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致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亚急性血栓2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胡福莉;王天红;刘美霞;袁华兵;倪艳辉;曹广运;张清芬;袁静;许玉芳;王文静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血栓形成的原因,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我科发生的2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支架后血栓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结果2例患者均为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亚急性血栓形成,均存在高龄、弥漫多支病变、合并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抵抗等因素。结论 PCI 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血栓高危患者应警惕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可能性。

  • 2008年心血管病学重要临床进展

    作者:崔炜;郭艺芳

    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改变未来.这句话同样适合2008年心血管病的临床进展.回顾2008年,知识的更新、科技的进步让我们震撼,给予我们启迪.

  • 他汀类药物与肾脏

    作者:崔炜

    他汀类药物是心血管疾病(CVD)防治的基石.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通过纠正血脂代谢紊乱及其多效性机制,可降低肾脏疾病患者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和缺血性中风等危险.此外,还有可能通过改变肾脏血流动力学或抑制炎症反应等作用,改善肾功能或延缓肾功能的恶化.但是,也有研究报道他汀类药物对肾脏可能有损害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认识他汀类药物在肾脏疾病中应用的安全性,客观评估其对肾脏损害的可能性.

  •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功能监测现状

    作者:史旭波;陈楠;胡大一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反应性[1-2].很早人们就发现,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其疗效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并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的概念.

  • 2017年脑血管病临床研究新进展

    作者:陈俊敏;商文艳;李瑶;王侠月;刘晓霞;王惠娟;张祥建

    2017年脑血管病临床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本文就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方面,如溶栓药物,抗血小板抗凝药物,血管内治疗,神经干细胞治疗等进行了总结和评价.

  • 2016年脑血管病临床研究新进展

    作者:陈俊敏;宋德刚;刘晓霞;曹晓芸;孙倩;张祥建

    2016年脑血管病临床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本文对脑卒中的病因,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溶栓药物,抗血小板抗凝药物,脑卒中后康复治疗,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诊疗指南等进行了总结和评价。

  • 氯吡格雷负荷量的正确使用

    作者:崔炜

    血栓形成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急性事件的主要机制,抗血小板治疗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的基石药物之一.研究表明,强化的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近、远期预后,而氯吡格雷则是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主要措施.由于氯吡格雷是前体药,需要在体内转化成活性成分后才能发挥其抗血小板作用,因此按照常规方式给药其起效及达到大抗血小板效能的时间较长.为克服氯吡格雷起效较慢的缺陷,目前主张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给予负荷剂量.

  • 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的诊治进展

    作者:徐炳东;麦鸿成;吴正懂;朱培植;梁宇彬;张玉生

    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隐源性卒中,阵发性心房颤动和卵圆孔未闭是其主要的潜在病因.ESUS概念自2014年被提出后相关研究报道越来越多,尤其在ESUS二级预防方面取得不少进展.本文就ESUS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标准、二级预防治疗策略和预后方面进行了综述.

  • 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支架成形术后抗动脉硬化效果的随访研究

    作者:谈晓牧;耿晓坤;朱浩猛;魏建朝;杜会山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行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PTAS)后抗动脉硬化的远期效果.方法:39例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均采用自膨式支架经股动脉入路行PTAS,治疗过程中均使用保护伞,术后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基础上长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及普罗布考,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PTAS术后再狭窄情况.结果:患者术前平均血管狭窄率为82.02%,术后残余狭窄率为10.13%,较术前明显下降,其中24例脑梗死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6.38±3.16,治疗后为5.42±2.78,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认知功能评分为21.79±3.05,治疗后为22.63±2.57,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1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未再发作.平均随访21个月,再发脑供血不足3例,TIA 2例,脑梗死1例;6例均存在治疗依从性差、危险因素控制不理想情况,其余患者治疗依从性好,无卒中症状再发,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示支架部位血管通畅良好,未出现血管再狭窄.结论:PTAS是治疗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微创、有效的方法,术中使用保护伞可提高治疗的安全性,术后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阿托伐他汀、普罗布考可能降低远期再狭窄率,提高治疗效果.

  • 奥扎格雷钠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留;王长征;任成山;侯云生;王泽惠;王永进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方法将72例CPHD急性加重期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另设一健康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抗感染、祛痰、解痉、低流量吸氧等治疗.治疗组加用奥扎格雷钠80 mg溶于0.9%氯化钠溶液250 m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10天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同步检测患者血浆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D-二聚体(D-dimer)及血气分析,同时观察症状和体征变化,并与健康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TXB2、D-dimer和PaCO 2显著高于健康组(P<0.01),6-keto-PGF1α、PaO2显著低于健康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TXB2、D-dimer和PaCO2显著降低(P<0.01),6-keto-PGF1α、PaO2显著升高(P<0.01),症状和体征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TxB2、6-keto-PCF1α、D-dimer、PaO2和PaCO2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对CPHD急性加重期治疗有效.

  • 发病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

    作者:郑容;郭洛宁;郑红

    目的 探讨发病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自贡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6例,其中63例发病前未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者作为对照组,63例发病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者作为研究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为阿司匹林,两组患者入院后根据发病时间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或尿激酶(UK)行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颅内出血发生情况及溶栓治疗前后血压,采用改良版Rankin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1年后预后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前两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中预后良好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发病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有效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血压,不会增加颅内出血发生风险或对预后造成明显影响.

  • 药物代谢酶 CYp2C19基因检测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高波;宋小英

    目的:探讨药物代谢酶 CYp2C19基因检测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5年4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行 pCI 的住院患者136例,根据药物代谢酶 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分为常规组38例、对照组59例和观察组39例。常规组患者药物代谢处于较快水平,给予常规剂量氯吡格雷(75 mg/次,1次/ d);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药物代谢处于中等、较慢水平,分别给予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150 mg/次,1次/ d)与替格瑞洛(90 mg/次,2次/ d)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月、治疗4个月血小板聚集率,治疗4个月后不良临床事件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个月、治疗后4个月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常规组、对照组(P <0.05)。除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外,观察组患者治疗4个月后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对照组(P <0.05)。结论药物代谢酶 CYp2C19基因检测对冠心病患者 pCI 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具有一定指导价值,药物代谢水平较慢的冠心病患者采用替格瑞洛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安全有效。

  • 替罗非班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伴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作者:马进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伴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6例稳定型心绞痛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改善情况,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二磷酸腺苷( ADP)、肾上腺素( EPN)水平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间隔时间长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1%,高于对照组的73.2%(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ADP、 EP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DP、 EP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出血倾向。结论替罗非班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伴2型糖尿病患者安全有效,有助于改善其血小板聚集功能。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应重视与加强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作者:

    近期,在北京召开的<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共识>)定稿会上,我国多位知名心血管领域专家共同就<共识>的整体内容作了进一步规范,同时充分肯定了氯吡咯雷75mg在ACS非血运重建患者基础治疗的地位,并强调了其作为ACS患者急性期与二级预防的必备用药.此共识的出台,将意味着我国广大ACS患者在抗血小板治疗方面有望得到更规范、更合理的治疗.

  • 静脉溶栓治疗后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时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影响的对比研究

    作者:杨洪清;罗飏;马俊;吴俊超;杨国华;杨静清

    目的 比较静脉溶栓治疗后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时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老河口市一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早期组患者在溶栓治疗后24 h内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晚期组患者在溶栓治疗后24 h后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血脂指标、空腹血糖(FBG)、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溶栓后1 d血管再闭塞发生率和溶栓后3 d颅内出血发生率,溶栓前及溶栓后3 d、7 d凝血功能指标,溶栓前及溶栓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FBG、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溶栓后1 d血管再闭塞发生率和溶栓后3 d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7 d 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凝血活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溶栓后3 d PLT、MPV、PDW、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患者溶栓后3 d PT、APTT、TT长于晚期组,FIB低于晚期组(P<0.05).两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NIHSS评分和m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溶栓治疗后24 h后给予抗血小板治疗相比,溶栓治疗后24 h内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反之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

  • 冠心病抗血小板药治疗近况及评价

    作者:刘连友;周湘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狭窄以及粥样斑块的破裂所诱发的急性血栓形成是冠心病发病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因素,血小板是惟一参与这个病生理过程的细胞.大量的循证医学证实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减少冠心病患者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因此抗血小板药已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基石,几乎所有患者都在使用.针对新的抗血小板药的不断出现及循证医学研究结果的公布,现就临床常用的几种抗血小板药使用近况及有关问题评价如下.

  • 术前氯吡格雷停药时间对氨甲环酸血液保护效应的影响

    作者:王瑾;袁素;张昱;陈东;方仲蓉;赵婉;石佳

    目的 评价术前氯吡格雷停药时间对氨甲环酸血液保护效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首次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180例,年龄18~70岁,性别不限,体重45~85 kg,根据术前氯吡格雷使用情况分为3组(n=60):A组口服氯吡格雷75 mg∕d,术前停药时间<7 d;B组口服氯吡格雷75 mg∕d,术前停药时间≥7 d;C组术前未服用氯吡格雷.麻醉诱导后经20 min静脉输注负荷量氨甲环酸10 mg∕kg,随后以10 mg·kg-1·h-1的速率持续泵注至术毕.记录术后拔除引流管前的失血量和异体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使用情况、肝素和鱼精蛋白剂量;记录围术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肝素和鱼精蛋白用量及中和比例、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A组大出血发生率、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输注量和使用率升高(P<0.05),B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术后出血量和异体血制品输注情况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术前停药时间不影响氨甲环酸的血液保护效应.

  •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进展性脑血栓形成的研究

    作者:郑志锋;郑文权;崔伟利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 (1)在近2年我科住院病人中选取50例发病在96小时内就诊的患者,且发病6小时后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行性加重的脑血栓患者(在医生监测下)。 (2)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男18 女7例,年龄在48~75岁平均63.5岁;治疗组男19例,女6例,年龄在45~78岁平均62.5岁,首次颈内动脉系统缺血,经头颅CT证实排除脑出血。 (3)无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及全身严重合并症。 (4)无意识障碍及控制不满意的高血压(血压>160/110mmHg)或不能排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者。 (5)未用抗凝剂及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6)神经功能缺失评分>10分。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两组,两组间的发病时间、年龄、伴发疾病、既往史、神经功能缺失无显著差异(P<0.05)。 2. 给药方法:试验组第一天用洛欣尿激酶25万单位加入生理盐水200ml, 60分钟内滴完完,连用7天,同时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针,胞二磷胆碱针,尼莫地平片。有脑水肿者,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等常规治疗。 3. 观察方法: (1)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由多位医师共同完成。 (2)治疗前后(第1,4,16,28天)进行疗效评定[1],总体评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无变化、恶化。 (3)治疗前及治疗后一周查血纤维蛋白原、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红细胞压积、肝肾功能、心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有条件查CT或MRI。 4. 统计方法: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结果治疗28天后神经功能缺失平分见下表。

  • 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治疗与颅内出血关系研究

    作者:王丽;戴海琳

    颅内出血是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分析服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性颅内出血与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观察两组研究对象在临床特征、出血量、预后等方面的关系,探讨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增哲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选取2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0例采用阿司匹林100mg和氯吡格雷75mg+抗凝进行治疗(治疗组),105例采用单纯阿司匹林100 mg+抗凝进行治疗(对照组),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显效42例,有效58例,总有效率为90.9%,无效10例,半年复发率为5%;对照组显效26例,有效46例,总有效率为68.6%,无效33例,半年复发率为30%.结论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优于单抗治疗.

439 条记录 15/22 页 « 12...12131415161718...212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