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牙周病患者的正畸治疗一例

    作者:薛京伟;卫琳;吕美娃

    患者女,24岁,因牙齿排列不齐要求正畸改善面形。患者刷牙时牙龈出血多年,近三年牙齿逐渐移位,出现牙间隙,未经治疗。患者全身健康状况良好,面色及精神无异常,否认鼻咽部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及感染性疾病。无药物过敏史、无遗传病史、无家族牙周病史无吸烟嗜好,无口腔不良习惯。临床检查见方圆形面型,上唇短缩,开唇露齿,面下1/3短缩,颏唇沟明显。口内见上下前牙有0.5~2.5 mm散在间隙,前牙Ⅲ度深覆、Ⅲ度深覆盖。双侧磨牙为远中关系,上前牙唇向倾斜。上前牙呈扇形分离,上腭平坦,上牙中线左偏1 mm,下牙中线右偏1 mm。口腔卫生状况欠佳,牙石及软垢大量。牙龈红肿松软、探诊出血,可探及附着丧失,有牙周袋形成。前牙扇形移位,上下切牙Ⅰ度松动。辅助检查头颅定位片显示:牙前突移位成Ⅰ类骨面形,∠SNA=89.2°,∠SNB =85.5°,∠ANB=3.6°,上齿槽座欠丰满,垂直骨面形∠FMA=22.2°。全颌曲面断层片显示:全口牙牙槽嵴广泛水平吸收,牙槽嵴顶密度减低。前牙牙槽嵴吸吸收约为根长的1/3。诊断:双唇前突,远中错,安氏Ⅱ类Ⅰ分类错。征得患者同意后为患者拍摄正面像、侧位像、口内像并取上下颌记存模型。在记存模型上进行牙弓测量和牙排列试验,经分析错的主要病因为牙周炎引起的牙齿移位和牙列间隙。矫正后患者的深覆、覆盖和面形能够得到明显改善,但骨面形改善不大。治疗计划为首先进行牙周基础治疗控制炎症然后开始排齐整平牙列,关闭散在间隙,调整咬关系,后精细调整。治疗方法:治疗第一阶段是牙周基础治疗。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指导,进行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复查时检查口腔卫生状态良好,软垢少量,牙龈无红肿,探诊无出血,PD≤4 mm。第二阶段在牙周炎症得到控制后,开始全口直丝弓矫正器矫正。采用日本托美(TOMY)托槽0.018系列直丝弓固定矫正器。上颌用RTF 0.014×0.016 NITI方丝,12、22远中放固定拉钩,与17、27颊侧拉钩螺旋拉簧施微力结扎,内收前牙;下颌用0.014摇椅弓升高下后牙,压低下前牙,矫正前牙深覆,配合使用上唇挡内收前牙。同时间断进行13、12、11、21、22、23与33、32、31、41、42、43垂直牵引以减轻前牙覆盖。历时两年,治疗结束后,取完成记存模型和戴保持器保持。治疗后检查:开唇露齿得到改善,前牙覆、覆盖关系正常,颏唇沟变浅,牙弓排列整齐,关系得到改善,骨面形改变不大。患者口腔卫生状况较好,软垢少量,牙周组织健康,牙龈无明显红肿,探诊无出血,牙齿无松动,牙周炎症得到明显控制。治疗后X线片:∠SNA=85.6°,∠SNB=83.2°,∠ANB=2.4°,上齿槽座轻度改善,垂直骨面形∠FMA=18.5°。见图1,2。

  • 曲面断层片在评价下颌骨生长发育时下颌骨线性指标的作用

    作者:仇玲玲;杨力;王邦康

    目的 研究在X线全颌曲面断层片和头颅后前位片上下颌骨线距测量项目的相关性,探讨曲面断层片定量分析评价下颌骨发育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同一技师同时期拍摄的52例患者的全颌曲面断层片和头颅后前位X片,分别测量左右侧下颌骨升支高度、下颌体长度、下颌综合长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下颌骨升支高度和下颌综合长度在X线全颌曲面断层片和头颅后前位片上测量值间有明显相关性,而下颌体长度两测量值间尚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 在严格控制拍摄条件下,曲面断层片可以进行下颌骨线性指标的测量来评价下颌骨生长发育.

  • 内收及压低上前牙致牙根吸收的临床观察

    作者:魏艳华;张端强

    目的:研究在正畸治疗中内收及压低上颌前牙时牙根吸收的情况。方法40例上颌前突的AngleⅠ类或Angle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其中20例采用单纯直丝弓治疗(直丝弓组),另外20例在内收前牙阶段配合应用高位J钩压低上前牙(直丝弓配合高位J钩组)。矫治前后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分别测量两组治疗前后的上前牙牙根吸收等级。结果两组病例矫治后均有牙根吸收,两组治疗后牙根吸收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每组治疗前后的牙根吸收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正畸治疗内收上前牙中配合高位J钩较易引起前牙的牙根吸收。

  • 慢性终末期肾衰竭患者下颌骨骨密度的研究

    作者:刘建山;李孝英;王英;王珊;彭诚

    目的 研究用曲面断层下颌指数(PMI)评价慢性终末期肾衰竭患者下颌骨及全身骨密度(BMD)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行腹膜透析的患者30例为研究组,健康成人31例为对照组,拍摄2组的全颌曲面断层片,测量颏孔上缘PMI(sPMI)和颏孔下缘PMI(iPMI),双能X线仪测量腰椎BMD,比较2组的上述指标,分析sPMI、iPMI与腰椎BMD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的sPMI(0.262 2 ± 0.026 7 vs 0.284 2 ± 0.025 4,t=3.301)、iPMI(0.314 1 ± 0.028 3 vs 0.334 1±0.027 5,t=2.808)、腰椎BMD(0.832 3±0.101 0 vs 0.906 9±0.113 6,t=2.709)均较对照组低(P<0.01);sPMI、iPMI与腰椎BMD呈正相关(r分别为0.439、0.389,P<0.05).对照组中女性的腰椎BMD低于男性(0.849 7±0.114 7 vs 0.968 0±0.076 3,t=3.357),研究组中女性的腰椎BMD低于男性(0.775 4±0.068 4 vs 0.882 1±0.099 9,t=3.3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中不同性别间sPMI、iPM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终末期肾衰竭患者下颌骨BMD较正常人低,PMI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测量下颌骨BMD的方法,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慢性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全身BMD的变化情况.

  • 儿童下颌骨牙旁囊肿1例

    作者:张维儒;杨会荣;张春芝

    患者,男,9岁.因右颊部无痛性肿胀1个月就诊.专科检查:右颊部隆起,隆起处皮肤色泽正常,无压痛.口内龈颊沟变浅.右下颌后牙牙槽骨向外侧隆起.右下颌第2乳磨牙牙合面大面积树脂充填修复,Ⅱ°松动,无叩痛,颊侧牙槽粘膜正常,触有波动感.7号针头穿刺,未抽出液体.遂拨除右下颌第2乳磨牙,闻及有臭味,牙根均吸收.牙槽窝平坦.全颌曲面断层片见右下颌第2双尖牙低位远中略倾斜.以右下颌第2双尖牙为中心,有约3.0cm×2.0cm近似椭圆形界线清楚透影区.局麻下于口内取病检.术后给予青霉素消炎,七日拆线创口1级愈合(口内无异味).病检镜下见:大量中性粒细胞伴坏死组织及小脓肿形成,为炎性组织.

  • 全景颌曲面断层摄影常见错误原因分析及改正方法

    作者:李宪发

    笔者根据多年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的经验,对全颌曲面断层片常见错误按原因归类分析,并提出改正方法,现介绍如下。
      1投照中定位的因素
      ①患者的定位离图像层太近。 X线表现为两牙弓的前牙都显得狭窄而模糊,脊椎重叠于子支区域。前臼牙严重重叠,此问题通常发生于患者无前牙时。为了保持前牙与脊椎的微小距离,患者的脊椎应该定位于咬块槽的稍后位置,可通过使用一卷棉花或纱布来将脊椎垫高至正常位置。②患者的定位太靠后而且患者被轻微扭曲。 X线表现为2个牙弓的前牙都显得模糊而宽大,下颌骨及脊椎虚反射过多。因此拍摄时要将患者的下巴放在下巴支托架上,并使患者的门牙咬住咬块的槽里,方可避免上述错误。

  • 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常用摄片技术探讨

    作者:曹琳琳

    本文探讨了我院常用的上颌前部埋伏阻生多生牙的摄片检查技术.主要运用根尖定位片、全颌曲面断层片、上颌横断咬片、头颅定位侧位片及CT等.阐述根尖定位片判断埋伏阻生多生牙在牙列唇腭侧的原理及方法,根据球管的移动造成标记牙的移动度来判断.全颌曲面断层片初步直观发现埋伏多生牙,通过牙齿的失真情况初步判断被检埋伏多生牙位于牙列的唇腭向.上颌横断咬利用垂直面相对移动来判断埋伏多生牙的唇腭向.本文指出CT是精确的埋伏多生牙的定位检查方法.

  • Activator和Frankel-Ⅱ治疗骨型Ⅱ类生长发育期儿童后切牙牙根吸收的比较

    作者:许桢睿;邵培;赵立星;周静;赵志河

    背景:Activator和FR-Ⅱ是临床常用的治疗骨型Ⅱ类生长发育期儿童的功能矫治器,功效显著;而对其引起的牙根吸收等副作用关注甚少.目的:比较两种功能矫治器-Activator和FR-Ⅱ-治疗后发生切牙牙根吸收的情况,以及上下切牙牙根吸收的发生率.对象:选择采用Activator和FR-Ⅱ治疗的安氏Ⅱ类一分类错(耠)患者各27名(未加用固定矫治的患者编为亚组),及另外未经治疗的安氏Ⅱ类一分类错耠患者27名(对照组).方法:拍摄治疗前后的全颌曲面断层片和根尖周片进行比较.对上下切牙进行牙根吸收等级测量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仝颌曲面断层片和根尖周片分析检测结果一致性的比较.②各组间性别比例、治疗组间初始年龄和治疗时间及各组间评价年龄的比较.③各组间牙根吸收等级的比较.④各组牙根吸收发生率及各切牙及上下牙弓牙根吸收发生率.结果:K-W检验表明各治疗组及Activator亚组与对照组牙根吸收等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治疗组各切牙牙根吸收发生率不同,FR-Ⅱ治疗组切牙牙根吸收发生率高的是上中切牙,接下来依次为上侧切牙,下中切牙和下侧切牙;Activator治疗组切牙牙根吸收发生率高的是下中切牙,接下来依次为下侧切牙,上中切牙和上侧切牙.结论:使用Activator和FR-Ⅱ两种功能矫治器均能引起轻微的切牙牙根吸收,FR-Ⅱ吸收程度更轻微;如果功能矫治后加用固定矫治则发生明显的牙根吸收.

  • 单侧正锁(牙合)患者的髁突形态特点及对称性研究

    作者:张媛媛;范存晖;许涛;陈杰

    目的 探讨单侧正锁矜患者的髁突形态特点及对称性差异,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07-2009年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收治的28例单侧正锁(牙合)患者为试验组,其中男13例,女15例,年龄14~39岁,平均(19.64±5.45)岁.选择同期收治的28例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14~38岁,平均(18.93±5.13)岁.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拍摄数字全颌曲面断层片,并将其输入计算机后利用Adoe Photoshop软件测量,比较髁突形态特点.结果 (1)试验组与对照组髁突形态的不对称在性别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髁突上部高度(UH)的不对称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升支高度(RH)以及上部高度与升支高度之和(URH)的不对称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和对照组每侧髁突上部高度与升支高度的比值(U/R)及髁突高度与髁突颈部宽度的比值(H/W)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正锁牙舍患者髁突上部高度存在不对称,提示我们单侧正锁(牙合)应尽早矫治.

  • 高位J钩引起牙根吸收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蔚;陈荣敬

    目的:评价标准方丝弓配合高位J钩对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60例经过标准方丝弓技术治疗的安氏Ⅰ类或Ⅱ类Ⅰ分类伴上颌前突年轻女性患者,其中30例在内收前牙阶段应用高位J钩配合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分别测量2组治疗前后上颌4个切牙的牙根吸收等级,并经计算机进行χ2检验.结果:2组正畸治疗后均有明显的牙根吸收,治疗前后牙根吸收等级比较,2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2组间牙根吸收等级比较,差异也呈显著性(P<0.01),标准方丝弓配合高位J钩组还出现了极重度吸收.结论:标准方丝弓配合高位J钩在正畸治疗中较单纯使用标准方丝弓技术更易产生严重的牙根吸收.

  • 全颌曲面断层片在正畸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蒋永清;赵春洋;汪小文

    错(牙合)畸形是牙颌面结构的异常,导致错(牙合)畸形的病因机制错综复杂,而对错(牙合)畸形病因机制的正确诊断,不仅影响错(牙合)畸形的诊断,更重要的是关系到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方案的制定和矫治的终结果[1].牙齿作为构成(牙合)的主体,因此它的影响是直接的而又巨大的.本文通过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前的全颌曲面断层片研究,旨在探讨牙齿的发育异常对错(牙合)畸形的影响及全颌曲面断层片在正畸诊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 345例青少年恒磨牙发育情况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秦燕军;许乐;黄红亮;蒋勇

    目的 分析常州市11 ~14岁青少年恒磨牙(主要是第二磨牙M2和第三磨牙M3)的影像学表现,横向研究恒磨牙的发育、萌出情况,以及M3、M2的发育关系.方法 从常州市口腔医院影像资料中抽取2013年1~10月期间拍摄的11~14岁青少年的全颌曲面断层片共345张,分别观察M3、M2的发育情况并进行发育分期,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在11~14岁青少年中,M2处于发育G期的比例为43.26%,下颌整体发育早于上颌(Z=-11.69,P<0.001),女性较男性发育早(Z=-3.06,P=0.002);21颗阻生,均为下颌近中倾斜,占下颌M2总数的3.04%.M3处于发育C期的比例为33.26%,女性比男性发育早(Z=-2.06,P=0.040),下颌M3发育早于上颌(Z=-3.42,P=0.001).经Spearman相关分析,M3与M2存在相关性(r=0.869,P<0.001).结论 青少年中M2与M3的发育密切相关,除去生长因素外、上下颌牙弓后段能否同时容纳、是否容易导致复发等,在正畸治疗时需要充分考虑两者的关系.

  •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男性患者的牙齿发育状况

    作者:申勇;范存晖;杨茜;夏青;薛青;肖文林

    目的 评估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男性患者的牙齿发育状况.方法 将40例6~14岁的UCLP男性患者作为唇腭裂组,另选取年龄、种族与唇腭裂组相匹配的40例非唇腭裂男性作为对照组,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参照Demirjian法,通过所拍摄的全颌曲面断层片评估牙齿成熟指数.结果 在唇腭裂组下颌牙齿中,裂隙侧牙齿成熟指数比非裂隙侧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唇腭裂组的下颌牙齿与非裂隙侧上颌牙齿的成熟指数低(P<0.05).结论 与非唇腭裂男性相比,UCLP男性患者牙齿发育迟缓.

  • 下颌骨不对称发育的全颌曲面断层片分析

    作者:张祖训;周福亭;韩成冰

    目的 利用口腔全颌曲面断层片测量分析发育正常的、发育性下颌偏斜畸形患者下颌骨硬组织的特征性变化.方法 选择成人颞颌关节病变患者78例,正常无颞颌关节病患者115例,比较颞颌关节病变患者、正常无颞颌关节病患者的左右两侧在垂直向上线距、角度的差异.结果 颞颌关节病的下颌骨双侧在垂直方向上的线距测量和角度测量均出现明显的不对称,髁状突前后径、下颌骨升支高度、髁状突至下颌平面高度、下颌角点成角、髁突顶点成角双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无颞颌关节病变的双侧对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颌骨不对称发育是引起颞颌关节病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应予以注意.

  • 正畸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对第三磨牙位置变化的影响

    作者:何玉宏;席兰兰;毕迎春;潘继军

    目的:通过比较正畸采用不同拔牙模式后第三磨牙位置的改变,探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后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方法:选择拔除下颌第一磨牙(15例)、第一前磨牙(20例)及非拔牙(20例)的3组青少年病例,3组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及保持2年后拍全颌曲面断层片,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各项评价指标变化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在正畸治疗前后,第三磨牙萌出间隙改变量,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三磨牙萌出角度改变量,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正畸保持2年后萌出间隙变化量虽均有增加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三磨牙萌出角度变化量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畸治疗中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可增大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第三磨牙更加直立,对第三磨牙的萌出有利.

  • 不同牙列全颌曲面断层片投照体位错误分析

    作者:冯婧;王晓筠;陈力;闫弘静;王博;宋子琦;李志民

    目的:探讨提高全颌曲面断层片拍摄质量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就诊患者所拍摄的曲面断层图像资料498例,根据其口内牙列类型分为无牙牙合组、混合牙列组、恒牙列组,评价全颌曲面断层摄影中常见的错误投照体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混合牙列组每张曲面断层图像其平均投照体位错误类型数目较无牙组与恒牙列组更多,无牙牙合组患者的图像中"颏部位置较高"、"舌体没有紧贴上腭"和"颈部向前倾斜"错误类型发生频率较高,混合牙列期的儿童在拍摄曲面断层片时易发生头部的位置靠后和移动.结论:对不同牙列类型的患者进行正确投照定位是防止曲面断层图像出现错误和提高图像质量的重要方法.

  • 应用全颌曲面断层片判断牙周炎骨密度和预测下颌角骨折风险的研究

    作者:何萍

    目的:应用一种新的全颌曲面断层分析方法来判断牙周炎组和正常组之间的相对骨密度(RBD)的差异,并预测下颌角骨折的风险.方法:回顾性研究60例牙周炎患者和60例正常组病例,应用全颌曲面断层片比较其相对骨密度(RBD).同时,调查所有患者的下颌角骨折病史并做记录.结果:牙周炎组和正常组之间的三个RDB指数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正常组有3例下颌角骨折患者,牙周炎组有8例下颌角骨折病例.两组下颌角骨折患者RBD指数均相对较低.结论:牙周炎组和正常组的RBD指数之间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RBD指数可以作为普通全颌曲面断层片的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可用做牙周炎的筛选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发生下颌角骨折的风险.

  • 全颌曲面断层片预测下颌第三磨牙拔除致下颌角骨折风险的研究

    作者:秦旭;周彬;马威;陈卫民

    目的:利用全颌曲面断层片预测下颌第三磨牙拔除致下颌角骨折的风险.方法:筛选2009年6月~2010年6月期间我科186张(共347颗下颌第三磨牙)全颌曲面断层片,计算下颌第三磨牙区剩余骨高度(b)与下颌骨高度(a)的比值(b/a值),分析该比值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结合6例智齿拔除致下颌角骨折病例的b/a值,分析该比值用于预测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致下颌角骨折风险的临床意义.结果:347颗第三磨牙区b/a值符合正态分布,比值低于0.3的病例2例,占0.58%;分析文献中6例智齿拔除术致下颌角骨折病例b/a值均小于0.3,符合第三磨牙区b/a值的人群分布特征,属于小概率事件.结论: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剩余骨高度与该区下颌骨高度的比值低于0.3者有较高下颌角骨折风险,全颌曲面断层片可以作为提示此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

  • 第三磨牙与错牙畸形关系的研究

    作者:赵春洋;蒋永清;汪小文

    目的:观察第三磨牙与错牙畸形的关系.方法:对620名错牙畸形患者治疗前的全颌曲面断层片进行研究.结果:第三磨牙缺失率为14.84%;安氏Ⅲ类错牙的第三磨牙缺失率明显大于安氏Ⅱ类和安氏Ⅰ类(X2=16.34,P<0.01);安氏Ⅱ类错牙畸形的上颌第三磨牙的发育率为71.75%,明显高于其缺失率和安氏Ⅲ类错牙畸形上颌第三磨牙的发育率(X2=9.78,P<0.01);安氏Ⅲ类错牙畸形的下颌第三磨牙发育率为74.12%,与安氏Ⅱ类错牙畸形的上颌第三磨牙的发育率相近.结论:第三磨牙是导致错牙畸形的病因之一,错牙畸形患者矫治前应常规拍摄全颌曲面断层X线片.

  • 全颌曲面断层片评价影响第三磨牙萌出因素的研究

    作者:何玉宏;段银钟;李楠;刘岚

    目的:探讨应用全颌曲面断层片分析第三磨牙萌出影响因素与头颅侧位片评价的相关性,拓展全颌曲面断层片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选择39例(男21例,女18例)上下颌第三磨牙均存在的安氏Ⅱ类病例,同期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和头颅侧位片,分别测量11项指标,将两种方法测量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全颌曲面断层片左右两侧各指标的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全颌曲面断层片和头颅侧位片关于上颌第三磨牙倾斜角度、上下颌萌出间隙及下颌升支长度的指标均具有强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显示,全颌曲面断层片和头颅侧位片测量值之间呈明显的线性关系,但二者不能相互替代.结论:应用全颌曲面断层片可以替代头颅侧位片评价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因素.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