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高危非ST段抬高型ACS介入治疗成功后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效果

    作者:马素霞

    目的 研究抗血小板药替罗非班在中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作用.方法 将成功行PCI的中高危NSTE-AC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PCI治疗后静脉泵入生理盐水,观察组在PCI后给予静脉泵入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术后30 d时主要有效性终点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术后7d及术后6个月两组之间复合终点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术后6个月无复合终点发生的生存率(99.2%)显著高于对照组(94.2%)(P=0.03).此外,两组患者的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高危NSTE-ACS患者成功行PCI后即刻给予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治疗能提高术后6个月的无事件生存率,且安全可靠.

  • 心房颤动合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联合抗栓治疗

    作者:麦林琳;胡允兆;吴焱贤;欧阳海春;陈盈文;王航鹰

    目的:比较心房颤动合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采用二联抗栓方案(华法林+氯吡格雷)(DT)和3 个月的三联抗栓方案(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TT)+9 个月的二联抗栓方案(华法林+氯吡格雷,DT)(TT+D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入选心房颤动合并 PCI 术后病例 90 例,随机分为DT组(45例)和TT+DT组(45例). DT组采用12个月的二联抗栓方案,TT+DT组采用3个月的三联抗栓+9个月的二联抗栓方案. 对两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随访. 结果:有效性随访结果表明:TT+DT组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卒中及支架内血栓形成事件低于 DT 组(P<0.05). 安全性随访结果表明:TT+DT组出血事件高于DT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心房颤动合并PCI 术后采用TT+DT方案和DT方案在出血事件的安全性方面无显著差异,但TT+DT方案组治疗有效性优于DT方案组.

  •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治疗后心血管事件发生关系的研究

    作者:梁茜;杨希立;张健瑜;杨光;崔金环;肖平

    目的:探讨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中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治疗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拟行冠脉介入术治疗的中国南方汉族冠心病患者161例,均口服氯吡格雷,采用聚PCRRFLP法进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根据氯吡格雷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把携带野生型基因(*1/*1)归为快代谢型,突变杂合型(*1/*2、*1/*3)为中间代谢型,突变纯合型(*2/*2、*2/*3、*3/*3)为慢代谢型.观察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等药物治疗12个月内各种心脑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中CYP2C 19基因慢代谢型的比例为9.93%;3组患者间的基本资料比较未见明显差异;心血管事件在CYP2C 19基因突变型患者中占7.23%,与野生型基因患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YP2C19基因突变与PCI术后氯吡格雷治疗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有关.

  • 血栓弹力图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江秀龙;张旭;赵振华;雷惠新

    目的:探讨采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抗血小板效果,以指导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的个体化调整。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予阿司匹林100 mg 和氯吡格雷75 mg联合治疗7 d后,采用TEG仪检测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和腺苷二酸(ADP)受体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患者经两种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以及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反应的差异。同时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100 mg抗血小板治疗7d,对比两组 TEG参数(R 值、K 值、angle 角、MA 值)。结果急性脑梗死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血小板,阿司匹林对 AA 途径的抑制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对 ADP 受体途径的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的患者,4例对氯吡格雷无反应,15例反应低下;对氯吡格雷反应良好的患者,仅1例对阿司匹林反应低下。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者,3例对阿司匹林无反应,5例低下,6例对阿司匹林有效,15例良好。两种疗效有一定关联性(P<0.01)。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有效为62例,反应低下+无效者20例;氯吡格雷反应良好+有效者42例;反应低下+无效者38例,两种药物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用阿司匹林组与双联抗血小板组比较两组患者R值、K值、α角、MA值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采用 TEG仪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评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双联抗血小板中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强于氯吡格雷。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的反应有差异性,部分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者,可能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或有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血凝的影响较单用阿司匹林无明显差别。

  •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维平

    目的:对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将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组)和对照组(阿司匹林组),治疗6个月,观察心绞痛缓解程度、心血管原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各种出血发生的情况及静息心电图ST-T的变化.结果:所有观察指标的改善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的各种出血无增加.结论: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使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良好效果,且安全性高.

  • 氯吡格雷抵抗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淑宏;王燕慧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标准化治疗[1],氯吡格雷是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有效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其与血小板表面P2Y12受体不可逆结合,从而阻断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临床实验证实,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是冠脉内支架置人术后的标准治疗.然而,尽管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仍有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严重的是支架内血栓形成[2],其部分原因为氯吡格雷抵抗.

  •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作者:阚静;陈绍良;林玲;徐海梅;赵莹莹;刘彦;陈峰

    目的 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药物洗脱支架术后不同性别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接受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的598例冠心病患者,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肿瘤、肺源性心脏病、血流变学检查异常者,共有444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214例在术后9个月完成血液流变学检测随访.用ZL9000 PLUS型血流变测定仪测定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结果 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9个月时,患者的全血黏度均明显升高,但全血低切还原黏度轻度降低,男性组红细胞沉降率和红细胞沉降率方程K值(除去血细胞比容的影响后的红细胞沉降率校正值)明显减小,但女性组变化不明显.结论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降低男性红细胞聚集,从而减少男性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

  • 比浊法血小板聚集试验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石红婷;周伯荣;王融;邓燕华;关海涛;刘子凡

    目的 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观察影响比浊法血小板聚集试验的因素.方法 选择30例健康对照组和204例病例组,观察不同的血小板计数及诱导剂浓度对糖尿病患者餐前与餐后、采血后的检测时间、诱导剂的种类互补等不同试验条件下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随着血小板计数的减少或增加,血小板聚集率相应的减少或增加;二磷酸腺苷(ADP)、胶原(COL)、花生四烯酸(AA)浓度增加,血小板大聚集率增大,相应的阿司匹林抵抗(AR)或氯吡格雷抵抗(CR)的检出率增高;服用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糖尿病患者对以ADP、COL、AA为诱导剂测定的血小板聚集率,其影响不同;未空腹及检测时间超过3 h重复性较差;服药2周后,COL、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不明的患者,随着时间的延长,6个月后易重新出现CR.结论 血小板计数、诱导剂浓度、糖尿病疾病、空腹状态、检测时间与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相关,以ADP、COL、AA作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较单一的ADP更全面、准确.

  • 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

    作者:杨欣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 ,心血管危险因素增多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已逐渐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为冠心病中不稳定情况的总称 ,其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 段抬高心肌梗死和ST 段抬高心肌梗死.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其触发和维持与心房的电重构及结构重构相关 ,其发生卒中的风险为非AF患者的5~7倍,且年龄大于65岁的A F患者中,1/3的患者合并冠心病[2] ,其中 AF合并 ACS 患者比例高 ,预后差. AF 与 ACS 存在诸多相同的危险因素(如年龄、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无论是新发AF患者还是既往已明确的AF患者 ,一旦合并ACS ,不良事件风险显著增加 ,增加了患者早期和远期死亡风险.ACS 合并 AF无外乎两种情况 :既往已存在AF ;新发AF.ACS患者新发AF的确切机制并不清楚 ,可能的促发因素有:心房缺血或心房梗死、炎性反应、自主神经张力变化、心房内压力增加等.既往研究显示 ,ACS患者发生A F的风险为2 .3% ~37% ,其住院期间病死率将增加5倍[3] .虽然在近几十年来,ACS患者发生A F的概率有所下降 ,这可能与ACS患者血管的早期开通和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广泛应用有关[4 ] .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现状与展望

    作者:陈亮;单兴华;王飞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重要措施.为了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指导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研究出了多种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理想的血小板功能检测应该能够:(1)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2)预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3)评估出血风险.现就目前常用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和局限性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一综述.

  •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徐慧琳;张元春

    药物洗脱支架可显著改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血管终点.一方面,药物支架通过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生使再狭窄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它又可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而导致内皮化延迟,从而有可能增加支架内血栓,尤其是晚期支架内血栓的发生风险.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强化抗血小板策略作为预防这一危及生命的临床事件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药物洗脱支架时代已受到广泛的关注.

  • 6-(4-取代乙酰氨基苯基)-4,5-二氢-3(2H)-哒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作者:任海祥;吴秋业;宋炳生

    目的设计并合成6-(4-取代苯基)-4,5-二氢-3(2H)-哒嗪酮类化合物,以期发现作用更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方法以乙酰苯胺为原料,经酰化反应、傅-克反应、水解反应及水合肼环合反应、氯化反应、烷基化反应等一系列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并参考Born方法进行体外药理实验.结果共合成6-(4-取代苯基)-4,5-二氢-3(2H)-哒嗪酮类化合物11个,均属首次报道,并通过元素分析、1HNMR、IR确证结构.初步的体外药理实验表明:大部分目标化合物都不同程度地抑制了ADP诱导的新西兰大白兔血小板的聚集.结论 11个目标化合物中化合物(8)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活性强,超过对照化合物CCI-17810,化合物(1)、(2)、(4)等也有较强的活性.

  • 1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致消化道出血

    作者:王紫静;王一平

    1 临床资料患者,女,68岁.因"突发胸痛55d,冠脉搭桥术后18d"入院.入院前55d前,患者因步行中突发心前区剧烈疼痛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于18d前入我院.术后一直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d.入院后第25天,患者先后解柏油样大便3次,约600g,伴乏力、头晕.

  • 抗血小板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标记物表达的影响

    作者:周武;舒晓春;王雪晴;刘汉伟;韩蓉蓉;张苏明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及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对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 为急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方法,对急性脑梗死血小板活化标记物P选择素(CD62P)及PAC-1进行检测研究. 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标记物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脑梗死伴糖尿病及高血压者血小板活化标记物表达明显高于单纯脑梗死组,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能明显抑制血小板活化标记物表达,但二者在治疗后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急性脑梗死疾病发生过程中,血小板活化起了主要作用,且高血压及糖尿病有促进体内血小板活化的作用,加重脑血管病的发生,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能明显抑制血小板活化,在一定程度上阻断血小板活化过程,预防复发.

  • 生物瓣置换术后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

    作者:陈亮;易定华;马涛

    生物瓣(BPV)术后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的争议很多,一些研究结论值得注意,但缺少多中心前瞻随机性试验支持.抗凝治疗其相关出血可以通过降低INR时间,可与此血栓(TE)增加的多少仍有争议.抗血小板治疗对于术后早期预防TE是必要的,也有研究认为术后应单独应用抗血小板治疗.目前不同医学会推荐的抗凝方案也不尽相同.

  • 如何正确应用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作者:周玉淑

    常用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有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双嘧达莫(潘生丁)、川芎嗪、羟乙基芦丁(维脑路通)等.

  • 血栓弹力图对UAP病人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反应性评价

    作者:张少强;黄公昌;高翔翔;王笑峰

    目的 通过血栓弹力图方法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人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方法 选择2013年8月-2014年7月在我院诊断为UAP的病人566例,根据所应用的药物分为阿司匹林组(107例)、氯吡格雷组(78例)、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联合用药组,381例).应用血栓弹力图测定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阿司匹林组AA途径血小板抑制率为(84.08±13.40)%,联合用药组为(89.68±9.8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氯吡格雷组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为(48.28±6.08)%,联合用药组为(53.88±8.59)%,两组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阿司匹林组与联合用药组抗血小板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氯吡格雷组与联合用药组抗血小板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6.80,P<0.05).结论 阿司匹林对UAP病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较氯吡格雷强,联合应用药物抗血小板治疗比单用氯吡格雷效果好.

  • 缺血性脑卒中的精准抗血小板治疗

    作者:王婷婷;陈玮琪;王伊龙

    抗血小板治疗作为脑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多个大型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证明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改善脑卒中预后.然而,随着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有一部分患者对相同处方的抗血小板治疗反应更佳,这部分患者具有某些共同的特质,包括相同的病因和发病类型,以及相似的蛋白及代谢组学因素等.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中,如果对于该部分患病人群进行积极正确的抗血小板治疗,则可以进一步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获得更佳的脑卒中预后,实现缺血性脑卒中的精准抗血小板治疗.本文将针对可从抗血小板治疗中额外获益的患病人群的共同特质,来对缺血性卒中的精准抗血小板治疗进行综述.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伴心房颤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

    作者:何莎;赵栩;蒋菊

    目的:观察伴心房颤动(房颤)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收集发病时间<4.5h的65例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将41例无房颤患者作为非房颤组和24例伴房颤患者作为房颤组;观察溶栓后2组脑出血的发生率、病死率.结果:2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2组各时间点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30d的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房颤组脑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虽高于非房颤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50%vs2.44%,16.67%vs 2.44%,P>0.05).结论:对于由房颤引起的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有效.

439 条记录 22/22 页 « 12...14151617181920212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