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栓抽吸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卢拥华

    目的 探讨血栓抽吸导管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25例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血栓抽吸治疗,观察两组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AST、LDH水平变化、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疗效更好(92.0%比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4.624,P<0.05);治疗后,两组心功能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均有一定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12.0%比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6.982,P< 0.05).结论 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疗效显著,明显改善患者心肌功能,可预防和减少心血管事件,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 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脉介入中的临床疗效探究

    作者:甘颖慧

    目的 分析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脉介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在2013年1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8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冠脉介入术中为观察组患者使用替罗非班.结果 观察组中冠脉介入治疗成功42例,无效2例,成功率为95.45%;对照组中治疗成功36例,无效8例,成功率为81.82%,两组的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STEMI患者的冠脉介入手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可改善临床疗效,应推广使用.

  •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患者对比剂急性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尿NGAL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邢晓娜;王丽;陈国春;管婷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肌酐水平上升的不同程度,探讨不同程度对比剂肾损害的临床危险因素及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2~3 d肌酐水平变化分为:正常组;肾损害1组:肌酐上升0%~10%;肾损害2组:肌酐上升10%~25%;CIN组:肌酐上升≥25%。分析不同肾损害各组间的危险因素,检测各组术后12 h尿NGAL,及观察尿NGAL的变化。结果:157例患者中CIN发生率为8.9%。在4组间进行相关临床因素分析,射血分数(字2=13.3,P=0.004)、白蛋白水平(F =2.76,P =0.044)、术前肌酐值(字2=10.14,P=0.017)、术后肌酐值水平(字2=28.96,P<0.01)、对比剂用量(字2=26.2,P<0.01)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IN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对比剂用量、低白蛋白血症(分别为OR=13.47,95%CI 3.33~54.48,P=0.001;OR=0.32,95%CI 0.003~0.314,P=0.003)。尿NGAL测定显示CIN组术后12 h与术前比较,尿NGAL水平明显增高,有统计学差异(t=5.14,P<0.01),前3组术前、术后尿NGAL水平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比剂用量,低白蛋白血症是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12 h尿液NGAL的检测可作为早期评估CIN发生的一个指标。

  • Allen试验在经桡动脉冠脉介入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方志敏;钟小兰

    目的:研究在经桡动脉冠脉介入诊治(TRI)中Allen试验的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将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315例进行TRI的患者分成两组,试验组157例为未行Allen试验而直接穿刺桡动脉者,对照组为Allen试验阳性者123例,Allen试验阴性者35例排除出本研究.记录两组穿刺成功率、介入诊治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在穿刺成功率(98.1% vs 98.4%)、介入诊治成功率(98.7% vs 98.3%)、并发症方面(2.6% vs 2.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从本研究现有结果判定,Allen试验在TRI中的临床意义有限,尚需更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

  •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肌钙蛋白Ⅰ的影响

    作者:刘永胜;沈青山;朱锐;付度关;汤永谦;陶红;李素珍;叶剑文

    目的:评价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肌钙蛋白Ⅰ(cTnⅠ)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年7月至2004年4月在我院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组(n=60),同时选择一组同期进行冠脉造影(CAA)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42).分别于术前当天及术后24 h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浆CRP、TNFα和cTnⅠ浓度.结果:研究组术前及术后血浆CRP、TNFα和cTnⅠ浓度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研究组PCI后血浆CRP、TNFα和cTnⅠ浓度显著高于术前水平(P<0.01);而对照组术前与术后血浆CRP、TNFα和cTnⅠ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CI增加血液CRP、TNFα和cTnⅠ水平.监测血中CRP、TNFα和cTnⅠ有助于冠心病PCI患者术后病情的估计及预后的判断.

  • 冠脉介入治疗术中应用依诺肝素(0.5mg/kg)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黄兆辉;周忠江;杨秦南;侯玉清

    目的:探讨国人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应用依诺肝素(0.5 mg/kg)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南方医院2014年4-9月拟行PCI的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按PCI术中应用肝素类型分为依诺肝素(0.5 mg/kg)和普通肝素组(100 U/kg),术中观察血栓形成情况,主要终点事件为术后48 h内出血事件及缺血事件,次要终点事为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基线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中血栓形成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普通肝素vs依诺肝素:0.9% vs 1.9%,P=0.975);术后48 h内出血事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6);30 d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3).结论:相比普通肝素,PCI术中应用依诺肝素(0.5 mg/kg)能有效起到抗凝作用并且降低术后48 h出血事件.

  • 循证护理在冠脉介入治疗减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中的应用

    作者:包艳;张丽群;麦超;韦丽华;周享玲;朱沛华

    循证护理是一种以真实可靠的科学证据为基础的护理实践,它是整体护理的延伸和完善,强调以临床实践中的护理问题为出发点,将科研成果与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及患者的需求相结合,制订护理措施,促进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在护理实践中的综合应用.

  • 经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诊疗桡动脉并发症临床分析

    作者:彭超

    1992年,荷兰医生Kiemenij首次报道了经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1].此后,随着此项技术操作经验的不断积累及相关医疗器械的不断改进、更新,并且以其对穿刺部位损伤小、不必强制绝对卧床、局部并发症少等优点,逐渐在全国广泛应用于临床冠心病介入诊疗选择的路径.虽然大多数文献报道,经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诊疗的并发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路径冠脉介入诊疗的并发症,但由于桡动脉路径自身的生理特点及局限性,相关血管并发症亦不少见,笔者主要总结经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诊疗桡动脉并发症的临床处理.现报告如下.

  • SRO长鞘在合并血管硬化迂曲患者冠脉介入中的诊治体会

    作者:王正东;李平;凌政

    冠脉介入诊断及治疗可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法或经皮桡动脉穿刺法,在经皮股动脉穿刺途径时对于有明显动脉硬化的患者,由于其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存在迂曲、狭窄,按常规方法往往很难或无法进行,有时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虽然经皮桡动脉穿刺法可替代经皮股动脉穿刺途径,但个别患者桡动脉或锁骨下动脉同样迂曲、狭窄而不能完成冠脉介入诊断及治疗.笔者对15例动脉硬化、迂曲患者借助Swartz(SRO)长鞘经皮股动脉穿刺法成功行介入诊断及治疗,现报告如下.

  • 缝隙连接蛋白43在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保护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志福;钟国强

    随着冠状动脉(冠脉)溶栓术、冠脉介入及冠脉帝路术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R)越来越受到重视.多年来的研究发现,I/R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机制涉及氧自由基的产生、损伤离子流的释放以及细胞膜间缝隙连接通道(gap junction,GJ)的脱偶联等.

  • 冠脉介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并左心功能不全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晓冬;曾波;许春平

    目的 探讨冠脉介入对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110例,分为对照组51例与观察组59例,对照组给予佳药物治疗包括培哚普利、美托洛尔、阿托伐他汀、拜阿司匹林、曲美他嗪等;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冠脉介入治疗.随访1年,观察心绞痛发作及心功能状态(NYHA分级)以及心超变化情况.结果 冠脉介入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分级Ⅰ~Ⅱ级比例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药物治疗相比,冠脉介入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改善心功能及心超各项指标.

  • 局部肿瘤坏死因子-α与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术后心肌灌注关系的研究

    作者:何贵新;谭炜

    目的 探讨靶血管局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术后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 行急诊PCI术、并行血栓抽吸术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男性116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59.7±22.8)岁.冠脉造影前,经动脉鞘取血3 mL;PCI术前,采用Export XT血栓抽吸导管在靶血管内抽吸血栓、过滤栓子等成分,分离血清备用.按照常规方法植入支架.主要终点为术后心肌呈色分级,次要终点为ST段回落幅度.血清TNF-α采用ELISA法检测.结果 MBG 0~1级患者局部TNF-α浓度为(340.7±55.4)pg/L,MBG 2级为(207.5±42.1)pg/L,MBG 3级为(137.3±33.2)pg/L,差异有显著性(P=0.00).ST段回落≥70%患者局部TNF-α浓度为(159.2±52.4)pg/L,ST段回落<70%为(308.6±43.9)pg/L,差异有显著性(P=0.00).外周动脉血中的TNF-α浓度与MBG分级、ST段是否完全回落没有显著相关(P>0.05).Logistic回归显示,TNF-α高四分位区间是心肌灌注不良的唯一预测因子,与低的四分位区间相比,发生心肌灌注不良的几率增加2.1倍(95%置信区间:1.17~7.8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靶血管局部TNF-α浓度升高与急诊PCI术后心肌灌注不良有关,全身的TNF-α浓度对术后心肌灌注的影响不显著.

  • 冠脉介入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炎症因子及 cTnI、MMP-9、NT-pro BNP 的影响

    作者:刘科彤;王新;赵迪

    目的::探讨冠脉介入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炎症因子及肌钙蛋白 I(cTnI)、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的影响.方法:将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行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对照组为同期行冠脉造影(CAG)者.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 h 血浆炎症因子 C 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8(IL-18)及 cTnI、MMP-9、NT-pro BNP 水平,并比较.结果:术后24 h,观察组血浆炎症因子 CRP、IL-18水平显著升高(P <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 >0.05),两组间差异显著(P <0.05);术后24 h,观察组血浆 cTnI、MMP-9、NT-pro BNP 水平显著升高(P <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 >0.05),两组间差异显著(P <0.05).结论:PCI 治疗会引起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升高及心肌损伤.

  • 冠脉介入时代胸痹心痛中医药治疗的思路探讨

    作者:张鞠华;李海霞;凌江红;赵志宏

    胸痹心痛是冠心病患者常见的中医临床症状,随着现代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治疗率的不断增长,本文旨在探讨符合介冠脉人时代的中医药治疗优势,并提倡“谨守病机”的辨证施治新思路.

    关键词: 冠脉介入 谨守病机
  • 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中绿色通道护理路径建立及效果

    作者:闫洁

    目的:探讨绿色通道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北京世纪坛医院2011年1月到2012年12月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患者实施常规路径护理,研究组50例患者实施绿色通道护理路径护理,观察两组的实施效果。结果通过对两组的实施效果比较,研究组入导管室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中实施绿色通道护理路径具有较好的效果,能有效缩短患者入导管室时间和住院时间。同时,有效降低复发率和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

  • 品管圈在控制老年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穿刺处并发症发生中的应用

    作者:王小琳;罗仕兰;周世群

    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控制老年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称经皮冠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穿刺处并发症发生的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确立“降低老年患者冠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穿刺处并发症发生率”的活动主题,采用循环管理(PDCA)方法,进行现况调查、要因分析、实施对策制订、效果检验等,随机抽取110例入住本院老年病科行冠脉介入手术(经桡动脉路径)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导致桡动脉穿刺处并发症发生的根本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并进行效果验证.结果通过QCC活动的实施,患者桡动脉穿刺处并发症发生率较活动前明显下降(P<0.05),而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P<0.01).圈员的品管手法应用、责任心、沟通协调、自信心、团队凝聚力、解决问题能力、幸福感、积极性得到提高.结论 QCC活动不仅可有效降低老年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穿刺处并发症发生率,也有利于促进护患关系和提高护士整体素质.

  •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兴杰;董岸莺

    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是含碘造影剂应用过程的重要并发症,是医院获得性肾功能衰竭的第三大原因[1],病死率高达14%.虽然随着含碘造影剂不断改进及对CIN的研究不断深入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CIN的发生率已由15%下降至7%[2],但是依赖造影剂的诊疗操作不断增加,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美国每年有600万人行冠脉介入检查,消耗造影剂超过600 kg[3].

  • 冠脉病变的CT检查变迁及64排CT的实用价值

    作者:杨成明

    到目前为止,冠状动脉造影术仍是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腔狭窄的"金标准".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则在判断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1]、冠脉狭窄程度[2]以及冠脉介入效果评价[2]等方面有较强优势.

  • 80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徐爱萍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择在我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80例设为实验组,同期在我院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8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心源性休克、冠状动脉损伤、低血糖等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局部血肿、出血、尿潴留、血栓形成等方面的发生情况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时心源性休克、冠状动脉损伤、低血糖等的发生率较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高,在围手术期间要注意预防,并做好病情的观察,做好对应的有效处理.

  • 压力导丝在冠状动脉介入中的应用

    作者:李英;黄德嘉

    早在施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初期,Gruentzig等[1]介人心脏病学的先驱就认识到测定冠脉压力有助于判断冠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和介入治疗的效果,所以他们把用球囊导管测压列为当时冠脉介入的常规步骤之一.但是后来的研究发现用球囊导管测压不够精确,对预后评估意义不大[2,3],加之当时缺乏有关压力与血流关系的理论基础,因此随着新型的不具备测压功能的球囊导管的出现,冠脉介人中测定冠脉内压力逐渐被人们忽视而几乎销声匿迹.

288 条记录 12/15 页 « 12...78910111213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