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替考拉宁治疗血液病感染患者疗效分析

    作者:唐亦舒;成倩;王二华;刘竞;李昕

    目的:比较替考拉宁在合并与未合并粒细胞缺乏血液病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进一步评价其在血液病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8月-2014年8月医院血液科应用替考拉宁的291例血液病感染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应用替考拉宁的血液病感染患者感染部位、感染来源、病原菌组成、疗效及安全性等;同时回顾性分析替考拉宁在各种血液病及合并与未合并粒细胞缺乏患者中的疗效,采用 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91例血液病感染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56例占53.61%,社区感染135例占46.39%;291例血液病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出8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8.43%、革兰阳性菌占26.97%、真菌占14.60%;使用替考拉宁总有效率为77.31%、总不良反应率为2.06%。结论血液病患者特别是在<60岁未合并粒细胞缺乏的患者可疑革兰阳性菌感染时,选用替考拉宁抗感染可获得较好疗效,进一步证实替考拉宁为一种高效、安全性高的抗菌药物,能够经验性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感染。

  • 去铁酮致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粒细胞缺乏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许金云;杜立安;马红艳;杨笑;杨坤;罗建明

    目的 总结去铁酮(DFP)引起重型β地中海贫血(β-TM)患儿粒细胞缺乏的临床表现,提高对该类副作用的临床认识.方法 回顾1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因口服去铁酮引起粒细胞缺乏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女性患儿,7岁1月,因重型β地中海贫血予输血治疗,5周前开始口服去铁酮片除铁治疗,6d前出现反复发热、咳嗽,血常规检查提示粒细胞缺乏,给予抗感染、抗真菌、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等治疗,好转出院.系统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共8例儿童β-TM因口服DFP致粒细胞缺乏的报道,均为英文文献.9例患儿(含本例)均表现发热,粒细胞缺乏持续1周以上,其中5例发生在服用去铁酮半年内.经积极治疗后均好转出院.结论 粒细胞缺乏是去铁酮的严重不良反应,用药前半年内应密切监测粒细胞情况;发现粒细胞缺乏时立即停用去铁酮,并应避免再次使用去铁酮进行除铁治疗.

  • 104例儿童肿瘤强烈化疗并发败血症的病原菌及其对药物敏感性的分析

    作者:柯志勇;叶文庄;罗学群;黄礼彬

    目的探讨儿童恶性肿瘤化疗后并发败血症的诊断和治疗,指导经验性用药.方法对化疗后发热的病儿做血培养,建立病原菌谱和药敏数据库,分析近5年的监测资料.结果在104次败血症中分离到106株病原菌,包括64株(63.8%)革兰氏阴性(G-)杆菌,其中肺炎克雷伯氏菌17株、铜绿假单胞菌15株、大肠埃希氏菌14株;另外培养出革兰氏阳性(G+)细菌36株、真菌6株.发生感染性休克11例次,10次为G-杆菌引起,以肺炎克雷伯氏菌及大肠埃希氏菌发生率高.与G+细菌不同,G-杆菌败血症多数(68.8%)伴畏寒、寒战.G+细菌全部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利福平联合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92.3%和90.9%.9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5株(55.6%).G-杆菌绝大多数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98.4%、97.7%),其次为头孢比肟(88.2%)、头孢哌酮/舒巴坦(88.1%)、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8.1%),头孢他定、阿米卡星与环丙沙星三者中任何两种联合对全部G杆菌的敏感率均在90%以上,后二者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用则各达95%以上.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氏菌分别有7株(41.2%)和4株(28.6%);大肠埃希氏菌耐环丙沙星7株(50%).结论本组病儿化疗后败血症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常见为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氏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前二者易引致感染性休克.G+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G-杆菌以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率高;一些常用、经济的抗菌药联用可明显提高菌谱覆盖范围.

  • 血液肿瘤患儿院内感染临床分析

    作者:俞懿;高怡瑾;杨毅;陆凤娟

    白血病和淋巴瘤是儿童常见血液肿瘤,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极为常见,易并发院内感染,且常因严重感染危及生命.约有60%~75%血液肿瘤患者因感染致死[1].

  • 以粒细胞缺乏、贫血为主要表现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

    作者:吴南海;栾佐;胡晓红;屈素青;龚小军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儿童期较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感染引起,特征性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皮疹等.我们近收治1例以粒细胞缺乏、贫血为主要表现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报告如下.

  • 免疫抑制状态患儿感染预防原则探讨

    作者:周云芳

    免疫抑制状态可表现为:体液免疫缺陷、细胞免疫功能不足、补体系统缺陷、粒细胞缺乏(以下简称粒缺)等.免疫抑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先天性异常、病原体感染、恶性疾病[1]、细胞毒性药物、免疫抑制剂、抗菌药物、放射线照射等,尤其是恶性肿瘤化疗、器官移植后抗排异治疗等,使机体抵御外界侵袭的能力下降,往往容易继发各种感染.

  • WHIM综合征一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陈晓娟;杨文钰;王书春;郭晔;刘芳;戚本泉;常丽贤;周剑峰;安文彬;魏蔚;万扬;竺晓凡

    目的 探讨WHIM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方法 患儿为男性,11岁,临床诊断为WHIM综合征.通过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特异性基因CXCR4突变.结果 患儿生后3岁开始出现反复发热、咳嗽,口服抗生素有效.6岁开始出现双手指尖疣状赘生物,逐渐增多,蔓延至各手指、手掌及手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0.65×109/L,中性粒细胞0.15×109/L,血红蛋白116 g/L,血小板200×109/L,网织红细胞(Ret)0.62%.血液生化检查:总蛋白72.2 g/L(参考值60~80 g/L),白蛋白51.8 g/L(参考值35 ~ 55 g/L),球蛋白20.4 g/L(参考值20~35 g/L).IgG5.56 g/L(参考值7.51 ~15.6 g/L),IgA 0.48 g/L(参考值0.82~4.53 g/L),IgM 0.29 g/L(参考值0.46~3.04 g/L).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CD3+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43.6%(参考值64.01% ~75.95%),CD19+B细胞占淋巴细胞的1.00%(参考值9.02% ~ 14.1%).骨髓及血涂片可见粒细胞特异形态异常,表现为核分叶过多,分叶核粒细胞各分叶间以细长丝相连,部分细胞质可见空泡.特异性基因CXCR4测序显示存在基因突变.结论 通过典型病史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基因分析确诊WHIM综合征1例.WHIM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是具有疣、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反复感染和先天性骨髓粒细胞缺乏四联症的免疫缺陷性疾病.CXCR4为常见的突变基因.疾病呈良性病程,可伴随终生.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李荣;李鑫;李慧丽;徐秀月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住院期间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57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MM患者于住院期间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n=20)和未感染组(n=37),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MM患者并发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57例MM患者中,20例MM患者并发院内感染,占35.1%(20/57);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血红蛋白(Hb)水平、低白蛋白(ALB)水平以及粒细胞缺乏是影响MM患者并发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化疗后,MM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低Hb水平、低ALB水平以及粒细胞缺乏是影响MM患者并发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粒细胞缺乏期并发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文筱;赵擎宇

    目的:综合分析肿瘤患者经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伴感染发热的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对89例进行APBSCT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收集其粒细胞缺乏期的相关临床资料并分析其感染情况.结果:89例行APBSCT治疗患者均在千细胞回输后4d(0~15d)出现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6 d(3~27 d).粒细胞缺乏期感染发生率为78.7% (70/89),发热中位时间为3 d(1~20d),无感染相关性死亡.发热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其中44例(66.7%)初始治疗有效.34例(38.2%)患者的预防性抗感染用药中含抗真菌药物,但其中仍有25例(73.5%)出现发热.结论:感染是APBSCT粒细胞缺乏期主要并发症,粒细胞缺乏时间是感染的高危因素,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物未能降低感染发生率,早期、足量广谱抗生素治疗效果良好.

  • 影响氯氮平的血药浓度、疗效及副反应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云飞;高欢

    氯氮平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有效率为30%,被公认为目前抗精神病药中疗效佳者,但其所致的粒细胞缺乏等严重副反应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因此,有效监测氯氮平及其代谢产物N-去甲基氯氮平、N-氧化氯氮平血药浓度,可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现就影响氯氮平血药浓度的相关因素及其与疗效、副反应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于下.

  • 霉酚酸酯致粒细胞缺乏症1例

    作者:赵庆利;田蓉;云晴

    1病例资料男,71岁,因全身反复出现水疱伴瘙痒8个月、加重10 d于2013年10月收入我科.患者系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已6个月,减量至甲泼尼松龙片24 mg/d时病情复发,曾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20 g/d 5 d,自觉效果不佳.患2型糖尿病6个月.专科检查:躯干、四肢多数紧张性水疱及散在糜烂面,尼氏征阴性,口腔黏膜无损害.组织病理及免疫病理:表皮下水疱,真皮浅层血管扩张,血管周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单核细胞为主,见少量嗜酸性粒细胞;IgG(+)、C3(+),阳性结果分布在表皮与真皮间,呈线状表达;符合大疱性类天疱疮诊断.

  • 儿童血液病抗感染治疗的建议

    作者:张永红;马晓莉

    儿童血液病抗感染用药是一个十分复杂、难度高的治疗用药问题.其根本原因除了儿童代谢与成人不同外,还在于儿童血液病本身的特殊性.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组织细胞病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都是儿童期较为常见的血液病,而这些血液病的病理机制大多与免疫因素相关,治疗中需要应用多种免疫抑制剂和调节剂;儿童恶性肿瘤的联合化疗,骨髓干细胞移植等,使得这类患儿因粒细胞缺乏或免疫缺乏而成为感染的高危人群.为促进和提高儿童血液病抗感染用药水平和合理用药,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并参考国内外文献,对儿童血液病抗感染治疗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同时提出一些建议和抗感染治疗的原则,供同行们参考.

  • 柳氮磺吡啶致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作者:黄旭;赵义;李小霞

    1例53岁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服用醋酸泼尼松,双氯芬酸钠、雷公藤多苷和来氟米特治疗.之后,因病情控制不佳,柳氮磺吡啶加入其治疗方案,柳氮磺吡啶的剂量初始为0.25 g,2次/d,1周后为0.25 g,3次/d,4周后为1.0 g,2次/d.柳氮磺吡啶治疗6周后患者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分别由6.5×109/L和4.56×109/L降至1.6×109/L和0.45×109/L.立即停用柳氮磺吡啶、双氯芬酸钠、来氟米特及雷公藤多苷、并给予细胞集落因子、亚胺培南及氟康唑.患者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在停用柳氮磺吡啶后1周和2周分别为5.5×109/L和2.86×109/L及6.4×109/L和2.53×109/L.之后,双氯芬酸钠,雷公藤多苷、来氟米特相继应用,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

  • 托泊替康致Ⅳ度粒细胞缺乏

    作者:符一岚;杨立平;龚倩;刘妮;朱青;曹丽芝

    1例50岁男性患者因非霍奇金淋巴瘤接受托泊替康联合顺铂化疗(托泊替康2 mg静脉滴注,第1~4天;顺铂40 mg静脉滴注,第1~3天;3周1个疗程)。化疗前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WBC)4.21×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 NEU)2.85×109/L。托泊替康连续4 d给药结束后第2天,患者出现恶心、明显乏力,WBC 1.88×109/L,NEU 0.99×109/L;第3天体温38.7℃,WBC 0.38×109/L,NEU 0.10×109/L。诊断:Ⅳ度粒细胞缺乏伴感染性发热。先后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氟康唑、莫西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异帕米星等治疗。12 d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23 d后WBC 5.86×109/L,NEU 4.57×109/L。

  • 卡马西平联用尼美舒利相关粒细胞缺乏症

    作者:张明;许丽雯;顾希钧

    1例78岁男性患者因带状疱疹神经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感染,给予头孢唑肟钠(2.25 g静脉滴注,1次/d)、卡马西平(0.2 g口服,2次/d)、尼美舒利(100 mg口服,2次/d)、二羟丙茶碱(0.5 g静脉滴注,1次/d)、甲钴胺(0.5 mg口服,3次/d)、地塞米松(5 mg,静脉滴注1次)、盐酸哌替啶(25 mg,肌内注射1次)和盐酸布桂嗪(100 mg,肌内注射3次)等药物治疗。第7天,停用头孢唑肟钠,改为磷霉素钠(8 g静脉滴注,1次/d)。第11天,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1.6×109/L,中性粒细胞0.03,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1×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0.9×109/L。立即停用所有药物,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第15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0.9×109/L,中性粒细胞0.02,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1×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0.7×109/L。行骨髓穿刺检查,诊断为粒细胞缺乏症。第17天患者出现右肺气胸、肺不张。第20天出现急性呼吸衰竭、多脏器衰竭合并重症感染,经抢救无效死亡。

  • 柳氮磺吡啶致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及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作者:赵义;黄旭;廖秋菊;田真;李雪梅;李小霞

    1例25岁女性患者确诊类风湿关节炎后给予泼尼松、来氟米特、羟氯喹和碳酸钙维生素D等药物治疗,病情控制良好.因有生育要求,调整治疗方案为口服柳氮磺吡啶1.0g、2次/d及羟氯喹0.2g、2次/d.约2个月后患者出现发热、咽痛,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表面有脓性渗出物,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计数(WBC) 0.6×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0.01×109/L.考虑为柳氮磺吡啶所致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并发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停用柳氮磺吡啶和羟氯喹,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μg皮下注射,1次/d,连续6d,同时进行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3周后患者WBC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再次给予羟氯喹和碳酸钙维生素D口服.随访6个月,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正常,类风湿关节炎病情稳定.

  • 青霉胺激发试验致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粒细胞减少

    作者:陈源;耿江辉;杨士斌;张会丰

    1例8岁疑似肝豆状核变性男性患儿为确诊行青霉胺激发试验.试验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8.3×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6.0×109/L,血红蛋白101 g/L,血小板计数120×109/L.顿服青霉胺250 mg后24h,患儿白细胞计数1.6×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0.6×109/L,血红蛋白105 g/L,血小板计数92×109/L.给予患儿口服泼尼松(10 mg、2次/d)和地榆升白片(2片、2次/d).5d后复查,白细胞计数3.5×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9×109/L,血红蛋白108 g/L,血小板计数88×109/L.

  • 丙硫氧嘧啶致严重粒细胞缺乏及急性肝损害

    作者:金振波

    1名34岁女性,因患甲状腺功能亢进,口服丙硫氧嘧啶(PTU)100 mg,3次/d,地西泮10 mg,3次/d.服药19 d后出现发热(T 38.3 ℃)、皮疹、咽病、恶心等症状.实验室检查示:WBC 1.18×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0.50×109/L,ALT 457 U/L,AST 120 U/L,Glu 8.49 mmol/L.停用丙硫氧嘧啶,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水飞蓟宾葡甲胺、氯雷他定、地西泮、非格司亭治疗.4周后患者血常规恢复正常,肝功能明显好转.

  • 马来酸桂哌齐特致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作者:毛敏;邵明晶;贾海忠;黄力;陆进

    1例82岁男性患者,因脑梗死静脉滴注马来酸桂哌齐特(320 mg 入0.9%氯化钠注射液,1次/ d),连续31 d。用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为5.7×109/ L;用药28 d 时 NEUT 为2.4×109/ L。间隔5 d 后再次原剂量用药。再次用药第6天患者 NEUT 降至0.2×109/ L。停用马来酸桂哌齐特,给予甲钴胺(500μg、2次/ d)、叶酸(5 mg、1次/ d)和利可君(20 mg、2次/ d)口服。2 d 后NEUT 降至0。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200μg 皮下注射,2次/ d。2 d 后,NEUT 回升至4.5×109/ L。因患者合并多种疾病,应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时合并用药多达15种。随访18个月,患者未再应用马来酸桂哌齐特,其他合并用药则多数继续应用,未再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考虑急性粒细胞缺乏症为马来酸桂哌齐特所致。

  • 左氧氟沙星致急性粒细胞缺乏

    作者:许辉;蒙碧辉

    患者男,21岁,因劳力性胸闷、心悸、气促3个月,于2006年7月28日入院.患者于3月前出现胸闷、心悸、气促,活动时明显,休息后缓解;伴发热、干咳,T 38℃,热型不详.

383 条记录 3/20 页 « 12345678...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