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患者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雅杰;张唯哲;张晓丽;马素琴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患者经吡喹酮治疗后,机体免疫应答的状态和对病程转归影响.方法35例脑囊虫病患者经吡喹酮治疗6个月后,对血清中IL-2、INF-γ、IL-5、IL-10、TNF-α、IL-12进行检测.结果治疗6个月后,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IL-12明显升高(P<0.01),Th2型细胞因子IL-5和IL-10在患者中检出率明显下降(P<0.01),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对药物反应良好的患者,IL-2、IFN-γ、IL-12明显高于对药物反应不良者.结论脑囊虫病患者治疗后Th2型细胞因子反应减弱,而Th1型细胞因子反应增强,机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已经开始恢复.

  • 80例急性血吸虫病人吡喹酮疗效的追踪观察

    作者:廖治军;汪世平

    目的现场评价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80例急性血吸虫病人经吡喹酮治疗后的次年开始,采用询检、体检、肝功能检查和B超以及粪检、IHA、ELISA等诊断方法进行6年随访追踪观察.结果以粪检阳性是否转阴作为治愈与否的标准,治后4年治愈率为100%;血清免疫学实验2年内无明显转阴,自第3年起部分转阴,治后5年IHA和ELISA的阴转率分别达到93.4%和90.0%.观察期间,粪检完全转阴后,仍然有2例急血病人转化为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结论吡喹酮有效治疗急性血吸虫病人后,辅以正常的护肝治疗仍然不能完全阻断晚期病人的发生.

  • 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张旭

    目的:探讨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进行吡喹酮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站2009年1月-2011年8月接收的慢性血吸虫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接受保肝治疗的同时并行吡喹酮治疗,随访3年,观察本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期间采用B超行腹部检查联合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以观察患者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本组60例患者随访期间,大部分患者的肝脾肿大与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改善,其中,经治疗1年后随访,未见1例转阴,转阴率为0;第2年见9例转阴,转阴率为15.0%;第3年见31例转阴,转阴率为51.67%;部分患者见轻度恶心呕吐、疲倦、头痛、皮疹等症状,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行吡喹酮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较轻,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大剂量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37例疗效观察

    作者:黄希顺;龚辉

    目的观察吡喹酮大剂量、2疗程治疗脑囊虫病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37例脑囊虫病人每日口服2次吡喹酮100 mg,3天后6小时服1次15 mg~20 mg/kg,连服10天.3个月后重复1个疗程.第2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访,复查神经系统体征及颅脑MRI,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27例症状体征消失;7例体征消失仅遗有轻度头痛、头晕;2例症状体征部分消失;1例死亡.MRI复查:29例病灶消失;5例病灶消失80%以上;2例病灶无明显变化.部分病例出现不良反应,除1例死亡外均未影响治疗.结论吡喹酮大剂量、2疗程治疗脑囊虫病近期治愈率高、总疗程短,有一定实用价值.

  • [7]发作性头痛、呕吐4天(下)--脑囊虫病

    作者:

    会诊讨论会王向波主任医师:第1次入院后病房考虑颅压高,脑囊虫病可能,给予吡喹酮(0.2g/次,3次/d)并阿苯达唑(0.2g/次,3次/d)抗囊虫治疗以后,第3天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发热(1天,T 37.8℃)反应.治疗后复查腰穿:CSF压力300 mmH2O(即2.9 kPa),细胞数520个/mm3,白细胞230个/mm3,蛋白64mg/dL,糖30mg/dL.CSF囊虫抗体(+),结核抗体(-).MRI报告不排除胆脂瘤,现提交会诊中心专家组会诊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 高颅压型脑囊虫病术后服吡喹酮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作者:朱毅;王喆;于捷;孙培越;曹春杨;张朝东;张文萃;曹云鹏;王木一;朱瑞;梁玉峰;田国萍

    目的从病理组织学方面研究手术并服吡喹酮治疗高颅压型脑囊虫病的优越性.方法对1984~2002年收治的230例高颅压型脑囊虫病人进行手术并服吡喹酮治疗,摘出囊虫后进行病理观察.结果随访89例6个月,癫痫发作减少75%以上;高颅压症状完全消失;腰穿脑脊液压力正常;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查正常;复查CT示脑室系统对称性扩大及梗阻性脑积水影像消失,皮肌内囊虫消失90%者72例.结论术后服用吡喹酮是治疗高颅压型脑囊虫病较为有效的方法.

  • 1例肺吸虫病误诊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金玲;李翠玲;谭红香

    目的 了解小儿肺吸虫病的临床特点,探讨小儿肺吸虫病误诊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通过外院1例转诊的久治不愈的病例分析归纳该病的误诊原因.结果 患儿持续发热,先后考虑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支气管肺炎、结核性脑膜炎等,后追问病史,诊断思路始明确.结论 分析本病误诊原因:对脑肺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化认识不足,警惕性不高;询问病史不详细;忽略了血或脑脊液中嗜酸细胞计数的检查;脑肺吸虫病症状发作多呈阵发性;肺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及胸部X线表现大多无特异性;缺乏流行病学观念.

  • 华支睾吸虫病68例分析

    作者:黄雄立

    目的:探讨近年华支睾吸虫病发病情况、特点及诊治经验.结果:68例病历中未记录鱼生进食史占42.65%,胆管系统B超、CT合计阳性率83.33%,吡喹酮治愈率94.12%,8例术后确诊7例.结论: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胆管系统B超、CT阳性率高是本病一大特征,术前使用吡喹酮驱虫对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术后护理可能有帮助.

  • 慢性华支睾吸虫病 338例临床分析

    作者:黄若密;何登贤;赵邦权

    广西是我国华支睾吸虫病的严重流行区之一,近年来该病的感染率及感染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本文通过对 338例病例的观察,了解慢性华支睾吸虫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吡喹酮的治疗效果,并从一个侧面了解本病当前流行的趋势,为防治本病提供资料。 1 观察对象与方法 1.1 病人来源和确诊方法患者系从 1999年 2月~ 2000年 9月到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门诊部或住院部就诊的 515人中用醚酸法 [1]粪检查获华支睾吸虫卵确诊的 338例病人。

  • 3例单发脑囊虫病的诊治体会

    作者:黄志志

    脑囊虫病是猪绦虫囊尾蚴寄生于脑内所致疾病,临床分为癫痫型、脑炎型、颅内高压型及精神异常型等.典型的多发脑囊虫,有食米猪肉、排节片史、皮下结节,结合头颅MRI、CT检查,抗囊虫抗体检查等往往得到确诊,诊断不困难.但是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单发脑囊虫病更易误诊,常误诊为:脓肿、囊肿、肿瘤等.

  • 脑囊虫病治疗失败原因分析和相关对策

    作者:黄建敏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治疗失败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脑囊虫病治疗失败的原因.结果所有患者均为治疗中断所致,其原因有经济困难,药物副作用大,病人依从性差,重复感染.结论采用各种方法,坚持治疗,才能避免治疗失败.

  • 肝吸虫致胆囊切除术后急性梗阻性黄疸7例诊治体会

    作者:李敏朋;赫军;俞渊;许斌;左江伟;廖轲

    目的:总结肝吸虫致胆囊切除术后出现急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肝吸虫致胆囊切除术后发生急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患者均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术(EST),并放置鼻胆管引流,术后规范口服吡喹酮治疗,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对合并肝吸虫感染的胆囊结石患者,应系统驱虫治疗后再行胆囊切除术,而胆囊切除术后出现急性梗阻性黄疸,可选择行 ERCP 及 EST 治疗,效果良好。

  • 吡喹酮、阿苯达唑治疗大鼠异盘肺吸虫病的毒性反应与效果比较

    作者:蒋就喜

    目的:直接比较吡喹酮和阿苯达唑治疗大鼠异盘肺吸虫病的效果和毒性反应.方法:吡喹酮和阿苯达唑均按100mg·kg-1·d-1,连用2d,间隔24h灌胃治疗粪检阴性的Wistar大鼠各10只,并设正常对照.其后观察动物毒性反应,于2次用药后第5d剖杀动物,收集各部位虫体,用解剖镜观察、记录各鼠活虫回收数.结果:吡喹酮组无1例出现反应,阿苯达唑组反应明显,阿苯达唑组与吡喹酮组反应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解剖镜下见吡喹酮组虫体损害较阿苯达唑组明显严重.吡喹酮组与阿苯达唑组平均活虫回收率分别为12.5%,33.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q=3.91, P<0.05).结论:吡喹酮与阿苯达唑同剂量治疗大鼠异盘肺吸虫病,吡喹酮较阿苯达唑效果好而副作用轻.

  • 100例脑囊虫病杀虫治疗期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周金细;潘瑜

    脑囊虫病是猪肉绦虫的幼虫即囊尾幼寄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神经性疾病,占囊虫病的52%~85%[1].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因囊尾幼在脑内的寄生部位和范围不同而出现多种症状,可引起脑膜炎、颅内水肿、颅内高压、癫痫发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我科于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100例脑囊虫病,进行杀虫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治疗护理报告如下.

  • 治疗性ERCP在肝吸虫病梗阻性黄疸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关航;杨军雄;甘兆义

    目的 观察治疗性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在肝吸虫病梗阻性黄疸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52例肝吸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先行ERCP治疗,于治疗结束后第3天开始口服吡喹酮(总剂量为210 mg/kg,3次/d,连服3 d).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50 mL,1次/6 h)引流管,每天于引流管中抽取胆汁送检,检查有无肝吸虫卵.结果 治疗1周后,患者血清TBIL、ALP、GGT及ALT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例出现一过性血淀粉酶升高,1例出现轻型胰腺炎,3例出现轻度胆管炎,均经内科保守治疗2~3 d恢复正常,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对肝吸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口服吡喹酮+治疗性ERCP,疗效明显且安全.

  • 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应用治疗脑囊虫病临床研究

    作者:王忠磊;寇景轩;胡颖新;刘玉磊;毛德华;陈红旗

    目的 研究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应用治疗脑囊虫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免疫学、脑电图的变化.方法 对2 539例脑囊虫病患者应用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技囊治疗后临床、影像学、免疫学及脑电图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研究. 结果 2539例脑囊虫病患者经3-4个疗程的抗囊治疗后,临床上有94.53%(1349/1427)患者癫痫发作症状得到完全控制,96.31%(861/894)患者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症状消失;93.31%(223/239)记忆力减退的患者恢复到病前水平,其他如肢体麻木、语言障碍、视乳头水肿及皮下结节等症状全部消失;复查脑CT或MBI,有82.95%(2 106/2 539)脑囊虫病患者低密度灶全部吸收17.05%(433/2539)患者病灶大部分吸收,小部分转化为钙化灶987例患者观察了免疫学的动态变化,血小IHA、EEISA、Cag阳性率分别为74.77%(738/987)、84.70%(836/987)、3.75%(37/987);复查脑电图1253例,其中恢复正常和明显好转的为74.86%(938/1253)、2.03%(251/1253);所有患者治疗首后对比除 IHA、ELISA 结果 无统计学意义外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治愈率82.95%(2 106/2 539),虽效率17.05%(433/2 539),总有效率100%.结论 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应用治疗脑囊虫病可显著提高治愈率.影像学、免疫学及脑电图检查从不同方面对脑囊虫病的诊街、疗效考核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 预见性干预措施在治疗脑囊虫病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李慧;毛德华;陈红旗;吕桂月;陈延平

    目的 探讨预见性干预措施在吡喹酮、阿苯达唑治疗脑囊虫病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7年12月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诊断脑囊虫病患者28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按预见性干预措施程序护理,对照组按常规程序护理,均采用口服吡喹酮、阿苯达唑进行治疗. 结果预见性护理组,荨麻疹、肝功损害、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等杀虫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预见性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吡喹酮、阿苯达唑杀虫反应发生率,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 大剂量吡喹酮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疗效观察

    作者:梁树德;黎团;潘宇岚;候俊;陈巧群;李秋兰

    目的 探讨大剂量吡喹酮治疗华支睾吸虫病临床疗效.方法新鲜粪便30~50g,水洗自然沉淀集卵法镜检华支睾吸虫卵,找到华支睾吸虫卵确诊为华支睾吸虫病.筛选患者住院,用吡喹酮治疗,总剂量:180mg/kg,5日15次,餐后半小时服.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等药物辅助治疗.结果 2 265例患者完成全程治疗,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第2d患者精神状态明显改善.食欲增加,第5d右上腹胀痛或不适消除.出院2~3个月后复查粪便1 948例,华支睾吸虫卵阴转率100%.结论大剂量吡喹酮治疗华支睾吸虫病,5日15次疗法,效果显著.

  • 吡喹酮加胆石通治疗华支睾吸虫病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刘海华;李万兴

    目的对比吡喹酮加胆石通联合治疗华支睾吸虫病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把140例华支睾吸虫病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患者分为2组,每组70例,治疗组给予吡喹酮总量100mg/kg,分1d 2次,2d服完,并加胆石通胶囊4粒,1d 3次,连服5d.对照组单用吡喹酮100m/kg,分1d 2次,2d服完.两组病人均在治疗后3周复查血清谷丙转氨酶,3个月后复查粪便虫卵.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对照组有效率80%,治疗组血清谷丙转氨酶下降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吡喹酮加胆石通治疗华支睾吸虫病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 吡喹酮治疗华枝睾吸虫病4 680例临床观察

    作者:陈良贵;邹学华;何丽洁;罗金萍;潘登;陈蔚

    目的总结吡喹酮治疗华枝睾吸虫病4 680例疗效,以期为临床有效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分析近15年以吡喹酮治疗华枝睾吸虫的疗效情况及特点. 结果服药后3个月粪检1 188例复查重度感染10例、中度感染52例和轻度感染1 126例,虫卵期转阴率分别为82%、96%、98.7%. 结论吡喹酮治疗华枝睾吸虫病口服方便,疗程短、疗效佳,有副反应,但不会影响治疗,佳为留院观察治疗.

468 条记录 20/24 页 « 12...16171819202122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