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甲状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一例

    作者:颜承平;吴增安;杨俊雄;李刚

    患者女,67岁.7年前曾行右肾透明细胞癌根治术,患有糖尿病及胆囊结石病史.本次因"甲状腺肿物1月余"入院.术前B超显示:甲状腺右叶为58mm×17mm×15mm,右叶内见多个大小从8mm×6mm到24mm×12mm的中低回声,彩色血流信号(CDFI)显示周边及内部见点条状血流信号;峡部厚24mm;左叶被52mm×31mm×27mm大小的中低回声混合的结节占据,CDFI显示周边及内部见丰富的血流信号.甲状腺激素(T3、T4、TSH)均正常,胸片未见异常.

  • 特殊病理类型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作者:李智宇;毕新宇;杨琳;赵建军;赵宏;黄振;蔡建强;郑晓川

    目的 研究透明细胞型、巨细胞型、肉瘤样3类特殊细胞形态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 对1998年10月至2013年6月78例术后病理证实为少见病理类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透明细胞型43例,男性33例,女性10例,年龄25~ 80岁,中位年龄56岁;巨细胞型19例,男性16例,女性3例,年龄38 ~ 66岁,中位年龄59岁;肉瘤样肝细胞癌16例,男性14例,女性2例;年龄46 ~ 70岁,中位年龄57岁.结果 透明细胞组多灶肿瘤发生率(4.7%)低于巨细胞组(4/19)和肉瘤样组(4/16)(x2=6.157,P=0.034).细胞学分级透明细胞组细胞分化程度较好,肉瘤样组细胞分化程度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透明细胞组中位生存时间和1、3、5年生存率为45个月和92%、65%、45%,优于巨细胞组(13个月和55%、30%、0)和肉瘤样组(8个月和31%、0、0)(x2=4.473 ~26.981,P<0.05).肿瘤细胞组织学分级、TNM分期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回归系数分别为4.038和1.354,P<0.05).结论 透明细胞型肝细胞癌恶性程度较低,预后相对较好.巨细胞型肝细胞癌和肉瘤样肝细胞癌是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的特殊病理亚型.

  • 贲门透明细胞腺癌1例

    作者:李先锋;马金山;阿布力米提;艾尼娃;努尔兰;王小雷

    病人男,67岁.左上腹不适1年余.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示贲门胃底部可见5 cm×5 cm大小软组织块影,钡剂通过缓慢,轻度分流,充盈缺损明显.胃镜检查示贲门前壁连小弯侧见结节样肿物向腔内隆起,表面充血、糜烂及浅溃疡形成,质僵硬,组织脆,触之易出血,咬检病理报告为鳞状上皮增生.CT片示贲门胃底部黏膜增厚,可见一软组织肿块突向胃腔,呈不均匀强化.

  • 移植皮肤巨大透明细胞汗腺瘤恶变一例

    作者:覃健;张靖华;岳新华

    1 临床资料女,60岁,1971年从马车上跌落后,右侧面部肿胀疼痛.1974年伴头痛、牙痛、流脓血,在外院诊断为骨髓炎,并行上颌骨、牙齿清除及上颌窦搔刮术.1979年面部渐肿胀、隆起、增大.1981年出现面部塌陷伴口腔瘘管形成,并有血水流出.再次手术切除瘘管及病灶,并取大腿内侧皮肤衬里修复口腔内粘膜缺损,剩余皮肤去表皮后充填上颌骨部的凹陷畸形.1988年伴发鼻出血.1990年面部明显凸出,致口、眼、鼻变形移位(图1).此间曾在多家医院就诊,未能治疗.

  • 右卵巢交界性透明细胞腺纤维瘤伴透明细胞癌1例

    作者:赖娟;李小平;沈丹华;崔恒

    一、病例摘要患者,女,53岁,主因绝经后两年,查体B超发现右卵巢囊实性肿瘤、子宫肌瘤3个月于2005年3月4日收入院.

  • 卵巢上皮性癌合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67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卢媛;刘茂华;郑峪;郭孙伟;刘惜时

    目的 探讨合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选取1996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就诊并经手术确诊的卵巢癌共727例,对其中合并卵巢内异症的67例患者(其中由卵巢内异症恶变的卵巢癌患者34例,为A组;其他仅合并卵巢内异症的卵巢癌患者33例,为B组)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660例未合并卵巢内异症的卵巢癌患者(C组)进行对照分析.同期本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卵巢内异症患者共3890例.结果 卵巢内异症恶变为卵巢癌的发生率为0.87%(34/3890).卵巢癌合并卵巢内异症的发生率为9.2%(67/727).A、B、C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7.2±1.3)、(47.8±1.2)、(51.2±0.4)岁,3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A、B组病理类型多为透明细胞癌(分别为67.6%、69.7%),其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C组的18.8%(P=0.000);而C组以浆液性腺癌(50.3%)为主,其所占比例明显高于A组的8.8%和B组的12.1%(P=0.000).A、B组手术病理分期多为Ⅰ期(分别为73.5%、63.6%),其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C组的31.4%(P=0.000);而C组多为Ⅲ期(47.7%),其所占比例明显高于A组的23.5%和B组的15.2%(P=0.001).A、B、C组高分化(分别为11.8%、6.1%、10.5%)、中~低分化(分别为88.2%、93.9%、89.5%)所占比例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02).A、B、C组雌激素受体(ER)阳性率分别为22.2%(6/27)、31.6%(6/19)、43.9%(136/31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A、B、C组孕激素受体(PR)阳性率分别为22.2%(6/27)、15.8%(3/19)、35.5%(110/310),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患者总的5年累积生存率为55.6%,A、B、C组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8.9%、92.8%、51.9%,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合并卵巢内异症的卵巢癌患者,具有年轻(尤其是内异症恶变患者)、多为卵巢透明细胞癌、期别早、ER表达水平低、预后好的特点.

  • 靶向治疗药物相关标志物在卵巢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梦娇;李浩然;程玺;毕蕊;涂小予;刘霏;陈丽华

    目的 探讨靶向治疗药物相关标志物在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8年1月—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OCCC患者60例,其中40例为初次手术患者,23例为复发后二次手术患者(其中3例患者的初次手术也在本院完成,故重复计数).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OCCC组织中靶向治疗药物相关标志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极光激酶A(AURKA)、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BRCA2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化疗耐药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免疫组化SP法检测显示,在初次手术患者和复发后二次手术患者的OCCC组织中,EGFR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8/40)和30%(7/23),HER2分别为22%(9/40)和35%(8/23),AURKA分别为38% (15/40)和35%(8/23),BRCA1分别为42%(17/40)和39%(9/23),BRCA2分别为20%(8/40)和22%(5/23),PD-L1分别为25%(10/40)和17%(4/23),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仅复发后二次手术患者的OCCC组织中HER2蛋白的表达与其铂类药物耐药明显相关(P=0.039);而初次手术患者及复发后二次手术患者的其他靶向治疗药物相关标志物的表达与其铂类药物耐药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3)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40例初次手术的OCCC患者中,HER2、AURKA蛋白阳性表达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分别为4、4个月)均明显短于各自的阴性表达者(分别为10、10个月,P=0.023、P=0.018);23例复发后二次手术的OCCC患者中,HER2、AURKA蛋白阳性表达者二次手术后的中位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10、13个月)也均明显短于各自的阴性表达者(分别为44、43个月,P=0.026、P=0.044).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6个靶向治疗药物相关标志物均不是影响OCCC患者初次手术后PFS、复发后二次手术后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ER2及AURKA表达与OCCC患者初次手术后PFS、复发者二次手术后OS明显相关,可作为判断OCCC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 起源于卵巢子宫内膜样囊肿的卵巢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朱勤;卢颖莹;饶娅敏;宁燕;曲玉清;王丽;周先荣

    目的 探讨起源于卵巢子宫内膜样囊肿的卵巢透明细胞癌(EC-OCC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4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就诊的54例EC-OC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患者年龄、临床症状和体征、手术病理分期、血清CA125水平、彩超检查结果、治疗方法,以及肿瘤的发生部位、大体表现、镜下特点、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并对早期(Ⅰ期)、晚期(Ⅱ~Ⅲ期)EC-OCCC患者的临床病理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1)临床特点:54例EC-OCCC患者的年龄为(50±6)岁(31 ~ 62岁),其中50例(93%,50/54)因体检或其他妇科疾病检查时发现盆腔肿物.手术病理分期:Ⅰ期45例,Ⅱ期4例,Ⅲ期5例;39例术前行血清CA125水平检测的患者中,21例(54%,21/39)血清CA125水平有不同程度升高;46例(85%,46/54)术前彩超检查提示盆腔肿块中含实质性结构.(2)病理特点:54例EC-OCCC患者中,52例(96%,52/54)肿瘤发生于单侧卵巢,2例(4%,2/54)发生于双侧卵巢;卵巢子宫内膜样囊肿(EC)大径为1.5 ~ 23.0 cm,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直径为0.5~ 12.0 cm.OCCC在EC的囊腔内者51例(94%,51/54),大体表现为EC的囊壁表面有不规则隆起、实性灰白色结节及不规则状团块;OCCC在EC的囊壁内者3例(6%,3/54),大体表现为EC的囊壁异常增厚,囊壁厚度为1.5 ~ 6.0 cm.显微镜下可见典型的卵巢EC及OCCC成分,EC被覆的子宫内膜样腺上皮与OCCC相移行.54例EC-OCCC患者中,53例行免疫组化法检测,53例(100%,53/53)细胞角蛋白(CK)7及广谱CK AE1/AE3均阳性,19例(36%,19/53)TP53基因为突变表型;51例行ER、PR检测,其中17例(33%,17/51)ER阳性,5例(10%,5/51)PR阳性;合并子宫腺肌病者16例(30%,16/54),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者25例(46%,25/54).(3)生存情况:术后平均随访39.1个月,3例复发,2例死亡.(4)早期、晚期EC-OCCC患者间,除术前血清CA125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外,两者间年龄、EC直径、OCCC直径以及ER、PR和TP53表达、合并子宫腺肌病和子宫内膜异位症、彩超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C-OCCC因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症状及存在彩超检查容易发现的盆腔肿块,易被早期诊断,故而患者预后较好.

  • 子宫内膜息肉恶变42例临床分析

    作者:唐志坚;周蓉;鲍冬梅;刘晨;魏丽惠

    目的 总结子宫内膜息肉(EP)恶变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病理检查确诊为EP潜在恶变(指不典型增生)或恶变(简称:恶变)患者42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分为绝经前组(10例)与绝经后组(32例).结果 EP恶变率为1.42% (42/2 965),绝经前EP的恶变率为0.48%(10/2 064),绝经后EP的恶变率为3.55%(32/901).息肉大小(以三径线的均值计)平均为(1.6±0.8)cm.90%(38/42)的患者出现异常子宫出血,且时间长短不一(0.1~ 280.0个月).绝经前组患者EP恶变均为子宫内膜样腺癌,绝经后组中出现4例(12%,4/32)透明细胞癌、9例(28%,9/32)浆液性腺癌.绝经前组患者息肉大小为(1.1±0.6)cm,绝经后组为(1.7±0.9)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绝经前组患者ER均阳性(9/9),绝经后组16例ER阳性(59%,16/2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9);绝经前组患者PR阳性者8例(8/9),绝经后组PR阳性者15例(56%,15/27),两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0.169).结论 绝经后妇女EP恶变率增加,EP恶变者ER、PR的阳性率降低,容易恶变为特殊的病理类型.绝经后的EP患者,尤其是伴有异常子宫出血的较大息肉,应当尽快手术治疗.

  • 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234例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作者:任婕;楼江燕;刘辉;王平;张家文;杨开选;王红静;郄明蓉;彭芝兰

    目的 探讨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并探讨复发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2001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复发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34例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的发病年龄为40.1岁(14~80岁).其中,浆液性肿瘤101例(43.2%),黏液性肿瘤94例(40.2%),混合性肿瘤19例(8.1%),子宫内膜样肿瘤12例(5.1%)及透明细胞肿瘤8例(3.4%);Ⅰ期161例(68.8%),Ⅱ期19例(8.1%),Ⅲ期54例(23.1%),无Ⅳ期病例.182例(77.8%)患者行开腹手术,45例(19.2%)行腹腔镜手术,7例腹腔镜改行开腹手术.119例(50.9%)患者行保守性手术(保留子宫及至少1侧附件),115例(49.1%)行非保守性手术(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术).平均随访时间为40个月(8~78个月),26例(11.1%)患者术后复发,无肿瘤相关的死亡病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复发与手术方式、肿瘤径线大小、是否为双侧病变、囊肿破裂与否、分期、是否为微乳头浆液性交界性卵巢肿瘤、是否为微浸润及腹膜种植与否有关(P均<0.05).经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OR=2.304,P=0.024)、囊肿破裂(OR=2.213,P=0.038)、分期(OR=4.114,P<0.01)、微浸润(OR=2.291,P=0.046)及腹膜种植(OR=2.101,P=0.016)是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虽预后好,但部分患者仍存在复发风险,应重视具有复发高危因素的病例.

  • 子宫颈原发性透明细胞癌五例临床分析

    作者:谭玉婷;张莘;林仲秋;陈勍;王丽娟;张丙忠

    目的 探讨宫颈原发性透明细胞癌的临床诊治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5例宫颈原发性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宫颈原发性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分期:1例Ⅰ b1期,2例Ⅰ b2期,1例Ⅱ a期,1例Ⅳa期;平均年龄40.2岁(32~50岁);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占3/5;大部分肿瘤为内生型,占4/5.宫颈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为2/4,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HPV)DNA检测的阴性率为4/4.血清CA125水平于术前及复发时升高,范围为62.5~592.1 kU/L,术后恢复至正常水平.5例患者中3例肿瘤浸润至宫颈深1/2肌层,2例浸润至颈体交界处.5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4例行广泛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术后辅以氟尿嘧啶(5-FU)+卡铂静脉化疗4个疗程,其中1例Ⅱ a期患者另辅以腔内放疗,此4例患者随访期内(10~44个月)均无复发转移;1例Ⅳa期患者首次手术方式为子宫+直肠前肿物切除术,术后3个月盆腔复发,后行二次手术,术后辅以盆腔外照射+腔内放疗,并予紫杉醇+卡铂静脉化疗8个疗程,随访26个月无再次复发转移.结论 宫颈原发性透明细胞癌发病可能与HPV感染无关,肿瘤以内生型为主,倾向于向宫颈深部浸润及向宫体扩散,手术联合铂类与5-FU或紫杉醇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有较理想的近期疗效,血清CA125水平有助于预后监测.

  • 卵巢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特点

    作者:石敏;张羽;沈铿;郎景和;黄惠芳;吴鸣

    目的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将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自1984年至2000年收治的43例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卵巢透明细胞癌对化学药物治疗(化疗)的敏感性和生存率,与51例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卵巢透明细胞癌早期患者所占比例为14.4%,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为3.8%,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5).行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晚期透明细胞癌化疗耐药型患者为88.9%,明显多于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患者的57.1%;1年生存率(79.0%)明显低于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患者(96.2%,P<0.01);行不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晚期透明细胞癌患者化疗耐药型的比例(83.3%)和生存率(71.4%)与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患者(94.1%和85.1%)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卵巢透明细胞癌早期患者较多,易复发,预后差,应于术后进行以顺铂为主的化疗,并严密随诊.

  • 双侧卵巢交界性透明细胞囊性腺纤维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一例

    作者:何小丽;邓新粮;肖松舒

    患者44岁,孕3产1.因B超检查发现盆腔包块6年、月经周期紊乱半年于2007年7月6日入院.妇科检查:子宫体稍大,形态规则,质地中等,左侧附件区扪及一直径约5 cm囊性包块,质地中等,边界不清,无压痛,活动差.阴道B超检查提示:左侧附件区可探及一直径约5 cm无回声区,界清,有包膜,考虑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多发性子宫肌瘤.

  • ARID1A基因表达下调对卵巢透明细胞癌ES2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作者:吕昌帅;张英兰;郎景和

    目的:探讨AT丰富结合域1A(ARID1A)基因表达下调对卵巢透明细胞癌细胞系ES2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1)设计3对ARID1A基因小分子干扰RNA(siRNA)序列,分别命名为siN1(即ARID1A-705)、siN2(即ARID1A-1513)、siN3(即ARID1A-2282),以及1对与ARID1A基因无关(阴性对照)的siRNA序列。分别采用逆转录(RT)-PCR技术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3种不同的ARID1A基因siRNA瞬时转染后ES2细胞中ARID1A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选择佳沉默效应的siRNA干扰片段(即siN3)用于后续实验。(2)实验分为3组,即siN3转染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活细胞计数(CCK-8)法检测转染不同时间(6、24、48、72、96 h)后3组细胞的增殖活性,以吸光度(A)值表示;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后3组细胞的凋亡情况;体外侵袭实验检测转染后3组细胞的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后ES2细胞中核因子κB(NF-κB)、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RT-PCR技术检测显示,siN1、siN2、siN3瞬时转染后ES2细胞中ARID1A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0078±0.0057、0.0068±0.0003、0.0028±0.0003,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0.0346±0.0013;P均<0.01);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siN1、siN2、siN3瞬时转染后ES2细胞中ARID1A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4394±0.0007、0.4244±0.0050、0.3860±0.0058,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0.7324±0.0303;P均<0.01)。故用于后续实验的佳沉默效应的siRNA干扰片段即为siN3。(2)CCK-8法检测显示,转染6 h后,siN3转染组ES2细胞的增殖活性分别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为0.506±0.010、0.491±0.006、0.498±0.00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转染24、48、72、96 h后,siN3转染组ES2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siN3转染组ES2细胞的凋亡率为(20.0±3.9)%,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为(31.5±5.0)%、(34.0±4.2)%;P<0.05]。体外侵袭实验检测显示,siN3转染组穿膜细胞数为(60.4±2.9)个,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为(54.2±3.5)、(52.1±3.8)个;P<0.01]。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转染72 h后siN3转染组ES2细胞中NF-κB、MT1-MMP及MMP2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85±0.16、0.37±0.08、1.38±0.11,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分别为0.93±0.11、0.17±0.05、0.86±0.06;P<0.05)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为0.94±0.04、0.15±0.08、0.85±0.10;P<0.01)。结论 ARID1A基因表达下调使卵巢透明细胞癌ES2细胞的增殖活性增高,细胞凋亡减少,侵袭能力增强;其侵袭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NF-κB信号传导通路,上调MT1-MMP蛋白的表达,进而通过提高MMP2蛋白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有关。

  • 雌、孕激素通过激活磷酸化信号传导通路调控卵巢上皮性癌细nm23-H1蛋白的表达

    作者:华克勤;尧良清;曹琦;黄妍;赵宇清;丰有吉

    目的 探讨雌、孕激素激活磷酸化信号传导通路后,对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细胞转移抑制基因nm23-H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17β雌二醇(雌激素组)及醋酸甲羟孕酮(孕激素组)分别作用于卵巢透明细胞癌细胞株ES-2细胞,以二甲基亚砜作为对照(对照组).采用划痕实验观察各组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采用穿膜小室(Transwell小室)体外侵袭实验观察各组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nm23-H1蛋白表达及蛋白激酶B(AKT)蛋白、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表达的变化及其与时间、剂量的相关性;采用RNA干扰技术观察转染AKT小分子干扰RNA(siRNA)质粒后,各组细胞nm23-H1蛋白表达的变化及其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划痕实验24 h时,各组ES-2细胞均向划痕处弥合,划痕间距雌激素组为(1.39±0.08)mm,孕激素组为(1.96±0.07)mm,对照组为(1.65±0.12)mm;雌激素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29),而孕激素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4).Transwell小室培养12 h时,穿过微孔膜的细胞雌激素组为(119±13)个,孕激素组为(78±8)个,对照组为(92±16)个;雌激素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5),而孕激素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6).蛋白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17β雌二醇降低ES-2细胞nm23-H1蛋白表达的作用与剂量和时间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20,P=0.001),醋酸甲羟孕酮增加ES-2细胞nm23-H1蛋白表达的作用与剂量和时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03,P=0.002);17β雌二醇增加ES-2细胞pAKT蛋白表达的作用与剂量和时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01,P=0.007),醋酸甲羟孕酮降低ES-2细胞pAKT蛋白表达的作用与剂量和时间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12,P=0.039);而17β雌二醇和醋酸甲羟孕酮对ES-2细胞AKT蛋白的表达均无明显影响(P》0.05).AKT siRNA 干扰后,减弱了17β雌二醇对ES-2细胞nm23-H1蛋白表达的降调节作用(P=0.076)和促进ES-2细胞穿过Transwell小室的能力(P=0.208),同样也减弱了醋酸甲羟孕酮对ES-2细胞nm23-H1蛋白表达的升调节作用(P=0.105)和抑制ES-2细胞穿过Transwell小室的能力(P=0.497),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雌激素可通过激活磷酸化信号传导通路下调卵巢癌细胞nm23-H1蛋白的表达,参与卵巢癌的转移;而孕激素则可增加卵巢癌细胞nm23-H1蛋白的表达,抑制卵巢癌的转移.

  • 雌激素受体β在卵巢透明细胞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作者:朱静;丰有吉

    目的 了解导入外源性人类全长雌激素受体(ER)β cDNA后,卵巢透明细胞癌细胞系ES-2生长情况和细胞周期的变化.方法 将带有Erβ cDNA的质粒pRSV-Erβ和对照空质粒pRSV分别转染ES-2细胞(分别命名为ES-pRSV-Erβ、ES-pRSV细胞),RT-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ERβ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流式细胞仪监测ES-2、ES-pRSV、ES-pRSV-Erβ细胞在雌激素作用下的体外增殖能力、细胞周期的变化,并观察ES-2、ES-pRSV、ES-pRSV-Erβ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的成瘤和种植瘤的生长情况,分别将裸鼠命名为ES-2、ES-pRSV和ES-pRSV-Erβ组.结果 ES-pRSV-Erβ细胞稳定表达Erβ mRNA和蛋白,而ES-pRSV和未转染的ES-2细胞均未检测出ERβmRNA和蛋白的表达条带.ES-pRSV-Erβ细胞在体外的增殖速度明显落后于未转染的ES-2和ES-pRSV细胞,雌激素作用7 d后,未转染的ES-2细胞的吸光度值为0.78±0.05,ES-pRSV细胞为0.81±0.0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S-pRSV-Erβ细胞的吸光度值为0.53±0.07,明显低于ES-pRSV和未转染的ES-2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裸鼠接种第24天,ES-pRSV-Erβ组的种植瘤平均体积为(2868±879)mm3,低于ES-2组的(3603±724)mm3和ES-pRSV组的(3913±624)mm3(P<0.05).未转染的ES-2、ES-pRSV、ES-pRSV-Erβ细胞S期细胞所占比例分别为(37±9)%、(39±10)%、(20±5)%,ES-pRSV-Erβ细胞分别与未转染的ES-2、ES-pRSV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定表达Erβ的ES-2细胞体内、体外增殖能力明显减弱,Erβ以雌激素依赖方式使ES-2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比例减少,提示Erβ可能有肿瘤抑制作用.

  • 卵巢透明细胞癌70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作者:路虹;王雁;孔为民

    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回顾性分析我院1982年1月~2001年12月70例原发性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与治疗情况进行总结并对预后进行随访,总结其发病规律及临床特点.卵巢透明细胞癌多以腹痛、腹胀和盆腔包块为主要症状(占就诊者80%),70例患者全部进行手术,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5年生存率(61.5%)与不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5年生存率(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病理组织证实单纯透明细胞癌42例,透明细胞癌合并其他上皮性癌28例,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19例.共65例于术后进行了PT、PAC等化疗.在不同方案、不同疗程比较中,发现PT方案、6个疗程以上化疗组有较高的5年生存率,与PAC组、其他化疗方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卵巢透明细胞癌临床特点不同于其他的卵巢上皮恶性肿瘤,是上皮癌的一种特殊组织类型,其临床分期早,化疗不敏感,即使是早期亦易复发,预后较差,应引起重视.手术尽量行理想的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行6个疗程以上的PT方案化疗,可望改善疗效.

  • 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静;方志伟

    透明细胞肉瘤(clear cell sarcoma of soft tissue, CCS)是一种较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多发于青少年及中年,以四肢远端的深部软组织多见,常与肌腱和腱膜相毗邻,易复发和转移.组织来源尚未明确.起病隐匿,肿瘤较大时可引起疼痛和压痛.大体为无明显包膜,呈分叶状或多结节状切面灰白色的肿块.组织学特点为细胞多角形或梭形,成巢状排列其间有纤维组织分隔.超微结构显示,胞质内可见黑色素颗粒;免疫组化S-100、HMB-45、Vimentin及MITF阳性.CCS中特异表达的EWS/ATF1融合基因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肉瘤(angiomatoid fibrous histiocytom, AFH)中也表达.RT-PCR检测MITF可鉴别CCS和AFH两种软组织肉瘤.BREF基因是否发生突变对CCS与原发部位不明确的恶性黑色素瘤的鉴别诊断有很大意义.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较差.

  • 肾透明细胞癌组织肾母细胞瘤过表达基因表达临床意义的探讨

    作者:牛志宏;毕东滨;吕家驹

    目的:探讨肾母细胞瘤过表达基因(NOV)对肾透明细胞癌分级、分期、大小、增殖状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4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NOV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肾透明细胞癌分期、分级、大小、Ki-67指数的相关性,并比较NOV阳性组和阴性组的生存率差异.结果:NOV在肾脏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染色强度明显低于癌旁正常肾组织,22例(100%)癌旁正常肾组织均呈强阳性染色,54例肾癌组织中24例(44.4%)为弱阳性染色,8例(14.8%)为中等阳性染色 ;癌组织总阳性率(59.3%)亦显著低于癌旁正常肾组织(100%),P<0.05.NOV阳性组的Ki-67指数(2.6±1.5)%,明显低于NOV阴性组的(4.2±2.1)%,P<0.05.NOV表达与肿瘤分期及大小无相关性,P>0.05.NOV阳性组术后5年特异生存率(82.6%)显著高于阴性组(50.3%),P<0.05.结论:NOV对肾透明细胞癌起抑制作用,可作为预后判断的肿瘤标志.

  • 肾透明细胞癌组织IRS-5和IRS-6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

    作者:张伟;李军;吴荣佩;郑伏甫;李晓飞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和对应癌旁正常组织中胰岛素受体底物IRS-5和IRS-6基因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经病理确诊的52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标本,取肾癌组织和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IRS-5和IRS-6基因的表达,并分析两者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IRS-5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应癌旁正常组织(0.864±0.112 vs 0.762±0.104),P=0.021.IRS-5 mRNA的表达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相关,P<0.05 ;而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P>0.05.IRS-6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和对应癌旁正常组织中均有表达,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47±0.116 vs0.612±0.122),P=0.32.IRS-6 mRNA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亦无相关性,P>0.05.结论:IRS-5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中过表达,可能与肿瘤发生发展有关,对临床评价肿瘤恶性度有一定价值 ;IRS-6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和癌旁组织中表达无差异,提示IRS-6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中可能不起作用.

219 条记录 3/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