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临床观察

    作者:刘昌云;陈龙飞;陈枝挺;熊文婷;林汉斌;黄华品

    目的 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时间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卒中复发和动脉斑块活动性的影响. 方法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95例,根据发病后双联抗血小板的持续时间,分为短期双联抗血小板(SD)组(疗程<1月)67例及延长双联抗血小板(PD)组(疗程>3月)28例,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MES、血清MMP-7和hs-CRP水平等基线数据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并比较2组患者经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脑卒中复发、出血并发症、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微栓子(MES)、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差别. 结果(1)随访6月后,SD组的MES阳性率及血清MMP-7、hs-CRP水平分别为(38.8%,26/67),(17.35±0.95)μg/L和(13.74±1.41)mg/L,均低于入院时水平(P<0.05);PD组的MES阳性率及血清MMP-7、hs-CRP水平分别为(17.9%,5/28),(16.94±0.62)μg/L和(13.05±1.03)mg/L,均低于入院时水平(P<0.05),且均低于SD组(P<0.05).(2)随访1年后,2组的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复发和出血并发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D治疗可减少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MES,可能有利于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复发率.

  • 急性心肌梗死后贫血的现代研究进展

    作者:刘致杰

    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一种疾病,有很多患者在发生心肌梗死后出现贫血的状况,根据相关报道显示,梗死后贫血的发病率为6%~43%不等.贫血的发生会反作用于心脏,加重其心肌缺血,增大梗死灶的面积,出现严重的心率失常并增加心肌细胞的耗氧量,-终导致心力衰竭,从而再度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现将急性心肌梗死后贫血的研究进展作出综述.

  • 维生素B2新用多

    作者:常怡勇

    治疗偏头痛 比利时和卢森堡的研究人员经过多次研究与实验,发现大剂量补充维生素B2可减少偏头痛发生的频率和持续时间.维生素B2对偏头痛的疗效较好,副作用小,费用低廉.用维生素B2来预防治疗偏头时,对1个月内只出现几次偏头痛的中度病人效果好,大多数患者用药3个月后可收到佳疗效.维生素B2的药物治疗量一般应掌握在400毫克左右.因为国内尚未见报道服用如此大的剂量,所以应谨慎试用,好在有经验的神经内科医生指导下服用,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停药.治疗心血管病 研究认为,血小板聚集的增强在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故可用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和抗脂质过氧化维生素类药作为心血管病的二级预防药物.临床观察到小剂量维生素B2每日20毫克时无显著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而大剂量维生素B2每日75毫克时则有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与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阿司匹林相比,二者对血小板Ⅰ相聚集的抑制作用相似.实验还证明,维生素B2能明显改善心肌缺血和缩小梗死范围,改善心脏功能.

  • 对氨乙氧基苯甲酸类及对氨乙基苯乙酸类抗栓药物的合成

    作者:段崇刚;韩继超;朱荣秀;酆锋

    为寻找新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根据BM-13505的结构及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合成了BM-13505及其9个类似物,对母体4-(β-氨乙基)-苯乙酸及4-(β-氨乙氧基)-苯甲酸(及其酯)的合成进行了探索.通过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确定了合成化合物的结构.

  • 上海市某二级综合医院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抗血小板药物服药依从性现状调查

    作者:王韵;容根南

    目的 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依从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和不依从行为的重要类型,以指导对重点人群和重点行为的干预.方法 应用服药遵从行为量表对上海市某二级综合医院106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该人群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106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中,服药遵从行为量表平均得分为(33.75±0.39)分,其中得分高的是“服用中药或其他民俗疗法来治疗脑梗死或并发症”,得分为(3.89±0.50)分;得分低的是“忘了服药”,得分为(2.25±0.23)分.影响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因素有性别、文化程度、在职情况、配偶、居住情况、患脑梗死病程、合并慢性病、住院次数、按时复诊情况.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有待提高,应重点针对男性、在职、独居、文化程度不高的病人进行个性化干预,普及抗血小板药物知识,帮助病人养成良好的服药习惯,并建立服药提醒机制和家庭支持督促系统,以减少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不依从行为.

  • 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合用对兔髂腹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内膜增生的影响

    作者:任宏生;李春梅;张兴华;苑海涛;朱兴雷;王春亭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合用对兔髂腹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内膜增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30只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联合组).通过髂腹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高脂喂养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检测各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和凋亡蛋白bcl-2、bax在髂动脉内膜的表达,以及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观察动脉内膜、中膜的病理学改变,测量其厚度和面积.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他汀组和联合组PDGF mRNA表达、bcl-2/bax比值、血脂、血清hs-CRP及内膜增生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合用可协同抑制兔AS模型的动脉内膜增生,其对减轻临床AS患者的内膜增生可能有益.

  • 冠心病患者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的临床观察

    作者:柳要伟;张德明;高立;王艳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7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50 mg/d)、阿司匹林组(75 mg/d),3个月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及凝血3项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与凝血酶原活动度(PA)变化均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F)两组治疗后均出现升高,变化有显著性差异;两组间在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PAG)均出现降低,但氯吡格雷组PAG降低比阿司匹林组的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均能起到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氯吡格雷效果优于阿司匹林.

  • 抗凝和抗血小板制剂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作者:黄全跃;赵水平

    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通常是由易碎的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破裂继而血栓形成所致.抗凝和抗血小板联合治疗ACS比单一抗血小板的治疗效果优越.本文对口服抗凝和抗血小板制剂在ACS的应用情况及进展综述如下.

  • 氯吡格雷和质子泵抑制剂相互作用争议,尘埃落定?

    作者:曾秋棠;毛晓波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尤其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再发缺血事件和死亡风险.但治疗后常导致患者消化道出血风险增加,加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可降低该风险,已成为临床常规治疗.但近年来,氯吡格雷与PPI间的相互作用是否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增加,倍受临床医生关注,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 头颈部血管支架植入术后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依从性的研究

    作者:张维雄;李蒙;张桂莲

    目的 了解接受血管内支架植入术(ESI)的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术后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APT)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38例头颈部血管支架术后1年以上的患者,采用改良Morisky量表评估患者对APT的依从性及可能的影响因素,以得分>7.50分定义为服药依从性好,≤7.50分为服药依从性差;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因素.结果 138例行头颈部血管支架植入术的患者中术后76例(55.07%)APT依从性良好,62例(44.93%)APT依从性差.服药依从性差主要与初中文化程度、无医疗保险、吸烟、不了解抗血小板聚集药需要的时间等相关.结论 行ESI的ICVD患者的APT依从性亟待提高.对文化程度偏低、无医疗保险、吸烟的患者,应加强教育,反复告知需要APT的时间及服药的重要性,以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

  • 68例应用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冠心病的远期预后研究

    作者:黄伟

    目的:评价药物洗脱支架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心内科2004年11月~2008年12月应用药物洗脱支架的68例冠心病患者,收集15~52个月的临床资料,评价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靶血管重建(TVR);其中14例复查冠脉造影,对其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形成、靶血管动脉瘤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8例冠心病患者共成功植入药物洗脱支架122枚,PCI术后39例患者临床症状完全缓解,21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缓解率达88.2 3%.DES植入术后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为1.5%(1/68),院外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为4.5%(3/68).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发现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5%(1/68);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5.9%(4/68),其中2例再次于靶病变处植入DES.PCI术后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过程中的出血并发症6例.结论:药物洗脱支架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MACE、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很低.

  • 两种抗血小板方案治疗氯吡格雷抵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效果比较

    作者:魏洪杰;石俊婷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抵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进行不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ACS患者,筛选出氯吡格雷抵抗患者2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10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西洛他唑联合治疗,观察组给予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3、6个月观察组ADP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血管性死亡、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严重出血、轻微出血、皮疹、胃肠道反应、血小板减少、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西洛他唑及氯吡格雷三药治疗或用替格瑞洛替换氯吡格雷治疗ACS患者,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较好.

  • 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ACS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

    作者:庄德荣;何胜虎;蔡定华;王文苑;田龙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ACS患者,依据氯吡格雷抵抗情况将患者分为抵抗组(n=50)和非抵抗组(n=50)两组,测定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并检测其基因型,并统计两组患者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分布情况.[结果]抵抗组患者的CYP2C19*2(rs4244285)GG型分布率显著低于非抵抗组,GA+AA型分布率显著高于非抵抗组(P<0.05),两组患者的CYP2C19*3(rs4986893)GG型、GA+AA型分布率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显示,CYP2C19*2,CYP2C19*3基因变异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野生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的氯吡格雷抵抗与CYP2C19*2(rs4244285)GA+AA型关系密切,检测该基因型可为氯吡格雷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探讨

    作者:郑蓉

    [目的]探讨经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使用留置针的适宜留置时间.[方法]对129例使用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使用套管针留置的时间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套管针并发症出现的时间均在5d以后,5d内无静脉炎、堵管、局部渗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以5d为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的时间界限,不仅有利于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痛苦、节约护理成本,而且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穿刺点出血的危险.

  •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置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程及临床随访结果

    作者:邓红胜;陈炎;朱秀龙;孙喜文;张灿;莫观海;邱国

    [目的]评价患者置入雷帕霉素(CYPHER)药物洗脱支架(DES)后不同疗程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DAPT)的晚期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09年2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拟行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并终置入 CYPHER-DES 支架,且在支架术后接受 DAPT≥6个月无主要缺血或出血事件发生的260例患者,评价不同疗程 DAPT 的晚期安全性事件。[结果]DAPT 6个月时共有180例患者未发生不良临床事件。随访1年和2年发现,6个月组与≥12个月组及6~24个月组与≥24个月组的病死率、心肌梗死(MI)发生率、确定/可能的支架血栓形成(ST)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均未发生主要出血事件。随访2年,多变量分析显示与长疗程 DAPT 相比,6个月 DAPT 并不增加血栓形成风险(P >0.05)。[结论]对于置入 CYPHER-DES 的患者,DAPT6个月和连续治疗超过一年的晚期死亡、MI、卒中和 ST 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研究提示,不同的 DES 所需的适 DAPT 疗程可能不同,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以及确定。

  • 应用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优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抗血小板治疗

    作者:欧阳洋;康进;刘光强;王宪伟;王伟;黄建华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对优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意义.方法:选择80例拟行下肢血管搭桥或介入下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手术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均行CYP2C19*2与CYP2C19*3两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分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试验组根据基因检测的结果,强代谢型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弱代谢型患者则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沙格雷酯.分析并比较两组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情况.结果:全组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38.75% (31/80),患者的年龄、性别、伴随疾病及其他用药情况对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无明显影响(均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强代谢型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分别为33.33%,37.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9);但两组弱代谢型患者分别为23.07%,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在需要长期服用氯吡格雷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中,CYP2C19基因分型为弱代谢型患者加用沙格雷酯可以有效降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

  •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置入动物体内后的支架内皮化进程

    作者:赵慧强;郭文怡;贾国良;王海昌;李虎;李飞;秦涛;程如峰;张志辉;梁军;王晓燕

    目的研究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TM)对血管内皮再生的影响.方法杂种犬6只,经麻醉后行血管造影,选择动脉血管直径为2.25 mm的直血管段在远端及近端分别置入直径为2.25 mm的CypherTM支架及Bx sonic支架.术后仍继续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分别在术后1月、3月时行再次血管造影后取标本行扫描电镜检查.结果术后1月、3月血管造影CypherTM支架及Bx sonic支架均无管腔丢失.1月时扫描电镜显示CypherTM支架内皮覆盖不完整,有一定的血小板黏附、聚集;Bx sonic支架内皮覆盖完整,未见血小板黏附聚集.3月时CypherTM支架及Bx sonic支架内皮覆盖均较完整,无血小板黏附、聚集.结论 CypherTM支架内皮再生较裸金属支架缓慢,有一定的血小板激活.3个月时才能完全实现内皮化.置入CypherTM支架的患者应进行更为严格的抗血小板治疗.

  • 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危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仍需完善

    作者:

    动脉硬化(angiosclerosis,AS)性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AS基础上,血栓形成导致重大临床不良事件,而血小板参与血栓形成、AS、炎症等病理过程,因此已成为心血管疾病重要的治疗靶点.

  • 如何预防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的出血风险

    作者:李小鹰

    我国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发病率为0.61%,约有1 000万患者,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为7.2%.平均70岁AF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约为5.3%,80岁以上住院AF患者占住院AF患者的32.9%[I-2].大量随机临床研究证实,华法林与安慰剂相比,疗效高于其他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3]:75岁以上AF患者应用华法林降低脑卒中比用抗血小板药更有效并且没有增高出血风险[4].尽管如此,即使存在卒中高风险的老年AF患者对华法林的应用仍然不足.美国AF出院患者应用华法林仅占51%~54%[5]:我国报告老年AF患者华法林的应用率在住院患者中为9.64%[6],在高龄老年患者中为5.7%[7].华法林应用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对老年患者出血风险的顾虑,本文将介绍老年心衰患者应用华法林严重出血的发生率、出血风险的评估方法 以及预防严重出血的主要措施.

  • 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是非曲折的这些年

    作者:郑炜平;江芸

    氯吡格雷是噻吩类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氯吡格雷本身不具有抗血小板活性,但它能通过在肝脏内的CYP450酶系(主要是CYP2C19)氧化水解成活性代谢产物产生抗血小板作用。而质子泵抑制剂(PPIs)在肝脏中氧化代谢也是由CYP450酶系(主要是CYP2C19、CYP3A4)催化。由于二者代谢都通过CYP2C19酶,所以理论上同时使用氯吡格雷和PPIs会产生竞争性抑制。

439 条记录 21/22 页 « 12...14151617181920212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