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健康体检中应用的初步探讨

    作者:高燕;邹世清;程向群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非损伤性、非接触性眼科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可对视网膜细微结构进行横截面扫描,能清晰显示视网膜不同层次的结构并能对视网膜的细微结构进行客观、定量的测量和分析.对视网膜疾病,尤其是黄斑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的监测以及定量评估、治疗方案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6].

  • 老年人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特征

    作者:龙力;卢颖毅;李永;狄雅芬;张尧贞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是一种新的非接触性、非侵入性、对视网膜细微结构进行横截面扫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他能清晰显示视网膜不同层次的结构,对黄斑疾病的诊断及定量测量评估等方面具有临床应用价值[1-3].

  • 外伤性黄斑裂孔

    作者:LI Xu-wei;卢宁

    外伤性黄斑裂孔主要是由眼球钝挫伤所致的黄斑中心凹区的视网膜裂孔,在组织学上是从内界膜到感光细胞层的部分或全部组织缺损.外伤性黄斑裂孔的病因明确,但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一直存在争议.国内相关的研究较少,本文对本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自然病程和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 低视力优选视网膜区的定位假说

    作者:陈晓晓;李梦玮;孙兴怀

    黄斑疾病造成中心视力损害后,患者常使用旁中心注视来克服视觉功能的障碍,而在此过程中起替代作用的周边视网膜区的选择和形成便成为一个关键环节.目前已经有大量研究证明,患者利用稳定有效的优选视网膜区(preferred retinal locus,PRL)可以显著提高其在阅读以及视觉寻找等多个方面的视觉表现,从而明确了进行周围非黄斑区视网膜感知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很多关于优选视网膜区的重要理论尤其是定位的相关理论有待进一步建立和统一.本文就优选视网膜区的定位假说的功能-动力学说、执行-动力学说、视网膜投射-动力学说等进行文献综述.

  • 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对黄斑疾病的检查分析

    作者:周丹;魏文斌;田蓓

    目的观察分析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RT-Ⅱ)对黄斑疾病的检查应用.设计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研究对象110例黄斑疾病患者201眼.方法用HRT-Ⅱ的黄斑水肿程序(MEM)检查分析正常眼52只、黄斑水肿眼74只、黄斑裂孔眼23只、黄斑前膜眼31只、老年黄斑变性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眼21只.主要指标水肿指数E和信号宽度W及反射图的形态特征.结果正常眼黄斑部分区域水肿指数E和信号宽度W与年龄呈部分相关(r=0.207~0.359).黄斑疾病各组E值和W值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均=0.000),其中,黄斑水肿组差异大.HRT-Ⅱ的反射图可显示黄斑囊样水肿的囊腔、黄斑裂孔的形态和大小、黄斑前膜的范围及和血管的关系以及老年黄斑变性中的玻璃膜疣和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结论HRT-Ⅱ不仅可通过反射图显示不同黄斑疾病形态改变,其定量指标E值和W值在黄斑区发生病理改变时不同于正常眼.尤其是中央部E值,代表了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光强反射的共同变化,在黄斑水肿时改变明显.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对黄斑部视网膜手术疗效的评价

    作者:赵丽丽;魏文斌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黄斑部视网膜手术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应用OCT检查35例35只眼行黄斑部视网膜手术的患者,其中特发性黄斑裂孔23例23只眼,黄斑前膜12例12只眼.于术前和术后2~4周,分别对黄斑裂孔和黄斑前膜形态进行观察,测量裂孔直径、晕轮直径、孔缘厚度.结果:OCT显示黄斑裂孔术后裂孔直径、晕轮直径和孔缘厚度均明显缩小.黄斑前膜术后视网膜厚度在术后2周与术前对比,无显著性差异;术后4周与术前有显著性差异.结论:OCT可定量客观地提供黄斑病变形态学特征,在黄斑部视网膜手术疗效的评价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重视多焦视网膜电图在黄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阴正勤

    多焦视网膜电图因其能够客观、无创、定量地评估视网膜后极部尤其黄斑区的功能,在临床应用中日益广泛.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在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测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但操作的技术规范性、对黄斑疾病的形态及功能全面诊断、随访及研究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充分体现视觉电生理技术尤其是多焦技术在黄斑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多焦电生理设备的研发、使用、结果判读都必须严格遵循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的标准.一些黄斑疾病尤其是早期病变,在形态上并未出现变化但其功能已经异常,需要借助多焦电生理技术的诊断.一些黄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态和功能上会出现不对应的变化,比时使用多焦技术可进行全面的评估.而通过开发新的分析方法和检测方法等则能够拓展多焦技术的使用范围,使其可以帮助进一步研究视网膜、视神经、视皮层疾病,在动物模型上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眼科疾病的机制和治疗方法.

  • 经结膜无缝线23G 玻璃体切割手术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陈玄之;苗晓晴;黄文婕

    目的:观察经结膜无缝线23 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临床疗效、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收集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眼科15例(15只眼)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特发性黄斑裂孔者8例(8只眼),特发性黄斑前膜者3例(3只眼),视网膜静脉阻塞致玻璃体积血者4例(4只眼),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结膜无缝线23 G玻璃体切割手术进行治疗。具体术式,根据患者的病情行玻璃体切割+前膜剥膜+气液交换+全氟丙烷( C3 F8)气体眼内填充术。手术后对患者进行1~6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个月。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效果、眼压变化情况及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结果手术中患者无特别不适,全部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较20 G系统明显缩短。23 G系统无需打开结膜而作巩膜切口,缝线固定灌注头可在术毕直接缝合巩膜及结膜切口。手术时间缩短为35~65 min,平均约45 min。23 G系统手术切除效率类似于20 G手术,所有手术操作步骤均能按术者意愿顺利完成,无套管滑脱、弯曲情况发生,操作过程无损伤晶状体和视网膜的异常情况发生。15例(15只眼)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中,有12例(12只眼)患者结膜下有来自于巩膜浅层的轻微出血,用棉签轻轻按压后自然止血;3例(3只眼)患者结膜下有气泡,将结膜复位并轻轻按压后气泡渗漏停止,无需缝合,且已渗漏的气体在5d后全部吸收。所有患者在随访期内未发生持续性切口渗漏、长期低眼压、感染性眼内炎、医源性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及前段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术后第1天患者的平均眼压为(11.3±6.3)mmHg(1 mmHg=0.133 kPa);眼压低于8 mmHg者4例(4只眼),其中1例(1只眼)患者眼压为5.3 mmHg,临床观察3 d后自行恢复正常;眼压高于25 mmHg者3例(3只眼),主要与眼内填充C3F8有关,给予局部降眼压治疗后恢复正常,其余患者眼压正常。术后1周患者的平均眼压为(14.0±3.5)mmHg,接近术前水平,无眼压低于10 mmHg的患者,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眼压均正常。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及眼内异物感不明显。术后第1天患者切口处结膜充血反应轻微,无球结膜水肿者;术后1周基本恢复术前外观;术后2周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显示患者切口愈合基本接近正常的巩膜形态;术后1个月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眼部B超检查,显示患者眼部疾病均痊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巩膜切口关闭良好,仅见局部轻微色素沉着或极细微的瘢痕。结论经结膜无缝线23 G玻璃体切割手术可用于治疗黄斑疾病和玻璃体积血,手术效果好、时间短,术后恢复时间短,且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萱;魏文斌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进行性退化的黄斑疾病,它是导致欧美国家老年人视力丧失的首要原因,在我国该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该病大多始于50岁左右,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依据临床和病理特征,AMD可分为干性和湿性AMD。干性AMD(非渗出性、非新生血管性、萎缩性AMD)的特征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与Bruch膜之间形成玻璃膜疣,并伴视网膜地图状萎缩(GA)和异体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改变。湿性AMD(渗出性、新生血管性AMD)的特征表现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这可能会导致RPE与视网膜脱离以及视网膜渗出、出血、炎症和瘢痕组织形成,终导致中心视力丧失。

  • 老年性黄斑疾病的自我检测

    作者:张淑萍

    由于年龄相关性黄斑疾病是不可逆的,所以早期诊断和治疗是能够保存您的视功能、改善预后的关键.定期眼部检查可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以保存视觉和减缓进一步视觉丧失.

  • 该如何发现黄斑病变

    作者:秦向阳

    “大夫,近我总看不清东西,甚至觉得门框就跟歪了一样,怎么回事啊?”在门诊经常有老年朋友问我这样的问题.对于眼科医生来说,听到这样的提问,职业敏感的第一印象便是怀疑就医者可能患上了眼底黄斑疾病.

  • 浅谈黄斑病变

    作者:秦向阳

    “大夫,近我总看不清东西,甚至觉得门框就跟歪了一样,怎么回事啊?”在门诊经常有老年朋友问我这样的问题.对于眼科医生来说,听到这样的提问,职业敏感的第一印象便是怀疑就医者可能患上了眼底黄斑疾病.

  • 辨证论治黄斑疾病88例

    作者:张湘晖

    将黄斑疾病分为肝肾阴虚、肝郁气滞、湿浊上泛、气血亏虚4个证型,配合复方丹参、血栓通、路路通、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总有效率达89.68%,治疗前后对数视力,差异有显著性(P<0.01).

  • 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

    作者:姜利斌;魏文斌;王光璐

    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acute macular neuroretinopathy,AMNR)是一种较为少见黄斑疾病.目前对该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病变特征为仅累及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导致急性一过性或永久性旁中心暗点,而被命名为AMNR.自1975年由Bos和Deutman[1]首先描述该病至今,国外已有40余例的报道,但尚未见有国内相关报道,同时国内眼科教材较少提及该病,这里对AMNR临床特征及其罹患因素做一介绍,以供国内眼科医师参考.

  • 黄斑疾病手术治疗的进展

    作者:吴雅臻;金燕

    黄斑部的病变是导致视力下降或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随着玻璃体手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视网膜和视网膜下手术成为可能,为黄斑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现对目前黄斑疾病手术治疗的新进展作一介绍.

    关键词: 黄斑疾病 手术治疗
  •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黄斑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葛红霞;许淑云;蒲晓莉;刘萱;王敏;马艳;付芳;董永孝

    目的:观察黄斑疾病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扫描的图像特征.方法:用频域OCT检测黄斑部病变眼638例.结果: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51例可见神经上皮脱离和(或)色素上皮脱离.黄斑裂孔46例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全层或部分缺失.干性AMD30例为RPE局灶性高反射信号,湿性AMD9例神经上皮或色素上皮下呈不规则的高反射层.黄斑水肿315例可见视网膜增厚及囊腔形成.视网膜前膜39例视网膜前呈高反射光带.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31例为RPE下或RPE上的团块状高反射信号.视网膜劈裂10例视网膜反射信号减低,外丛状层拉长呈"桥样"连接.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症7例可见玻璃体后界膜中高反射条带与黄斑区相连.结论:频域OCT能发现以往OCT不能发现的微小病变,对黄斑部疾病诊断具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 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和图形视网膜电图在黄斑疾病中应用

    作者:李钟睿;董丽;张风云

    目的:探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tal evoked potential,p.VEP)和图形视网膜电图(patternelectroretinogram,P-ERG)在黄斑疾病中的应用.方法:测量30例黄斑病变患者(36眼)的图形视网膜电图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结果:P-VEP的异常率为86%(31/36),P-ERG的异常率为75%(27/36).结论:在黄斑疾病中,P-VEP和P-ERG应联合应用.

  • 黄斑疾病的人工晶状体决策树

    作者:徐雯;郦舒伊

    随着超声乳化技术的不断改进及白内障医师对该技术的熟练掌握,手术并发症已不再是造成白内障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因素,取而代之的是术前合并的眼部病变.目前,同时患有白内障及黄斑疾病的患者不在少数,而对合并黄斑病变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手术的风险与收益仍存在争议.不同的人工晶状体(IOL)决策会直接导致手术效果的不同.如何通过手术为合并黄斑病变的白内障患者获取大的利益,其关键在于如何有针对性地根据患者病情把握白内障手术时机和方式以及选择适宜的IOL.通过绘制决策树进行临床决策分析,有助于眼科医师全面地看清临床问题,为合并黄斑病变的白内障患者选择佳治疗策略.

  • 太湖干部疗养院老年人687例视力及眼病调查

    作者:陆烨

    目的:调查江苏省太湖干部疗养院60岁及以上老年人视力状况和各种眼部疾病的患病率。方法:通过对老年人详细的视力检查和眼科检查,评估视力状况及各种眼病的患病率状况。结果:被检查687例老年人(1374只眼)中,日常生活视力(PVA)平均为0.54,好矫正视力(BCVA)平均为0.62。发病率高的4种眼病分别为白内障434眼(31.6%)、屈光不正368眼(26.8%)、眼底病296眼(21.5%)和外眼疾病255眼(18.6%)。结论:60岁以上城市老年人存在视力损伤者及各种眼病的比例较高,有必要加大眼病的防治力度。

  • 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的玻璃体手术治疗

    作者:王克岩;徐格致;姜春晖;王文吉

    目的 观察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yopia traction maculopathy,MTM)的玻璃体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到2004年12月间收治的12例MTM患者12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手术治疗,术中剥除玻璃体后皮质和黄斑前膜,未做视网膜内界膜剥除,以C3F8内填充.结果 术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及术中均证实此类患眼存在异常的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关系.术后随访4~21个月,视力提高8眼,视物变形改善9眼.OCT检查显示8眼黄斑部视网膜解剖复位.2眼术后出现黄斑裂孔,其中1眼发展为视网膜脱离.结论 MTM是一种发生在高度近视眼中,由视网膜前、视网膜和视网膜下因素所导致的玻璃体视网膜复合性病变.OCT是诊断MTM重要的方法.玻璃体手术可以阻止或改善该病的自然病程.

4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