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心病介入诊疗的应用进展

    作者:陈秋霞(综述);姜醒华(审校)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是一种新的诊断技术,其分辨率是血管内超声的十倍,目前是评价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重要手段。根据OCT的成像原理,现在人们能清楚看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

  • 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疗效分析

    作者:王丽丽;杜善双;薛晓辉;朱忠桥;潘爱珠;王睿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特发性黄斑前膜21眼行玻璃体手术,术后1、3、6及12月,进行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ERG)检查,应用SPSS115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后12月视力改善2行以上90%(19/21),视物变形改善81%(17/21),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2)OCT显示手术前视网膜平均厚度496.76士93 μm,术后12月平均厚度(176.09±27.97)μm,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3)术前MERG地形图可见中心峰下降,一级反应1、2、环P1波反应密度明显降低,术后12月MERG中央峰逐渐恢复,1、2、环P1波反应密度明显升高,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玻璃体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疗效可靠,视力、OCT及MERG可以较好地进行疗效客观评价.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宫颈疾病中的应用与发展

    作者:彭艳;孔宪超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是利用近红外线及光学干涉原理对生物组织进行成像的一种新光学诊断技术,具有实时、在体、高分辨率、无创等优点,已在眼科学、心脏病学和肿瘤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用于研究宫颈疾病还处于早期阶段.现将对OCT在国内外的应用与发展做一综述.

  • 硅油填充眼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和B超检查的比较性观察

    作者:刘英杰

    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硅油填充主要用于常规方法不能治愈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及复杂眼外伤的治疗.临床上对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情况的特殊检查多采用B 型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 ) ,但二者又有各自的优缺点.近20 年来,B 型超声诊断发展迅速,因其具有无痛、无损伤、经济、操作简单、图像直观、易理解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教学、科研.眼科超声诊断学近年来在我国迅速得到普及,对深化眼病的认识,提高诊断正确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HRT-Ⅱ与 OCT 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一致性比较

    作者:宋丽华;刘伟;陶远;王建荣

    目的:比较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 HRT-Ⅱ)、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OCT )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O-AG)早期诊断的一致性。方法选择POAG患者16例( POAG组)、可疑POAG患者26例(可疑POAG组)及正常体检者13例(对照组),采用HRT-Ⅱ、OCT检查各组视盘参数并比较。结果三组除视盘面积、盘沿面积、视杯面积、大视杯深度外,其余视盘参数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均<0.05),且可疑POAG组各视盘参数介于对照组及POAG组。 HRT-Ⅱ与OCT视盘参数的相关性良好(P<0.05或<0.01)。结论 HRT-Ⅱ与OCT视盘参数都可准确反映视盘形态学改变。

  •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王守亮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主要的病因,易损斑块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早期识别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对于预防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冠状动脉易损斑块评价方法如血管内超声( 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OCT)、冠状动脉多层CT( MSCT)、MRI、炎症指标等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多发性硬化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OCT评价

    作者:李博

    目的 利用OCT检测MS与NMOSD患者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anglion cell complex,GCC)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对其所致的视神经及轴突损伤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方法.收集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MS患者30例为MS组,NMOSD患者32例为NMOSD组,同期健康受试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OCT检测GCC(上、下象限和平均)和RNFL(鼻、颞、上、下4个象限及平均)的厚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NMOSD组和MS组GCC厚度(上、下象限和平均)及RNFL(4个象限和平均)厚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NMOSD组上、下象限及平均GCC厚度低于MS组(P<o.05).NMOSD组上方RNFL厚度低于MS组(P<0.05),但鼻、颞及下方象限RNFL厚度与M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和NMOSD患者均存在明显的视神经及轴突损伤,但NMOSD患者损伤更为明显.

  •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前后P-VEP与黄斑OCT的变化

    作者:王肖;周珺;吴晓璇;高敬;刘瑞芬;赵琪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前及术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34眼)年龄40~71岁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前1d及术后1个月行P-VEP、黄斑部OCT检查,观察低空间频率及高空间频率下P100波的振幅、潜时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结果 术后1个月低空间频率P100波振幅为(8.94±4.65) μV,潜时为(108.25±16.65)ms,与术前1d的振幅(5.66±4.02) μV和潜时(117.85±15.85)ms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术后1个月高空间频率P100波振幅为(7.99±2.82) μV,潜时为(106.05±16.05) ms,与术前1d的振幅(6.41±4.06) μV和潜时(110.45±19.95)ms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OCT检查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188.00±77.00) μm,与术前1d的(183.00±82.00) μ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P-VEP的P100波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与术前比较,低空间频率及高空间频率的振幅升高、潜时缩短;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术前增加.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高度近视眼底及后极部的影像学评估

    作者:庞雪娜;杨鸽;万文萃;刘宇莹;杨果果;金学民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眼底及后极部在眼底彩照、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眼部B超及3D-MRI检查中的图像特征,分析各种检查在高度近视不同进展阶段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32例(60眼)高度近视患者,根据屈光度大小分为A、B两组,A组屈光度为-6.00~-10.00 D,B组屈光度为-10.25~-26.00 D,测量眼轴长度后,分别行眼底彩照、OCT、眼部B超及3D-MRI检查,比较两组病例在各项检查中的表现.结果 A组眼轴长度为(26.52±1.70) mm,眼底彩照73.08%表现为豹纹状眼底+视盘弧形斑,此时OCT、B超、3D-MRI未显示特殊改变;B组眼轴长度为(28.80±2.24)mm,眼底彩照88.24%出现较豹纹状眼底+视盘弧形斑更严重的表现,OCT表现出各种特征性改变,B超可以显示后巩膜葡萄肿分级,3 D-MRI表现出眼球的各种形态改变.结论 高度近视患者屈光度数≤-10.00 D时眼底及后极部改变相对较轻,屈光度>-10.00 D时眼底及后板部改变相对较重;眼底彩照可早期显示高度近视的眼底改变,随病变进展,与OCT、B超、3D-MRI的综合评估有助于全面了解病变的发展阶段和严重程度.

  • 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对脉络膜横断面面积的影响

    作者:朱岩;汪军;孟忻;辛晨;高新晓;刘广峰;贾宇颂;王华

    目的 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分析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对脉络膜横断面面积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于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47例(57眼),分为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伴临床显著性黄斑水肿组(NPDR CSME-组)和伴临床显著性黄斑水肿组(NPDRCSME+组).采用Topcon 3D OCT 1000脉络膜模式扫描黄斑区,比较2组之间脉络膜横断面面积差异,分析2组脉络膜横断面面积与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结果 NPDR CSME-组与NPDR CSME+组性别、年龄和屈光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50、0.790、0.070).NPDR CSME+组脉络膜横断面面积(1 141 754.47±337 762.05)μm2较NPDR CSME-组(1 378 128.45±395 728.66) μm2变小(P =0.019).NPDR CSME-组脉络膜横断面面积与CMT(中位数226.50 μm)之间无相关性(r=-0.130,P=0.494);NPDR CSME+组脉络膜横断面面积与CMT(中位数317.00 μm)之间也无相关性(r=-0.218,P =0.274).NPDR CSME-组脉络膜横断面面积与佳矫正小分辨角对数视力(BClogMAR)(中位数0.097)之间无相关性(r=0.321,P=0.080);NPDR CSME+组脉络膜横断面面积与BClogMAR(中位数0.699)之间亦无相关性(r=-0.070,P=0.700).结论 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发生黄斑水肿者较未发生黄斑水肿者脉络膜横断面面积变小.脉络膜横断面面积与CMT、佳矫正视力均不相关.

  •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特征

    作者:刘利莉;郭冉阳;付文丽;王梅;刘丽娜;化金凤

    目的 观察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即色素性视网膜炎(retinitis pigmentosa,RP)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fourier-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FD-OCT)的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30例60眼RP患者及30例60眼正常人FD-OCT检查资料,比较分析视网膜厚度及图像特征.结果 正常组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为(174.6±14.9) μm;RP组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为( 146.0±21.5) μm;RP组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较正常组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7,P=0.001).RP患者骨细胞样视网膜色素沉着区FD-OCT图像可见病变区色素上皮层光带断裂,与其相对应的神经上皮层可见增殖移行的色素上皮,黄斑区FD-OCT图像见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层反射部分或全部消失伴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萎缩变薄.RP组中伴神经上皮层弥漫水肿5眼;黄斑囊样水肿3眼;黄斑前膜17眼.结论 FD-OCT可显示RP的组织病理改变,其影像学特征对临床诊断及病程估计有重要意义.

  • 不同程度近视眼黄斑区OCT的观察

    作者:高瑞新;卫玉彩;李朝霞

    目的 了解不同程度近视眼黄斑区各区域视网膜厚度及其变化特征.方法 收集我院屈光门诊18~32岁的近视患者68例(101眼),受试者分为中低度近视组23例(40眼)、高度近视组24例(40眼)、正常对照组正视眼21例(21眼).分别进行Zeiss-Humphrey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Cirrus Hd-OCT4000)测量,对被栓眼的黄斑区进行OCT快速扫描,将黄斑区分为9个区域:中心凹区(A1)、上方内圈(A2)、颞侧内圈(A3)、下方内圈(A4)、鼻侧内圈(A5)、上方外圈(A6)、颞侧外圈(A7)、下方外圈(A8)、鼻侧外圈(A9),分别测定各区域的视网膜厚度,再比较三组之间的差别.结果 A1、A5区视网膜厚度在三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2、A3区视网膜厚度正常对照组[(322.48±18.90)μm、(306.43±14.98) μm]、中低度近视组[ (320.80±15.67)μm、(305.50±15.71) μm]分别与高度近视组[(311.98±16.14) μm、(296.85±18.32) μm]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叉(均为P <0.05);正常对照组、中低度近视组A4、A6、A7、A8、A9区视网膜厚度分别与高度近视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正常对照组与中低度近视组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黄斑区域视网膜厚度分布存在区域特异性,随屈光度的增加出现区域选择性变薄,高度近视眼的视网膜变薄是确实存在的,主要在旁中心凹区.

  • 兔视网膜多波长激光光凝术后OCT图像与组织病理学图像的比较

    作者:周琼;赵静;陈伟伟;王毓林

    目的 探讨不同波长激光光凝术后视网膜、脉络膜结构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与组织病理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有色兔36只,左眼为空白对照组,右眼为实验组,实验组随机分3组,分别用绿光、黄光、红光激光光凝视网膜后极部,激光反应斑Ⅲ级,光斑直径300μm,光斑间距300μm,曝光时间200 ms.于光凝后lh、7d、14 d、28 d分别对光凝区行OCT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组织病理学检查:3种激光光凝后1h,视网膜、脉络膜组织不同程度受到破坏:绿光光凝斑处主要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轻度扩张,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层线性结构消失,光感受器细胞层结构紊乱,外核层见核固缩;黄光光凝斑处主要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明显,RPE层色素大量缺失,光感受器细胞层内、外节结构紊乱,内、外核层见核固缩;红光光凝斑处主要表现为脉络膜血管大部分扩张,内、外核层细胞缺失.随后,3种激光激光斑处RPE细胞、Müller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生修复光凝区.OCT图像:3种激光光凝后1h,脉络膜组织的反射均显示不清,视网膜失去了其正常组织结构的划分,视网膜神经上皮层(retinal neuroepithelial layer,RNL)全层增厚、高反射;绿光、黄光、红光光斑处RNL厚度分别为(265.81±5.39) μm、(227.90±6.11) μm、(193.76±8.76) μm,与光凝前的(149.43±6.80)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绿光光凝斑处见RPE层光带基本消失,黄光光凝斑处见RPE层光带连续性大部分中断,红光光凝斑处RPE层光带只见连续性部分中断.随后,3种激光斑处RNL全层向光凝斑中心牵拉凹陷,视网膜内RPE反射不断增多,遮挡脉络膜组织反射.结论 激光光凝后光凝斑OCT图像变化与组织病理学结构的变化具有一致性,可作为激光光凝后活体观察视网膜及脉络膜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像学工具之一.不同波长的激光作用于眼底的组织学深度不同.

  • 兔出血性视网膜脱离模型B超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观察

    作者:张自峰;王雨生;惠延年;韩泉洪;吴玉丽;马吉献;王英;张鹏

    目的观察兔出血性视网膜脱离(hemorrhagic retinal detachment,HRD)模型的视网膜脱离状态及视网膜下血液吸收过程.方法 10只健康青紫蓝兔设立HRD组及肝素盐水组、盐水组、假注射组和正常组4组对照,通过玻璃体腔向视网膜神经感觉层下注射0.2mL自体抗凝血制成HRD后1 h,1、3、7、14和28d行B型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结果 B超显示: HRD组:早期呈明显的中高密度回声光带,光带与球后壁间为致密回声光点,隆起高度逐渐降低,14d后光带及光点基本消失;对照组视网膜脱离的中高密度回声光带1d后基本消失.OCT显示:HRD组:早期视网膜神经感觉层隆起、增厚,随后逐渐变薄,28d时下方视网膜仍可见隆起的神经感觉层及少量血液;视网膜脱离组:隆起的神经感觉层于3d后大部分复位,脉络膜反光增强.结论 B超及OCT对HRD均能作出较为明确的诊断,2者结合可更全面有效的观察到HRD视网膜下血液吸收缓慢,视网膜明显变薄.

  • 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观察

    作者:姜燕荣;王凯;黎晓新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A)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 对经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39例39眼行TA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后随访1年,对比分析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的视力、眼底、FFA表现,观察OCT显示黄斑水肿高度.结果 中央视网膜静脉阻塞(CRVO)24眼(缺血型17眼,非缺血型7眼),分支视网膜静脉阻塞(BRVO) 15眼(缺血型7眼,非缺血型8眼).终随访视力提高者28眼,比术前降低者5眼,不变者6眼.OCT形态恢复正常者15眼,改善者21眼,无改善者3眼.12眼术后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T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方法.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对巩膜扣带术后黄斑形态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高汝龙;张国明;吴德正;凌运兰;李春芳;张少冲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OCT)在巩膜扣带术后黄斑形态检测中的意义. 方法应用Zeiss-Humphery OCT检查仪对30例(31只眼)经巩膜扣带术复位成功的患者黄斑区进行经中心凹水平和垂直扫描,观察黄斑形态,并测量中心凹处神经上皮厚度. 结果共31只眼接受检查,黄斑区结构正常11只眼,神经上皮平均厚度为(149.54±12.58)μm,黄斑结构异常20只眼,检测异常率为64.5%,其中黄斑区视网膜水肿3只眼,中心凹神经上皮变薄5只眼,黄斑区色素上皮脱离6只眼,视网膜前膜和皱折4只眼,黄斑全层裂孔和视网膜出血各1只眼.OCT能观察术后黄斑结构的变化,并与术后视力存在一定关系. 结论 OCT能精确探查视网膜复位术后黄斑结构的变化,并且在病变的定量随访中有重要意义.

  • 正常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活体测量

    作者:马凯;王光璐;张风;孟淑敏;卢宁;马彦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对正常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进行测定.方法对30只经眼科检查确认的正常眼按同一方法进行黄斑区图像采集,并使用随机软件对其神经上皮层厚度进行测量.将所得数据按距中心点距离和方位进行分类统计计算和检验.结果显著性检验证明测量所得1320个数据具有良好的可信性,且结果与以往类似报道相符.结论OCT能够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进行精确的量化测定,正常值测定的结果有助于对眼底疾病的理解.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特色和不足

    作者:王光璐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影像诊断技术.在其他领域利用光学相干原理进行测量已有多年历史,1991年引入医学领域,目前除眼科外,其他相关科室以及医学基础研究领域均得到广泛应用,其在眼科犹如眼部的CT,能够显示眼底组织的断层图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窗口,使我们能够从全新的角度去重新认识和发现眼底疾病,特别有助于黄斑疾病的诊断.一个新的检查仪器的诞生,必然推动某一相关学科的发展,如检眼镜的应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应用均推动了眼底病学的进展,OCT的应用也必然会如此.通过8年的临床实践,我们更日益体会到它的特色和不足之处,在此提出和大家探讨和评估.

  • 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检查的护理

    作者:王朱颖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i- graphy, OCT)是光学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应用的一种全新的医学影像学诊断技术[1].通过非侵入、非接触、低相干反射测量技术,得到视网膜和视神经乳头周围的高分辨率的全层图像.根据不同组织对近红外光线的吸收反射差异,可对组织的细微结构进行微米级断层成像,对病灶的大小及深度可进行测定.是目前无创伤状态下有效的活体组织形态学检查法.在眼科领域多用于视网膜后极部,包括视乳头、视神经纤维层及黄斑部的组织形态学检查.现将我院使用此项技术进行检查的护理报告如下.

  • OCT技术诊断冠脉易损斑块破裂1例

    作者:严金川;梁仪;陈小节;李权

247 条记录 9/13 页 « 12...567891011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