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腺内型乳头状甲状腺癌致声带麻痹

    作者:郭光良;纪维纲;曹燕平

    [病例]女,27岁.困持续性声音嘶哑9个月入院.患者9个月前因感冒后出现声音嘶哑,呈渐进性加重,发病1个月后到当地医院就诊,行纤维喉镜检查示左侧声带麻痹,以喉返神经炎予神经营养药、中药、理疗半年余,声音嘶哑症状较发病初略有改善,但仍觉声音嘶哑,易疲劳.发病以来,无明显呼吸困难,无进食呛咳及痰中带血.否认头颈部外伤、手术史,元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查体:一般情况好,颈部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双侧甲状腺未触及明显肿大及包块.心肺腹部检查未见异常.专科检查:伸舌居中,软腭运动对称;鼻咽黏膜光滑,双侧咽隐窝未见新生物;纤维喉镜检查示下咽黏膜光滑,双侧梨状窝对称,会厌黏膜光滑,无红肿;双侧声带表面光滑,左侧声带固定于旁中位,右侧声带不全代偿,声门闭合差,声门下区未见明显异常.

  • 原癌基因c-myc在GD和PTC患者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杨立平;冯洁;李宁;吕枚

    ①目的 探讨c-myc在Graves disease病(GD)和乳头状甲状腺癌(PTC)患者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②方法 各标本均采用TRIzol法提取总RNA,RT-PCR法获取cDNA,多重PCR法同时扩增187bp的c-myc和459bp的β-actin,产物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并照相存盘,用Gel Base/Gel Biot-Pro分析软件获取各标本c-myc和β-actin的密度值,并计算比较.③结果 正常组、GD病组、PTC组的c-myc/β-actin比值(-x±s)分别为:0.367 ±0.044、0.599 ±0.080和0.682 ±0.111.Ⅰ~Ⅱ期及Ⅲ~Ⅳ期PTC组中c-myc/β-actin的比值分别为0.596 ±0.077、0.740 ±0.092.方差分析正常组、GD病组、PTC 3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q检验结果显示:c-myc在PTC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GD病组和正常对照组,c-myc在GD病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检验结果表明,在PTC标本中c-myc在Ⅲ期-Ⅳ期中的表达明显高于Ⅰ期-Ⅱ期中的表达(P<0.01).④结论 原癌基因c-myc在GD病和PTC患者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均增高,且随PTC分期的增加,c-myc的表达量亦随之增加.

  • 桥本氏甲状腺炎背景下甲状腺癌中的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作者:蔡丽萍;孙燕双;王琳;陈元;方煜

    目的::对桥本氏甲状腺炎背景下甲状腺癌中的高表达差异蛋白进行分析,探索桥本氏甲状腺炎背景下甲状腺癌的发病机理、为寻找特异性肿瘤标志物提供有力依据。方法:采用多肽体外标记技术(即比较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对桥本氏甲状腺炎背景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甲状腺滤泡性腺瘤以及桥本氏甲状腺炎腺体组织的蛋白提取物进行iTRAQ分析,并与正常甲状腺组织作为对照组。寻找四种组织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并将差异性明显的蛋白进行数据检索,明确这些差异性明显的蛋白质的生物学特性,并进行验证。结果:通过对桥本氏甲状腺炎背景下甲状腺癌组织、甲状腺腺瘤组织、桥本甲状腺炎组织、正常甲状腺组织的四组蛋白提取物的分析比较,比较所得差异蛋白质,进行重合分析,后得出8种有较高差异的表达蛋白。分别是:K6PL HUMAN, NUCB2 HUMAN, CNBP HU-MAN,UB2V2 HUMAN,RAB8A HUMAN,APOA4 HUMAN,RPL13 HUMAN,TES HUMAN。对 iTRAQ结果进行western blotting验证,得出以上八种蛋白的验证结果,比较发现,RPL13在四种组织中表达差异明显。结论:通过蛋白比对发现,在桥本氏甲状腺炎背景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过程中有8种表达的蛋白有较高差异,而核糖体蛋白13( RPL13)在桥本氏甲状腺炎背景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可能为桥本氏甲状腺炎背景下并发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性较大的蛋白质。

  • 金莲花总黄酮对人甲状腺乳头癌 K1细胞三叶因子3表达变化的影响

    作者:房涛;张静;吴靖芳;张文静;张晨磊;张芸芸;裴达

    目的:探讨金莲花总黄酮对人甲状腺乳头癌K1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三叶因子3(TFF3)表达变化。方法不同浓度金莲花总黄酮作用于体外培养K1细胞24、48、72 h,MTT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Western blotting 和Real-time PCR检测不同浓度总黄酮对K1细胞TFF3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MTT实验结果表明,同一时间总黄酮对K1细胞生长增殖抑制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而升高( P <0?.05),同一浓度总黄酮对K1细胞抑制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 P <0.05)。 Western blot及QPCR结果显示随着金莲花总黄酮浓度的升高K1细胞TFF3蛋白及mRNA水平下降( P <0.05)。结论金莲花总黄酮对人甲状腺乳头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TFF3的表达。

  • 131I全身显像甲状腺球蛋白和胸部X线/CT在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治疗随访中的价值

    作者:任媛;王秀娟;吴波

    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预后良好,但仍有约3.8%的乳头状甲状腺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和16.4%的滤泡状甲状腺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FTC)在初诊时就已发生远处转移,初诊后已治愈的PTC和FTC患者在其后的随访过程中,又有5.8%发生远处转移.DTC远处转移常见的部位是肺(49%),其次是骨(25%)[1].本文就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32例DTC肺转移患者,分析其治疗过程中131I全身显像(131I-WBS)、甲状腺球蛋白(Tg)和胸部X线/CT检测结果,以探讨其在DTC肺转移患者诊治中的随诊价值.

  • 1,6-二磷酸果糖对甲状腺癌细胞凋亡和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作者:李燕;魏伟;申虎威;胡文庆;郭婷;董浩宇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1,6-二磷酸果糖(F1,6BP)对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凋亡及活性氧(ROS)水平的影响.方法:F1,6BP体外孵育W3人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株,MTS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活化型caspase3表达,2-7-二氯氢化荧光素乙二脂(DCFH-DA)染色法结合荧光酶标仪检测细胞ROS水平,比色法分析细胞内氧化型谷胱甘肽(GSSH)含量.结果:2.5~10 mmol/L F1,6BP可抑制W3细胞的增殖,诱导凋亡,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变化.2.5~10 mmol/L F1,6BP干预W3细胞48 h后,细胞内ROS和GSSH含量逐渐升高,呈浓度依赖性变化.结论:F1,6BP能抑制人甲状腺乳头状癌W3细胞增殖,促使细胞凋亡,可能与细胞内ROS水平增加密切相关.

  • 乳头状甲状腺癌的超声诊断分析

    作者:张晋

    高分辨率高频探头的广泛应用,使甲状腺癌的检出率日益增高,尤其是乳头状甲状腺癌有相当高的诊断符合率。本文对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手术后病理证实的31例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声像图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乳头状甲状腺癌的声像图特点,以期提高乳头状甲状腺癌的早期超声诊断率。

  • 超声检查发现微钙化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飞栋;覃巧云

    甲状腺癌近年来在全球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每年增长约4%,跃居女性常见肿瘤第8位,成为备受关注的肿瘤之一[1]。甲状腺癌中主要的病理类型有乳头状甲状腺癌(PTC)、滤泡状甲状腺癌(FTC)、未分化癌和髓样癌,常见的是乳头状癌,占60%~70%。在我国食盐加碘措施后,乳头状癌发病率明显上升,滤泡状甲状腺癌明显下降[2]。根据新的《中国十城市甲状腺病流行病学调查》,2000年前,女性恶性肿瘤中前20位无甲状腺癌,2010年甲状腺癌跃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6位。国外学者早在1967年便有研究甲状腺钙化与甲状腺癌间关系的文章,我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了对甲状腺结节内部钙化在鉴别良恶性肿瘤中价值的研究,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文章迅速增加[3-12]。本研究不仅关注微钙化对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而且研究对乳头状微小癌的诊断意义。

  • 骨桥蛋白与CD44 v6在乳头状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白海珍;张瑞明;曹中伟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 osteopontin,OPN)与CD44 v6在乳头状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乳头状甲状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癌组织和相癌旁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骨桥蛋白与CD44 v6的表达。结果:(1)OPN与CD44 v6在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2)OPN和CD44 v6的表达与病人性别、年龄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N和CD44 v6的表达与微钙化、淋巴结转移、临床TNM分期相关,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3)OPN和CD44 v6在乳头状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存在正相关(P<0.01,r=0.559)。结论:(1) OPN和CD44 v6可能参与乳头状甲状腺癌的发生;(2)OPN和CD44 v6与乳头状甲状腺癌的恶性程度及局部浸润有关;(3)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中OPN和CD44 v6的表达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OPN和CD44 v6共同参与了乳头状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

  • 老年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CT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

    作者:王东侠;周秀艳;宫建;杨传家;徐锦华

    目的 探讨老年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的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在北京市和辽宁省沈阳市4家医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00例老年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进行CT检查.结果 400例老年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中,259例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64.75%;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肿瘤大小≥2 cm、病灶坏死、病灶周围侵犯、强化特点为重度的比例分别为83.40%、77.99%、97.89%、92.66%,均高于未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的44.68%、63.12%、54.61%、59.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老年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的CT特征可以初步判断颈部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

  • 乳头状甲状腺癌患病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周衍;田俊;肖景榕

    目的 了解乳头状甲状腺癌患病的影响因素,为相应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013年4月-~2014年6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23例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及同期在该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246名体检人群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病例组患者体质指数>25.0 kg/m2、被动吸烟1~2天/周、被动吸烟≥3天/周、染发1~2次/年、染发≥3次/年、食油炸食品>5次/周、食十字花科植物>5次/周、CT检查≥3次、压力大、一级亲属甲状腺癌患者1例、一级亲属甲状腺癌患者≥2例的比例分别为14.63%、54.47%、33.33%、62.60%、4.88%、28.46%、50.41%、12.20%、20.33%、9.76%、6.50%,均高于对照组体检人群的6.10%、46.34%、19.92%、42.28%、2.03%、15.85%、33.74%、5.69%、10.57%、1.63%、1.22%,病例组患者锻炼1~2次/周的比例为10.57%,低于对照组体检人群的21.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25.0 kg/m2、被动吸烟≥1天/周、染发≥1次/年、CT检查≥3次、压力大、一级亲属甲状腺癌患者≥1例是乳头状甲状腺癌患病的危险因素,锻炼1~2次/周是乳头状甲状腺癌患病的保护因素.结论 体质指数、被动吸烟、染发、CT检查、压力情况、一级亲属甲状腺癌患病情况、锻炼情况是乳头状甲状腺癌患病的主要影响因素.

  • 雌激素促进hTERT在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王月娥

    目的 探讨在乳头状甲状腺癌K1及MCF7细胞系中,雌激素(E2)对hTERT的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Western Blot检测乳头状甲状腺癌K1细胞中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应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ER在E2刺激后定位的改变;应用Real-time PCR检测E2刺激对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 mRNA表达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检测E2刺激对hTERT的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K1细胞系中存在ERα阳性表达,在E2刺激后阳性表达产物入核,E2刺激能够促进K1细胞中hTERT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调.结论 雌激素促进hTERT在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中的表达.

  • 乳头状甲状腺癌与结节性甲状腺肿内源性抗生物素蛋白结合活性表达比较研究

    作者:廉莹;李静;黄燕红;董文武;单忠艳;滕卫平;张浩

    有报道称内源性生物素与组织学类型有关,其在肾嫌色细胞癌和肾乳头状肾细胞癌中的检出率和强度较高[1-2].但是在乳头状甲状腺癌(PTC)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结甲)组织中内源性抗生素蛋白结合活性(EABA)的表达未见报道.

  • 甲状腺再手术入路方式探讨

    作者:黄天立;巴明臣;林宗伟;葛午平

    甲状腺再次手术因原切口处解剖关系不清,易发生医源性损伤。本文仅对甲状腺再手术手术入路方式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 我院1998~2000年共行甲状腺再手术30例。其中男2例,女28例。年龄28~80岁。首次手术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20例,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4例,乳头状甲状腺癌1例。8例病人术前X线片示气管狭窄,其中3例合并呼吸困难。

  • 当前我国甲状腺疾病外科治疗适应证的延伸

    作者:张德恒

    自1996年我国实行全民食盐加碘法规以来,居民平均尿碘中位数(MOI)已达到330.2μg/L(1997),超过了WHO和ICCIDD公布的尿碘过量标准(300μg/L)而处于碘过剩状态[1].由此带来了甲状腺疾病的巨大变迁,患病率明显增加,疾病谱也改变了.据调查,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发病率因此而升高3.2~7.4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是引起甲减的主要原因.临床上甲状腺炎已是常见病.碘致甲亢是因过量摄碘造成促甲状腺素(TSH)升高的结果.乳头状甲状腺癌的平均发病率也高达13.12/10万,与欧美低摄碘量的国家相比,大为不同.尤其,普通人群中10%以上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者(占女性人群12.8%),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阳性者(占女性人群11.22%),均为甲状腺疾病发病倾向的易感群体[2].还有,那些在缺碘的年代已经形成甲状腺肿大、结节与腺瘤者,处于碘过剩的新时期依然易于受害.40岁以上的人大致经历了从缺碘直至碘过剩的历史,在当前我国特殊的碘营养生态条件下,外科医生应该对甲状腺疾病重新认识,有必要制定外科治疗的新对策.

  • 放射性131碘治疗术后小病灶乳头状甲状腺癌临床研究

    作者:赵志刚;彭亮;李亚军;吴晓杰;廉英;孟丹;谢路林;王晶;张晓平

    目的 探讨一叶甲状腺有单个较小癌结节的患者术后有无进行131I清甲的必要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或全切除术后经病理确诊为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105例,按结节大小分为≤1 cm、>1 cm~≤2 cm、>2 cm~≤3 cm组,各组再按未服或服用放射性131I分为两组,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比、甲状腺癌结节部位、手术方式、术后随访时间及复发例数.服用131I者,按要求进行清甲是否完全的评估,直到清甲成功.结果 >2 cm~≤3 cm组未服131I者与服用131I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 cm组未服131I者甲状腺癌结节位于左叶者明显多于服131I者(P<0.01).>1 cm~≤2 cm组未服131I者甲状腺全切除术式明显少于服131I者(P<0.01).三组中未服131I者中位随访时间73个月,服用131I组者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1 cm组及>1 cm~≤2 cm组患者均未见复发,>2 cm~≤3 cm组未服131I者复发3例(18.8%),服用131I者未见复发,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例患者服1次131I即清甲成功,12例患者服2次131I清甲成功,1次清甲成功率72.8%.结论 一侧甲状腺有单个较小癌结节(≤2 cm)的患者,术后为避免131I清甲的潜在伤害可不清甲,而癌结节为>2 cm~≤3 cm者为减少复发建议行131I清甲治疗.

  • 磷酸化P53与ERα在乳头状甲状腺癌中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亘;黄燕红;李静

    目的 探讨磷酸化P53[p-P53(Ser 6)]与雌激素受体(ER)α在乳头状甲状腺癌(PTC)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 plus二步法检测p-P53(Ser6)、突变P53(mut-p53)、ERα在34例生育期女性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石蜡切片中的表达,并进一步分析p-P53(Ser6)与ERα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生育期女性的PTC组织中均有p-P53(Ser6)的的表达,阳性率为100%,表现为细胞核或细胞核/质阳性染色,其表达与mut-P53的检测结果有明显不同.生育期女性PTC组织中p-P53(Ser6)的表达水平与ERα呈显著正相关(r=0.334,P=0.053),而mut-P53的表达水平与ERα表达无相关(r=-0.078,P=0.661).结论 p-P53(Ser6)与ERα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提示P53磷酸化可能参与促进了生育期女性PTC的发生、发展.

  • 乳头状甲状腺癌VDR及OPN的表达与钙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磊;郑维;张超杰;唐梅徕;范培芝;谢靖;李洋

    通过检测甲状腺良恶性病灶中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及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甲状腺癌钙化及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实验组选取钙化和非钙化各30例的乳头状甲状腺癌病例共60例,对照组用良性结节性甲状腺肿15例和甲状腺腺瘤15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良恶性甲状腺组织中VDR及OPN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良恶性之间、乳头状甲状腺癌钙化与非钙化之间以及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VDR与OPN在乳头状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病灶(P<0.01);VDR与OPN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及淋巴结转移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与乳头状甲状腺癌是否钙化及大小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并存在正相关性.肿块钙化或大于1cm的乳头状甲状腺癌VDR和OPN的表达明显增高,VDR和OPN表达亦为正相关(P<0.05).因此,VDR和OPN蛋白增强可能参与了乳头状甲状腺癌钙他的形成以及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

  • 选择性颈淋巴结清除术用于乳头状甲状腺癌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作者:叶飞

    目的:研究分析在乳头状甲状腺癌手术实施过程中实施选择性颈淋巴结清除术的治疗疗效.方法:从2012年4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本院收治的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中选取58例,对全部患者实施甲状腺切除联合选择性颈淋巴结清除术之后,对治疗效果进行探讨.结果:在Ⅱ、Ⅲ、Ⅳ组中平均清除的淋巴结有17.32枚,Ⅵ组中的阳性率与Ⅱ、Ⅲ、Ⅳ组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是在Ⅴ组患者中的阳性率与其他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在早中期乳头状甲状腺癌手术中实施选择性颈淋巴结清除术能够起到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BRAF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乳头状甲状腺癌遗传易感性

    作者:王冠;刘晓莉;孙辉

    甲状腺癌居内分泌恶性肿瘤之首,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呈稳定上升趋势[1],除髓样癌外,绝大部分类型甲状腺癌起源于滤泡上皮细胞,按照病理分型可分为乳头状甲状腺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滤泡状甲状腺癌(follicular thyroid cancer,FTC)和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ncer,ATC).

136 条记录 3/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