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剂量吡喹酮治疗脑脊髓型斯氏狸殖吸虫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陈文碧;王光西;张锡林;杨兴友;佘俊萍;杨燕

    目的 观察大剂量吡喹酮对人脑脊髓型斯氏狸殖吸虫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用吡喹酮治疗24例脑脊髓型斯氏狸殖吸虫病患者,随访6~12个月,观察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及周围血嗜酸性柱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 经治疗后,全部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均已消失,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患者服药期间及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大剂量吡喹酮治疗脑脊髓型斯氏狸殖吸虫病具有疗效好、疗程短、耐受性好的优点.

  • 肺吸虫病诊治现状的分析研究

    作者:李彦;孙黎;马传良;邓银

    目的:分析肺吸虫病的诊治现状,提高临床的诊治水平。方法对465例肺吸虫患者的临床资料做统计、分析。结果肺吸虫病以学龄儿童发病为多。临床表现以皮下包块或结节、呼吸系统症状为多。末梢血的嗜酸细胞百分比、流行病学资料、抗体的检测是其诊断的重要依据。通过吡喹酮足剂量正规疗程的抗虫治疗,肺吸虫病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目前本病临床误诊率高,导致患者看病周折反复,延误了病情,增加了患者精神和经济负担。结论嗜酸细胞百分比、流行病学资料、抗体的检测对本病的诊断有着重要价值,吡喹酮是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药物。加强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知,减少临床误诊势在必行。

  • 抗血吸虫药物引起赫氏反应2例

    作者:李雅莉

    抗血吸虫药引起赫氏反应目前尚未见报道,我院收治2例,现报告如下.病例1男,52岁,农民,因发热、头痛、身痛2天,寒颤2小时于2007年10月4日入院.病员几周前赤脚下田农作,有疫水接触史.3天前,服用本市血防站统一发放的吡喹酮10片.

  • 槟榔南瓜子治疗绦虫病147例疗效观察

    作者:李芹翠;李素梅;黄明皓;杨丽群

    观察槟榔南瓜子治疗绦虫病的疗效.方法:将就诊的近1周内排绦虫节片的31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槟榔、南瓜子治疗,对照组采用吡喹酮治疗,2组病例均给予硫酸镁导泻及饮水1000mL~1500mL,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比较及副反应情况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1周后总有效率为97.96%,对照组为67.26%;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副反应发生率为8.84%,对照组为14.2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槟榔、南瓜子治疗绦虫病有一定的疗效.

  • 丙硫咪唑联合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478例疗效观察

    作者:黄明皓;李芹翠;彭佩生

    目的:探讨急、慢性期脑囊虫病治疗效果.方法:478例住院脑囊虫病患者,按CT扫描诊断分为320例急性脑囊虫病和158例慢性期脑囊虫病,所有患者均用丙硫咪唑和吡喹酮治疗3个疗程,追踪观察1年.结果:急性期脑囊虫病治疗有效率96.88%,慢性期脑囊虫病治疗有效率43.03%.结论:急性期脑囊虫病的疗效明显高于慢性期脑囊虫病,表明提高脑囊虫病疗效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吡喹酮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疗效

    作者:朱华利

    目的:吡喹酮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再选取同时间段的6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阿苯达唑咀嚼片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吡喹酮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在气度感染组和中重度感染组的转阴率,两组有明显差异,对比两组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华支睾吸虫病在治疗中选取吡喹酮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黄晴;蒋永芳

    目的:探讨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3例血吸虫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保肝的同时服用吡喹酮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3年,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93例患者在服药结束后连续3年随访没有1例发现血吸虫虫卵,患者血清学特异性抗体检查表明在治疗完成后以及服药后第1年内均没有出现阴转病例。其中服药后第2年阴转8例,占据8.6%,第3年阴转38例,占据40.9%。肝功能异常和B超情况也明显好转。结论吡喹酮在慢性血吸虫病的治疗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轻微,可以大力推广应用。

  • 阿苯达唑联合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唐大东

    目的:探讨阿苯达唑与吡喹酮联合应用治疗脑囊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脑囊虫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显效率、无效率、总有效率及毒副反应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服药后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上升,且观察组患者服药后的头痛和发热症状均明显降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苯达唑与吡喹酮联合应用可以有效治疗脑囊虫疾病,且毒副作用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 阿苯达唑与吡喹酮联合治疗脑室型脑囊虫病19例临床分析

    作者:杨林

    目的:观察阿苯达唑与吡喹酮联合治疗脑囊虫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脑室型脑囊虫病例19例,采用阿苯达唑与吡喹酮联合.结果:有效17例,有效率为89.47%;无效2例,占10.53%.结论:阿苯达唑与吡喹酮联合治疗脑室型脑囊虫病疗效显著.

  • 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80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丽敏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0多年来我科接诊并诊断为脑囊虫病的病人中筛选80例病历资料以及CT和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囊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其中以癫痫、头疼为常见症状.CT以及MRI检查发现脑囊虫病灶,平扫与增强均表现为特征性的单房囊性结构.结论:脑囊虫病的治疗应根据CT以及MRI的检查分期分型选择合适的治疗.

  • 吡喹酮的药理毒性及应用中的一些问题分析

    作者:于洁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引进了合成抗日本血吸虫的吡喹酮,从此低毒高效的吡喹酮被国内广泛应用于治疗血吸虫病。到了80年代中后期,吡喹酮为控制和减少传染源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在重度流行区,血吸虫病的流行采用全民化疗进行控制传播。以下是笔者就吡喹酮的药理毒性及应用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望对临床工作者有参考价值。

  • 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结合吡喹酮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程元妹

    目的分析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结合吡喹酮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收治的72例慢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日期单双号将其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仅以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进行治疗,而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联用吡喹酮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愈率及不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38例患儿治愈率100%,对照组34例患儿治愈率82.4%,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出现4例不良反应患儿,对照组出现3例不良反应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我区小儿慢性腹泻多因血吸虫病并所致,在常规应用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的基础上,联合采用吡喹酮能够显著提升其治愈率。

  • 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疗效观察和护理

    作者:杨万同

    目的:探讨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站2010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慢性血吸虫病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给予吡喹酮口服治疗,同时进行保肝护理,随访3年,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状况,并定期进行腹部B超检查及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在服药结束后连续3年随访观察该106例患者,通过血清学特异性抗体检查发现,患者在治疗完成后及服药后第1年内阴转2例(1.89%),第2年阴转12例(11.32%),第3年阴转59例(55.66%)。肝功能异常和B超情况也明显好转。结论吡喹酮在慢性血吸虫病的治疗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轻微,可以大力推广应用。

  • 吡喹酮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周理源

    目的 探讨吡喹酮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 将80例在本站接受治疗的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的护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吡喹酮进行治疗,通过测定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宽度和脾厚度,以及比较肝实质的损害等级来评价吡喹酮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临床效果.结果 与治疗之前相比,观察组的平均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宽度和脾厚度明显降低,而对照组没有任何明显变化;观察组的肝纤维化分级有明显的改善,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其中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吡喹酮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临床效果显著,并且安全、有效,值得在以后的应用中推广应用.

  •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作者:周理源

    目的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方法 选择本站2015年3月~2016年12月收治血吸虫病患者114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7例;对照组血吸虫病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吡喹酮治疗.对比两组血吸虫病患者各项指标情况.结果 观察组血吸虫病患者肝脾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7.02%与对照组对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吡喹酮药物治疗,能有效改善血吸虫病患者肝脾情况,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吡喹酮扩大化疗1 000例血吸虫病副反应观察

    作者:宗学员

    2003年,在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的金山乡东元村,七河乡的五峰村、三义村采取联合送药上门,随访观察方法,用吡喹酮扩大化疗1 000例血吸虫病例,治疗中对每个副反应病例进行密切观察,并作详细记录.

  • 开管型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纤维素衍生物键合手性毛细管电色谱柱的制备及应用

    作者:杨清清;伍蓉;赵敬丹;狄斌;苏梦翔;吴夏冰;强淑萍;樊菲

    目的:制备键合型开管毛细管电色谱柱,用于手性药物分析.方法:合成了带有十一碳烯酰基的纤维素-三(3,5 -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衍生物,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将其键合于毛细管内壁,得到毛细管电色谱柱,并对手性药物进行色谱分离.结果:吡喹酮得到较好分离.结论:制备的毛细管柱对吡喹酮具有较好的识别能力,且柱效较高,对后续键合型开管毛细管电色谱柱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吡喹酮中5种有机溶剂残留量

    作者:徐新元;胡建国

    吡喹酮为广谱抗蠕虫药.主要用于日本、埃及和曼氏3种血吸虫病,其特点是剂量小,疗程短,疗效好,代谢快,毒性低.于1975年由Seubert等首先合成[1].国内于1982年正式投产.

  • 不同吡喹酮给药方案治疗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的结果比较

    作者:张影;刘向芹;张瑾;薄淑英;王国治;辛晓芳

    目的:观察吡喹酮不同给药时间、不同给药剂量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生存状况的影响,以及对小鼠血清中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影响.方法:9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5组,感染和治疗l、2、3组,各20只小鼠,以腹部贴壁法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剩余10只小鼠作为阴性对照组(Ns).治疗1、2组均在感染6周时开始治疗,给药剂量分别是300mg· kg-1和150mg·kg-1,连续给药3d;治疗3组在感染5周开始治疗,给药剂量150 mg·kg-1,连续给药3d;治疗2和治疗3组于感染后8周进行第二次治疗,剂量300 mg·kg-1,连续给药3d.整个实验过程对小鼠进行每周进行称重,观察小鼠生存状态的变化.感染后12周、14周、17周对各组小鼠采血,检测血清中SEA特异性IgG抗体的变化.结果:感染日本血吸虫6周后,感染和治疗组BALB/c小鼠体重均显著降低;其中感染5周开始给药的治疗3组小鼠体重恢复快,感染后7周体重就恢复到阴性组水平,小鼠的生存率为100%,治疗后血清SEA特异性IgG值也低;感染6周开始治疗的两组中,高剂量的治疗1组体重恢复略快于低剂量的治疗2组,但是治疗1组小鼠生存率仅为30%,明显低于治疗2组的65%.治疗1、2组的小鼠血清IgG值比较接近,高于治疗3组.结论: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佳治疗时间应不晚于感染5周,在感染5周之前给予治疗能大大降低感染小鼠的死亡数量,治疗效果显著;对于感染6周后的小鼠,应该采用首次低剂量服药治疗,可明显改善感染小鼠的生存率.治疗时间提前有助于鼠血清抗体水平回落.

  • 蒿甲醚或吡喹酮早期治疗感染血吸虫尾蚴兔和犬的肝脏显微镜检查

    作者:肖树华;杨元清;张超威;尤纪青

    观察感染血吸虫尾蚴后早期用蒿甲醚(Art)或吡喹酮(Pra)治疗,对宿主肝组织的影响.方法:犬感染198-202条尾蚴后d 7ig Art 10 mg·kg-1,Art胶囊(ArtC)15 mg·kg-1或感染后d 21ig Pra 30-40 mg·kg-1,1-2 wk重复给药1次,共2-4次;兔每隔日感染48-52条尾蚴,共5次,并于第1次感染后d 7或d 21 ig 上述剂量的Art和Pra,停药后4-5 wk剖杀取肝作切片观察.结果:犬与兔经Art或Pra早期治疗后,减♀虫率达92.1%-100%,肝切片中的总虫卵肉芽肿数分别减少70.9%-97.3%和76.5%-97.4%,肝叶结构和肝索排列正常.结论:2种药物早期治疗对宿主肝脏有保护作用.

468 条记录 23/24 页 « 12...16171819202122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