s相混合(这种生物素化的NPs是使用生物素-PEG (2000)-PLGA配制而成)。融合蛋白功能化NP s被用于树突细胞定向性抗原投递。在体外树突细胞摄取研究中结果表明,当与非定向的NP s进行比较时,显示出高2倍的受体介导性融合蛋白功能化 NPs 的摄取结果。用融合蛋白功能化NPs 免疫并受树突细胞成熟刺激(抗CD40单抗)的小鼠增强了卵白蛋白特异性IgG和IgG亚类应答。这些小鼠的脾细胞当在体内用卵白蛋白再行刺激时则产生了更高水平的Th1型(γ干扰素和IL-2)细胞因子应答。融合蛋白功能化树突细胞定向系统的这种令人振奋的结果支持了可以将其作为一种通用的疫苗投递系统加以应用,以期用来设计单价或多价疫苗。

  • 纳米银用于烧伤患者创面后银代谢的变化

    作者:陈炯;韩春茂;余朝恒

    目的观察烧伤创面外用纳米银敷料后银离子在人体内的代谢变化.方法正常对照组:健康志愿者30例.治疗组:选择烧伤面积为6%~12%TBSA的患者26例,均为深、浅不等的Ⅱ度烧伤.采用纳米银敷料外敷创面,覆盖面积规定为5%TBSA,连续使用5 d.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正常对照组及治疗组使用敷料前后不同时相点血清银、24 h尿银离子的水平,检测肝、肾功能.另取纳米银敷料覆盖14 d的创面和创缘组织标本,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组织中银含量,并用透射电镜观察有无银沉积现象.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应用纳米银敷料后第3天和第5天,治疗组患者的血清银及尿银水平均有所升高,但第14天下降至正常;其中7例患者使用纳米银敷料后第7天出现轮度的肝功能异常,但肾功能均正常;创面和创缘组织标本中银的质量分数为(0.7±0.1)×10,透射电镜未见银沉积现象.结论纳米银敷料用于中、小面积Ⅱ度烧伤创面,银代谢在安全范围.患者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是应用纳米银敷料所致还是与烧伤本身有关,有待进一步观察.

  • 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纳米颗粒的血脑屏障通透机制及毒性影响研究进展

    作者:淡墨;刘丽;李佐刚

    如何透过血脑屏障一直是纳米颗粒药物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查阅了1996年到2015年发表的48篇与纳米颗粒透过血脑屏障相关的重要SCI文献.总结了纳米颗粒透过血脑屏障的不同机制,包括被动扩散、透过细胞间隙和细胞转胞吞等.根据纳米颗粒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详细综述了颗粒大小、表面带电、表面修饰等不同物理化学性质对纳米颗粒透过血脑屏障的影响,以及纳米颗粒对血脑屏障的潜在毒性风险.本文阐释了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纳米颗粒如何与血脑屏障相互作用进入大脑,为未来合理设计纳米颗粒,预测其在大脑的分布、生物相互作用和毒性风险提供理论支持.

227 条记录 11/12 页 « 12...45678910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