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Graves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粒细胞减少症治疗的探讨

    作者:马中书;张鹏;邱明才

    Graves病(GD)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合并粒细胞减少症在临床上并非罕见,尤其是合并粒细胞缺乏时会继发严重感染、脓毒血症、败血症甚至诱发甲亢危象,如不及时诊治或治疗不当,常可危及生命[1].因此,维持粒细胞正常水平是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安全线和生命线.然而,长期以来对于此病的治疗却存在一定分歧.如何选择一种既能预防又能治疗的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成为每一个临床医生思考的重点.我院自1997年5月至2002年9月共收治GD甲亢合并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患者32例,其中伴粒细胞缺乏、高热、昏迷3例,报告如下.

  • 护理干预对急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期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范秋杰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急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期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72例急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予以易感染部位的护理、发热护理、预防出血的护理、心理护理等护理干预,护理周期为2周,比较2组患者的出血率、感染率、护理满意度。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口腔出血率(5.41%vs 48.57%)、鼻腔出血率(32.43%vs 74.29%)、颅内出血率(2.70%vs 22.8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口腔感染率(40.95%vs 57.14%)、皮肤感染率(16.21%vs 42.86%)、肛周感染率(8.11%vs 17.1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94.59%vs 85.74%)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期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出血率、感染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伊曲康唑口服液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防作用

    作者:段文冰;张钰;魏永强;黄芬;魏小磊;韦祁;李小芳;戴敏;冯茹

    目的 评价伊曲康唑口服液对预防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粒缺)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南方医院血液科收集的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伴粒缺的136例患者,将其分为伊曲康唑组(67例)和对照组(69例).伊曲康唑组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3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1例;对照组中ANLL 30例,ALL 38例,l例为急性双表型白血病(BAL).伊曲康唑组化疗后粒缺期间给予伊曲康唑口服液,持续至中性粒细胞计数>0.5 ×l09/L,或是体温正常且影像学无IFI改变时停用.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两组IFI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x2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伊曲康唑组12例发生IFI,发生率为17.9%(12/67),对照组32例发生IFI,发生率为46.4%( 32/69),两组IF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59,P<0.01).伊曲康唑组中ANLL患者IFI发生率(6/36,16.7%)低于对照组中ANLL患者的发生率(17/30,56.7%)(x2=11.53,P<0.01).伊曲康唑组女性患者IFI发生率(3/35,8.6%)低于男性(9/32,28.1%)(x2 =4.35,P<0.05),同时也低于对照组中女性患者IFI发生率(17/38,44.7%)(x2=11.98,P<0.01).结论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缺期患者预防性口服伊曲康唑可以有效降低IFI的发生,对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女性患者,疗效更加显著.

  • 急性白血病肺曲霉菌病手术治疗1例

    作者:秦湧;徐五音;吴德沛

    病人 男,35岁.急性杂合型白血病,EVALP方案化疗,粒细胞缺乏期长达3周,中性粒细胞<500×106/L.化疗第3周出现发热、胸痛、痰血.X线胸片及CT扫描片见两肺多发性空洞病灶.痰检出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多种细菌,但未检出霉菌.抗生素治疗无效,改两性霉素B 50mg,每日静脉滴注.2天后体温下降,痰血消失,继续用药共40天.1997年8月行右肺上叶切除、中叶部分切除术.术中见病灶呈空洞型,内有黄褐色菌丝团,周围为慢性炎症肉芽组织.细菌培养(包括厌氧菌)阴性,霉菌培养阴性.术后无并发症,20天后接受第2次化疗,肺部未再发病.

  • 血液肿瘤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细菌病原学研究

    作者:常乃柏;胡云剑;刘辉;魏建平;顾惜春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医院感染的细菌病原学特点及体外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临床抗生素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出现感染性发热患者,在应用抗生素前留取血、痰、尿及分泌物标本,体外分离细菌菌株并测定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医院感染细菌以G-杆菌多见,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是常见的致病菌,鲍曼不动杆菌有逐年增加的趋势;G+球菌感染主要为肠球菌属;体外药敏试验显示耐药菌株近年来有增加趋势,大多数G-杆菌对半合成青霉素耐药,5%左右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结论在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的患者医院感染的细菌主要为内源性菌,耐药菌株增加,其原因与大量广谱抗生素应用及医院交叉感染有关.

  • 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真菌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研究

    作者:古力巴旦木·艾则孜;袁海龙;曹海洲;陈刚;曲建华

    目的 探讨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真菌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为临床白血病治疗提供药物治疗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4年10月医院收治的120例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所有中性粒细胞<0.5×109/L患者均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血病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首先经验性抗细菌治疗,直至获得准确的病原学培养结果 选用抗菌药物;对疑似真菌感染的患者,先给予氟康唑治疗5~12 d;拟诊或临床诊断以及确诊真菌感染后分层使用抗真菌药物;调查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0例感染患者检出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60.8%;经抗真菌药物治疗后治疗有效112例,有效率为93.3%;治疗24~48 h后体温下降,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患者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5 d后,血白细胞升至1.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升至0.5×109/L以上;8例患者因感染性休克死亡,病死率6.7%;16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13.3%.结论 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真菌感染患者,应根据病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的结果 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并对真菌感染患者采用预防性抗真菌治疗.

  •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治疗203例儿童血液肿瘤合并粒细胞缺乏感染的疗效评估

    作者:殷丽军;翟晓文;王宏胜;钱晓文;俞懿;苗慧;朱晓华;李军;陆凤娟

    目的:探讨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对儿童血液肿瘤合并粒细胞缺乏感染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住院期间应用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治疗的203例血液肿瘤合并粒细胞缺乏的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对血液肿瘤合并粒细胞缺乏感染患儿的治疗疗效、细菌学清除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帕尼培南/倍他米隆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7.1%,对合并不同部位感染有效率均>80.0%,细菌总清除率87.5%,不良反应发生率2.0%。结论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对血液肿瘤合并粒细胞缺乏的感染患儿治疗安全有效。

  • 血液病患者败血症病原菌分析

    作者:田祖国;李佳;黄乐

    目的 研究血液病患者败血症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69例血液病患者败血症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 血液病合并败血症患者72.5%处于粒细胞缺乏期;共培养出72株细菌,革兰阴性菌占63.9%,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肺炎克雷伯菌,25株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21株,8株铜绿假单胞菌中产ESBLs菌6株,产ESBLs菌对常见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对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敏感性较好,为96.4%,其他均<50.0%,肺炎克雷伯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较好;革兰阳性菌占36.1%,主要为人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6.9%、19.2%和15.4%,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呋喃妥因、喹奴普汀/达福普汀的敏感性良好.结论 粒细胞缺乏是血液病患者发生败血症的重要因素,败血症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产ESBLs菌可优先选择亚胺培南及阿米卡星治疗.

  • 急性白血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及肝脓肿1例诊治

    作者:吕亚莉;赵冰冰;俞孟勇

    恶性血液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原因和治疗因素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加之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生率日益升高.我院血液科2009年收住了1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出现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继发侵袭性肺曲霉菌病合并肝脓疡,现报道如下.

  • 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患者医院血流感染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作者:汤丽苑;俞康

    目的 分析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患者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减少其血流感染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09-2011年61例血液科粒细胞缺乏患者并发医院血流感染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免疫抑制剂应用、中性粒细胞<0.2×109/L、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7 d及癌症支持疗法多国学会风险指数<21分是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患者医院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6.967、28.306、4.383、69.002;共检出6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占64.5%、27.4%、8.1%,常见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30.6%、21.0%及8.1%;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出率分别为47.4%和30.8%.结论 针对各种危险因素采用有效的应对措施,可减少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患者血流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 两例粒细胞缺乏患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杨敏;黄凌云;王旭东;王静波

    目的 了解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患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5月两例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患者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过程、危险因素等.结果 两例患者在治疗肺部感染过程中,因病情需要均留置深静脉置管,并且在肺部感染好转时出现高热,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均在左心系统.结论 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患者容易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在数天内发生,留置深静脉导管可能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一旦发生预后差,死亡率高,.

  • 肿瘤化疗致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临床分析及预防治疗对策

    作者:丁于海;漆龙飞;曾华;王建平;卢鹏;舒颖

    目的 探讨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发热、感染及预防措施,以知道临床预防其感染率发生,提高发病率.方法 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肿瘤内科56例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发热及感染情况.结果 粒细胞缺乏后发生发热42例,发热率为75.00%;感染22例,感染率39.29%;发热中52.38%发生感染,感染主要发生在化疗后约1周,是骨髓抑制明显的时间;感染部位主要见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道.结论 化疗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是需要紧急处理的临床急症,发热及感染的发生率较高,需尽早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加强支持治疗和生活护理;并给予经验性抗菌药物预防,病原菌明确者参照药敏结果用药.

  •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败血症病原菌分布与药敏分析

    作者:刘晓强;黄松音;谢晓英;王晓睛;李红玉

    目的:调查恶性肿瘤化疗患者败血症的病原菌谱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203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将其中96例发生粒细胞缺乏患者为A组,107例未发生粒细胞缺乏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203例化疗并发败血症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210株,革兰阴性杆菌146株占69.5%,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分别占29.0%、17.1%及7.1%;革兰阳性球菌63株占30.0%,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0.0%、7.6%和5.2%;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及左氧氟沙星较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及利奈唑胺均敏感,对其余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A组检出的病原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普遍高于B组。结论恶性肿瘤化疗患者败血症病原菌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感染患者的病原菌耐药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 急性白血病患儿合并败血症病原学及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孔令军;郭宏卿;赵文理;何海龙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合并败血症患儿的病原学特点和临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8年6月-2011年6月240例AL血培养阳性患儿病例,并回顾性分析其病原学特点、感染部位、感染相关因素、治疗及转归.结果 AL合并败血症患儿检出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占23.33%、表皮葡萄球菌占11.67%、肺炎克雷伯菌占10.83%;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率为100.00%,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敏感率为100.00%;发热6h内及时经验应用抗菌药物疗效显著(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且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d患儿败血症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 AL合并败血症患儿检出的病原菌革兰阴性菌多于革兰阳性菌,其与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密切相关,早期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十分重要.

  • 恶性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患者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脓毒症3例报道

    作者:许景艳;欧阳建;张启国;徐勇;关朝阳

    目的 了解恶性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患者合并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脓毒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3例恶性血液病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铜绿假单胞菌脓毒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3例患者均在死亡2~3 d后2次血培养结果回报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生长.结论 恶性血液病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合并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脓毒症,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应加强监控.

  • 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患者医院感染的研究

    作者:王松;金文波;房芳

    目的:探讨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选择敏感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34例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发生医院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占41.18%,其次为泌尿系和皮肤软组织,分别占26.47%和11.76%;共分离病原菌4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9株占45.24%、革兰阳性菌20株占47.62%、真菌3株占7.14%;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和美罗培南耐药率低,均为0;主要革兰阴性菌则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耐药率低,均为0;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20.00%。结论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合并医院感染以呼吸道常见,加强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早期应用敏感抗菌药物至关重要。

  • 应用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患者感染的临床研究

    作者:任蕾;秦贵军;郑丽丽;张会娟;孙良阁;段宇

    目的:分析使用抗甲状腺药物(ATD)引起粒细胞缺乏及引发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使用ATD引起粒细胞缺乏及引发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2例患者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5.3%,其次为泌尿系、胃肠道,分别占21.1%和10.5%;共分离出病原菌5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0株占38.5%;革兰阴性菌26株占50.0%;真菌6株占11.5%;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性高,分别为90.0%和100.0%,对其他抗菌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敏感性高,均为92.3%,对第三代头孢类药物、阿米卡星等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使用ATD容易引起患者粒细胞缺乏,继而诱发各种感染,且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常见,引起感染的病菌中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相当,真菌感染相对较少。

  • 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阿米卡星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经验性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发热患者的对照研究

    作者:卢锡京;黄晓军;沈志祥;赵永强;何娟;白庆咸;罗绍凯;李娟;钱文斌;俞康;孙雪梅;孙爱宁

    目的 研究血液肿瘤患者粒细胞缺乏出现发热时,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阿米卡星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一项随机、单盲、对照的多中心研究,共纳入216例确诊为血液系统肿瘤伴中性粒细胞缺乏发热的住院患者,随机分组接受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阿米卡星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对比其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69.05%和74.44%,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体温明显降低,与基线相比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每日体温的变化,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阿米卡星组比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组更明显,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3.09±1.81)d和(3.67士1.99)d;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阿米卡星组的细菌学疗效明显优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组,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阿米卡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3.97%vs10.00%),两组病例均未观察到有明显的肝、肾功能损害,亦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阿米卡星可作为经验性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理想治疗,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

  •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

    作者:张广吉;李巍;林冬;刘兵城;魏辉;王迎;刘凯奇;宫本法;魏述宁;刘云涛;弓晓媛;邱少伟;赵邢力;顾闰夏;苏东;秘营昌;王建祥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药敏特征、抗菌药物选择及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7月227例 AL 患者血流感染的特点及不同抗菌药物治疗后转归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患者中无明确感染灶占8.1%,大多数伴有感染症状,包括肺部占31.4%;肛周占26.9%;胃肠道占17.5%;口腔占16.7%;上呼吸道占9.2%;皮肤软组织占7.8%;菌群分布:革兰阴性菌269株占74.7%、革兰阳性菌80株占22.2%、真菌11株占3.1%;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敏感性70.0%~90.0%,鲍氏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革兰阳性菌及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保持极高的敏感性;269例次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中,243例次治疗有效,治疗有效率为90.3%;80例次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中,76例次治疗有效,治疗有效率为95.0%;11例次真菌血流感染中,9例次治疗有效,治疗有效率为81.8%。结论 AL 患者血流感染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调整用药,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减少患者死亡。

  • PCT 、A ctivin-A 等生物学指标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赵彩芳;魏斌;骆超;徐晗;王丽莉;胡慧仙

    目的:探讨 PCT 、Activin‐A 等生物学指标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自2013年1月-2016年1月,前瞻性收集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者112例,根据患者粒细胞缺乏期是否发生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64例和非感染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不同生物学指标降钙素原(PCT )、C‐反应蛋白(CRP)、淀粉样蛋白 A(SAA)、Activin‐A 和中性粒细胞(NE)差异,并分析其在诊断患者感染中的临床价值。结果感染组患者 PCT 、CRP 水平分别为(2.36±1.12)ng/ml 、(41.39±20.52) mg/L ,显著高于非感染组(0.28±0.16) ng /ml 、(6.52±2.96)mg /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 SAA 、Activin‐A 水平分别为(274.00±112.66) mg /L 、(0.45±0.20)ng/ml ,明显高于非感染组(77.46±25.57)mg /L 、(0.22±0.07) ng/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 NE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T 、CRP 、SAA 、Activin‐A 和NE 等在预测患者感染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7、0.859、0.893、0.830和0.573;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PCT 、CRP 、SAA 和 Activin‐A 水平升高是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PCT 、CRP 、SAA和 Activin‐A 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均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383 条记录 2/20 页 « 12345678...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