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近视患者视网膜及脉络膜厚度分析

    作者:包力;杨涛;王晓悦;刘陇黔

    目的 测量不同屈光度的近视患者的视网膜及脉络膜厚度,分析其变化规律及其与屈光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就诊并诊断为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161例(322只眼)及正常志愿者53例(106只眼).全部受试者均采用德国卡尔蔡司公司Cirrus HD-OCT 5000进行Macular cube 512×128及EDI HD-OCT模式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测量受试者黄斑中心凹处及中心凹上方、下方、鼻侧、颞侧3、6 mm处视网膜及脉络膜厚度并取平均值.根据屈光度的不同将受试者分为正视组53例(106只眼)、低度近视组(等效屈光度-0.25 ~-3.00)64例(128只眼)、中度近视组(等效屈光度-3.25~-6.00)47例(94只眼)、高度近视组(等效屈光度<-6.00)50例(100只眼).所有受试者的佳矫正视力均≥0.8.分析不同屈光度受试者视网膜及脉络膜厚度的变化.结果 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42.50±29.86)、(238.46±23.85)、(224.52±26.01)、(211.91±23.07) μm,脉络膜厚度分别为(220.16±66.00)、(252.39±79.56)、(191.09±103.03)、(121.83±92.54)μm.除中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间视网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之间视网膜厚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正视组与中度近视组间脉络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间脉络膜厚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视网膜及脉络膜厚度均随屈光不正度数的增加而大体呈变薄的趋势,这可能与近视的形成过程有关.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与二维超声对实验性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诊断的灵敏度比较

    作者:孙艳丽;胡思宁;田进伟;董娜娜;车竞;周显礼;于波

    目的: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评价二维超声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早期病变中的检测效果.方法:选择新西兰大耳白兔40只.高脂饮食2周后,进行球囊损伤,术后继续高脂喂养4周.第6周时对兔的右侧颈总动脉进行二维超声检测和OCT检测.检查完成后猝死所有动物,取病理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观察巨噬细胞含量.随后处理各组动物,留取动物的颈总动脉组织,进行免疫组化(CD68)及HE染色.结果:病理证实17只(43%)兔出现Ⅲ型病变:OCT证实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改变15只;超声检测到有内膜增厚7只,检测的灵敏度(即真阳性的检出率,88%vs.41%,P<0.01).病理证实8只兔(20%)出现Ⅱ型病变,OCT发现Ⅱ型病变5只;超声未检测到血管壁有异常改变,灵敏度(62%vs.0%,P<0.05).病理证实13只兔(33%)有Ⅰ型病变:OCT检测发现Ⅰ型病变5只;超声未检测出管壁有异常改变,灵敏度(38%vs.0%,P<0.05).结论:OCT诊断实验性早期的动脉粥样硬化的灵敏度高于二维超声.

  • OCT评估可降解聚合物DES术后血管修复研究进展

    作者:朱永翔;潘道蓉;朱灏;蔡金赞;张瑶俊

    与裸金属支架相比,第1代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显著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但其永久聚合物涂层使得支架植入后内皮化延迟、血管修复受损,导致晚期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在此基础上新一代DES应运而生,可降解聚合物DES作为其典型代表,通过优化设计等明显改善了其植入后血管修复的进程.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作为目前分辨率高的血管腔内影像学技术,可用于评估支架植入后内皮覆盖程度,判断血管修复情况,预测血栓性事件发生风险.本文将主要对OCT评估可降解聚合物DES植入术后血管修复及再内皮化做一综述.

  • 3D-OCT优化处理左主干四分叉病变1例

    作者:李巍;杨亚丽;王汝涛;高超;陶凌;李妍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患者男性,43岁,主因“发作性胸痛1个月“于2017年2月人院.患者于2017年1月出现胸骨后疼痛,向左肩部放射,伴大汗,休息后不能缓解.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行冠脉造影检查,提示“左主干分叉病变”,为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既往吸烟20余年,20支/d.入院查体:血压100/60 mmHg(1 mmHg =0.133 kPa),心率64次/min,律齐,心音尚可,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余各器官查体未见异常.入院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心率76次/min,陈旧性高侧壁心肌梗死,Ⅰ、avL导联呈“QS”型,见图1.

  • 两种光凝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非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王丽;段文黎

    目的:研究全视网膜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和次全视网膜光凝术(sub-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sub-PRP)对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e-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PDR)的疗效及其对黄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1/12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同仁医院眼科接受sub-PRP的PPDR患者24例43眼作为观察组,同期接受PRP的PPDR患者37例66眼作为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视力和视网膜变化情况,并用OCT观察治疗前后黄斑厚度和容积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6mo后视力有效率和视网膜有效率分别为77%和81%,对照组视力有效率和视网膜有效率分别为76%和8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黄斑子区厚度及黄斑容积术后1 mo达到高,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O.05),且观察组黄斑子区厚度及黄斑容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mo观察组的黄斑子区厚度及黄斑容积已回落到术前(P>0.05),对照组的黄斑子区厚度及黄斑容积仍高于术前,且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6mo两组的黄斑子区厚度及黄斑容积均低于术前(P<0.05).结论:sub-PRP对PPDR的疗效与PRP相当,并且对黄斑的影响较小.

  • 高度近视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规律的分析

    作者:张艳明;张卫红

    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高度近视患者进行黄斑区域不同象限视网膜厚度的测量,分析其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并进一步探讨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高度近视者48例48眼和正常对照组20例20眼,分别测量黄斑中心凹小厚度、中心凹及周边直径为3mm和6mm两个环形区域内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视网膜平均厚度,比较不同区域视网膜厚度之间的差别.结果:两组旁中心凹上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鼻侧与下方次之,颞侧薄;旁周边中心凹鼻侧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上方与下方次之,颞侧薄.高度近视组中旁中心凹范围及旁周边中心凹的颞侧和下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变薄;高度近视组中旁周边中心凹的鼻侧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较正常对照组薄;高度近视组中旁周边中心凹上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较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度近视组中中心小凹及中心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黄斑区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分布存在区域特异性.高度近视眼的视网膜变薄是确实存在的,主要是旁中心凹区,不是在中心凹.

  • 外伤性黄斑裂孔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观察

    作者:刘利莉;郭冉阳;付文丽;李学军;王梅;金芳

    目的:探讨外伤性黄斑裂孔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形态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我院2008-01/2011-01经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裂隙灯显微镜、直接及间接检眼镜、三面镜确诊的外伤性黄斑裂孔患者29例29眼,进行频域光相干视网膜断层扫描(FD-OCT)检查,分析其图像特征.结果:患者29例29眼中黄斑板层裂孔3例3眼(10%),OCT表现为黄斑区神经上皮层部分缺失;黄斑全层裂孔26例26眼(90%),OCT图像均可见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全层缺失.其中黄斑全层裂孔中单纯性黄斑裂孔3例3眼;黄斑全层裂孔伴孔周神经上皮层水肿6例6眼;伴神经上皮层局限性脱离5例5眼;伴黄斑区脉络膜裂伤7例7眼;伴孔周神经上皮层局部萎缩变薄3例3眼;伴视网膜前膜2例2眼.结论:频域OCT能清晰的观察到外伤性黄斑裂孔的形态及其周围组织损害,有利于外伤性黄斑裂孔的诊断及病情评估.

  •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作者:吴葛玮;陈萍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的改变.方法:对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且术前、术中无并发症患者56例56眼,行术前及术后1,3mo黄斑区OCT检查,观察术眼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及视力变化.结果:56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术前为241.3±9.9μm,术后1mo为(260.7±16.8)μm,术后3mo为(245.6±17.6)μm,术后1mo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术后3mo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37).术后1mo,2眼出现黄斑囊样水肿,术后3mo,1眼黄斑囊样水肿消退,另1眼黄斑囊样水肿较前略降低,其余眼未出现黄斑囊样水肿.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mo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增加,术后3mo大部分黄斑水肿消退.

  •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测量正常人黄斑厚度的研究

    作者:仲路;周欣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我国正常人黄斑中央小凹厚度,黄斑中心凹体积.方法:用OCT对50例100眼正常人(18~40岁)进行经黄斑中央小凹快速黄斑厚度扫描,扫描深度2mm,采用OCT3000视网膜厚度容量列表分析软件计算黄斑中央小凹厚度、黄斑中心凹体积的均数和标准差.对正常人双眼黄斑中央小凹厚度的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比较;对正常人双眼黄斑中央小凹体积的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比较;随机取右眼数值做正常对照组,根据公式x-±1.96s计算出正常人黄斑中央小凹厚度,黄斑中心凹体积的正常参考值.结果:正常人中心小凹厚度为114.54 ~166.74μm,双眼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1); 正常人黄斑中心凹体积为0.114~0.162 mm3,双眼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3).结论:OCT能精确测量正常人黄斑视网膜厚度,可为临床黄斑疾病的诊治提供客观、定量的指标.

  • 迁延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OCT 成像特点分析

    作者:吴惠琴;陆慧琴;张红兵

    目的::了解迁延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R)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optical coherent tomography ,OCT)特点,从而为我们判断病情、了解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CSCR患者共85例,6 mo以上未愈者视为迁延型共32例,6mo内病情痊愈者53例,观察其OCT成像特点并进行比较。结果: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大于500μm、合并色素上皮脱离及健眼存在色素上皮损害的发生率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神经上皮脱离宽度>4000μm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OCT成像简洁、直观,可清晰显示视网膜内各层的细节变化,在诊断、动态追踪方面展示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野,我们可根据OCT的成像特点判断病情,告知预后,为我们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孙会兰;谢立科;郝晓风;张志芳;侯乐;祁怡馨;明静

    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主要是指无明确诱因引起的黄斑区域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局限性全层缺损,是比较重要的眼底黄斑病变之一.根据不同的原因及其病变的解剖部位则有不同的分类,其病因较多且病机复杂,但随着眼科检查仪器的不断更新及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IMH的治疗手段也随之多样化并且治疗效果更加明显.不仅如此,对于IHM的预防性治疗在临床也逐渐得到运用.现本文将从IMH的发病机制、相关检查、治疗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手术治疗进展

    作者:龙婷;陈佳;杜磊;邢怡桥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近年来因其较高的发病率和较差的预后引起了眼科医生的重视.经过近几年的发展,PDR的诊疗技术有了极大的进展,尤其是其手术治疗方面的改进.本文就PDR的手术治疗时机、术前准备、手术器械和术中操作等多个方面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的诊疗提供参考.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对黄斑疾病的诊断意义

    作者:吉明霞;彭惠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应用趋于广泛的一种辅助检查技术,目前在眼科领域尤其是眼底黄斑病变的检查中非常重要.我们对其在黄斑裂孔、特发性黄斑前膜、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近视性黄斑病变、黄斑水肿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疾病中临床表现及诊断意义进行了综述.

  • OCT和SLP定量检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研究进展

    作者:曹东;贺翔鸽;刘莛;孙强

    研究表明青光眼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损害早于视野改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结构性损害的检测是青光眼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现代激光及计算机技术可以作为青光眼监测的有效方式.本文对OCT和SLP在RNFL定量检测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

  • 后囊膜混浊及其治疗对SD-OCT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影响

    作者:Umit Calli;Taha Ayyildiz;Genc Selim;Eren Goktas;Muhammed Nurullah Bulut

    目的:研究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ty,PCO)及其治疗对使用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的影响.方法:使用SD-OCT测量50例接受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患者术前和术后RNFL厚度.通过信噪比(signalto noise ratio,SNR)等级,将患者分为组1(SNR 3和4)、组2(SNR 5和6)及组3(SNR 7和8).对侧眼作为对照组.结果:接受了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的眼BCVA、SNR和RNFL均值显著增加.组1和组2激光治疗前后BCVA、SNR和RNFL均值显著不同.尽管组3中患者治疗前后BCVA和SNR均值显著不同,RNFL厚度在治疗前后没有显著差异.结论:PCO对OCT图像质量有影响.所有接受后囊膜切开术的患者,术后SNR较术前有所改善.治疗前SNR7在以下的患者中,RNFL厚度在患者接受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显著提高.

  • 视网膜脱离手术后黄斑区OCT图形特征

    作者:毕春潮;雷春灵;朱赛林;雷晓琴;薛晓辉

    目的: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及视力恢复情况;黄斑区OCT图形特征.方法:77例77眼裂孔型视网膜脱离在巩膜扣带术前后,行除常规检查外,拍摄眼底像,行黄斑区OCT检查[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十"字扫描,5.62mm标准扫描线,测量中心凹神经纤维(NF)厚度,及视网膜下残液量,并打印出图像];术后1wk;1,2,3,6mo随访矫正视力、眼底及OCT.结果:本组视网膜脱离患者手术后临床复位率100%,而OCT扫描显示,术后1wk解剖复位率52%,术后1mo 62%,术后2mo 71%,术后3mo 75%,术后6mo 87%;术后视力在3~6mo内逐渐提高并稳定;黄斑区OCT图形异常提示视功能改善差.结论:OCT是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后了解和观察病情、预测预后的可靠手段.

  • 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疗效评价

    作者:王丽丽;杜善双;薛晓辉;朱忠桥;潘爱珠;王睿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特发性黄斑前膜21眼行玻璃体手术,术后1,3,6及12mo,进行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ERG)检查,应用SPSS11.5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后12mo视力改善2行以上90%(19/21),视物变形改善81%(17/21),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OCT显示前膜消失,手术前视网膜平均厚度496.8±93.0μm,术后12mo平均厚度176.1±28.0μm,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MERG地形图可见中心峰下降,一级反应1、2环P1波反应密度明显降低,术后1~12moMERG中央峰逐渐恢复;1、2环P1波反应密度明显升高,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疗效可靠,OCT及MERG可以较好地客观评价视功能的恢复.

  • 高度近视眼黄斑体积的分区测定

    作者:孙新成;游逸安;林琳;方春庭;俞振飞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研究高度近视眼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体积的变化.方法:将高度近视眼68例68眼和正常对照者59例59眼分为高度近视组和对照组,OCT测量黄斑中心凹薄处神经上皮层厚度以及后极部视网膜地形图各个区域体积,比较两组结果的差异性.结果:高度近视眼组黄斑中心凹薄处神经上皮层厚度145.7±20.2μm,正常对照组为151.9±26.7μm,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276).高度近视眼组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体积为6.761±0.579mm3,正常对照组为7.262±0.508mm3,高度近视眼组黄斑体积明显小于正常组(P=0.006).结论:OCT能够对黄斑部神经上皮层体积进行分区精确测量,可以作为研究高度近视眼后极部视网膜变化的手段之一.

  • OCT对光动力疗法治疗CNV的疗效评估

    作者:宋莉;张秀荣;杜治国;闫斌;赵敏

    目的: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评估光动力疗法(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治疗老年黄斑变性(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病理性近视( pathological myopia, PM)和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引起的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视网膜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分析2010-01/2012-12经视力、眼压、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 )和OCT检查,临床确诊为有CNV形成的临床患者资料,共53例53眼符合条件纳入观察。患者经PDT治疗后,每3 mo进行随访复查,复发的患者再次进行PDT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与治疗后1 a患者佳矫正视力( BCVA )及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 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的改变。
      结果:截止随访结束时,患者经PDT治疗后,佳矫正视力均比治疗前提高35例,视力稳定无明显变化15例,视力下降3例;所有患者眼底渗漏均减轻,经FFA检查42例患者CNV闭合且渗漏完全停止,11例患者CNV大部分闭合。治疗前后患者视力及CMT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整个治疗及随访中所有患者均未见与接受PDT治疗相关的眼部和全身不良反应。
      结论:PDT治疗AMD患者CNV能够在1 a内保持视力的稳定,且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是AMD 患者CNV治疗的安全有效方法。

  • 应用3DOCT对青年人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的研究

    作者:赵桂玲;庞燕华;梁德茂;吕秋荣

    目的:以3 D 1000 OCT测量正常青年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并就测量的可重复性,黄斑厚度与性别的关系等进行研究。同时将检测结果与其他类型OCT检测的数据进行对比,了解不同OCT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检测的一致性。
      方法:青年人111例222眼。用Topcon 3 D 1000 OCT ( ver 2.4)的3D扫描模式对受试者双眼黄斑区进行检测。其中12例24眼进行可重复性检查。并将我们测定的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进行横向比较。
      结果:青年人111例,年龄18~27岁,裸眼或矫正视力全部≥1.0,眼压全部<21 mmHg。视网膜平均厚度是273.32±17.08μm,黄斑区视网膜体积为7.73±0.37mm3。黄斑中心凹厚度为161~264(平均200.13±18.81)μm,黄斑中心区厚度在188~273(平均229.00±18.20)μm。男性黄斑中心区厚度大于女性,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中12例24眼行重复检查,结果黄斑区各项指标前后两次对比除外环鼻侧外均无统计学差异,黄斑中心区厚度的可重复性好于黄斑中心凹厚度。
      结论:黄斑检查的可重复性好,黄斑中心区厚度可重复性好于黄斑中心凹厚度。3 D 1000 OCT测量的青年人黄斑中心区厚度是229.00±18.20μm。不同性别黄斑中心区厚度存在差异。

247 条记录 12/13 页 « 12...567891011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