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支架边缘夹层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评价

    作者:何强;夏大胜;赵向东;陈欣;郭素箴;卢成志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对支架术后支架边缘夹层的发生率及其预后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2009年11月至2012年11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接受OCT检查的患者,利用OCT对支架边缘的图像进行分析与测量,计算OCT观察到的支架边缘夹层的发生率,记录支架边缘夹层的撕裂深度、开口宽度、撕裂片大长度等数据并进行分析,观察斑块的性质并随访12个月观察预后.结果 入选92例患者,扫描106枚支架,纳入分析的支架边缘区域184个,终发现18例患者的20个支架部位和24个支架边缘出现夹层,应用OCT观察PCI术后夹层发生率为19.6%,明显高于造影发现.这些患者的特征是年龄更大(P<0.001)、高血压(P=0.007)及吸烟(P=0.049)的更多,多发生于钙化斑块(P=0.002)、纤维斑块较少见(P=0.008).随访12个月,仅被OCT发现的夹层患者与无夹层患者相比,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OCT观察发现PCI术后夹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造影,其中仅被OCT发现的夹层预后良好.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与血管内超声对比检测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

    作者:韩志刚;孟令波;侯静波;于波

    目的 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2008年2-9月间的27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OCT及IVUS检查,共检查了30处病变,其中8处为药物支架植入后病变,其余22处为未经介入治疗干预的病变,对其中19处病变进行了支架植入术.结果 对22例未经介入治疗干预的病变行OCT及IVUS检查,结果显示OCT检出富含脂质斑块伴薄纤维帽12例,IVUS检出2例;其中斑块破裂形成内膜轻微撕裂4例,IVUS未检出;斑块破裂伴夹层形成5例,IVUS检出1例;OCT检出血栓形成5例,其中红色血栓3例,白色血栓2例,IVUS检出1例,不能判断是红色血栓还是白色血栓.结论 OCT在检测不稳定斑块方面优于IVUS,在检测斑块破裂致轻微内膜撕裂或夹层形成,以及继发血栓形成方面呈现优于IVUS趋势.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策略的影响

    作者:许敏;郭金成;徐荣;王国忠;柳子静;牛丹;高国旺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指导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策略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接受急诊PCI并行OCT检查的STEMI患者100例,利用OCT检查明确STEMI发病机制,评价PCI即刻效果,随访12个月观察预后.结果 17例(17.0%)患者因OCT图像欠清晰未能明确心肌梗死发病机制,其中15例置入支架;其余83例患者中斑块破裂54例(65.1%,54/83)、斑块侵蚀22例(26.5%,22/83)、钙化结节2例(2.4%,2/83)、支架贴壁不良致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2.4%,2/83)、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1.2%,1/83)、冠状动脉痉挛2例(2.4%,2/83),其中68例置入支架.83例置入支架、造影成功的患者中,OCT发现支架术后造影不易识别的支架贴壁不良、组织脱垂、支架膨胀不全患者18例(21.7%,18/83);支架边缘夹层16例(19.3%,16/83),其中血流受限需要干预的支架近端夹层2例(2.4%,2/83).17例未置入支架患者中冠状动脉痉挛2例、血栓负荷重1例,其余14例(斑块破裂7例、斑块侵蚀4例、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及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因OCT检查残余狭窄<70%、TIMI血流Ⅲ级未置入支架.随访(11.0±4.0)个月,除1例院内死于心源性休克和1例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外,所有出院患者均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论 OCT可以检测出约1/4 STEMI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多种不良特征并进行治疗.

  • 冠状动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观察的重度钙化病变形态特点对支架膨胀不良的影响

    作者:汤喆;白静;薛令合;杨学东;王蔚然;聂绍平;王禹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观察的重度钙化病变预处理后斑块形态学特点,对支架膨胀不良的影响.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旋磨术联合切割球囊成形术的重度钙化病变患者9例.对9个相关缺血病变均于旋磨联合切割预处理和支架置入后行OCT检查,记录小管腔面积、钙化弧度、钙化长度、钙化厚度、钙化组织表面组织厚度、钙化环断裂、钙化小结、支架置入后支架面积、支架膨胀率、贴壁情况以及组织脱垂情况.2 mm为一病变节段,共收集148个病变节段,其中105个钙化节段.分析影响支架膨胀不良,贴壁不良的因素以及钙化环断裂的相关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管腔面积是支架膨胀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OR 1.870,95%CI 1.021~3.425),而钙化环断裂是支架膨胀不良的保护因素(OR 0.160,95%CI 0.050~0.516).钙化弧度是影响支架贴壁不良的主要预测因素(OR 1.006,95%CI 1.001~1.011).钙化表面组织厚度(OR 0.000,95%CI 0.000~0.001)以及钙化弧度(OR 1.008,95%CI 1.002~1.015)是钙化环断裂的主要预测因素.在105例钙化节段中,按钙化表面组织厚度分组,厚度≤0.1 mm钙化节段组47个和厚度>0.1 mm钙化节段组58个.厚度≤0.1 mm钙化节段组中,钙化断裂的比例(76.6%)明显高于厚度>0.1 mm钙化节段组(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重度钙化病变预处理后,钙化环断裂以及管腔面积的增加,可能有助于支架良好膨胀.有较大钙化弧度、表面组织薄的钙化环,经过旋磨联合切割预处理,易于出现钙化环的断裂.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观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新生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李世刚;郑博;陈明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探究药物洗脱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发生的新生动脉粥样硬化(neoatherosclerosis,NA)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以及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复查OCT的40例患者.根据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水平是否达标分为达标组(19例, LDL-C<1.8 mmol/L)和非达标组(21例,LDL-C≥1.8 mmol/L).比较两组患者病史、生化指标及服药情况,通过OCT进行NA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 非达标组LDL-C水平[(2.42±0.79)mmol/L比(1.30±0.35)mmol/L,P<0.001]及胆固醇水平[(4.38±1.01)mmol/L比(3.07±0.87)mmol/L, P<0.001]均高于达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非达标组他汀类药物口服剂量[(15.26 ±2.30)mg/d比(22.38±2.10)mg/d,P=0.032]低于达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OCT 图像特征定量分析比较,非达标组管腔面积 [(6.14±0.16)mm2比(5.68±0.14)mm2,P=0.038] 及新生内膜再狭窄率[(25.12±1.10)%比(19.70±1.10)%,P=0.001]高于达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定量分析比较,非达标组参照血管直径[(2.62±0.18)mm比(3.08±0.15)mm,P=0.049]及小管腔内径(MLD) [(1.88±0.15)mm比(2.55±0.15)mm,P=0.002]低于达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非达标组血管直径狭窄率(diameter stenosis,DS)[(27.22±3.95)%比(17.42±2.52)%,P=0.040]高于达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OCT 图像定性分析比较,非达标组NA(78.9%比38.1%,P=0.009),异质性新生内膜(78.9%比38.1%,P=0.009),脂质斑块(73.7%比 38.1%,P=0.024),钙化斑块(26.3%比4.8%,P=0.049)发生率高于达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水平(P=0.009),他汀类药物剂量(P=0.040)、男性( P=0.042)及血清肌酸酐水平(P=0.012)为NA影响因素,且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及他汀药物剂量,为其独立影响因素.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支架内新生动脉硬化呈正相关性,口服他汀类药物剂量与之呈负相关性(均P<0.05).结论 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和NA密切相关,LDL-C达标可以显著减少NA发生风险,相对强化的他汀类药物治疗策略可以预防NA发生.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韩志刚;高光华;王蕊;于波

    目的 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诊断与治疗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 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对来自15例患者的共16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狭窄程度(小管腔直径/参照管腔直径)介于40%和70%之间的病变(即临界病变)行冠状动脉内OCT检查,评价病变狭窄程度、脂质核心大小、纤维帽的厚度、是否存在斑块破裂、是否伴有血栓形成以及斑块钙化程度.根据检查结果对伴随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变的易损斑块进行介入治疗.支架置入术后重复OCT检查,判断支架是否充分覆盖病变、与血管壁贴合情况,是否有斑块组织通过支架网眼突入管腔,以及局部是否存在微小夹层.结果 人选的16处病变中的14处成功行OCT检查并获取满意图像.检查结果显示14处病变中有10处病变狭窄程度超过50%,并且脂质核心较大、纤维帽厚度小于65 μm,判定以上10处病变为易损斑块,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其中2处伴有斑块破裂、局部形成夹层的病变行球囊预扩张后也行OCT检查,可见明显内膜撕裂、夹层形成.10处病变支架置入术后复查OCT显示支架均充分覆盖病变,其中2处支架与血管壁贴合不良,3处发生斑块组织明显突入管腔,有2处支架部分节段释放不充分.其余4处病变脂质核心较小,纤维帽厚度大于65μm,无斑块破裂表现,未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论 冠状动脉内OCT是一种判定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的有效手段,对诊断易损斑块、制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策略以及评价支架置入术后即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急性心肌梗死斑块破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特征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关系

    作者:刘臣;周鹏;孙中伟;谭宇;李健楠;盛兆雪;周金英;赵汉军;宋莉;颜红兵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斑块破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特征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阜外医院因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在血栓抽吸后行OCT证实斑块破裂的33例患者.搜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危险因素、既往病史、冠状动脉造影资料、OCT影像特征和围术期实验室检查结果 .结果33例患者中,纤维帽厚度>65μm患者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2.31±0.86)×109/L比(1.57±0.80)×109/L;(0.57±0.08)×109/L比(0.44±0.14)×109/L;(0.05±0.03)×109/L比(0.03±0.02)×109/L]明显高于纤维帽厚度≤65μm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胆固醇结晶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低于无胆固醇结晶患者[(0.04±0.06)×109/L比(0.10±0.09)×109/L,P=0.028];前者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显著高于后者[(8.35±6.13)比(4.97±2.01),P=0.020].具有白血栓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高于无白血栓组(P=0.038).钙化斑块患者单核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无钙化斑块患者(P<0.05).有巨噬细胞浸润患者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明显升高[(165.72±85.93)比(113.47±19.13),P<0.05)].OCT特征数量的增加,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水平逐渐升高,但仅单核细胞计数水平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水平可能与AMI患者斑块破裂的OCT特征有关,提示炎症水平与斑块破裂有关.

  • 心肌桥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诊断及临床意义

    作者:曹华明;蒋金法;邓兵;许嘉鸿;宋浩明;王一平;张维贞;徐文俊

    目的 研究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中的形态特征以及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过程中发现的12例MB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58.07±12.08岁)进行OCT检查,观察MB的位置、长度以及MB近段2 cm皿管有无内膜增厚和斑块,并准确测量.结果 共发现MB12处,均位于左前降支(LAD)中远段.OCT与CAG测得MB长度埘比为20.5±4.2 mm比15.6±3.5 mm(P<0.01),两者测得窄处面积狭窄百分率为48.7%±4.8%比55.3%±2.6%(P<0.05).所有MB段和远段冠状动脉内未发现明显粥样硬化斑块,MB近段2 cm内冠状动脉段均发现不同程度内膜增厚(0.64±0.23 mm).结论 OCT能清楚显示MB的活体结构及形态特征,操作安全.MB近段冠状动脉内膜均有不同程度增生.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下吸烟对年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斑块特征的影响

    作者:刘巍;高雅楠;侯方杰;吴思婧;郭永和;刘晓丽;葛海龙;赵迎新;周玉杰

    目的 通过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探究吸烟的年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特征.方法 纳入北京安贞医院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因ACS入院行OCT且年龄≤45岁的60例患者,根据是否吸烟将患者分为吸烟组(33例)和非吸烟组(27例),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及OCT对患者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斑块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斑块特征及斑块易损性.结果 吸烟组罪犯病变斑块处纤维增生(48.5%比77.8%,P=0.032)及微通道(18.2%比44.4%,P=0.046)的发生率低于非吸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斑块破裂发生率高于非吸烟组(24.2%比3.7%,P=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元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吸烟是发生斑块破裂的独立预测因素(OR 8.320,95%CI 0.969~71.435,P=0.027),高血压病(OR 0.301,95%CI 0.097~0.934,P=0.034)和吸烟(OR 0.269,95%CI 0.086~0.837,P=0.020)则是纤维增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吸烟患者斑块处纤维增生较少,斑块易损性较高,更易发生斑块破裂.因此吸烟是导致年轻ACS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指导发现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血栓来源1例

    作者:金琴花;陈韵岱

    1 临床资料患者 女,79 岁,因"反复心悸、胸闷 10 余年,胸痛 2h"就诊.10 年前劳累后出现心悸、胸闷、气短,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冠心病,服用阿司匹林、美托洛尔,症状间断发作.

  • 药物支架术后再狭窄合并管腔正性重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随访一例

    作者:胡昊;马礼坤;余华;冯克福;陈鸿武;周俊岭

    患者男性,80岁,因活动后胸痛3年余,再发加重2月于2011年3月10日入院.2007年9月15日因反复发作活动后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左前降支近中段、回旋支远段和右冠状动脉中段重度弥漫性狭窄.同时分别于左前降支串联置入2枚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左回旋支置入1枚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右冠状动脉置入1枚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医源性冠状动脉夹层中的应用2例

    作者:李龙波;武军铎;史永锋;郭子源;王金鹏

    自1977年首例冠状动脉成形术诞生以来,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目前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重要方法.然而,随着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发展,介入相关医源性冠状动脉夹层的病例越来越多.据相关报道,冠状动脉成形术相关夹层的发生率约为1.7%[1].冠状动脉夹层也是介入术中严重并发症,一旦评估及处理不当,将会诱发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的发生[2].多体位造影是发现冠状动脉夹层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冠状动脉造影分辨率低,冠状动脉夹层易被漏诊.应用高分辨率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可大大提高介入相关夹层的检出率,避免漏诊,并对夹层进行全面评估和指导治疗,降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的发生率.本文对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病医院2例医源性冠状动脉夹层进行报道.

  • 生物可吸收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永翔;张瑶俊;窦克非;蔡金赞;庞思;朱灏;陈绍良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作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 PCI )中的常见病变,占PCI总量的15%~20%[1]。但由于其存在边支易闭塞、手术技术难度大、再狭窄风险高等问题,使之成为PCI具挑战的病变之一。药物洗脱支架( drug eluting stents , DES )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主要选择,但DES也并非完美,仍然存在一系列不足。例如,永久性置入物的存在妨碍冠状动脉血管扩张,影响内皮功能恢复,甚至还可能增加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的发生风险[2]。另外,永久覆盖于边支开口的支架丝是造成术后边支再狭窄甚至闭塞的主要危险因素。

  • 血管内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对比

    作者:钟玥;饶莉

    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作为成熟的冠状动脉血管内成像技术,已成为冠状动脉造影的重要补充手段。IVUS的优势在于透射深度大,在管腔结构之外可获取血管壁结构;而OCT则空间分辨率高,与组织学结果高度相关。随着无需球囊阻断血流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FD-OCT)的不断推广,OCT临床实用性增强。本文就新研究进展中IVUS与FD-OCT的成像方式、对病变血管的评估效用及对介入治疗的指引作用进行对比,以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影像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于波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是应用1300 nm波长的近红外线来对血管进行横断成像的血管内成像技术.一、OCT的研发历史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的Fujimoto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科学>杂志上首次报道了关于OCT的开创性工作[1].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山形大学的丹野等也独自开发了OCT技术.

  • 生物可吸收支架内血栓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发现及原因分析

    作者:吕续成;沈雳;洪斌;葛均波

    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scaffold,BRS)被认为是继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裸金属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之后,经皮冠状动脉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L)的第四次革命.初,PTCA因为早期血管弹性回缩、晚期血管负性重塑等原因,再狭窄率可达30%~50%.为解决这一问题,出现了BMS,克服了血管弹性回缩,再狭窄率得到大幅降低,但仍存在血管内膜增生、血栓机化等加重再狭窄的危险因素.DES通过释放抗增殖药物而使再狭窄率降低至5%左右,是目前PCI术的主流.随着大量的应用于临床,随访研究中发现DES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率较高,因此BRS应运而生.目前BRS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支架研究的热点,国外里程碑式的研究主要有ABSORB研究,目前国内主要有Xinsorb支架,NeoVas支架和Firesorb支架研究.

  •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内膜异质性检测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平;王旖旎;高学琴;赵振娟

    目前,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由于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等优点,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但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仍是影响患者预后不可忽视的因素[1-2].随着冠状动脉内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有研究发现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内膜异质性的发生可能是引起支架内再狭窄的不利因素[3-4],目前内膜异质性现象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 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多模、多功能成像在评估易损斑块中的作用

    作者:涂应锋;唐昊;于波

    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5.01%,城市为42.61%[1].由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今后10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及死亡人数仍将快速增长.根据《2016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尽管临床上采取积极的药物及冠状动脉介入等干预治疗策略,我国城乡居民冠心病死亡率总体仍呈上升态势.现在普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易损斑块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致死原因[3].易损斑块是指所有具有破裂倾向、易于发生血栓或进展迅速的危险斑块.超过70%的急性心血管事件是由斑块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所致[4].因此,深入研究易损斑块分子机制,开发早期识别易损斑块的方法,指导临床进行有效防治AS,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成为当前临床心血管疾病防治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之一.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再狭窄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张铮;高磊;曹丰

    从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到裸金属支架(bare metal stenting,BMS),再到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经历了重大的发展,但支架内再狭窄(in stent restenosis,ISR)仍然是临床实践中具有挑战性的关键问题.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新型的成像工具,具有极高的轴向分辨率(10~20 μm),能够提供接近病理水平的血管解剖图像.因此,OCT可以用于评估血管新生内膜形态及ISR病变组织特性,阐明其病理生理机制.基于OCT的研究,目前用来评估新生内膜形态的指标包括:组织结构、背向散射光质量、微血管和管腔内物质等[1].由于近红外光谱的物理性质,OCT在导管附近区域具有非常高的分辨率,但在轴向穿透深度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OCT非常适合ISR的形态学研究,不仅能够为新生内膜提供量化手段,还可以区分不同ISR的组织学特征,为临床制定针对性的治疗策略,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依据.本文将对OCT在DES置入后ISR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医源性冠状动脉夹层研究的现状

    作者:李龙波;刘斌

    医源性冠状动脉夹层是指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动脉内膜撕裂,是一种继发于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严重并发症.Biondi-Zoccai等[1]报道,冠状动脉造影支架边缘夹层的发现率约1.7%.随着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医源性冠状动脉夹层的患者也屡见不鲜.医源性冠状动脉夹层预后差别较大,轻者可无任何临床症状,经过一段时间可自行愈合,而重者由于内膜撕裂及血栓形成,可继发冠状动脉闭塞,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一旦漏诊或评估失误,医源性冠状动脉夹层会造成严重后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医源性冠状动脉夹层的漏诊率[2].

247 条记录 2/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