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丙硫咪唑联合吡喹酮治愈第四脑室囊虫病1例

    作者:刘平;李琼芬;王昆兰

    1 病历报告 患者,男,27岁,因头昏、阵发性眩晕11天,于1994年11月17日入院.11天前因受凉出现头昏、眩晕、伴恶心呕吐,每天10余次,不能进饮食;眩晕与头颅位置有关,呕吐后眩晕逐渐减轻、缓解.发病时在当地卫生院静脉滴注"青霉素、病毒唑、654-2",经过3天治疗并无好转,反而病情加重,头颅位置轻微改变便诱发眩晕,不敢转颈,因此不能低头,夜间要高枕位.再次静脉滴注"甘露醇、地塞米松",眩晕不能控制,仍头昏,但无头痛、发热.患者有食生猪肉习俗,否认有大便排绦虫史.检查:T 37.7℃,皮肤无皮下结节,心肺腹正常.神志清醒,强迫头位,眼底正常,双眼侧视时可见不持续中等无快慢相水平眼球震颤,四肢肌力正常.跟膝胫试验欠稳,Romberg征,闭眼时不稳.

  • 浅谈猪囊虫病药物治疗

    作者:张丽

    1临床资料本院内科自1983年收治猪囊虫病人1066例.其中1983年-1991年收治722例,治疗好转710例,占94%,恶化12例,占6%.1992年-1998年,收治344例,好转343例,占99.7%,恶化死亡1例,占0.3%.经统计,处理前后两阶段治疗疗效有显著性差异.几年来我们的基本服药剂量未变,即丙硫咪唑0.2g/次,服3次/d,连用6d,或服吡喹酮50~60mg·kg-1·d-1,分3次服,连用3d(以上均系成人量).

  • 甘肃省7个藏族县(市)包虫病预防效果分析

    作者:杨俊克;冯宇;李凡;尚文杰;杨成明;梁虹

    目的 分析甘肃省7个藏族县(市)采用犬驱虫预防包虫病的效果.方法 2008-2010年在甘肃省7个藏族县(市)采取犬驱虫,在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分别在7个藏族县(市)采集一所小学6 ~13岁组学生的血清,应用ELISA法检测棘球蚴抗体,比较两年抗体阳性率;采集犬粪标本,ELISA法检测棘球绦虫抗原,比较粪抗原阳性率.结果 2008年7个藏族县(市)检测学生血清14 395份,血清棘球蚴抗体阳性率4.47%;2010年检测10 740份,阳性率2.56%.碌曲县、临潭县、玛曲县、卓尼县、夏河县和合作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7个藏族县(市)2008年ELISA法检测犬粪棘球绦虫抗原5 431份,阳性率11.08%;2010年检测5 260份,阳性率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29,P<0.01).结论 实施包虫病防控措施3年期间,7个藏族县(市)学生血清棘球蚴抗体阳性率和犬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均呈快速降低趋势,提示干预措施预防包虫病传播效果明显.

  • 4例肝吸虫病合并肝内占位病变病人的研究分析

    作者:陈莉;张培燕;董常峰;刘艳;孟令香

    目的 综合分析4例肝内占位病人的临床资料,得出相关华支睾吸虫病肝内占位病变临床特征,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分析2012-2014年某院收治的4例肝内占位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通过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行多项实验室检查,明确为华支睾吸虫感染,积极给予病人吡喹酮驱虫治疗、手术治疗,病情均已得到较好转归.结论 收治肝脏占位病人时需警惕华支睾吸虫病.

  • 67例肺吸虫病病人临床分析

    作者:黄美颖;雷文婷;田茂强;束晓梅;刘晖

    目的 分析肺吸虫病住院病人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肺吸虫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2012-2016年在某院住院确诊的肺吸虫病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诊疗情况及随访病情转归.结果 住院肺吸虫病病人共67例,其中未成年病人56例,成年病人11例,男性47例、女性20例,年龄3~60岁(平均12岁);其中64例病前有疫源接触史;起病症状:45%(30/67)为咳嗽、气促,27%(18/67)为发现体表包块,19% (13/67)为头痛、呕吐,6% (4/67)体检发现胸腔积液,6% (4/67)为肝脏病变,1%(1/67)反复皮疹,1% (1/67)发现眼睑肿胀.辅助检查:88%(59/67)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42%(28/67)肺吸虫血清抗体检查阳性,15例病灶活检:11例皮下包块、2例颅内病及2例肝脏病变活检符合肺吸虫病病理改变.36例合并浆膜腔积液,17例行胸腔穿刺,其中13例胸水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1 000 U/L,8例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大于45 U/L.治疗:67例病人均诊断为肺吸虫病,予吡喹酮治疗,均取得较好疗效.结论 肺吸虫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临床可多系统受累,易误诊,应详细询问病史尤其生活饮食习惯,结合病人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影像学及肺吸虫特异免疫学等检查,早诊断、早治疗,改善病人预后.

  • 不同剂量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疗效观察

    作者:郑金红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47例不同剂量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的临床疗效,按照临床初治应用吡喹酮剂量的差异分为2组.第1组54例,采用小剂量法,第2组93例,采用大剂量法.结果 3个疗程后第1组治愈率为35.19%,显效率为98.15%;第2组治愈率为46.24%,显效率为98.92%,第2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第1组.结论 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有效,大剂量用药较小剂量用药的治愈率高.

  • 斯氏肺吸虫在大鼠体内发育分布及治疗的研究

    作者:朱名胜;刘文献;贝涛;刘强;宋明华

    斯氏狸殖吸虫囊蚴经腹腔感染大鼠后,60天前只能查到童虫,90天后可以逐步发育成熟并产卵.吡喹酮治疗感染的大鼠,总剂量为240mg/kg,两日分服,可杀死体内全部虫体,证明吡喹酮对斯氏狸殖吸虫具有明显的杀虫作用.

  • 三氯苯达唑、吡喹酮治疗大鼠感染斯氏狸殖吸虫的实验研究

    作者:严亚军;王文林;宋精玲;雷霖;马智勇

    目的 观察三氯苯达唑、吡喹酮杀灭斯氏狸殖吸虫的疗效及对虫体体壁超微的结构改变.方法 15只大鼠随机分成三氯苯达唑组、吡喹酮组和对照组.经腹腔注射斯氏狸殖吸虫囊蚴感染大鼠.感染60d后两治疗组治疗、对照组不作治疗.用药3d后剖杀大鼠,计数虫体回收数,计算检虫率及减虫率,并与对照组比较;另外,检获虫体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三氯苯达唑组和吡喹酮组检虫率分别为(6.69±5.95)%和(22.60±8.95)%,与对照组(53.33±9.4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三氯苯达唑组和吡喹酮组减虫率分别为87.50%和5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3).透射电镜观察:三氯苯达唑组虫体皮层消失,基质膜破坏,肌层坏死;吡喹酮组虫体皮层受损,肌层紊乱;对照组体壁结构完整.结论 三氯苯达唑杀灭斯氏狸殖吸虫效果优于吡喹酮,而且三氯苯达唑对虫体体壁造成损伤程度比吡喹酮严重.

  • 吡喹酮在治疗寄生虫病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其对策

    作者:马丽

    在治疗寄生虫病中,吡喹酮已作为抗蠕虫的首选药物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因其具有疗效高、毒性低的特点,但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引起高度重视,现在将吡喹酮在治疗寄生虫病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措施归纳如下:

  • 大剂量吡喹酮治疗胸肺型斯氏肺吸虫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朱名胜;耿家荣

    目的:观察大剂量吡喹酮对人体胸肺型斯氏吸虫病的治疗作用.方法:用吡喹酮治疗56例胸肺型斯氏肺吸虫病患者,随访4~6个月,观察胸肺部病变情况及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后,所有患者症状消失,X线征象基本全部恢复,嗜酸性粒细胞正常;患者在服药及随访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大剂量吡喹酮治疗胸肺型斯嗜肺吸虫病具有疗效好、疗程短、耐受性好等优点.

  • 大剂量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105例临床观察

    作者:袁晓红;徐兴敏

    目的:观察吡喹酮大剂量、分疗程间歇治疗脑囊虫的效果.方法:对确诊后的脑囊虫病人按60mg/(kg·d),每8小时口服一次,连续服15天,每人每疗程总剂量900mg/kg.3个月后重复1疗程.每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访,复查症状、体征及颅脑CT或MRI,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05例中治愈37例(占35.2%),显效68例(占64.8%),有效率100%.副反应有头痛、发热、颅压增高及癫痫等,结予对症处理均得到控制,无中断治疗者.结论:吡喹酮大剂量、分疗程间歇治疗脑囊虫病疗效好,毒副作用易控制,值得推广.

    关键词: 脑囊虫 治疗 吡喹酮
  • 超大剂量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例分析

    作者:何中平;张磊

    1 病例报告男性,42岁,因发热、腹痛、腹泻赤白粘液便半月入院.半月前,患者不明原因出现发热恶寒(体温不详),腹痛、腹泻,开始为稀溏便,后为赤白粘液便,10余次/d,肛门坠胀,偶感恶心,在当地诊所以"急性菌痢"治疗1周(药用头孢曲松钠,氧氟沙星静点,香莲丸口服等),症状未减,遂转入我院.自诉其生活地为血吸虫疫区,1月前曾下水田劳作[1],双下肢皮肤曾出现丘疹,搔痒无痛,次日消失.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5年,无病毒性肝炎、伤寒等传染病史.

  • 应用吡喹酮、丙硫咪唑、甲苯咪唑联合治疗包虫病的效果观察

    作者:高凤林;贾凤菊;陈红旗

    包虫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寄生虫病之一.目前,对人体包虫病的治疗大多选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化学药物治疗研究颇多,并已广泛应用.为了探索联合用药治疗包虫病的效果,我们应用吡喹酮、丙硫咪唑、甲苯咪唑对36例包虫病患者进行联合用药治疗观察.

  • 不同临床类型肺吸虫病的检测及治疗比较

    作者:张远;林樊伟;解放军第

    目的 研究不同临床类型肺吸虫病的检测和治疗方法.方法 将50例疑似肺吸虫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5例口服硫双二氯酚50mg/kg.d,分三次口服,标记为对照组,另外30例口服吡喹酮25mg/次,3次/d,标记为观察组,比较两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不同临床类型肺吸虫病血清检测结果 和两组的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8例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32%,观察组仅有1例出现恶心,不良反应率为4%,两组比较结果 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吡喹酮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是治疗肺吸虫病的理想方法,在临床实践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研究

    作者:程燕华;程文华;孙蕾

    目的 探讨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 选择2016年6月—2017年12月血吸虫病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给予蒿甲醚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吡喹酮治疗.比较2组血吸虫病控制率,粪便虫卵转阴时间、腹泻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黏液脓血便消失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评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血吸虫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粪便虫卵转阴时间、腹泻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黏液脓血便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SF-36评分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SF-36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疗程,提升患者健康水平;虽有一定不良反应,但少于蒿甲醚,值得推广应用.

  • 1例华支睾吸虫病并阻塞性胆管炎和胆囊结石病人的护理

    作者:陈霁云;熊丹莉

    华支睾吸虫是人体常见寄生虫,成虫寄生于人体胆管内,造成肝损害和胆管阻塞、水肿,胆管上皮脱落,并引起胆囊炎和胆管炎,晚期产生明显的胆管纤维化,是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之一[12]。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 )是由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Cobbold,1875)Looss,1907]即肝吸虫寄生在人的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也称肝吸虫病[3]。人体感染是因为食入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鱼或虾所致[4]。我科于2013年12月成功护理1例华支睾吸虫病合并阻塞性胆管炎、胆囊结石病人,现报告如下。

  • 甲苯咪唑联合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136例的临床体会

    作者:罗海宣

    目的:观察甲苯咪唑联合吡喹酮治疗脑囊虫临床疗效.方法:136例脑囊虫病患者先一般治疗,再病原治疗均采用甲苯咪唑联合吡喹酮三个疗程,并追踪随访观察.结果:治愈118例,好转18例,总有效率100%.少数病例出现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结论:甲笨咪唑联合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蒙成药联合应用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临床观察

    作者:胡玉荣

    目的:观察蒙成药联合应用吡硅酮治疗脑实质型脑囊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蒙成药联合应用吡喹酮组及单独使用吡喹酮组,完成治疗剂量后3个月复诊,从头痛、癫痫发作等症状缓解程度及头颅MRI病灶改善情况两方面来判断疗效.结果 联合用药组在缓解头痛、控制癫病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单独用药组(P<0.05),在头颅MRI病灶改善方面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对于脑实质型脑囊虫病,蒙成药联合应用吡硅酮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吡硅酮.

  • 吡喹酮扩大化疗86例血吸虫病对月经影响的分析

    作者:和飞

    回顾性分析86例女性间接血凝试验阳性患者用吡喹酮扩大化疗血吸虫病后月经的情况.结果提示,吡喹酮有引起月经紊乱迹象,应引起临床医生及血防同行的关注.

  • 抗亚洲带绦虫药物对乳酸脱氢酶抑制作用

    作者:陈祖云;戴佳琳;黄江;申萍香;廖兴江

    目的 探讨抗亚洲带绦虫药物对于重组的亚洲带绦虫乳酸脱氢酶(Ta.LDH)酶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吡喹酮、阿苯达唑和甲苯咪唑加入Ta.LDH所催化的丙酮酸还原成乳酸(正反应)以及乳酸氧化成丙酮酸(逆反应)的标准反应体系当中,测定炯酰胺腺嘌呤2核苷酸(NADH)在A340处吸光度的变化值.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计算药物对酶活性的相对抑制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0.10 mmol/L吡喹酮对Ta.LDH催化正逆反应的相对抑制率分别为93.99%(P<0.01)和94.67%(P<0.01),0.10 mmol/L阿苯达唑分别为85.45%(P<0.01)和73.81%(P<0.01);0.15 mmol/L甲苯咪唑分别为92.2%(P<0.01)和86.13%(P<0.01).结论 Ta.LDH可能为吡喹酮、阿苯达唑和甲苯眯唑抗亚洲带绦虫药物作用的靶标分子.

468 条记录 5/24 页 « 12345678...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