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他汀类药物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戎智韬;项荣武;杨静玉;贾书冰;张翔云;赵明沂

    目的 系统地评价经CYP3A4代谢和经非CYP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slsevier、CNKI、VIP、CBM、万方数据库、万方医学网,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与数据提取后,用R3.0.3软件对数据进行合并分析.结果 经CYP3A4代谢和经非CYP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与氯吡格雷联用对大血小板聚集率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组间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SMD =0.07,95%,CI(-0.03,0.17),P=0.17]和[OR=1.04,95%,CI(0.78,1.40),P=0.77];40 mg阿托伐他汀会抑制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SMD=-0.33,95%,CI(-0.65,-0.01),P=0.03];经CYP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会显著降低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CD62P)表达的作用[SMD=-0.21,95%,CI(-0.35,-0.06),P=0.005].结论 经不同途径代谢的他汀类药物与氯吡格雷联用引起MACCE无差异;40 mg阿托伐他汀会抑制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首次发现经CYP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会降低氯吡格雷对CD62P表达的抑制作用.

  • 头颈部动脉夹层18例影像和临床特点、治疗及随访

    作者:陈云波

    目的 探讨自发性头颈部动脉夹层(包括颈动脉及椎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特点及其治疗随访情况.方法 对18例自2009年~ 2013年于我科住院诊断为急性脑梗死/TIA,后经检查证实自发性头颈部动脉夹层患者的影像学特点、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1例颈动脉夹层及7例椎动脉夹层患者的发病高危因素包括近期上呼吸道感染、颈部按摩、颈部轻微外伤、偏头痛、结缔组织疾病、长期吸烟、高血压等.DSA检查5例表现为线样征,1例可见血管内膜瓣,3例表现为双腔征,8例表现为火焰征,17例患者表现为脑梗死,l例表现为TIA,2例患者伴有头颈部疼痛,1例患者伴有Horner征.3例患者接受抗凝治疗,15例患者接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其中1例伴有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行支架植入术.所有患者在3~6m的随访过程中未发生新的缺血事件.结论 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可帮助诊断头颈部动脉夹层,口服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目前首选治疗方案,部分伴有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狭窄病例可尝试支架置入术.

  • 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价替罗非班对行急诊介入的ACS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活性的影响

    作者:吴亚栋;李沅敏;陈清勇;梁昌;李伟明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估(TEG)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活性情况,探讨对于ACS患者行急诊介入时,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入选100例拟行急诊介入治疗的ACS患者,于冠状动脉造影前随机分为干预组(在3分钟内推注替罗非班组10 μg/kg,以0.15 μg/kg/min速度静脉维持泵入36小时,共50例)和对照组(不应用替罗非班,共50例),分别于入选后即刻、替罗非班应用后24小时、停用后24小时抽血,采用血栓弹力图记录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率(IPA)及活性.结果:两组之间的入选后即刻I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应用后24小时血小板聚集抑制水平达到高峰,IPA为(92.6±8.6)%,显著高于对照组[(33.3±9.8)%,P<0.01],停用替罗非班后24小时,两组之间的I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应用24小时后,血小板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46.7+ 10.2) mm比(59.7+ 7.8) mm,P<0.01].结论:TEG能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全过程,全面评估血小板功能及凝血情况,指导ACS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方案选择.在进行介入治疗的ACS患者中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较常规口服药物能更好地达到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可以获得更好的即刻造影结果,减少术后缺血性事件发生,提高临床顸后情况.

  • 替罗非班对非介入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

    作者:李洁荣;吕云;高彦

    目的:探讨未行早期介入治疗的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NSTEMI)患者替罗非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未行早期再灌注治疗NSTEMI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观察两组间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及左室射血分数等心血管临床事件的变化及出血情况。结果对照组1例脑出血死亡(P>0.05),研究组无死亡及严重出血事件,随诊再次发生心肌梗死2例,射血分数<40%者3例,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替罗非班一定程度上改善了NSTEMI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左室射血功能,但对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改善。对未行急诊再灌注治疗的STEMI的佳药物治疗方案制订提供了一定的临床依据,但仍需进一步探索。

  • 印度草药方Body Revival对人类血小板聚集及大鼠心肌缺血的作用

    作者:

    目的:观察印度草药方Body Revival(BR)对人类血小板聚集及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大鼠心肌缺血的作用。方法:BR悬浮液(分别含BR 10、20和30 μg)与富血小板血浆混合后,37℃下培养30 min,分别将二磷酸腺苷(20 mmol/L)或胶原蛋白(2μg)加入混合液中,与混合了等体积的BR悬浮液的贫血小板血浆对比观察BR对于血小板凝集的作用。Wistar大鼠分为4组以检测BR对于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心肌缺血的作用。使用标准的商业化试剂盒测量大鼠血清中肌酐激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水平,同时测量大鼠血清中氮氧化物的含量及大鼠心肌中脂质过氧化物及蛋白质的含量。结果:BR能够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或胶原蛋白引起的人类血小板聚集。此外,BR对于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大鼠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与对照组比较,BR能够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肌酐激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氮氧化物的含量以及大鼠心肌中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P<0,01)。结论:BR能够抑制人类血小板聚集并对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大鼠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

  • 槟榔子中抗血小板聚集及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有效成分

    作者:

    目的:研究槟榔子(Areca catechu)粗提取物中所含的抗血小板聚集及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使用70%甲醇水溶液对槟榔子进行粗提取.使用生物发光血小板凝集仪在富血小板血浆中测定槟榔子粗提取物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使用分光光度计在试管内测定槟榔子粗提取物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检测槟榔子中的多种化合物以测定槟榔子中抗血小板聚集及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有效成分.结果:槟榔子粗提取物能够抑制花生四烯酸、二磷酸腺苷、血小板活化因子、肾上腺素及钙离子载体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尤其对二磷酸腺苷及钙离子载体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为明显;槟榔子粗提取物能够显著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在所检测的槟榔子所含化合物中,只有儿茶素对肾上腺素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这种抑制作用显著弱于槟榔子粗提取物,提示槟榔子中的其他成分参与了这种抑制作用;鞣酸、没食子酸、薯蓣皂苷元和异去甲槟榔次碱能够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其中鞣酸的抑制作用强于槟榔子粗提取物.结论:槟榔子中含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有效成分,而发挥这些功效的确切成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 冠心病血瘀证患者细胞色素P4502C19*17基因型分布与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及出血风险的关系

    作者:戴泽龙;陈慧;吴小盈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CYP)2C19*17等位基因变异对中国冠心病血瘀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应用氯吡格雷治疗的血小板聚集率及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以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基因分析方法检测C YP2C 19*17基因多态性,研究2009年7月至2011年4月福建省立医院心内科择期进行PCI成功的冠心病血瘀证患者520例.PCI术前常规服用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术前采血,制备富血小板血浆、贫血小板血浆及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剂,采用比浊法,以终浓度为5 μmol/L ADP为诱导剂,在氯吡格雷治疗前及治疗后10d,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分析大血小板聚集率(maximal aggregation,Aggmax)和残余血小板聚集率(5-min aggregation,Agglate).结果:试验发现有5.96%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血栓溶解术出血事件,而本试验中病人的CYP2C19*17等位基因频率为7.98%.对于CYP2C19 *17等位基因携带者,其出血事件发生率远高于野生型(P<0.01);在基线水平,5 μ mol/L ADP诱导的Aggmax和Agglate以及血小板聚集率在CYP2C19*17各基因型之间并没有显著区别;然而经氯吡格雷治疗10 d后,CYP2C19 *17等位基因携带者与野生型相比,上述3项指标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显著高于野生型患者(P<0.01);携带有CYP2C19* 17等位基因的患者与野生型相比,具有更高的出血风险(P<0.01).结论:冠心病血瘀证患者CYP2C19*17等位基因携带者有着显著的氯吡格雷反应性且其出血风险明显增加.

  • 药物洗脱支架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

    作者:常锡峰;徐文莉;金波;罗心平;李勇;朱军;李剑;王彩萍;施海明

    目的 评价药物洗脱支架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2003年11月~2006年12月应用药物洗脱支架的346例冠心病患者,收集15~52个月的临床资料,评价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靶血管重建(TVR);其中72例复查冠脉造影,对其支架内冉狭窄、支架内血栓形成、靶血管动脉瘤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46例冠心病患者共成功植入药物洗脱支架674枚,PCI术后207例患者临床症状完全缓解,109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缓解率达91.3%.DES植入术后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为0.9%(3/346),院外随访期间 MACE发生率为3.7%(11/346).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发现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为0.8%(1/132);靶血管动脉瘤形成0.8%(1/132);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4.5%(6/132),其中4例再次于靶病变处植入DES.PCI术后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过程中的出血并发症37例,白细胞减少2例.结论 药物洗脱支架在冠心病介人治疗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MACE、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很低.

  • 老年患者在冠脉支架术后长期联合运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观察

    作者:姚菁;郑治渊;黄芸;张维;谈中茹;陈阳;邱朝晖;朱华

    目的 观察老年患者在冠脉支架植入术后联合运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行冠脉支架植入术的105例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年龄≥70岁为古稀组(45例),年龄<70岁为非古稀对照组(60例),两组均在冠脉支架植入术后联合运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9~12个月,平均9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性死亡,心肌梗死,进行靶血管再通治疗)及严重出血、轻度上消化道出血、皮疹及瘀斑、轻度白细胞减少等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古稀组发生5例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2例,靶血管再通3例);非古稀对照组发生6例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3例,靶血管再通3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其他副反应包括轻度上消化道出血、皮疹及瘀斑、轻度白细胞减少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在冠脉支架术后长期联合运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安全有效的,和对照组相比在减少冠脉支架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同样有效,且出血等副反应无明显增加.

  • 老年“双抗”患者的胃黏膜损害及其保护策略

    作者:张倩倩;郑松柏

    由于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日益增多,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简称“双抗”)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多,从而使“双抗”引起的胃黏膜损害成为常见的临床问题,“双抗”患者的胃黏膜保护已成为多学科关注的热点.老年人胃黏膜屏障退化,其所承受的损伤或侵袭因素更多、更重,故“双抗”导致的胃黏膜损害也更常见、危害更大,其胃黏膜保护策略也与中青年患者有所不同.本文就上述内容作简要综述.

  • 二氢哒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研究

    作者:倪瑾;蔡灵芝;俞世冲;蔡建明;徐建明;吴秋业

    目的:合成新的哒嗪酮类化合物,并研究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方法:在6-(4-氯乙酰氨基苯基)-4,5-二氢-3(2H)-哒嗪酮侧链引入不同取代的哌嗪,合成了一系列化合物,采用1H-NMR、IR及元素分析等方法确证其结构.采用Born比浊法进行体外抗血小板聚集药理实验.结果:合成的10个化合物都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凝集的活性,其中化合物4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明显优于先导化合物MCI-154.结论:4-位取代哌嗪环基的引入对哒嗪酮类化合物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有显著影响.

  • 优化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策略

    作者:丁雪燕;秦永文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是目前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接受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抗血小板方案中佳的组合.然而,出血和部分病人出现不敏感或对抗,促使寻找更理想的抗血小板药物或更优化的治疗方案.高剂量氯吡格雷给药策略虽然轻度增加大出血风险,但有助于更强地抑制血小板功能、改善临床结果.更新、更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如普拉格雷和替卡格雷,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接受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病人中有更好的短期和长期收益.本文就有关研究进展作简要的综述.

  • 抗血栓药物在血管外科药物治疗中的进展

    作者:景在平;冯翔

    本文介绍了抗血栓药物在血管外科应用的进展,既有一些新研制药物的药理作用及研制情况,也包括一些已应用多年但仍在临床发挥重要作用的药物,以及在临床应用研究中的新发现和规范性应用问题.文章将抗血栓药物按照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血药物两大类别,分别介绍不同药物的药理作用、用途、使用方法,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术期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

    作者:马丽萍;杨雅薇;李攀;陈韬;刘宇;柳俊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围术期抗血小板治疗可明显降低PCI术后心血管事件及病死率.近年大量循证医学证据不断涌现,新的抗血小板药物不断研制开发,但临床如何权衡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出血的风险,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降低PCI围术期心脏事件至关重要.本文复习近年相关资料,为临床PCI围术期规范化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提供借鉴.

  • CYP2C19基因检测指导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医师依从性

    作者:何梅;尤俊;黎风;李锐;赵曜;刘福

    目的 分析细胞色素P450 (CYP) 2C19基因检测指导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中医师按指南调整用药的依从性.方法 收集2016年1月-6月235例行CYP2C19基因检测的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提取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2个月内抗血小板治疗、临床结局等信息,依据指南判断医师是否调整氯吡格雷治疗方案,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医师调整用药的因素.结果 纳入的235例患者中快代谢101例(43.0%),中代谢109例(46.4%),慢代谢25例(10.6%).在中、慢代谢组较快代谢组的基线特点中仅急性心肌梗死有显著差异(P=0.035).住院期间,中、慢代谢组中,检测后未根据结果调整方案的患者高达71.6%.出院随访12个月,中、慢代谢组心绞痛再次发作率显著高于快代谢组(P=0.004),其他主要心脏不良事件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冠脉支架植入史是医师按指南调整用药的独立预测因子(OR=3.479,95%CI 1.574 ~ 7.687,P=0.002).结论 医师根据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调整抗血小板方案的指南依从性较差,基因检测的临床价值尚未被充分利用.

  • 氯吡格雷对非S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炎症因子及其预后的影响

    作者:陈玉国;孙祎;张运;徐峰;吕瑞娟;李瑞建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非S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是否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115例,分为A组(n=58,阿司匹林),B组(n=57,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另选C组(n=30,健康对照).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7,30 d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观察用药后30 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前A,B两组病人血清hs-CRP,TNF-α浓度明显高于C组.用药后7 d,A和B两组病人血清hs-CRP,TNF-α的浓度降低.用药后30 d,A和B两组病人血清hs-CRP和TNF-α的浓度进一步降低,且B组较A组下降更显著(P<0.05).A和B两组MACE发生情况有显著差异(P<0.05),尤其心绞痛发作B组明显低于A组(P<0.01).结论:氯吡格雷治疗可显著减轻动脉炎症反应,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进而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预后.

  • 硝酸异山梨酯针剂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小板活性的抑制作用

    作者:孙奡燕;胡健

    目的:观察体内外不同浓度硝酸异山梨酯(ISDN)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人血浆P-选择素、凝血(口恶)烷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水平的影响及其量效关系.方法:体内实验,45例UAP病人分为3组,分别给予ISDN 2,4,8 mg*h-1静脉滴注.体外实验,16例UAP病人清晨空腹采静脉血与不同浓度ISDN体外培养.测定用药前后血中P-选择素,TXB2,6-keto-PGF1α的含量,计算TXB2/ 6-keto-PGF1α.健康对照20人.结果:体内实验中,P-选择素和TXB2在各剂量组,用药后2 h和8 h均明显抑制(P<0.05或P<0.01).6-keto-PGF1α在2 mg*h-1组用药后变化不明显(P>0.05),其余均较用药前升高(P<0.05或P<0.01).体外实验中30 min时125 mg*L-1组P-选择素和TXB2表达下降(P<0.05和P<0.01),2 h时12.5 mg*L-1及125 mg*L-1组P-选择素和TXB2均表达下降(P<0.01).6-keto-PGF1α无明显变化.结论:ISDN在体内外均可抑制UAP病人血小板P-选择素和TXB2的表达且存在量效依赖关系,体外起效浓度远远大于体内浓度.

  • 噻氯匹定和阿司匹林降低血液粘度和抗血小板作用的比较

    作者:黄震华;朱文敏;许左隽;顾燕;胡余

    目的:比较噻氯匹定和阿司匹林对冠心病病人血液粘度、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凝系统的作用.方法:噻氯匹定(0.25 g, po, bid)治疗44例病人.阿司匹林(50 mg, po, bid)治疗45例病人.均连续用药4 wk.结果:2组均有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小板聚集率、延长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和凝血酶原时间等作用.组间比较:P>0.05.结论:2药均有降低血液粘度、血小板聚集率和抑制凝血功能的作用.

  • 替格瑞洛升高腺苷浓度引起的生物学效应和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作者:王梓;李晓烨;吕迁洲

    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多效性的P2Y12受体抑制剂,能够抑制腺苷二磷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目前的研究发现替格瑞洛还能影响腺苷的浓度,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抑制平衡型核苷转运体1来抑制红细胞对腺苷的摄取,增加胞外腺苷浓度.相关的研究提示,在使用替格瑞洛时,呼吸困难、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也与腺苷浓度的增加相关.本文将对替格瑞洛对腺苷浓度的影响以及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和不良反应进行综述.

  • 抗血小板药物——西洛他唑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张捷青;吕迁洲

    西洛他唑是抗血小板药物,初用于治疗间歇性跛行,近几年其临床应用不断拓展.本文就西洛他唑在外周动脉疾病、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439 条记录 17/22 页 « 12...14151617181920212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