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特发性黄斑孔的手术治疗进展

    作者:杨晓莉;吴苗琴

    特发性黄斑孔是指无明显原因的视网膜黄斑中心全层神经上皮缺失,导致视力下降及视物变形而严重影响患者的视觉质量.随着玻璃体切除手术技术的进步和对内界膜及Müller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或内界膜移植等手术成功率不断提高.本文从特发性黄斑孔的发病机制、手术方法选择及手术中的辅助技术等相关方面作一综述,为临床上特发性黄斑孔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 视网膜内界膜移植联合自体全血治疗高度近视继发黄斑裂孔

    作者:闾雯娟;范银波;肖云

    目的 探讨视网膜内界膜移植联合自体全血治疗高度近视继发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高度近视继发黄斑裂孔[裂孔基底直径>1 000 μm、裂孔形成因子(Hole Form Factor,HFF) <0.6]的患者50例行手术治疗,其中A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28只眼,B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移植术,术中使用自体全血封闭裂孔22只眼.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裂孔封闭情况、佳矫正视力(BCVA),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两组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明显提高(tA=4.024,tB=4.510,P<0.05),两组间视力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36,P>0.05),但视力显著改善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21,P<0.05).术后3个月A组裂孔闭合率为64.2%,B组裂孔闭合率为9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592,P<0.05).术后3个月两组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缺损直径较术前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11.193,tB=15.918,P<0.05),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3.054,P<0.05).结论 内界膜移植术联合自体全血可提高HFF值<0.6的高度近视继发黄斑裂孔的术后闭合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视网膜内界膜移植术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吴鹏;黄旭东;孙先勇;张杰

    目的:探讨视网膜内界膜移植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对裂孔形成因子(Hole Form Fac-tor ,HFF)值<0.6的40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A组患者行常规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20只眼,B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及内界膜移植20只眼,术后随诊3个月以上,记录术前、术后3月的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 ),OCT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3月A组裂孔闭合率为70%,B组裂孔闭合率为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59,P<0.05);术后3月两组BC V A与术前相比明显提高( tA =4.017,tB =4.430,P<0.05),两组之间视力改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0.173,P>0.05),但视力显著改善者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χ2=4.912,P<0.05);术后3月两组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 )缺损直径较术前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 =19.139,tB =13.891,P<0.05),两组之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5,P<0.05)。结论内界膜移植可提高 HFF值<0.6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术后闭合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兔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内界膜移植转归观察

    作者:吴鹏;高荣玉;徐鑫彦;张杰;任建涛;韩海涛;黄旭东

    目的 观察兔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人眼内界膜移植的转归情况.方法 选择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6例,采用常规23G经睫状体平坦部无缝合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手术进行内界膜剥除,将剥除的内界膜置入5-(4,6-二氯三嗪基)氨基荧光素中染色,磷酸盐缓冲液漂洗后备用.选择青紫蓝兔6只,速眠新Ⅱ注射液麻醉后行23G无缝合常规三通道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切除晶状体,保留晶状体前囊膜,应用4 mg/0.1 mL曲安奈德染色玻璃体后将其切除,然后行人工视网膜脱离,脱离范围约1 PD范围,在脱离的视网膜边缘部作一长约1.5 mm的条形裂孔,将染色好的人眼视网膜内界膜填塞入脱离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方.分别于术后3、10、30天采集术眼眼底彩色图像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观察移植物情况;采集图像后,各时间点处死内界膜移植片在位兔1只,制备快速冰冻病理切片,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神经上皮层下的内界膜变化.结果 术后3天眼底彩色图像及OCT图像可见4只兔内界膜移植片在位、2只兔出现视网膜脱离导致内界膜移植片移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黄绿色荧光条带;术后10天,眼底彩色图像可隐约观察到内界膜移植成功的4只兔视网膜下浅黄色内界膜移植片,OCT图像可观察到移植的内界膜片段,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黄绿色荧光条带片段化.术后30天,眼底彩色图像及OCT图像中内界膜移植片均已不可辨认,黄绿色荧光条带消失.结论 移植入兔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的人眼视网膜内界膜终被降解吸收,不会在视网膜下形成永久性瘢痕.

  • 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填塞术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

    作者:杨秀芬;尤冉;汪晓磊;赵露;王艳玲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填塞术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眼科,且诊断为难治性黄斑裂孔、并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填塞手术治疗的患者14例(14眼),术后随访3 ~13个月,使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评估黄斑裂孔闭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视力.结果 14例(14眼)患者年龄38 ~73(62.71±8.94)岁,随访3~ 13(5.78±3.33)个月.其中特发性黄斑大裂孔8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3例,外伤性黄斑裂孔2例,再次手术1例.行内界膜翻瓣术12例,内界膜移植术2例.术后视力提高者11例,视力提高率为78.57%.术后随访期间,14例(100%)患者黄斑裂孔完全闭合,且随访期内未见裂孔复发,但有2例患者为视网膜色素上皮裸露愈合,裂孔周围视网膜贴附良好.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填塞术可以达到理想的黄斑裂孔闭合率,并对视功能的改善有显著意义.

  •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移植术治疗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评估

    作者:郝玉华;席瑞洁;韩悠;田笑雨;戴丽;史俊芳

    背景 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严重损害患眼视力,手术难度较大,如何选择和优化手术方法仍是研究热点. 目的 探讨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大直径IM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纳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大直径IMH患者[平均直径为(814.31±112.95)μm]42例42眼.所有患眼均施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游离内界膜移植+体积分数12%C3F8填充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佳矫正视力(BCVA) (LogMAR)、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和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并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仪检查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变化,评估裂孔闭合率,评估和比较手术前后患眼BCVA、光感受器内段/外段(IS/OS)缺损范围、外界膜缺损范围和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 结果 术后12个月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为97.6% (41/44).术后1、3、6和12个月患者BCVA较术前均明显改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032,P<0.001);术眼术前及术后1、3、6和12个月IS/OS缺损范围分别为(1 112.00±45.44)、(859.00±84.55)、(649.00±52.47)、(486.00±46.88)和(320.00±45.13) 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761,P<0.001),其中术后1、3、6和12个月术眼IS/OS缺损范围较术前均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眼术前和术后1、3、6和12个月外界膜平均缺损范围分别为(1 038.00±39.63)、(748.00±64.12)、(585.00±48.88)、(438.00±42.84)和(265.00±28.97) 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459,P<0.001),术后1、3、6和12个月外界膜缺损范围较术前均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值大于术后3、6、12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OCT显示黄斑裂孔底部高反射信号物质消失,即移植的游离内界膜分解代谢.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大直径IMH是安全、有效的,移植的游离内界膜仅作为临时性胶质细胞增生支架,不会形成永久性瘢痕.

  •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孙会兰;谢立科;郝晓风;张志芳;侯乐;祁怡馨;明静

    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主要是指无明确诱因引起的黄斑区域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局限性全层缺损,是比较重要的眼底黄斑病变之一.根据不同的原因及其病变的解剖部位则有不同的分类,其病因较多且病机复杂,但随着眼科检查仪器的不断更新及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IMH的治疗手段也随之多样化并且治疗效果更加明显.不仅如此,对于IHM的预防性治疗在临床也逐渐得到运用.现本文将从IMH的发病机制、相关检查、治疗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 特发性黄斑裂孔研究进展

    作者:吴鹏;黄旭东

    特发性黄斑裂孔( idiopathic macular hole ,IMH)是指无明确原因发生于黄斑区域的视网膜全层缺损。随着玻璃体切割技术的进步和对联合内界膜剥除的研究,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治疗技术进一步成熟。本文从IMH的发病机制、术前预后评估及手术治疗相关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