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西洛他唑与缺血性卒中

    作者:杨燕;内山真一郎;李宪章;岩田诚

    西洛他唑通过抑制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3提高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水平.其主要作用由cAMP所介导,包括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血管扩张和抗内皮细胞增殖等.近的实验研究表明,西洛他唑在干预急性脑缺血和慢性脑灌注不足方面显示出希望;临床试验亦证明其有效.文章总结了西洛他唑的药理学作用和机制,及其在缺血性卒中时的保护作用.

  • 新型抗血小板药普拉格雷

    作者:王晔;郭大文;王德生

    普拉格雷是噻吩吡啶类口服抗血小板药的一个新成员.大鼠单次口服普拉格雷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分别约为噻氯匹定的10倍和氯吡格需的100倍.普拉格雷口服后30 min即可见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效应并持续72 h,提示其起效迅速H作用持久.普拉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的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明显优于单独治疗.在心血管病患者中进行的临床研究证实,普拉格雷的抗血小板效应优于氯吡格雷.因此,普拉格雷是一种高效的抗血小板和抗血栓形成药,有望成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和其他缺血性血管病的有效于段.

  • 凝血机制参与慢性荨麻疹发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佳;农祥

    凝血机制与慢性荨麻疹有关.内外凝血途径均参与其发病,同时被激活产生凝血酶.凝血酶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管通透性,还可以间接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从而诱发荨麻疹.慢性荨麻疹患者检测出的一些凝血标记物也间接证明凝血机制参与其发病.在慢性荨麻疹发病过程中,凝血机制与炎症反应机制、自身免疫机制和血管机制密切相关.对于抗组胺治疗无效的顽固性荨麻疹患者,抗凝血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 既往抗血小板治疗对合并颅内微出血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分析

    作者:严慎强;毛颖盈;钟根龙;张圣;楼敏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既往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对合并颅内微出血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分析2009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溶栓前行磁敏感序列检查的患者,收集其既往抗血小板药物使用记录;根据ECASSⅡ标准评估溶栓后出血转化情况,随访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终纳入分析449例患者,平均年龄(66.8±12.9)岁,女性151例(33.6%),男性298例(66.4%),发病至溶栓时间为(229.0±103.7) min,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10(5 ~15)分;共172例(38.3%)合并颅内微出血,63例(14.0%)既往使用抗血小板药物.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既往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不增加合并颅内微出血患者静脉溶栓后血肿型出血转化风险(OR=0.809;95% CI:0.201~3.262;P =0.766),也不增加其3个月神经功能结局不良(mRS≥3)的比例(OR=1.517;95% CI:0.504 ~4.568;P=0.459).而对于合并多发微出血(≥3)的患者,既往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增加其梗死外出血转化风险(OR=9.737;95% CI:1.364 ~69.494;P=0.023),但对神经功能结局无显著影响(OR=1.697;95%CI:0.275~10.487;P=0.569).结论:目前没有证据显示需要将既往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作为合并颅内微出血患者静脉溶栓的禁忌,而合并多发颅内微出血的患者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1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用药依从性的调查研究

    作者:王慧丽;杨渊;丁荣晶;杜娟;胡大一

    目的 了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1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的现状以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6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初次成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接受随访的1 203名患者为研究对象,了解其术后1年抗血小板治疗用药情况、影响因素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情况.结果 PCI术后1年,服用抗血小板治疗完全依从的患者有599名(49.8%),101名(8.4%)患者则完全停止抗血小板治疗.大多数患者停药是自认为没必要和害怕副作用.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与年龄(OR=1.027,95%CI:1.005~1.048)、受教育程度(OR=4.206,95% CI:1.064~16.625)和合并疾病数量相关(OR=0.653,95% CI:0.450~0.947).术后不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与PCI术后发生MACE相关(OR=0.203,95% CI:0.117~0.354).结论 PCI术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不良,不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是PCI术后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之一.

  • 替格瑞洛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作者:程秀俊;唐海沁

    目的 以氯吡格雷为对照,评估替格瑞洛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使用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自建库至2018年7月公开发表的关于应用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RCTs研究文献,依据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中的RCT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质量评价后,对入选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并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ATE分析.结果 共纳入10项RCTs研究,共34416名患者.①替格瑞洛对比氯吡格雷可以明显减少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OR=0.71,95%CI:0.60~0.83,P<0.001).②替格瑞洛对比氯吡格雷出血风险无明显差别(OR=1.08,95%CI为1.01~1.15,P<0.05).③替格瑞洛对比氯吡格雷增加呼吸困难事件的发生(OR=1.86,95%CI:1.70~2.04,P<0.001).结论 替格瑞洛组患者MACE发生率明显降低,且降低了出血风险,但存在较高的呼吸困难发生率.

  • 替格瑞洛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郑舒;周冬翠;毕磊;曹丹阳;张健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服用替格瑞洛6个月内作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并评价6个月内炎性因子及心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收治的65岁以上ACS患者87例,根据抗血小板的方案不同,分为替格瑞洛组(n=44)和氯吡格雷组(n=43),观察6个月内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脑卒中等主要事件的发生率,以及出血事件、呼吸困难、尿酸升高、心动过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血利钠肽(B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 替格瑞洛可减少心绞痛(P=0.02)的发生,在心源性猝死、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显著增加呼吸困难(P=0.04)、尿酸升高(P=0.04)、心动过缓(P=0.03)的发生概率,具有减少出血事件发生的趋势,但与氯吡格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均可减少血浆中hs-CRP、TNF-α、IL-6炎性因子,但替格瑞洛组减少更加明显(P<0.05);两组均可改善LVEF、LVEDD和BNP水平,但替格瑞洛组改善更加明显(P<0.05).结论 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替格瑞洛可显著减少心绞痛的发生,但同时增加呼吸困难、尿酸升高、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更显著减少hs-CRP、TNF-α、IL-6炎性因子水平以及改善LVEF、LVEDD和BNP.

  • 替格瑞洛对氯吡格雷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作者:徐辽杭;程震锋

    目的 探讨替格瑞洛对氯吡格雷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 根据计算机随机法,将80例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分成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继续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停用氯吡格雷给予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出血性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服药前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服药后,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5%(2/40)明显高于对照组15%(6/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观察组随访期间出血事件发生率5%(2/40)明显低于对照组15%(6/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格瑞洛能够降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 平均血小板体积在高风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对抗血小板治疗低反应的预测价值

    作者:李梦云;丁晓梅;孔祥勇;陈鸿武;朱红军;赵家鑫

    目的 通过分析行高风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中,其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反应性的关系,以期了解MPV对两种药物治疗低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且行高风险PCI治疗的患者共74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即给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600 mg,次日开始予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的维持治疗.负荷量给药24 h后采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对血小板的抑制率.以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50%作为阿司匹林低反应的指标,据此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低反应组(AL)和阿司匹林敏感组(AS),以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30%作为氯吡格雷低反应的指标,将患者分为氯吡格雷低反应组(CL)和氯吡格雷敏感组(CS),分别比较不同药物两组之间临床资料、生化指标、手术相关资料及MPV水平.结果 共有27例(36.5%)患者发生CL,21例(28.4%)患者发生AL.CL组的MPV水平显著高于CS组,同样AL组的MPV水平也显著高于AS组(均P<0.05).单因素分析得出MPV增高是AL的独立预测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CL的发生与MPV增高也有密切关系(OR=4.170,95%CI:1.971~8.823,P<0.01).根据受试者工作特性分析,MPV预测CL、AL的佳截点分别为9.95 fL和10.65 fL,敏感性为100%和81.0%,特异性为55.3%和37.7%(CL曲线下面积:0.861,95%CI:0.779~0.942,P<0.01;AL曲线下面积:0.732,95%CI:0.609~0.856,P=0.002).结论 在高风险PCI的患者中,高MPV水平是CL、AL的独立预测指标.

  • 心房颤动伴脑栓塞患者行不同治疗方案的复发情况

    作者:吴志勇;肖瑾;王峰;万琪

    目的探讨华法林、阿司匹林、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在伴有心房颤动的心源性脑栓塞二级预防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30例伴有心房颤动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口服抗栓药物不同分组,分为阿司匹林组45例,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华法林组49例,以起始计量2.5 mg/d,4 d后根据监测INR调整剂量,若INR未达2.0~2.5者,每次增加华法林0.625~1.25 mg,直到INR2.0~2.5;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36例,予以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口服。通过电话随访,对3组患者出院后9个月卒中再发情况和各组出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华法林组复发脑梗死3例,阿司匹林组复发脑梗死11例,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复发脑梗死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均无致命性出血,其中华法林组有出血并发症6例(12.2%),阿司匹林组出血2例(4.4%),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出血5例(13.9%),三组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华法林在脑栓塞二级预防中疗效优于阿司匹林以及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

  • 前列地尔联合沙格雷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观察

    作者:刘晓蓉;蔡传元;黄冬梅;朱德发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和沙格雷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2型糖尿病伴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16例)、沙格雷酯组(B=18例)和前列地尔联合沙格雷酯组(C=22例),A组给予改善生活方式,控制血糖、血压、血脂,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沙格雷酯100 mg,3次/d;C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10μg/d+沙格雷酯100 mg,3次/d;疗程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足背动脉峰值流速、踝肱血压比(ABI)。结果三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改善,C组和B组在改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方面具有良好效果(P<0.05),C组在无痛行走距离、大行走距离、ABI、足背动脉峰值流速的改善方面,较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沙格雷酯短期应用能显著改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症状,提高ABI及足背动脉流速。

  • 北京市某社区医院内科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分析

    作者:李春林;司全金

    目的 调查北京某社区医院住院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了解北京基层医院心脑血管病患者一、二级防治现状.方法 采用病例调查的方法,顺序选取在北京玉泉山地区某社区医院内科住院的790例具有服用阿司匹林的指征的患者中,对其存在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是否使用阿司匹林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790例患者中,516人使用了阿司匹林占65.3%.阿司匹林的二级预防情况稍好于一级预防(P<0.05)0 1A硕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脑卒中、担心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不良反应是导致患者未规范使用阿司匹林的重要原因.结论 目前我国基层医院阿司匹林的正确使用率仍然较低,需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医务人员对各种指南的认识程度及防病意识.

  • 国产氯吡格雷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临床应用

    作者:冯克福;马礼坤;余华;严激

    目的 评价国产氯吡格雷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支架术后临床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选取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并成功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术的患者168例,其中术后接受国产氯吡格雷(泰嘉)的患者73例(泰嘉组),接受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的患者95例(波立维组).术后进行6个月临床随访,观察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5.1%和12.6%,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4.1%和6.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国产与进口氯吡格雷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支架术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面作用相似.

  • 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作者:陈芳;马红梅;唐世琪

    目的 观察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了解盐酸替罗非班对ACS可能的炎症抑制机制.方法 55例初诊为ACS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1)和试验组(n=24), 试验组在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常规治疗药物的基础上加用静脉滴注盐酸替罗非班,用超敏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ACS患者治疗前后hs-CRP水平. 结果 两组治疗前hs-CRP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hs-CRP水平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两组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盐酸替罗非班作为一种高效、高选择性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能够通过抑制炎性反应从而延缓ACS进程.

  • 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陈芳;李学远;谭安安;夏豪

    目的 观察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患者QT 离散度(QTd) 的影响.方法 65例初诊为ACS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7例)和试验组(n=28例),试验组在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等常规治疗药物的基础上加用静脉滴注盐酸替罗非班.观察加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前后患者12导心电图QTd的变化.结果治疗前QTd 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QTd 均明显缩短(P<0.05),强化抗血小板组QTd 缩短幅度优于常规组(P<0.05) .结论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能改善心肌缺血而缩短ACS 患者QTd.

  • 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比格雷的安全性研究

    作者:施冰;姚依群;周书明

    目的 评价老年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联合应用氯比格雷和阿司匹林的安全性. 方法随访因冠心病行择期PCI术的老年男性患者132例,所有患者PCI术后连续服用氯比格雷75 mg/d和阿司匹林100 mg/d,共12个月.观察患者服药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死亡等)及出血(严重出血、轻微出血)的发生率.应用16排螺旋CT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全部132例患者无心血管事件发生;仅3例出现消化道出血;冠脉CT检查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老年患者PCI术后联合应用氯比格雷及阿司匹林可减少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且副作用少.

  • 奥美拉唑与抗血小板治疗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消化道出血和心血管事件的效果

    作者:韩加裕;崔巍;张思泉;周可幸;赵曦;颜成敏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与抗血小板治疗对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消化道出血和心血管事件效果。方法选择76例冠心病行 PCI 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观察组38例。对照组仅实施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奥美拉唑。比较两组患者消化道出血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均有变化,但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10, P =0.167),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χ2=8.296,P =0.004)。结论PCI 术后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基础上加奥美拉唑,可有效降低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不会对血小板聚集率造成影响,不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 血栓弹力图评价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兵兵;唐海沁;张勇;周铭;刘铭;钟涛

    目的: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估冠心病患者正规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后血小板抑制率的改变及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冠心病住院患者分成阿司匹林组(Ⅰ组)、氯吡格雷组(Ⅱ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Ⅲ组),使用血栓弹力图仪检测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花生四烯酸(AA)通路和二磷酸腺苷(ADP)受体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120例患者中,Ⅰ组 AA 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平均值为(76.49±18.99)%,Ⅱ组 ADP 受体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平均值为(54.32±16.18)%,Ⅲ组 AA 和 ADP 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80.52±14.40)%和(54.81±9.13)%,Ⅰ组与Ⅱ组相比,两种药物单独使用对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665,P <0.01),其中Ⅰ组对阿司匹林有效者(血小板抑制率≥50%)为33例(82.5%),Ⅱ组对氯吡格雷有效者(血小板抑制率≥30%)为32例(80%),Ⅲ组对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有效者为39例(97.5%),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组(Ⅲ组)疗效较好(χ2=6.202,P <0.05)。结论常规剂量100 mg/d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优于常规剂量75 mg/d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能弥补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发生抵抗时对血小板抑制率的作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使血小板抑制率达标。TEG 在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选择上有指导意义。

  • 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 Meta 分析

    作者:刘铭;唐海沁;张亚文;张勇

    目的系统评价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 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CCRCT)、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医学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4年8月,收集替格瑞洛治疗 ACS 实验。两名评价员独立评价文献质量和提取资料,并采用 RevMan 5.0软件对资料进行 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研究,19875例患者。(1)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相比,能够降低心血管原因死亡发生率(OR =0.79,95%CI 为0.69~0.91,P <0.01),在进行侵入性治疗时,替格瑞洛亦优于氯吡格雷(OR =0.80,95%CI 为0.67~0.96,P <0.05)。(2)替格瑞洛可显著降低再发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率(OR =0.83,95%C1为0.74~0.94,P <0.01),在进行侵入性治疗时,替格瑞洛显著优于氯吡格雷(OR =0.78,95%CI 为0.68~0.91,P <0.01)。(3)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比较,可降低 MACE 事件发生率(OR =0.83,95%CI 为0.76~0.91,P <0.01),在进行侵入性治疗时,替格瑞洛亦优于氯吡格雷(OR =0.82,95%CI 为0.73~0.92,P <0.01)。(4)在出血并发症方面,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与氯吡格雷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1.03,95%CI 为0.94~1.13,P >0.05),在侵入性治疗亚组中,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0.99,95%CI 为0.89~1.11,P >0.05)。结论替格瑞洛可降低 ACS 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及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或卒中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且未增加出血风险。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黄思玉;张俊川;李广红;杨宗敏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80例行溶栓治疗的老年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9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连用4周。比较两组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的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患者 ST-T 的改变以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5.6%,显著低于对照组23.3%(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心电图判定 ST-T 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6%和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比6.7%,P <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439 条记录 19/22 页 « 12...14151617181920212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