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猪头颈部动脉血管解剖学及其在脑动静脉畸形研究中的意义

    作者:盛希忠;刘作勤

    目的研究猪头颈部的动脉解剖学特点,探讨在人脑动静脉畸形(AVM)研究中的意义.方法对6头家猪进行头颈部血管造影和解剖,观察解剖学特点.结果猪的颈总动脉干起自头臂干,然后发出双侧颈总动脉,后者发出咽升动脉和颈外动脉.左侧椎动脉起自左锁骨下动脉,右侧椎动脉为肋颈干的延续.椎动脉与枕动脉、颅内的脑动脉之间也存在着吻合.结论根据猪脑动脉解剖学特点,可以建立AVM模型,用于研究其血流动力学、病理生理学及栓塞材料的实验研究和介入神经放射学医生培训.但是,在模拟AVM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方面,猪AVM模型还存在一些不足.

  • 海马硬化与颞叶癫痫

    作者:石学;骆东辉;张孝儒

    颞叶癫痫的病因,除已知的脑肿瘤、动静脉畸形、脑外伤、皮质疤痕、灰质或白质移位及局部脑发育异常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找不到原因,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海马硬化病变与颞叶癫痫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作者通过脑电生理学和神经影像学新技术对24例仅有海马硬化的颞叶癫痫患者进行了诊断和外科治疗,现结合文献作一报道。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作者:王嘉炜;高觉民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发病率约为每年10/10万人,占脑血管病总发病率的12%~20%,而其病因有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其中动脉瘤出血占52%[1].50%的动脉瘤患者发病当时死亡,其余大多数患者可得到有效的治疗,如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或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等[1].尽管动脉瘤术后已无再出血的风险,但SAH后有高达17%~40%的患者因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出现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3].许多患者因此而死亡或遗留永久性的功能障碍,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已被认为是动脉瘤术后致死或者致残重要的一个原因,但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至今尚无特效药物预防或治疗,明确其发病机制,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改善SAH整体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4].

  •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表型与分子遗传学特点

    作者:徐希奇;赵红;荆志成

    2003年WHO肺动脉高压专家工作组会议上明确指出,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既是属于肺循环高压临床分类第一大类第三小类中可导致肺动脉高压的一种疾病,又是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diopathic 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IPAH)的危险因素之一[1].继发于HHT的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多是由于存在较大的肝动静脉畸形,造成回心血量明显增多所致.而HHT合并IPAH的分子发病基础与TGF-β传导系统的基因突变有关.绝大多数HHT并不合并IPAH,至2004年初国内已报道10例HHT家系[2],均未发现合并肺动脉高压.有关HHT合并IPAH的研究近几年取得明显进展,本文就HHT合并Ⅰ-PAH的临床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进行综述.

  • 脑血管畸形的治疗进展

    作者:孙久君

    脑血管畸形的治疗方法有显微手术治疗、血管内栓塞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由于神经影像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种治疗方法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目前临床医师对于具体的病例选择何种治疗仍存在一定争议.该文通过对脑血管畸形(主要是动静脉畸形)的血管构筑、血流动力学特点、出血风险、自然病史、影像学表现等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上述三种治疗方法各自的优缺点,认为上述2种或3种治疗方法的联合治疗,互相补充,扬长避短,可以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 鼠动静脉畸形模型在放射外科治疗后炎症分子的改变

    作者:苏海洋;申俊峰;罗雷雷;胡志强

    目的:探索鼠模型动静脉畸形在放射外科治疗后血清中炎症分子的改变,为进一步寻找人类脑动静脉畸形对放射外科治疗反应的早期监测标志物奠定基础。方法将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利用显微血管吻合法进行造模,造模后42 d,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定量测定两组大鼠放疗前血清中可溶性E-选择素、P-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组织因子及实验组放疗后6、12、24、48、72、120 h血清中以上各因子的含量,并利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放疗后实验组大鼠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及P-选择素、SICAM-1、SVCAM-1及组织因子较放疗前及对照组升高。实验组放疗不同时间点各种炎症分子的表达有差异:放疗后6、12 h时,实验组血清中可溶性E-选择素的平均浓度较放疗前显著升高(P<0.05);放疗后6、12、24、48、72 h时血清中可溶性P-选择素的水平与放疗前比较显著升高(P<0.05);放疗后6 h和12 h时,血清中sICAM-1和sVCAM-1的浓度较放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放疗后6 h血浆可溶性组织因子浓度较放疗前升高1倍,在放疗后24 h内维持在高水平(P<0.05)。结论在放射外科治疗动静脉畸形的过程中在不同时间点对以上炎症分子进行组合监测可作为早期预测动静脉畸形对于放射外科治疗反应的标志物。

  • 磁敏感加权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和动静脉畸形价值探讨

    作者:张跃海;孔令伟;高源统;贾庆;王凡

    目的 研究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在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和动静脉畸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7例和动静脉畸形18例患者的磁敏感加权(SWI)和常规MRI序列(T1WI、T2WI,T1WI增强)图像,分析并比较其影像学特征及不同序列病灶检出率.结果 T1WI、T2WI、T1WI增强、SWI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阳性率分别为48.1%、59.3%、70.4%、92.6%,SWI的阳性率明显高于T1WI、T2WI、T1WI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MRI序列和SWI检出病灶大径分别为(3.12±1.27)cm和(2.27±0.97)c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WI增强和SWI对病灶检出率相仿(P>0.05),两者对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T1WI、T2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敏感加权检查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和动静脉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MRI序列,值得临床推广.

  • CT血管成像在头皮巨大动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冉勇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头皮巨大动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7例头皮巨大血管畸形患者,分析其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经16层螺旋CT双能量同步扫描CTA技术确诊,平扫后再行CTA容积扫描的动静脉同期显示全脑血管成像.然后使用常规CTA和减影CTA的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成像(MRP)后处理技术观察图像.结果 4例头皮巨大动静脉畸形,同时合并头皮-颅骨-脑膜动静脉瘘1例,合并动静脉瘘2例,CT平扫结果显示:头皮团块状软组织影增厚.增强扫描显示:蚯蚓状或条状迂曲强化的血管影,有粗大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两例还在窦汇区见颅骨内增多扭曲血管与窦汇相连,双侧小脑幕窦显示,直窦顶部与上矢状窦间见细小大脑镰状静脉影相连.一例出现左侧横窦微小变异.结论 通过CTA重建,颅骨结构间的空间关系及动静脉畸形的3种组成部分的空间关系能够被充分显示,能够代替常规的DSA检查,在头皮动静脉畸形的筛查、诊断方面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

  • 伽玛刀治疗血管性病变后脑水肿发生率的分析

    作者:利晞;朱建堃;邓印辉;侯仲军;陈耀棠;于晓君;曹兵艺;陈姣

    目的 探讨不同的血管性疾病γ刀治疗后脑水肿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十余年内经γ刀治疗的血管性病变358例,采用x2检验探讨γ刀术后不同血管性病变及不同随访时间脑水肿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 γ刀术后,动静脉畸形(AVM)组水肿阳性率为47.5%,海绵状血管瘤组为25.9%,术后水肿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随访阶段水肿阳性率分别为:≤1年为47.3%,1~3年为38.0%,3~5年为37.1%,>5年为25.0%,不同随访阶段脑水肿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脑水肿是γ刀治疗后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术后1年内水肿的发生率高.

  • 自发性颅内出血的原因分析

    作者:韩建国;张春阳;王伟志;杨建华

    自发性颅内出血是指在非外伤情况下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的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自发性破裂引起的颅内出血.自发性颅内出血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自发性颅内出血的常见原因是高血压,其次为淀粉样变性血管病、先天性血管瘤、动静脉畸形、凝血障碍和各种原因的占位等.

  • 脑出血的处理:非高血压性脑出血

    作者:董可辉

    脑实质内的出血称为脑出血.引起脑出血的病因很多,临床上常概括为损伤性和非损伤性两大类.损伤性出血系头部受到外界暴力所致.非损伤性脑出血又称自发性出血,系指因体内自身原因导致血管坏死、破损引起的出血.绝大多数是高血压病伴发的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升时破损所致,称高血压脑出血.其他可能引起脑出血的病因多见于:动静脉畸形、隐匿性血管畸形和脑血管淀粉样变性.由于高血压性脑出血已为大家所熟知,本文主要是叙述以上三种脑出血,即非高血压性脑出血.

  • 先天性血管畸形的微创外科治疗

    作者:刘晓兵;蒋米尔

    先天性血管畸形的治疗仍是一大难题,目前临床上开展的硬化剂注射、介入栓塞及激光等微创外科治疗方式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动静脉畸形可采用经导管腔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治疗,静脉畸形可采用硬化剂、Nd:YAG激光和DIOMED半导体激光等治疗,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可采用曲张畸形静脉腔内DIOMED激光治疗.经过微创治疗的先天性血管畸形患者大部分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远期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价.

  • 巨大头皮动静脉畸形一例

    作者:刘新社;杨志林;修俊刚

    患者男,24岁,因发现头部肿物1年多,伴头晕、头痛20 d入院.体格检查:头顶部可见大小约12 cm×9 cm的包块,突出表面约2 cm,包块向右下呈条索状延伸,大小约15 cm×2.5 cm,周围无红肿、轻压痛、质软,搏动明显,听诊可闻及吹风样杂音(图1).神经系统无明显阳性体征.头颅CT:顶部头皮团块状影,增强明显.

  • 应用杂交手术室显微外科联合血管介入治疗复杂脑动静脉畸形

    作者:田进军;林志忠;张晋宁;杨清洞;黄锦聪;张含;李谋仪;黄建兴;宗绪毅

    目的:探讨在杂交手术室条件下显微外科联合血管介入手术治疗复杂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8例复杂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Spetzler分级Ⅲ级2例、Ⅳ级6例。8例中脑动静脉畸形( AVM)合并颅内动脉瘤3例,位于运动区、基底节区各2例。 AVM出血急诊联合手术[一期全脑血管造影( DSA)+术中栓塞+血肿清除+AVM切除+术中DSA]5例,AVM栓塞联合AVM切除、动脉瘤夹闭术2例,AVM栓塞+γ刀治疗+AVM切除1例。结果8例患者包括术中DSA在内的所有手术操作均在同一杂交手术室完成,其间没有交换手术体位,无手术死亡病例。5例AVM出血患者急诊联合术后DSA检查示,AVM病灶无残留。术后意识障碍好转,无新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肢体瘫痪2例,术后3个月恢复至轻瘫,视野模糊患者术后有所改善1例。2例择期联合手术患者术后DSA栓塞AVM病灶完全切除。结论在杂交手术室实行血管内和外科联合手术治疗复杂脑动静脉畸形提供了一个外科治疗途径,该手术方法可简化过去多次手术和检查的操作过程,并可在AVM切除后即刻DSA评估是否达到完全切除。

  • 手术中脑血管造影在治疗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赵继宗;王硕;袁葛;许骏;金旻

    目的探讨在脑血管疾病手术中脑血管造影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脑血管病病人在手术中进行脑血管造影.38例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3岁~53岁,平均(34±9)岁.38例中动静脉畸形(AVM)27例,畸形血管团大小为2~8 cm,其中巨大AVMs(直径≥6 cm)7例(25.9%);动脉瘤11例,其中巨大动脉瘤(直径≥2.5 cm)3例.手术前Hunt-Hess分级情况:1级4例,2级4例,3级3例.病人经气管插管全麻后经右侧股动脉插管,到达手术涉及的颅内动脉.病灶处理完毕后进行血管造影.结果 38例中9例急性颅内出血病人手术前未造影,手术中经过血管造影证实,其中7例为AVMs,另外2例证实为动脉瘤.36例(94.7%)经过造影证实病变处理满意,1例(9.0%)眼动脉瘤夹闭后有残留,重新调整动脉瘤夹;1例(3.7%)后颅窝AVM残存,病人无重要动脉被夹闭,无手术死亡病例,无造影相关并发症发生.术中血管造影需要时间为20~125 min,平均(53±22)min.结论术中脑血管造影有助于医师及时发现残余动脉瘤或AVM,载瘤动脉闭塞,立即修正技术缺陷,避免再次手术,降低手术后合并症.

  • 哈尔滨医科大学用自行研制的材料治疗颅内动脉瘤和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作者:于海源

    对于颅内动脉瘤和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对病人危害严重,甚至危及生命。近几年出现的介入神经放射学技术,以其独特的微侵袭优越性,成为一些脑血管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对上述两种疾病,主要通过栓塞技术进行治疗。当前国内外常用的栓塞材料主要有真丝绒微粒和铂微弹簧圈,但这些材料都价格昂贵。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黄正松等研究人员自行研制出线段混悬液,并以其治疗了130例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病人。治疗后病灶被完全栓塞者有47例,占36.2%; 栓塞面积为75%~99%者有44例,占33.8%; 恢复正常工作、学习或患病前生活状态者有118例,治疗优良率达90.8%。

  • 脑动脉瘤并存动静脉畸形

    作者:杨华;出良钊;宋世宾;刘健

    例1 患者男,61岁,因突发头痛伴意识障碍2 h在院外住院.院外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3周后患者意识清楚,仍有明显头痛.经院外医师推荐于2004年7月26日转我院诊治.入院体格检查:生命征正常,意识清楚,颅神经(-),四肢活动自如.入院初步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 我院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左侧颈内动脉造影正位像(图1A)示左侧鸡冠处有一个2 cm×1cm的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不清楚,引流静脉经额部皮质静脉引流到上矢状窦.

  • 颅内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合并颅内出血4次

    作者:陈善文;李伟;康全利;魏亚

    患者女,24岁,因头痛头晕、左侧肢体麻木及活动不利于2006年11月在外院治疗.头颅CT显示右顶叶片状混杂高密度影(图1A),头颅MRI显示右顶片状不规则等短T1等长T2信号影(图1B,C),周围有环状长T1短T2信号影,怀疑动静脉畸形,因个人原因未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

  • 脑动静脉畸形3094例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郭鹏;赵继宗

    目的 分析总结53年不同时期3094例动静脉畸形(AVM)患者临床特点,外科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1956年7月至2009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3094例AVM患者,统计分析患者年龄分布、性别比例、首发症状、Spetzler-Martin分级、病灶体积与出血关系、畸形合并动脉瘤、静脉瘤、AVM手术预后、死亡率等.结果 发病年龄高峰12~38岁,占68.55%,平均年龄( 27±13)岁;以出血为首发症状1617例(52.26%)、头痛550例(17.78%)、癫痫397例(12.83%);根据1486例动静脉畸形Spetzler-Martin分级,以Ⅱ、Ⅲ、Ⅳ多见;畸形体积越小,出血风险越大.动静脉畸形合并静脉瘤26例,占总病例数0.84%,其中12例(46.15%)患者有出血病史;合并动脉瘤66例,占总病例数2.13%,其中38例(57.58%)患者有出血病史.手术治疗2013例,痊愈1681例(83.51%),好转250例(12.42%),无变化12例(0.60%),恶化6例(0.30%),死亡64例(3.18%);有出血病史动静脉畸形患者手术死亡率为5.19%.结论 动静脉畸形患者首发症状多在青、中年时期出现,其中以出血为首发症状占首位;手术治疗能够立即清除病灶,彻底消除AVM的出血风险.

  • 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共聚物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实验研究

    作者:盛希忠;刘作勤;赵成如;孔令斌

    目的探讨应用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合成共聚物栓塞脑动静脉畸形(AVM)的可行性.方法将共聚物溶液加入碘海醇,栓塞体外AVM模型和7头家猪颅底微血管网(RMB).操作完毕后检查微导管,观察微导管内壁.通过血管造影复查共聚物对家猪RMB的栓塞稳定性.组织学检查探讨共聚物的组织相容性和栓塞稳定性.结果应用共聚物溶液共栓塞了9个体外AVM模型,共聚物在玻璃珠之间弥散均匀,能有效终止通过的水流.微导管内壁无共聚物黏附.应用共聚物对7头家猪的9个RMB进行栓塞,均取得了满意栓塞.除了初1头由于栓塞时注入共聚物溶液过快发生动物死亡外,其余6头动物均存活良好.共复查造影4头,均未发现栓塞后血管再通.共聚物在血管内可弥散到直径为80~150μm的血管腔内.栓塞后2日血管腔内可见中性粒细胞聚集,提示有轻度炎性反应.栓塞后2周的标本除了血管腔内及其周围有轻度炎症变化外,未见血管壁破坏和形态学改变.栓塞后2个月和6个月的组织标本可见结缔组织增生和轻中度慢性炎症反应,RMB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可见异物巨细胞反应.结论作为一种非黏附性的液体栓塞材料,该共聚物黏度低,容易通过输送微导管,生物相容性好,栓塞效果稳定,可用于脑AVM的栓塞治疗.

587 条记录 8/30 页 « 12...567891011...293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