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以家犬驱虫为中心的棘球蚴病控制措施在新疆两县的应用

    作者:张壮志;石保新;王进成;吐尔洪·依米提;哈斯也提;哈江;胡端铭;李伯樵;肉孜艾山;吴平;王文明;彭政;康强;艾尔肯;俞进;张文宝

    目的 通过新疆呼图壁县和温宿县区域试验,验证以家犬(包括牧犬)驱虫为中心的棘球蚴病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控制效果.方法 1987-1990年在新疆呼图壁县和1990-1994年在新疆温宿县分别建立棘球蚴病控制试验区,采用消灭病原以阻断循环链的控制策略,即"犬犬驱虫、月月投药"的措施,对试验区所有家犬用吡喹酮药饵剂型进行预防性驱虫.实施控制措施后,每年在试验Ⅸ检测犬的细粒棘球绦虫和绵羊的棘球蚴感染率,以评价驱虫效果.结果 经过连续3~4年实施"犬犬驱虫、月月投药"措施.呼图壁县和温宿县的家犬细粒棘球绦虫平均感染率分别从实施前的18.5%和14.7%降为0;两县新生绵羊的棘球蚴平均感染率比控制模式实施前降低了85%以上.结论 以家犬驱虫为中心的策略,即"犬犬驱虫.月月投药"的措施对控制家犬的棘球绦虫病和绵羊的棘球蚴病是有效可行的.

  • 吡喹酮处理日本血吸虫成虫蛋白质组学分析

    作者:张玲;刘峰;崔书健;徐斌;周晓农;胡薇

    目的 利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 鉴定吡喹酮处理前后日本血吸虫成虫蛋白质组,比较处理前后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探讨吡喹酮抗血吸虫机制.方法 日本血吸虫合抱成虫分别暴露于吡喹酮(处理组,30μg/ml)和二甲基亚砜(对照组)中,18 h后收集虫体,提取总蛋白.采用二维-纳喷雾-液相色谱联合串联质谱(2D-nano-LC.MS/MS)鉴定吡喹酮处理组与对照组的蛋白质.数据库查询确定蛋白质的功能.统计分析其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 吡喹酮处理后明显上调的血吸虫成虫蛋白为12个,明显下调4个.上调蛋白中有10个功能明确.分别归属于细胞骨架蛋白家族的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副肌球蛋白、微管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膜联蛋白,应激蛋白家族的热休克蛋白70、热休克蛋白60和硫氧还原蛋白过氧化物酶和信号转导蛋白14-3-3.下调蛋白为参与转录调控的蛋白,即多聚合蛋白和髓磷脂基因表达因子.结论 吡喹酮处理后日本血吸虫成虫蛋白质组具有差异,提示吡喹酮处理后促进或抑制了特定基因的表达.

  • 洞庭湖渔民血吸虫感染情况及化疗效果分析

    作者:曾庆仁;侯建伟;何永康;罗新松;张顺科;舒衡平;司马衍祥;喻鑫林;李岳生

    目的调查洞庭湖渔民感染血吸虫的严重程度,评估其化疗防治效果.方法 2001年11月选择湖南省岳阳县麓角镇洞庭湖水上作业渔民,询问血吸虫感染与化疗史.用改良加藤法检查虫卵和毛蚴孵化法检查毛蚴,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抗可溶性虫卵抗原(SjSEA)的抗体,B超检查肝/脾病变程度.人群顿服吡喹酮40 mg/kg,一个感染季节过后复查.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①询问调查渔民268人,"经常"或"间常"接触疫水的人数占90.7%;近5年每年平均化疗人数占24.0%,从未化疗者占39.4%;②粪检阳性率为68.1%(111/163),克粪虫卵数(EPG)为48.77,男性均显著高于女性.11~20岁阳性率高(83.3%),"经常"或"间常"接触疫水与从未化疗的两种人群阳性率分别为76.3%(106/139)和79.7%(51/64);③IHA检测阳性率为88.0%,ELISA检测阳性率为78.7%,均明显高于粪检阳性率;④肝/脾受损率为77.4%(82/106),其中,肝实质呈Ⅱ~Ⅲ级纤维化病变者占37.7%,肝肿率为58.5%,脾肿率为19.8%;⑤多次化疗人群感染率和EPG显著低于从未化疗人群;⑥复查结果表明,化疗人群粪检阳性率(35.4%)和EPG(36.13)较未化疗人群(56.5%和68.47)分别下降37.3%和47.2%,化疗后阴转率为48.7%、EPG下降38.1%,肝/脾受损率下降40.6%.结论洞庭湖渔民血吸虫感染率高、感染度重、肝/脾受损人数多.是频繁接触疫水和长期防治不力所致.有效的化疗措施可显著减低感染率、感染度以及病情.

  • 吡喹酮对小鼠卫氏并殖吸虫童虫的疗效及T淋巴细胞的变化

    作者:严涛;李国良

    目的探讨吡喹酮对转续宿主体内滞育童虫的杀虫效果以及吡喹酮有效治疗后感染小鼠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变化.方法将不同数量的江西二倍体型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小鼠,10 d后用不同剂量、不同疗程吡喹酮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7 d,剖杀检虫观察疗效以及小鼠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变化.结果当小鼠感染30个囊蚴,用吡喹酮400、500和600mg/(kg@d),连续3 d给药,其减虫率分别为71.01%±10.38%、82.29%±7.92%和95.83%±3.24%;当小鼠感染80个囊蚴时,用吡喹酮600 mg/(kg@d),连续3 d给药,减虫率仅为84.49%±10.91%.小鼠经吡喹酮治疗1 wk后,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开始升高,在第8周恢复正常.结论吡喹酮对卫氏并殖吸虫童虫的疗效比成虫差,其疗效与药物剂量和小鼠感染度有关,增加剂量或增加疗程可增强杀虫效果.

  • 保护性免疫大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后吡喹酮化疗效果

    作者:

    [目的]研究吡喹酮与宿主保护性免疫对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协同作用.[方法]用粗成虫抗原(AWAg)和排泄分泌抗原(ESAg)免疫大鼠或感染20条华支睾吸虫囊蚴获得保护性免疫,用50个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大鼠,用亚致死量吡喹酮(50 mg/kg)治疗,以回收虫体数观察疗效.统计学上显著性差异用PC-SAS系统的ANOVA和Nparlway Kruskal-Wallis检验法.[结果]①在对照组,ESAg免疫接种组和AWAg免疫接种组吡喹酮杀幼虫效果明显高于成虫,3组均为P<0.01.②感染后的减虫率,与对照组比较,ESAg免疫接种组(35.6%,P<0.01)和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组(97.5%,P<0.01)较高,而在AWAg免疫接种组(23.4%)较低.吡喹酮的疗效在ESAg免疫接种组显著增高.[结论]吡喹酮对华支睾吸虫的疗效在大鼠具有获得性免疫的情况下相协性的提高.

  • 甲氟喹抗血吸虫及其他蠕虫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肖树华;薛剑

    近年来抗疟药甲氟喹,一种氨基乙醇化合物,被发现具有很强的抗血吸虫作用,其特点是对不同发育期的血吸虫童虫和成虫的杀灭作用相仿.本文对近3年有关甲氟喹抗血吸虫和其他蠕虫的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三苯双脒、青蒿琥酯和蒿甲醚抗华支睾吸虫及其他吸虫的实验研究进展

    作者:肖树华;薛剑;吴中兴

    吡喹酮是目前用于治疗血吸虫病和其他吸虫病的主要药物.近年的实验研究发现,治疗肠道线虫感染的新药三苯双脒具有抗华支睾吸虫、麝猫后睾吸虫和卡氏棘口吸虫(Echinostoma caproni)的作用.特别是对感染华支睾吸虫的大鼠,其顿服接近治愈的剂量为300 mg/kg,低于吡喹酮的治愈剂量375~500 mg/kg.抗疟药青蒿琥酯和蒿甲醚不仅已被发展为预防血吸虫病的药物,而且发现它们对多种吸虫有效,特别是对华支睾吸虫,其顿服对大鼠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治愈或高效剂量为75 mg/kg.本文系综述这些药物单用或联合用药治疗大鼠、小鼠、仓鼠或犬的华支睾吸虫及其他吸虫感染的实验研究进展.

  • 宿主因素在吡喹酮抗血吸虫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肖树华

    已知吡喹酮对血吸虫的杀虫过程包括两方面,即药物对虫体的直接作用和宿主的免疫反应.前者表现为虫体活动兴奋,肌肉挛缩和皮层严重受损,从而导致虫的肝移,影响虫的体表营养吸收、排泌和防御功能以及继发的代谢紊乱;后者因皮层的损害和剥落破坏了虫体在宿主体内存活的伴随免疫机制,其体表抗原的显露为宿主抗血吸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攻击提供了靶部位,即吡喹酮的抗血吸虫作用是免疫依赖的.本文对可能影响到吡喹酮杀虫作用的宿主因素进行综述.

  • 吡喹酮对血吸虫电压门控Ca2+通道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玲;周晓农

    吡喹酮抗血吸虫成虫的药理作用与Ca2+稳态的破坏有直接关系.电压门控Ca2+通道(VGCC)是调节细胞内Ca2+水平的重要参与者.研究显示Ca2+ 的亚基可能是吡喹酮的作用靶点.本文就血吸虫以及扁形动物门的其他寄生虫的VGCC的结构和功能,以及Ca2+通道的亚基在吡喹酮抗血吸虫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抗血吸虫新药研究提供参考.

  • 吡喹酮抗血吸虫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肖树华

    吡喹酮是目前惟一对人体5种血吸虫病均有效的治疗药物,其突出优点是口服方便、安全有效和疗程短.了解其抗血吸虫的作用机制,可能有益于发展新的广谱抗蠕虫药物.本文综述了近30年来国、内外实验室对吡喹酮抗血吸虫作用的研究进展.

  • 传入性并殖吸虫病暴发流行的调查

    作者:康艳;宫志军;尹长春

    自1998年6月上旬开始,丹东市各医院的门诊部陆续接诊了腹痛、腹泻、发热、乏力、胸闷、气急、胸痛伴有胸腔积液或自发性气胸等临床表现的患者,化验室检查,嗜酸细胞明显增高.分别以急腹症、阑尾炎、胸膜炎、肺结核病等收入院.经对症治疗后,收效甚微,发病人数逐日上升.因病人4~5月份均有在东港市生食朝鲜河蟹病史,经我所会诊怀疑是并殖吸虫病,建议用吡喹酮诊断性治疗,大多数病人治愈.为查清此病是否属于并殖吸虫病暴发流行,我所进行了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

  • 棉子酚、吡喹酮、蒿甲醚对重组日本血吸虫乳酸脱氢酶的作用

    作者:吕刚;胡旭初;黄灿;谢红艳;徐劲;陈守义;吴忠道;余新炳

    目的 检测棉子酚、吡喹酮、蒿甲醚对重组日本血吸虫乳酸脱氢酶(rSjLDH)活性的影响.方法 在已建立的rSjLDH标准酶活性测定体系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棉子酚(0~0.10 mmol/L)、吡喹酮(0~0.20 mmol/L)及蒿甲醚(0~0.10 mmol/L),以相应药物溶剂作对照,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对rSjLDH活性的影响.用SPSS13.0软件统计结果,计算药物对酶活性的相对抑制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0.04 mmol/L棉子酚对rSjLDH催化丙酮酸还原为乳酸及乳酸氧化为丙酮酸的相对抑制率分别为59.1%和34.4%(P<0.01),0.10 mmol/L棉子酚分别为91.3%和89.1%(P<0.01);0.06mmol/L吡喹酮分别为5.77%和41.4%(P<0.05),0.20 mmol/L吡喹酮分别为83.8%和72.2%(P<0.01).0.10 mmol/L蒿甲醚对rSjLDH则无抑制作用(P>0.05).结论 棉子酚及吡喹酮对rSjLDH活性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SjLDH可能是吡喹酮的分子靶标之一.

  • 吡喹酮、阿苯达唑单独及其联合治疗脑囊尾蚴病疗效的对比观察

    作者:郭冬梅;谢淑萍;贾建平;邓毓锐

    脑囊尾蚴(囊虫)病是我国北方地区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寄生虫疾病,抗囊虫药物吡喹酮、阿苯达唑广泛用于临床,对脑囊尾蚴病的治疗起重要作用.

  • 在血吸虫病重流行区实施全民药物治疗居民依从性的分析

    作者:郭家钢;胡广汉;熊玉龙;王延安;郑江

    江西省新建县南矾乡,地处鄱阳湖畔,涨水季节为一孤岛.居民4782人,职业多为半农半渔.该乡是血吸虫病重流行区,1989年居民感染率为39.57%[1],历史高达50%(免疫学检查阳性90%以上).20世纪80年代末,东西省在鄱阳湖地区实施了血吸虫病控制大区域规划,该乡进入规划系列开始了全民药物治疗.1992年起按全民药物治疗为重点的防治方案,第年2~4月用吡喹酮按40mg/kg1次顿服法,对居民进行药物治疗.对1992~1997年实施全民药物治疗的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为今后制订重度流行区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寻找科学依据.

  • 从文献回顾分析抗蠕虫药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作者:郑琪;陈盈;田利光;周晓农

    目的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 对已发表的抗蠕虫药物文献进行分析,探讨抗蠕虫药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方法 收集在PubMed数据库上收录的1997-2007年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抗蠕虫药物的相关文献,通过一定数据准入标准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并构建Access数据库.对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进行如"研究类型"、"发表年代"、"涉及药物"等分类项归类.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应的线性回归和二次回归等统计学分析. 结果 抗蠕虫药物相关论文年度发表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年相关论文发表量增加约6篇;应用性研究为主要研究主题;主要研究病种依次为血吸虫病、丝虫病、蛔虫病、棘球蚴病和钩虫病,其中血吸虫病相关文献数量多,与其他4种主要蠕虫病的相关文献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研究药物为阿苯达唑、吡喹酮、甲苯咪唑、伊维菌素和乙胺嗪;抗蠕虫药物相关文献在多种医学杂志上发表,发表抗蠕虫药物文献数量第1位和第10位的期刊分别占文献总数的5.52%和1.63%. 结论 近10年来抗蠕虫药物愈来愈受到重视,但其种类不多,亟需发展新药.

  • 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病远期疗效分析

    作者:乌文琳;周学章;黄育英;邵平阳;杨易平;徐晓菲

    目的对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病患者247例进行24年后第8次追踪调查,以观察病情动态变化和吡喹酮药物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对247例患者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肾功能、乙型肝炎病毒标志、丙型肝炎抗体、血吸虫免疫及肝纤维化指标,同时作B超检查.结果247例中脾脏较前增大者43例(17 41%);丙型肝炎抗体均为阴性,而HBsAg、HBeAg、抗-HBc均为阳性1例,HBsAg、抗-HBe、抗-HBc均为阳性8例;血吸虫免疫测定中,环卵沉淀试验复查均为阴性,而间接血凝阳性12例(4 85%),酶联免疫吸咐试验阳性38例(15.38%),2项均为阳性12例(4.86%);对162例患者进行肝纤维化指标测定,其中121例(74.69%)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高,而体力恢复尚可.但治后仍可见部分病例有脾肿大、肝纤维化指标不同程度增高,血吸虫免疫测定也有一定数量的阳性.结论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病远期观察安全有效,但血吸虫性肝病,虽经杀虫治疗后其肝纤维化仍可继续发展,抗肝纤维化的药物治疗很有必要.

  • 吡喹酮与γ-干扰素对肝纤维化胶原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峰;蔡卫民;陈智;杨艳宏;翁红雷;刘荣华

    目的探讨吡喹酮杀虫治疗和IFN-γ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新西兰兔制成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感染后第16周随机分成3组:感染组,吡喹酮治疗组和吡喹酮联合IFN-γ治疗组,另以10只正常兔为阴性对照组.感染后28周处死,取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及Ⅰ型胶原、Ⅲ型胶原、Ⅳ型胶原、MMP-1、MMP-9、TGFβ1和IFN-γmRNA水平检测.结果吡喹酮治疗后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但仍显著高于正常组;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Ⅳ型胶原mRNA水平显著下降,尤其Ⅲ型胶原已接近正常水平,而MMP-1和MMP-9 mRNA水平变化不大;TGFβ1 mRNA水平下降不明显,而IFN-γ mRNA水平显著增高,TGFβ1/IFN-γmRNA比值明显减小,但仍高于正常.杀虫治疗后加IFN-γ可进一步降低Ⅰ型胶原、Ⅳ型胶原mRNA水平,并使MMP-1和MMP-9mRNA的表达显著增加,TGFβ1 RNA水平明显下降.结论杀虫治疗后抗肝纤维化仍属必要,IFN-γ主要通过直接抑制胶原合成,促进胶原降解,抑制TGFβ1起抗肝纤维化作用.

  • 亚剂量吡喹酮对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循环抗原水平的影响

    作者:王勇;尹晓梅;李启阳;吴维铎;胡万富;严自助

    目的 观察不同亚治疗剂量吡喹酮对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血吸虫肠相关趋阴极抗原(GACA)水平的影响.方法 Kato-Katz法粪检确定108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随机分成4组,分别给予口服5mg/kg、10mg/kg、20mg/kg剂量吡喹酮和安慰剂.采用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McAb-DotEUSA)分别检测服药前、后2、8、24和48小时患者血清GACA水平.服药前、后检出率变化采用γ2检验.结果 3个实验组服药后2小时检测血清GACA水平,平均较服药前上升3个滴度,后渐下降;至服药后48小时,血清GACA水平仍高于服药前1个滴度.血清GACA检测敏感性,可由服药前的82.7%提高到服药后2小时的100.0%(P<0.05).对照组48小时观察期内,血清GACA水平波动在1个滴度范围内,检测敏感性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口服不同亚治疗剂量吡喹酮均能有效升高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血吸虫GACA水平,并显著提高血清GACA检测敏感性.

  • 脑囊虫病治疗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作者:潘孝彰;徐麦玲;翁心华;徐肇玥;戴自英;沈天真;陈星荣;郭建勋;万有涵;王影

    本文以高效液相仪检测37例脑囊虫患者脑脊液及血浆的吡喹酮浓度,服药剂量为顿服40mg/kg(共7例)、13.3mg/kg(28例),另2例为总剂量120mg/kg,三日分服,顿服及末次服药后2~2 1/4小时抽取标本.三种方法服药后的平均血浆浓度分别为2.2075、0.8599及1.3550μg/ml,平均脑脊液浓度分别为0.2328、0.1657及0.315μg/ml.脑脊液浓度相当于血浓度的10.54~23.24%.本文又以测算cT病灶面积的方法来评估疗效,16例脑囊虫病患者以总量120mg/kg,三日分服,治后病灶面积减少了90.76%.

  • 吡喹酮致严重肝损害一例

    作者:陈仕祥;万谟彬;陈姬秀

    患者,女,30岁,居血吸虫疫区,2002年7月20日因腹部不适,疑血吸虫病,自购吡喹酮8粒(200 mg/粒,云南第二制药厂)顿服,第3天感双下肢瘙痒,后蔓延全身,伴乏力、肝区不适,大、小便黄.7月23日检查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103 U/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66 U/L,总胆红素(TBIL)68.4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52.2μmol/L.自服中草药治疗1个月后无效,到当地医院用门冬氨酸钾镁、苯巴比妥等治疗,病情继续加重,11月2日转入我院.

468 条记录 8/24 页 « 12...567891011...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