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傅里叶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急慢性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中的应用及评价

    作者:白玉婧;杨雪娇;李轶擎;颜志超;李作红;卓业鸿

    目的 评价傅里叶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FD-OCT)在大鼠急慢性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中的应用及其与组织学研究的一致性.方法 利用经眶部视神经切断方法及巩膜上静脉烧灼方法建立大鼠急慢性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在急性视神经损伤模型中,于视神经切断术后即刻、3d、7d、10 d、14 d,分别用FD-OCT、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逆行标记、视神经纤维顺行标记方法检测视神经损伤状态.在慢性视神经损伤模型中,于巩膜上静脉烧灼术后即刻、1周、2周、3周、4周、5周、6周分别行上述方法检测.所有实验动物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统计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不同时间点的视网膜厚度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 在急性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中,视网膜厚度由术前(71.6±0.7)μm逐渐在术后3d、7d、10 d、14 d分别减薄至(71.0±0.9)μm、(67.4±1.7) μm、(58.6±2.2) μm、(54.6±1.2)μm,RGC数量在各时间点减少为对照组的(90.6±1.3)%、(53.1±3.8)%、(30.2±1.0)%、(11.3±4.6)%.在慢性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中,视网膜厚度由术前(71.4±1.3) μm逐渐在术后1周、2周、3周、4周、5周、6周分别减薄至(70.4±1.1) μm、(65.9±1.2) μm、(59.9±1.0)μm、(57.3±2.4) μm、(54.7 ±2.9) μm、(51.3±2.6) μm,RGC数量在各时间点减少为对照组的(95.9±0.7)%、(91.9±0.9)%、(85.5±1.3)%、(82.3±0.9)%、(78.1±1.5)%、(74.5±1.4)%.两种动物模型中,视网膜厚度变薄及RGC数量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D-OCT对于评价慢性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与组织学检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2,12:20-25)

  •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作者:凌运兰;刘杏;张欣;郑小平

    目的:观察糠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特征,分析其黄斑视网膜厚度与视力的关系.方法:对50例80眼经检眼镜或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黄斑水肿的患者进行经黄斑中心凹水平和垂直线性扫描的OCT检查.结果:10眼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局限性水肿改变,21眼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囊样改变伴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49眼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弥漫性增厚.DME患者黄斑视网膜厚度与视力呈负相关关系(r=-0.60,P=0.000).结论:DME的主要OCT图像特征为黄斑视网膜弥漫性水肿、黄斑囊样水肿伴神经上皮层脱离和黄斑局限性水肿改变;DME患者黄斑水肿越严重,视力越差.

  • 迈之灵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作者:王卫峻;宫媛媛;王泓;吴颖;吴星伟;许迅

    目的:探讨迈之灵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效果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的运用价值.方法:33例(36眼)临床诊断为CSC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芦丁组15例(15眼),迈之灵组18例(21眼),分别给予迈之灵和复方芦丁片口服,2片,每日3次,均4 wk为一个疗程,随访12 wk.比较2组在治疗前后log MAR对数视力变化,并通过OCT检查,比较治疗前后视网膜神经上皮和(或)色素上皮脱离程度的变化.结果:治疗wk 2,迈之灵组视力改善优于芦丁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wk 4和wk 12,2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wk 2和wk 4,迈之灵组视网膜脱离面积减小(116 347±s 88 445)和(171 104±120 636)μm2,减小幅度大于芦丁组(53 858±46 561)和(85 486±114 607)μm2,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wk 12时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组均无不良反应.结论:迈之灵治疗CSC,可缩短病人主观视力改善及黄斑部水肿消退的时间.OCT能客观、定量地进行黄斑部微结构的测量和分析,对CSC治疗效果的评价有一定价值.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动脉瘤

    作者:刘长福;陈韵岱;陈练;孙志军;刘宏斌;田峰;白启才;郭凯

    目的 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探讨冠状动脉药物释放支架置入术后动脉瘤形成的病变特点和发生率.方法 331例患者药物释放支架术后6~5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对可疑动脉瘤形成的患者行OCT检查.结果 331例患者中11例(15支血管)随访时发现支架部位有动脉瘤形成,发生率为3.3%.其中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的动脉瘤发生率分别为53.3%、20.0%、26.7%.OCT检查提示裸露支撑杆表面与内膜之间的平均距离为(0.512±0.223)mm,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12个月组的支架支撑杆表面与内膜之间的距离大于PCI术后<12个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结论 OCT可早期定量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形成的冠状动脉瘤.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眼科视网膜黄斑部体检中的应用

    作者:丁波;过贵元;孙桂珍;高方;吴和文;钟国兵

    目的: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眼科体检中对视网膜黄斑部疾病检出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在某院健康体检中,自愿应用OCT在眼视网膜黄斑部检查者8302人,其中男5216人,女3086人,年龄23~72岁。视力0.05~1.5。分析OCT在体检人群眼黄斑部病变的早期筛查的作用。结果 OCT体检8302人,检出视网膜黄斑部病变1743人,检出率21.0%。视力0.05~0.3890人,检出880人,检出率98.9%;0.4~0.82153人,检出686人,检出率31.9%;>0.85259人,检出177人,检出率3.4%。20~39岁1586人,检出105人,检出率6.6%;40~60岁5552人,检出926人,检出率16.7%;>60岁1164人,检出712人,检出率61.2%。结论应用OCT对眼底黄斑部检查,其病变的检出率高,并与受检者年龄和视力呈一定的关系。在健康体检中能早期发现眼底黄斑部病变,是防盲治盲中不可缺少检测手段。

  • 急性冠脉综合征斑块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相关研究

    作者:张靖;侯静波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可以更好分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血栓形成的斑块形态,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ACS血栓形成的机制,有助于ACS患者危险分层,判断患者的预后,指导ACS患者的管理和治疗.现就OCT在ACS中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 OCT评估糖尿病患者置入支架预后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晓蕾;于波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近年来观察冠脉血管的主要影像学手段,可以评估患者支架的预后情况.糖尿病与患者冠脉支架预后相关,是患者冠脉支架置入失败的重要因素.OCT可以用于糖尿病患者冠脉支架术后的检测,评估患者置入支架的预后情况.作者就近年来OCT评估糖尿病患者冠脉支架预后的研究作一综述.

  • 正常人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分区测量

    作者:季宝玲;游逸安;方爱武;孙传宾;方海珍;李乐平

    目的 测量正常人黄斑部各分区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neurosensory retinal thickness,NRT).方法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 3000)对60例(120眼)正常人的黄斑部进行扫描,扫描模式为快速黄斑厚度地形图(fas tmacular thickness map),分析模式为视网膜厚度/体积分析(retinal thickness/volume analysis),应用OCT3000自带软件分别测出9个分区和黄斑中心小凹的NRT及总黄斑体积.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分析不同年龄、眼别、性别组间上述指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不同年龄组间除黄斑中心小凹、上、下方外环区、总黄斑体积外(P<0.05),其余部位差异均无显著性;不同眼别间除鼻侧内环区、上、下方外环区、颞侧外环区外(P<0.05),其余部位差异均无显著性;不同性别间中央区、内环区各象限、鼻侧外环区、颞侧外环区、总黄斑体积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OCT3000可用于测量黄斑部各分区的NRT,其厚度值存在年龄、眼别及性别差异.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分析

    作者:毛崇溶;刘清云;徐建国;方克娅;蒋美峰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经激光治疗前后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特征.方法对经临床检查诊断为CSC患者(出现主观症状4~8周之内)42例42只眼,在行激光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5天、第30天散瞳进行OCT检查,并对病变图像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 CSC患者OCT图像病变范围为570~3400 μm,平均为(1675.18±995.01)μm;高度为180~680 μm,平均为(357.54±219.20)μm.特征为累及黄斑中心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拱形隆起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弱反射暗区.经激光治疗后第15天检查示病变范围为220~1120 μm,平均为(552.46±233.92)μm;高度为56~230 μm,平均为(135.69±68.13)μm;第1个月后检查示病变范围为115~320 μm,平均为(209.17 ± 65.32)μm; 高度为12~135 μm, 平均为(68.53±33.42)μm.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OCT对CSC经激光治疗前后的视网膜病变的追踪定量分析,表明它在CSC的诊断、定量测量和病情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弱视眼与正常眼视网膜厚度的比较

    作者:刘建伟;朱玉广;朱艳

    目的 探讨成人弱视眼黄斑部视网膜厚度与正常眼的差异.方法 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分别对弱视眼组(47例,65眼)与正常眼组(35例,70眼)黄斑区进行水平和垂直扫描,测定黄斑中心小凹和距离中心小凹鼻侧、上方、颞侧、下方700 μm的中心凹区及1000 μm黄斑旁中心凹区的视网膜厚度,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 弱视眼组黄斑中心小凹及距离中心小凹鼻侧、上方、颞侧、下方700 μm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53.45±12.37)μm、(257.68±12.73)μm、(263.27±15.17)μm、(247.55±13.62)μm、(262.41±16.37)μm,正常眼组相应位置的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42.27±9.61)μm、(251.39±16.29)μm、(254.92±13.83)μm、(240.27±14.54)μm、(256.71±15.81)μm,弱视眼视网膜厚度较正常眼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9、2.49、3.34、2.99、2.05,P<0.05);弱视眼距离中心小凹鼻侧、上方、颞侧、下方1000 μm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62.09±13.67)μm、(266.46±12.76)μm、(252.11±13.47)μm、(264.32±15.23)μm,正常眼组相应位置的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64.25±14.42)μm、(269.61±13.66)μm、(250.91±13.27)μm、(261.75±14.18)μm,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1.38、0.52、1.06,P>0.05).结论 弱视患者的黄斑中心小凹及中心凹处视网膜较正常服厚,弱视的发生可能与黄斑中心小凹及中心凹处视网膜异常有关.

  • 高度近视眼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及多焦视网膜电图的测定分析

    作者:汪晖;吴星伟;朱剑锋;陈凤娥;吴颖;孙勇;宫媛媛

    目的 检测高度近视眼屈光度数、眼轴长度、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及多焦视网膜电图fmuhifocalelectroretinography,InfERG)各波的反应密度与潜伏期,并与正常人比较.评价其差异.方法 选择高度近视患者30例(30眼)和正常对照组30例(30眼),用A超测量眼轴长度,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mfERG检测黄斑部视网膜电图各波反应密度及潜伏期,分析高度近视眼屈光度数、眼轴长度、中心凹部神经上皮层厚度及mfERG各波的反应密度、潜伏期.结果 高度近视眼平均眼轴长为(28.10±2.67)m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黄斑中心凹平均神经上皮层厚度为(163.67±4.93)μ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黄班部mfERG反应密度N1波为(18.26±4.95)nV/deg2,P1波为(30.97±10.58)nV/deg2,N2波为(23.66±9.03)nV/deg2,同正常值相比,各波反应密度显著下降,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度近视眼与正常眼相比,眼轴增长,但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厚度尚未有明显改变.黄斑部mERG各波反应密度皆降低,提示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下降.

  • 薄角膜高眼压症患者的OCT、GDxVCC检测与分析

    作者:张瑜;张琳

    目的 研究薄角膜高眼压症患者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光学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偏振激光扫描仪联合个体化角膜补偿技术(GDxVCC)的参数特点.方法 收集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高眼压患者38例(38只眼)的病例资料做回顾性研究.把中央角膜厚度(CCT)高于中国人角膜厚度平均值(≥555 μm)[1]共11只眼,分为组1.把CCT低于中国人角膜厚度平均值(<555 μm)共27只眼,根据其CCT分为2组:组2(520 μm≤CCT<555 μm)和组3(CCT<520 μm),比较分析3组眼压和视盘周围RNFL厚度等相关检查结果.结果 3组患者的OCT和GDxVCC检测参数包括Savg、Iavg、Avg.Thick、SA、IA、TSNIT、NFI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27例薄角膜高眼压患者(CCT<555 μm)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RNFLD),以下方象限局限性缺损多见.盘沿面积(mm2)与RNFL平均厚度(μm)呈直线相关.结论 OCT和GDxVCC能对薄角膜高眼压患者视盘及RNFL做出定量测量和分析,在高眼压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而对于薄角膜高眼压患者,其角膜厚度水平与RNFLD程度无明显相关.

  • 频域OCT检测青光眼视乳头及黄斑区容积改变的初步研究

    作者:钱勇;刘菊;段文静;祃红燕;赵淼焱;张丽筠;卢颖

    目的 通过比较青光眼和正常人视乳头旁神经纤维层容积及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容积的差异,分析青光眼患者视乳头和黄斑立体结构特征,探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ED-OCT)对青光眼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FD-OCT对33例青光眼患者和33例正常人行视乳头及黄斑区视网膜三维立体扫描,比较青光眼患者和正常人视乳头旁和黄斑区立体结构参数差异;采用直线回归分析各参数与视野平均缺损值的相关性;计算各参数诊断青光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及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青光眼组和正常对照组黄斑区容积比较除黄斑中心凹直径1 mm范围内的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8个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视乳头旁神经纤维层容积(mm3)比较颞(青光眼组0.29±0.02,对照组0.32±0.04)、上(青光眼组0.49±0.28,对照组0.55±0.06)、鼻(青光眼组0.34±0.17,对照组0.35±0.05)、下(青光眼组0.47±0.29,对照组0.56±0.06)四个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参数与视野平均缺损的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相关系数高的是黄斑区内环下象限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容积(r=0.58,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黄斑区外环下象限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容积(AROC 0.79;敏感度82%)与视乳头旁下象限神经纤维层容积(AROC 0.81;敏感度81%)具有大面积及佳敏感度.结论 FD-OCT检测黄斑区及视乳头旁神经纤维层立体结构特征和容积等参数的改变,有助于临床青光眼的诊断.

  • 高度近视眼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厚度的OCT检测研究

    作者:高波;袁铸;吴作红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变化.方法 选取2007年5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的高度近视眼患者64例(64只眼)和正常对照者48例(48只眼),分为高度近视组和正常对照组,测量其黄斑中心凹、中心凹上下方及颞侧、鼻侧各750 μm处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比较两组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 高度近视组的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二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高度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明显低于正常眼,OCT能够精确量化测定该厚度变化.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共焦激光断层扫描和视网膜厚度分析在老年性黄斑变性检查中的对比研究

    作者:陈松;姜天乐;崔兰君;韩梅;张珑俐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共焦激光断层扫描(HRT)、视网膜厚度分析(RTA)检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不同类型病变的价值,为AMD早期诊断、病程预后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AMD患者63例(97只眼)(萎缩型AMD65只眼、渗出型AMD32只眼)进行OCT、HRT、RTA检查,其中玻璃膜疣41只眼,地图状萎缩24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CNV)22只眼,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10只眼.结果 (1)玻璃膜疣检测阳性率依次为OCT、RTA及HRT,OCT发现色素上皮层的局限性增厚,HRT检测未见明显异常,RTA显示黄斑区视网膜不同程度增厚.(2)地图状萎缩检测阳性率依次为OCT、HRT及RTA.OCT发现神经上皮及色素上皮层不同程度变薄,HRT可发现有视网膜局部的凹陷并可发现板层孔,RTA未发现有显著特征性改变.(3)CNV检测阳性率依次为OCT、RTA及HRT.OCT在CNV有特征性改变,HRT显示视网膜的隆起,RTA显示视网膜的局部增厚.(4)PED检测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F=8.400,P=0.136).OCT在PED有特征性改变,并可区分浆液性及渗出性PED,HRT显示视网膜的隆起,RTA显示视网膜的增厚.结论 对比三种技术,在鉴别AMD各型病变中OCT灵敏性及特异性高.而三种技术间的协同作用在本研究中未发现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待加大样本后再行分析.

  • 原田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

    作者:魏花;古洵清;余宝花;李志;谢秀英

    目的观察和探讨原田病(Harada disease)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图像特征.方法对23例(46只眼)原田病患者同时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OCT检查,并对所获得的图像进行分析.结果原田病的OCT表现为:急性期:(1)26只眼表现为后极部多发性、多灶状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2)12只眼表现为黄斑部神经上皮层间水肿,中心凹处神经上皮层脱离,中心凹隆起,结构不易辨认;(3)8只眼表现为黄斑部大泡样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其下方的色素上皮及脉络膜反光带显著变薄,呈波浪状;(4)32只眼表现为视乳头周围视网膜水肿增厚.结论 OCT断层扫描能直观的、准确的呈现原田病的损害程度.对视网膜组织细微结构的改变及视网膜继发性损害的程度,提供了一个直观的二维断层扫描图像,对FFA有补充说明作用.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对黄斑裂孔的诊断意义

    作者:李永;龙力;狄雅芬;师自安;戴虹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1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黄斑裂孔的诊断价值.方法自1999年10月至2000年2月我院40例45只眼临床诊断为黄斑裂孔的患者在双眼散瞳后行OCT检查,并对图像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10例(13只眼)OCT显示为板层裂孔,其黄斑中心凹处神经上皮厚度平均为110μm,标准差为41.全层黄斑裂孔30例(32只眼),5例为双眼黄斑全层或板层裂孔,平均裂孔直径为621.2μm,标准差为194.1.全层裂孔者OCT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处边界清晰的全层神经上皮缺失,裂孔周围视网膜增厚为393.4±100.7μm,并见无反射的暗腔.5例行手术后裂孔封闭,黄斑中心凹正常反射曲线恢复.结论OCT是一种非接触性、非侵入性、高分辨率的检测技术,临床上对于黄斑裂孔的定性及定量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 《眼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应用新解》一书出版

    作者:李海凌

    本书由中华医学华眼科分会前主任委员黎晓新教授、第一代OCT的发明人之一Dr.David Huang等著名专家共同编写,反映了OCT在眼科疾病应用方面新进展。全书共14章,20万字,近300幅照片,内容包括OCT成像的多样性、正常黄斑OCT图像、OCT在视网膜病变疹断的价值和限度、OCT检查操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图像解读,黄斑交界区疾病OCT图像、黄斑水肿的OCT图像、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老年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的黄斑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青光眼诊断方面的应用。书中同时附有FFA和ICG影像,以增加对疾病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本书图文并茂,条理清晰,力求精炼,查找方便,希望对眼科医师认识和使用OCT提供帮助。本书16开精装,铜版纸全彩印刷,彩图随文印刷,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分析

    作者:韩冰;古洵清;黄丽娜;李志;余宝花

    目的分析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黄斑部视网膜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图像特征.方法应用OCT技术对12例CEC患者进行检测,测量CNV大小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结果CEC的OCT图像表现为边界清楚的CNV,呈类圆形、梭形或不规则形的团块,自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向上突起,位于视网膜神经上皮下间隙,呈强反射.12例中7例伴有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或RPE脱离,占58%;11例伴有视网膜水肿和增厚,占92%.结论OCT检查可以确定CEC病变中CNV的形态、大小及位置,是对FFA检查的有效补充.

  • 超高度近视眼黄斑部视网膜厚度与视觉诱发电位测定分析

    作者:蒋道源

    目的 检测超高度近视眼屈光度数、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及图像视觉诱发电位(PVEP)各波的反应振幅与潜伏期,并与正常人比较,评价其差异.方法 选择残疾鉴定工作中超高度近视患者20例(40眼)和正常对照组20例(40眼),用综合验光法验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图像视觉诱发电位(PVEP)测量各波的反应振幅与潜伏期,分析超高度近视眼屈光度数、中心凹部神经上皮层厚度及PVEP各波的反应振幅与潜伏期关系.结果 超高度近视眼平均眼屈光度数为(18.30±4.67)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黄斑中心凹平均神经上皮层厚度为(158.54±6.82)μ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EP各波的反应潜伏期N75波为(85.26±2.95)ms,P100波为(120.97±10.58) ms,N145波为(153.66±9.03) ms,P100波振幅(5.12±2.03) uv,同对照组相比,各波反应潜伏期明显延迟,振幅低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高度近视眼与正常眼相比,眼屈光度数越大,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厚度明显变薄,图像视觉诱发电位(PVEP)各波的反应振幅与潜伏期明显较正常眼差,提示视网膜神经上皮通路功能明显受损.

247 条记录 8/13 页 « 12...567891011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