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全光纤OCT量化检出早期釉质龋的研究

    作者:姚晖;李燕妮;王冠华;姚晓天;孟卓;靳书凤;梁燕;张林朴;刘铁根

    目的 评价全光纤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全光纤OCT)检出早期牙釉质人工龋的敏感性.方法 在新鲜拔除的7颗离体人恒牙釉质光滑面制备2 min×3 mm实验窗,选用pH4.5的化学酸蚀液在开窗区制备0~120 h早期脱矿人工龋模型,采用自行研发的口腔全光纤OCT系统检测离体人恒牙早期牙釉质人工龋,以同一牙齿样本的显微数码摄影和偏光显微镜检测作为对照.比较和检验OCT有效检出早期龋变的敏感性和可行性.结果 全光纤口腔OCT装置可早期准确检测到脱矿12 h以内牙釉质表面组织学水平的微观改变,早于裸眼和临床显微摄影的观察结果;开窗区釉质表面完整度随脱矿作用时间出现递减变化;而釉质脱矿深度随脱矿作用时间而出现递增性变化,不同时段脱矿深度的OCT量化数据与偏光显微镜检出结果相吻合,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2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证实OCT可早期、敏感、精确地检出组织学水平的早期牙釉质人工龋.结论 全光纤口腔OCT系统可无创准确检出早期牙釉质表面和表层下人工龋变,获得的龋变深度量化测量数据与偏光显微镜下组织学水平的测量结果高度相关.系统进一步完善后有望作为一种新型光学手段用于口腔临床龋病的早期诊断、量化监控以及干预效果的有效评估.

  • 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的护理配合

    作者:王丽

    总结6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同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患者的术中配合与护理.在OCT检查前仔细检查系统的连接和设定,过程中及时配合术者的操作,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心律、心率和血压等情况,从而确保安全有效的完成检查.

  • 视神经脊髓炎视觉通路损害的影像研究

    作者:蔡欢欢

    视神经脊髓炎(NMO)是以复发性炎性脱髓鞘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视神经炎是NMO病人典型的临床表现之一,其视觉损害通常很严重且复发率高,预后很差.多项研究显示,NMO病人存在视觉通路多个部位广泛受累,而损伤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确.NMO视觉通路的影像研究有助于对该病损伤机制的理解,现对NMO视觉通路的传统MRI、多种MRI新技术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OSAHS 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研究

    作者:乔华;胡建秋;张向宁;姜尧;董绍臣;于鸿敏;王伟

    目的:评估 OSAHS 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变化。方法收集2014年6~10月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初次应用多导睡眠监测仪诊断 OSAHS 患者共30例,选取健康体检患者15例,年龄30~50岁,无视野缺损,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来评估 OSAHS 的 RNFL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SAHS 患者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121.5±7.9)μm,OSHSA 组(116.3±8.3)μm (P <0.01),同样鼻侧也是降低的, OSAHS (70.4±3.8)μm,对照组(70.7±6.7)μm (P <0.05)。而上侧 OSAHS 组(140.2±8.3)μm,对照组(140.0±9.0)μm (P >0.05),下侧 OSAHS 组(140.5±8.3)μm,对照组(140.3±7.5)μm (P >0.05),颞侧 OSAHS 组(72.5±6.2)μm,对照组(72.2±5.3)μ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将患者分为三组,重度OSAHS 患者较轻度、中度 OSAHS 患者 RNFL 平均值明显降低(P <0.01),而轻度与中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三组患者上侧、下侧及颞侧 RNFL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AHS 组黄斑厚度(173.3±4.7μm)与对照组比较(173.3±4.6)μm 变化不明显(P >0.05)。OSAHS 组与对照组黄斑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9±0.3)mm3,(6.8±0.3)mm3(P >0.05)。OSAHS患者 AHI 与 RNFL 呈负相关(r =-0.554,P <0.01)。夜间低血氧饱和度与 RNFL 平均值成正相关(r =0.510,P <0.01)。结论 OSAHS 患者 RNFL 厚度平均值及鼻侧是降低的,RNFL 厚度与AHI 呈负相关,与夜间低血氧饱和度呈正相关。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中的护理配合

    作者:孙璇;刘华芬;王晓红;周文杰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原理是使用能量束在血管腔内进行360°扫描,获得血管横断面图像.OCT测量的量以反射近红外线,通过光线的返回时间,用于测量目标的距离[1].该技术早于1988年由Ferche等将低相干干涉仪用于眼内测量,后由Tearney将探测头改装成导管后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疾病诊断.

  • 23岁急性心肌梗死1例报告

    作者:胡烨文;叶红华;潘伟民;陈晓敏;杜先锋;王世奇

    1临床资料患者男,23岁.因“突发胸痛7h”于2010 -08 -05就诊我院.患者于7h前打篮球时突发心前区持续性压榨样剧痛,伴有左上肢酸麻及出冷汗,急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图1),行急诊冠脉造影提示:左前降支近中段大量血栓影(图2).予以血栓抽吸及药物抗栓治疗后收住入院,患者否认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嗜烟史、否认吸食、注射毒品史,否认家族两系三代内冠心病、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史及家族性高脂血症病史.入院后查肌钙蛋白Ⅰ 34.48 μg/L,Pro-BNP 2879 ng/L,给予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片抗血小板、低分子肝素抗凝、辛伐他汀片稳定斑块等治疗,次日复查心电图:胸导联ST段较入院时降低大于50%(图3),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56 mmol/L.

  • 深静脉血栓及肺小动脉血栓栓塞症早期诊断的新技术评介

    作者:钟南山

    静脉血栓栓塞症需要早期发现和治疗.文章结合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的近期工作,介绍了红外热成像(IR-TI)技术检测深静脉血栓(DVT)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测外周肺血栓栓塞症(PTE)的方法和应用,提示IR-TI可作为PVT诊断简便、有效、价廉的检测方法,OCT检测外周PTE较选择性肺动脉造影更敏感,并可指导个体化抗凝治疗.

  • 外伤性黄斑裂孔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特征

    作者:高永峰;郭希让;孔众

    目的:分析外伤性黄斑裂孔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特征.方法:18例黄斑裂孔患者(18眼)行OCT检查.结果:17例外伤性黄斑裂孔均未见玻璃体后脱离(PVD),裂孔边界整齐,无明显视网膜脱离.7例裂孔边缘可见神经上皮脱离的轮化,10例未见晕轮.结论:年轻的外伤性黄斑裂孔患者不易发生视网膜脱离,定期检查OCT有助于外伤性黄斑裂孔治疗方式的选择.

  • 视网膜静脉阻塞中心凹周围视网膜厚度的OCT观察

    作者:高永峰;郭希让;孔众;李建新

    目的:分析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中心凹两侧视网膜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特征.方法:40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40眼)行OCT检查.其中CRVO 30例,BRVO 10例.结果:CRVO中心凹鼻侧视网膜厚度大于颞侧,BRVO中心凹阻塞侧视网膜厚度大于对侧.阻塞远端的视网膜结构变化较小,阻塞近端的视网膜结构变化较大.结论:OCT可以有效地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后极部中心凹两侧视网膜的变化,静脉阻塞近端的视网膜结构损害比远端更加严重.

  • 弥漫性糖尿病黄斑水肿光凝后黄斑区视野和视网膜厚度变化

    作者:袁援生;胡敏;程玉霞

    目的探讨Ⅳ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合并弥漫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行全视网膜联合黄斑格栅状光凝后黄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对12例Ⅳ期DR合并DME患者15眼全视网膜联合黄斑格栅状光凝术前、术后3天、7天、30天、90天OCT、视力、黄斑光敏感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28天、90天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提高(Wilcoxon rank sum test P<0.05、P<0.01);术后3天黄斑中心厚度比术前有显著增加(P<0.05),术后7天与术前无差别(P>0.05),术后30天和术后90天比术前均显著降低(P<0.01);术后3天黄斑中心10°光敏感度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术后7天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30天与术后7天相比明显提高(P<0.05),术后90天与术前和术后30天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Ⅳ期DR合并弥漫性DME患眼行黄斑格栅样光凝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后3月视力保持稳定或提高;术后早期原有黄斑水肿加重或引起黄斑水肿,随后逐渐减轻,至术后1月、3月黄斑视网膜厚度较术前显著下降;黄斑中心10°光敏感度早期下降,后逐渐恢复提高.

  •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损害的两种影像检查的观察

    作者:周辉;王光璐;熊颖

    目的探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所致黄斑损害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图像特征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关系.设计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33例33眼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方法对33例33眼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进行OCT和FFA检查.采用OCT对黄斑水肿的高度进行了测量.结果4眼OCT表现为弥漫黄斑水肿,其FFA表现为黄斑拱环毛细血管轻度扩张渗漏;21眼OCT表现为黄斑囊样水肿,其FFA表现为13眼为典型的花瓣样黄斑囊样水肿,另8眼毛细血管扩张,拱环结构破坏,荧光素渗漏显著;3眼OCT表现为神经上皮脱离伴有黄斑水肿,其FFA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荧光素渗漏,4眼OCT表现为视网膜内和/或视网膜下大量出血,其FFA检查表现为黄斑拱环破坏,结构不清,有出血遮挡;1眼OCT黄斑中心凹形态大致正常,其FFA检查表现为黄斑区荧光素轻度渗漏.结论OCT对于黄斑组织结构改变的敏感性优于FFA,并且能精确地分析和追踪观察黄斑水肿的病程演变.而FFA在OCT表现正常时,仍能反映出色素上皮屏障的破坏.因此,OCT和FFA两种检查各有优缺点,同时采用可更加全面地了解CRVO所致黄斑损害情况.

  • 视网膜复位术后非屈光性视物变形患者的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检查

    作者:张国明;曾键;赵铁英;吴德正;高汝龙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研究巩膜扣带术后非屈光性视物变形患者的黄斑复位情况,探讨视物变形的原因和预后.方法选择82例(82眼)原发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均经巩膜扣带术获得视网膜解剖复位但主诉视物变形,验光后无法矫正,利用OCT对黄斑区进行经中心凹水平和垂直线形扫描.结果OCT检查患眼黄斑区有神经上皮下积液、神经上皮水肿、神经上皮变薄、黄斑前膜、黄斑下膜和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6种异常表现.其中,神经上皮下积液共67眼(82%),脱离高度平均为(121±101.36)μm,脱离范围从246μm到整个扫描区神经上皮下积液;神经上皮水肿共11眼,中心凹处神经上皮厚度平均为(364±58)μm;神经上皮变薄共9眼,中心凹处神经上皮厚度平均(92±13.84)μm.结论OCT不仅能够精确的检测巩膜扣带术后黄斑复位情况,解释非屈光性视物变形的原因,而且能够对术后黄斑进行定量测定和随访,对病情预后有重要意义.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的研究

    作者:江双红;邢怡桥;喻长泰;余建洪;余运娴;郑红梅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规律及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静脉血糖化血红蛋白AIC(HbAIC)的关系.方法:正常对照组30例(30眼),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病人84例(107眼)并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M无DR)、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Ⅰ、Ⅱ、Ⅲ、Ⅳ期(DRⅠ、Ⅱ、Ⅲ、Ⅳ期)5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OCT)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6mm直径区域视网膜厚度,以地形图分9区显示.对各组间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进行比较.观察糖尿病病人黄斑区荧光素渗漏与视网膜厚度变化关系;对黄斑中心凹1mm直径范围视网膜厚度与HbAIC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正常人黄斑中心凹1mm直径区域视网膜厚度为(168±17)μm,糖尿病病人各组相应区域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79±16)μm、(205±34)μm、(217±43)μm、(291±96)μm、(408±117)μm.DRⅠ、Ⅱ期间视网膜厚度无显著性差异(P>0.2),其余各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仅弥漫性荧光素渗漏时视网膜厚度显著增加(P<0.05),视网膜厚度与HbAIC无关.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已有增加,并随着病程的发展,视网膜厚度增加明显,但与HbAIC无关.

  • 频域OCT检测RNFL厚度在原发性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刘宇;唐瑜;周萍;李静敏

    目的 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测CACG和POAG患者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探讨其与视野平均缺损(mean defect,MD)的相关性,并揭示早期原发性青光眼RNFL厚度的特征性改变,从而客观评价频域OCT在原发性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采用Zeiss Cirrus HD-OCT 4000型和Zeiss Humphrey 750型全自动视野计对正常组20例(40只眼)和分成早期、中期、晚期的原发性青光眼组30例(52只眼)进行检测,将各个青光眼组中心30°视野内的MD和OCT检测的RNFL厚度进行比较,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青光眼组RNFL厚度及视野MD程度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正常人RNFL厚度为(112.91±9.36)μm,早期青光眼组为(94.43±7.67) μm,中期青光眼组为(80.82±10.36) μm,晚期青光眼组为(67.86±8.01)μm;正常人视野MD为(-0.88±1.53)dB,早期青光眼组为(-4.26±1.83)dB,中期青光眼组为(-7.43±2.64)dB,晚期青光眼组为(-17.06±5.85) dB.青光眼组RNFL与视野MD具有负相关,其中早期青光眼组相关系数为-0.537;中期青光眼组为-0.615;晚期青光眼组为-0.804.早期青光眼组各象限RNFL厚度为:上方(116.32±11.65) μm;下方(105.58±9.73)μm;鼻侧(75.40±10.91)μm;颞侧(70.28±13.08) μm.B组各象限RNFL厚度分别为:上方(140.15±8.79)μm;下方(137.29±10.07) μm;鼻侧(90.20±14.19) μm;颞侧(88.43±10.85)μm.经独立样本t检验A1组与B组上方及下方RNFL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鼻侧及颞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频域OCT检测各期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RNFL平均厚度随病程进展逐渐变薄.(2).频域OCT检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RNFL平均厚度与视野MD具有负相关性,能够客观地反应出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程度.(3)早期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上方、下方RNFL厚度均已明显变薄,通过频域OCT对上述两个RNFL厚度参数的检测,有助于更早地发现原发性青光眼的视神经损害,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带来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LASIK术后早期黄斑部和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变化的观察

    作者:王洪格;董晓光;张涛;王金亮;田景毅;傅立静

    目的 利用OCT比较LASIK术前、术后早期黄斑区特定范围视网膜体积以及黄斑和视盘周围视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方法 31例近视病人59眼术前和术后第一天分别行OCT检查,测量黄斑中心凹,黄斑和视盘周围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四个方位视神经纤维层的厚度,以及黄斑区6mm直径范围视网膜的体积,将所得手术前、后的参数值进行配对t检验,观察其变化.结果 LASIK术后黄斑中心和视盘上方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同术前相比变薄,P值分别为0.003和0.016,其厚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视盘下方和鼻侧,黄斑周围6mm圆圈的颞侧较术前轻度增厚,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其他部位视神经纤维层厚度手术前后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术后早期黄斑中心和视盘上方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而对黄斑特定范围视网膜体积、黄斑和视盘周围他部位视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 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继发黄斑水肿分析

    作者:齐慧君;黎晓新;钱彤;尹虹;梁建宏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A)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以及二者疗效比较.方法 对经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91例91只眼,其中中央视网膜静脉阻塞(CR-VO)55只眼(缺血型13只眼,非缺血型42只眼),分支视网膜静脉阻塞(BRVO)36只眼(缺血型10只眼,非缺血26眼).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67例73只眼,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PDR)17只眼,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56只眼,行TA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后随访3月至1年,对比分析术前术后的视力、眼底、FFA表现,观察OCT显示黄斑水肿高度.结果 终随访RVO组视力提高者48只眼(52.7%),视力不变者39只眼(42.9%),视力下降者4只眼(4.40%).OCT形态恢复正常者50只眼(54.9%),改善者27只眼(29.7%),无改善者14只眼(15.4%).DR组视力提高者25(34.2%)只眼,,视力不变者45只眼(61.6%),视力下降者3只眼(4.11%).OCT形态恢复正常者24只眼(32.9%),改善者22只眼(30.1%),无改善者27只眼(37.0%).两组有效率行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RVO组24只眼术后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一眼白内障,一眼眼内炎,8只眼2次注射.DR组14眼术后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2只眼白内障,9只眼2次注射.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T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方法,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好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 黄斑视网膜前膜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佳;吴雅臻;杨丽;张丽红

    目的 探讨特发性及继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的临床特点、光学相干断层(OCT)检查及手术效果.方法 对2005年11月至2009年4月于眼科进行玻璃体切割术、黄斑前膜剥除术的36例患者38只眼,其中特发性黄斑前膜25只眼,继发性13只眼,分别对其眼部情况、OCT检查、手术方法、术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OCT显示36例38只眼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黄斑区中心凹厚度均比术前明显减少;36例38只眼术后随访矫正佳视力提高2行者27只眼,占71.1%;特发性黄斑前膜25只眼比继发性黄斑前膜13只眼术后随访视力提高明显.结论 光学相干断层(OCT)检查对于黄斑前膜诊断、术后观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玻璃体切割手术剥除黄斑前膜对达到手术指征的黄斑前膜患者是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 外伤性黄斑全层裂孔的OCT观察

    作者:周辉;王光璐;汪东生;赵丽丽;熊颖

    目的 观察外伤性黄斑伞层裂孔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特征及转归.方法 对15例(15只眼)黄斑全层裂孔患者采用OCT检查观察两周至2年,分析其图像特征.结果 15只眼OCT图像均表现为黄斑区全层视网膜神经上皮缺失;15只眼中11例未进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在2周至8个月(36.4%)自然愈合,视力平均提高3.3行.6例(54.5%)观察了6个月至2年未愈合,视力提高1~2行者5例,下降者1例.1例(9.1%)在受伤后1~7个月期间发展成为全层裂孔,视力无明显变化;15只眼中4例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2个月至1年OCT显示裂孔愈合,2例视力提高了3行,2例视力无明显改善.结论 外伤性黄斑全层裂孔是有可能自然愈合的,采用OCT保守观察是外伤性黄斑裂孔治疗的一种选择.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观察外伤性黄斑裂孔自发愈合1例

    作者:赵娟;盛豫

    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观察外伤性黄斑裂孔自发愈合的过程,指导临床诊治.

  •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神经系统疾病

    作者:王昱蘅;李明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可以有效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检测方法.利用该项技术,研究者们发现目前许多主要依靠病史、症状及体征诊断的神经系统疾病,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及其他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等,在疾病早期阶段,均存在RNFL厚度的改变.故认为RNFL厚度的变化可能是这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或亚临床体征,可为这些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病情监测等提供客观依据.

247 条记录 6/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