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世界复合医学杂志

世界复合医学

世界复合医学杂志

World Journal of Complex Medicine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2095-994X
  • 国内刊号: 10-1273/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1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世界复合医学》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邓玉林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甲钴胺、依帕司他、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分析

    作者:程娜

    目的 探究甲钴胺、依帕司他、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门头沟区医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15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甲钴胺、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50例,B组(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C组(单一甲钴胺),观察3组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治疗效果.结果 A组治疗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足底神经(47.1±4.1)m/s、腓总神经(48.2±3.5)m/s、胫神经(47.9±3.6)m/s优于B组足底神经(45.6±4.3)m/s、腓总神经(45.5±3.7)m/s、胫神经(45.2±3.8)m/s,B组治疗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优于C组足底神经(41.3±4.2)m/s、腓总神经(42.2±3.6)m/s、胫神经(41.7±3.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4%,C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6%,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钴胺、依帕司他、前列地尔三者联合用药相比单一用药或两者联合用药治疗效果更好,更能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冠心病患者预防保健和疾病控制中健康教育的作用研究

    作者:王鑫

    目的 探究冠心病患者预防保健和疾病控制中健康教育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16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照干预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58例)与研究组(58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治疗并配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疾病知识掌握程度、遵医行为、生活质量.结果 研究组护理后疾病知识掌握评分中疾病成因(20.69±5.41)分、自我护理(30.12±3.31)分、正确用药(20.75±4.21)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遵医行为中合理用药(15.48±2.53)分、适量运动(15.87±2.91)分、正确饮食(16.09±1.03)分、生活规律(16.15±2.06)分、戒烟戒酒(16.36±2.03)分等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更优(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中躯体疼痛(80.76±5.13)分、精神状态(83.74±3.45)分、生理职能(84.17±4.23)分、活力(85.62±4.33)分与对照组相比均较高(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促进其预防保健知识增长,有助于生活质量提升.

  • 调神利咽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分析

    作者:蔡艳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采取调神利咽针刺法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86例于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间该院接收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常规针刺治疗,n=43)与观察组(给予药物治疗+常规康复治疗+调神利咽针刺法治疗,n=43),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较对照组患者显著要高(P<0.05),分别为93.02%、72.09%;同时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4.58±0.92)分、(4.05±1.15)分;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SA评分为(21.71±3.1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3.58±3.24)分,其MNA评分为(23.28±3.3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1.05±3.55)分(P<0.05);此外,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营养状态显著要优(P<0.05).结论 调神利咽针刺法联合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伴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具有推广价值.

  •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作者:徐耀端

    目的 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于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治疗的7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采取血管内栓塞治疗进行分组;对照组36例,采取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39例,采取血管内栓塞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预后、术后复发率、完全夹闭率、预后良好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GOS量表疗效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率,观察组患者为7.69%,对照组患者为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夹闭率,观察组患者为94.87%,对照组患者为94.44%;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为94.87%,住院时间为(15.6±4.25)d,对照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为88.89%,住院时间为(21.5±6.95)d;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患者为7.69%;对照组患者为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开颅夹闭术对比,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发生少、恢复快,更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 肺癌患者肺部感染的易感因素与病原菌分析

    作者:李广贺

    目的 探讨引起肺癌患者肺部感染的易感因素,并对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对该院2015年1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肺癌合并肺部感染患者115例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肺部感染易感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肺部感染患者送检标本病原菌检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年龄≥60岁、有长期大量吸烟史、肿瘤细胞中高度分化、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微创手术方式、住院时间≥15 d、术后进行放化疗治疗为肺癌患者肺部感染的易感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鉴定结果显示115份痰液标本共检出致病菌168例,其中革兰阴性菌109例,占64.88%,病原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病原菌呈现较高多重耐药性.结论 临床治疗过程中针对引发肺部感染的易感因素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根据病原菌分布情况有针对性的用药,有助于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获得满意度的治疗效果.

  • 七氟烷与异丙酚分别联合瑞芬太尼对脊椎骨折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疼痛指数的影响

    作者:刘春新

    目的 探究七氟烷与异丙酚分别联合瑞芬太尼对脊椎骨折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疼痛指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6年8月—2017年3月间收治的脊椎骨折患者60例,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30例,给予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麻醉,B组30例,给予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疼痛指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VCAM-1(494.38±50.46)ng/mL、ICAM-1(315.62±24.65)ng/mL、IL-6(82.67±16.24)pg/mL,B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VCAM-1(497.68±49.96)ng/mL、ICAM-1(313.67±23.67)ng/mL、IL-6(83.71±16.95)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I级疼痛指数患者7例,B组患者I级疼痛指数患者1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7例,发生率23.33%,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5例,发生率1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较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较低,有更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 胃癌与mTOR信号通路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韩熙渊;韩丽红

    目的 研究胃癌与mTOR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50例胃癌患者,采用免疫印迹技术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就其癌旁胃组织及癌组织实施检测,另选取同期50例非胃癌患者,就其mTOR相应表达状况予以检测;且对mTOR表达与临床参数关系予以分析.结果 mTO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胃组织及癌旁胃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OR mRNA在胃癌组织相应表达当中呈现为正相关,而其在正常胃组织及癌旁胃组织表达当中也呈现为正相关.mTOR mRNA在胃癌组织当中相应表达水平,则相关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等,而不相关于性别及肿瘤直径等.结论 针对胃癌患者,mTOR信号通路在其组织当中特异性激活,而mTOR信号通路可能作用于胃癌的发生及发展.

  • 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塞类型的关系研究

    作者:吴保凡

    目的 研究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狭窄程度与脑梗塞类型的关系.方法 对2012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324例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分析,按照动脉分支支配区域的单发性梗死、分水岭梗塞及多发性梗塞,对照研究大脑中动脉主干的狭窄程度,以探讨脑梗塞病变模式与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以及其发病机制.结果 分水岭梗塞及多发性梗塞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率(分别为33.3%和42.5%)高于单发性梗塞(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1).分水岭脑梗塞与多发性脑梗塞的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的比率没有明显的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5).穿支动脉梗死的患者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的比率与其他原因的单发性梗塞(PI+LTI)患者(分别为0.7%,46.5%)、多发性脑梗塞梗死患者(分别为0.7%,42.5%)、内分水岭梗塞患者(分别为0.7%和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的程度在不同脑梗塞模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大脑中动脉狭窄致穿支动脉梗塞常见,但是大脑中动脉的狭窄程度与穿支动脉梗塞的发生率没有正相关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易导致分水岭梗死,其中内分水岭梗死为常见;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是导致大面积梗死重要原因之一.

  • 脊柱外科手术中吸入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的价值分析

    作者:崔丛文

    目的 探讨吸入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应用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价值.方法 将该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接诊的脊柱外科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有完整临床资料,自愿接受该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组,各自50例.吸入组患者采取吸入麻醉处理,全麻组采取全凭静脉麻醉处理,对两组患者麻醉前(t0)、麻醉诱导后10 min(t1)、麻醉诱导后20 min(t2)、麻醉诱导后40 min(t3)、麻醉诱导后80 min(t4)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进行观察记录,并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前MAP、HR、SPO2、PET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有一定变化,其中两组患者麻醉诱导80 min时MAP、HR[吸入组分别为(78.45±9.34)mmHg、(67.84±8.51)次/min,全麻组分别为(67.83±9.01)mmHg、(55.92±5.43)次/min]与麻醉前[吸入组分别为(89.54±13.05)mmHg、(72.34±9.33)次/min,全麻醉分别为(89.92±13.32)mmHg、(72.81±9.12)次/min]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吸入组MAP与HR均明显优于全麻组(P<0.05).结论 脊柱外科手术中实施吸入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均能取得不错的麻醉效果,但吸入麻醉处理在MAP与HR上更为平稳,影响波动更小,值得借鉴.

  • C-反应蛋的动态变化对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预测价值分析

    作者:钱慧玲;钱颖玲;周小智

    目的 浅析血清CRP(C-反应蛋白)的变化在RRA(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临床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浙江萧山医院确诊的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病例,依据甲氨蝶呤片与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两种药物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药物治疗无效的25例患者纳入实验组,其余75例纳入对照组.检测药物治疗前、治疗后12、16、20、24周的血清CRP含量,并用DAS28值评价患者的疾病活动度.结果 药物只治疗24周的随访结果显示,RRA的发生率是25%.药物治疗24周,实验组患者的CRP含量是(14.38±3.88)mg/L,呈现出动态变化,且各时间段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实验组RRA患者血清CRP水平随时间推移所呈现出的动态变化,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作为预测RRA的重要依据.

  • 进展期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张明菊;潘旭东;刘敏;李建建;刘连培

    目的 探讨进展期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集在北大医疗鲁中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136例(进展期,SIP 55例;非进展期,NSIP 81例,),选择同期内分泌科及体检科高血压非脑梗死患者(高血压组,HTN)126例,对3组血糖(Glu)、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分别进行比较,分析可能诱导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梗死甚至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对于Glu、Hcy及FIB,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TG、LDL-C 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L-C在NSIP组(1.37±0.38)mmol/L和HTN组(1.39±0.42)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SIP组(1.25±0.35)mmol/L和HTN组(1.39±0.42)mmol/L、SIP组(1.25±0.35)mmol/L和NSIP组(1.37±0.38)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显示高血糖[OR=1.95,95%CI(1.05~3.63)]、高同型半胱氨酸[OR=1.65,95%CI(1.01~2.69)]、高纤维蛋白原血症[OR=1.79,95%CI(1.07~2.99)]是进展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HDL-C[OR=0.42,95%CI(0.17~0.99)]是进展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的保护因素.结论 高血压患者在积极降压的同时,应合理控制Glu、Hcy及FIB的水平,减少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检测HDL-C的水平,防止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

  • 心电图碎裂QRS波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张珉

    目的 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根据心电图QRS波形态分为3组,其中病理性Q波组106例、碎裂QRS波组53例、病理性Q波合并碎裂QRS波组15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心电图中出现病理性Q波者126例(73.75%);出现碎裂QRS波者66例(40.00%);出现病理性Q波合并碎裂QRS波者40例(21.25%).其中出发生在前壁的患者,出现病理性Q波63例(88.73%),碎裂QRS波32例(45.07%),病理性Q波合并碎裂QRS波21例(29.58%);发生在下壁的患者,出现病理性Q波53例(79.10%),碎裂QRS波27例(40.30%),病理性Q波合并碎裂QRS波14例(20.90%);发生在侧壁的患者,出现病理性Q波10例(83.33%),碎裂QRS波7例(58.33%),病理性Q波合并碎裂QRS波5例(41.67%).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中,病理性Q波组(78.75%)敏感性高于碎裂QRS波组(41.25%)和病理性Q波合并碎裂QRS波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中,病理性Q波组(90.47%)组高于碎裂QRS波组(78.18%)和病理性Q波合并碎裂QRS波组(8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碎裂QRS波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有一定价值,可以提高诊断,避免漏诊.

  • 浅析改良下睑袋整形术在下睑松垂治疗的满意度和治疗效果

    作者:张淑琳

    目的 研究探析在下睑松垂的治疗中应用改良后的下睑袋整形术的满意度与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来该院进行整形的下睑松垂的患者212例,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患者为106例,采用传统下睑袋整形术;实验组患者为106例,采用改良下睑袋整形术,依据患者的实际下睑袋松垂情况,选择手术治疗的切口,切开的方式为垂直切开,暴露患者的眼轮匝肌,从而对患者眼眶隔中多余的脂肪进行去除,治疗完成后,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满意度.结果 通过统计比较,实验组患者的两侧不对称的发生率(3.77%)、下脸外翻的发生率(2.83%)、皮肤淤血的发生率(0.94%)、睫毛脱落的发生率(1.8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侧不对称的发生率(12.26%)、下脸外翻的发生率(10.38%)、皮肤淤血的发生率(6.60%)、睫毛脱落的发生率(8.49%),同时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95.2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83.02%),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下睑松垂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改良的下睑袋整形术,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并且提高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的应用性,值得在临床推广.

  • 不同围术期护理干预模式在中耳炎乳突根治术中的应用

    作者:沈佩;周荣;尹海平

    目的 分析和评估不同围术期护理干预模式在中耳炎乳突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于2013年10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91例中耳炎乳突根治术患者为研究主体.依据患者的入院顺序,将其划分为A组和B组,分别是47例与44例.A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B组给予一般护理,对比各项舒适度评分、住院时间、心理状态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 A组的社会环境舒适度评分(26.52±1.81)分,生理舒适度评分(30.25±2.55)分,心理舒适度评分(34.66±3.36)分,均优于B组的(22.37±1.22)分,(26.44±3.12)分,(29.33±1.17)分;住院时间(9.22±0.61)d短于B组(12.67±1.57)d;焦虑评分(4.15±1.11)分与抑郁评分(4.26±1.24)分低于B组的(8.41±1.18)分和(7.21±1.16)分;护理满意度(95.74%)高于B组(79.5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中耳炎乳突根治术患者围术期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舒适度,调整其心理状态,并能获得较佳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多排螺旋CT在肺良性结节与肺癌中的诊断效果分析

    作者:张恭良;刘佳宾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扫描技术应用于肺良性结节和肺癌中的诊断效果,为临床肺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提供可行性依据.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5年8月接诊的经病理学确诊的肺良性结节患者47例(肺良性结节组)和肺癌患者45例(肺癌组),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扫描诊断,分析两组CT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效果.结果 肺良性结节组疾病检出准确率(91.48%)和肺癌组检出准确率(9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良性结节组毛刺征(长毛刺81.36%、短毛刺18.60%)、阻塞性炎性反应(无81.36%、三角状11.63%、小片状6.98%)、晕圈征(有67.44%、无32.56%)、胸膜凹陷征(良性72.09%、恶性27.91%)和肺癌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直径[分别为(2.31±0.17)cm、(2.46±0.21)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成像扫描技术在肺良性结节和肺癌的诊断中有一定检测价值,具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同时具有较高的疾病检出率,适于肺部结节和肿瘤疾病的诊断、鉴别及预后评估.

  • 药品合理分类及药品监管制度在医院西药房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作者:廖卫红

    目的 探讨药品合理分类及药品监管制度在医院西药房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按照时间不同进行分组,该院在2014年12月—2015年11月期间实施二甲医院的药品合理分类及药品监管制度,选择在此期间直接接受西药房服务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共12000例,于2015年12月—2016年11月该院西药房实施三甲医院的药品合理分类及药品监管制度,选择在此期间直接接受西药房服务的12000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2组的西药房药品出错率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西药房药品出错率为0.33%,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1.48%,与对照组数据相比更高(P<0.05).结论 在医院西药房管理中执行三级医院管理模式,执行药品合理分类及药品监管制度能够保证患者安全用药,应用价值较高.

  • HPLC测定脑康冲剂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

    作者:郝玉英;菅艳艳

    目的 建立HPLC测定脑康冲剂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的方法 .方法选择该院药房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集的脑康冲剂作为该次研究的调查对象,而后予以HPLC进行测定,填充剂以及流动相分别为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色谱柱和乙腈-0.7%磷酸溶液,检测波长为403.0 nm,后对检测结果 进行总结.结果羟基红花黄色素A在0.075~1.869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7110.467+3689880X r2=1.结论 该HPLC测定方法具有较强的专属性和重现性,对羟基红花黄色素A无任何影响,可用于脑康冲剂的质量控制.

  • 壳聚糖创伤敷料用于调Q激光术后创面修复的分析

    作者:陈静;桑忠强;沈帅帅;何勤国

    目的 探讨壳聚糖(医用敷料)在调Q激光术后皮肤创面修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6年9月—2017年2月,中冶医院皮肤科纳入面部色素性疾病患者54例,将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27例,对照组27例,在调Q开关脉冲激光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即刻使用壳聚糖创伤敷料,之后连续5日每日敷创伤敷料,然后每隔1d敷创伤敷料,敷料使用时间每次均为20 min/次(从治疗首日至后观察日共28 d,创伤敷料共使用16次).对照组患者不使用敷料,每日正常清洁面部使其自然恢复,两组患者分别于激光术后首日,第5、12、28天对受试部位红肿、灼热、色沉、凝血等炎性反应进行半定量判定,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对5、12、28 d的评分和平均结痂脱痂时间以及患者敷料使用后的主观评分(包括洁净度、水润度、光滑度、舒适度、色沉度季整体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的激光术后创面临床疗效评价在术后第5、12、2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12天后评分等级为0分的有12例,28 d后评分等级为0分的有22例.对照组患者12天后评分等级为0分的有1例,28天后评分等级为0分的有5例.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壳聚糖创伤敷料对于改善激光术后皮肤红肿、灼热、色沉、凝血愈合等炎性症状明显优于未使用患者(P<0.05),激光术后患者创面的洁净度、水润度、光滑度、舒适度及总体满意度,使用壳聚糖创伤敷料的患者明显优于未使用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使用敷料的洁净度表现为优的有21例,水润度表现为优的有25例,光滑度表现为优的有23例,舒适度表现为优的有21例,色沉度表现为优的有20例,整体满意度表现为优的有22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敷料的洁净度表现为优的有15例,水润度表现为优的有10例,光滑度表现为优的有8例,舒适度表现为优的有14例,色沉度表现为优的有12例,整体满意度表现为优的有11例.两组患者的平均结痂时间[(2.13±0.45),(2.21±0.39)d],第一块痂皮脱落时间[(6.57±0.74),(8.24±0.67)d]及后一块痂皮脱落时间[(7.65±0.32),(9.63±0.4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壳聚糖创伤敷料用于调Q激光术后创面护理可快速修复热损伤,促进伤口愈合,抑制细菌活性,改善炎性急性反应,提高创面的洁净度、水润度、光滑度、舒适度及色沉度.

  • 宫腔镜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金蕴洁

    目的 对宫腔镜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该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50例随机分两组,每组25例.常规治疗组采用药物联合清宫术进行治疗,宫腔镜手术组应用宫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治疗满意率;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流血量、术后首次月经时间、术后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复常时间;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结果 宫腔镜手术组患者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治疗满意率96.00%高于常规治疗组76.00%(P<0.05);宫腔镜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流血量、术后首次月经时间、 术后β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复常时间(28.51±1.41)min、(5.13±1.13)d、(65.62±6.21)mL、(39.51±4.41)d、(15.51±2.62)d优于常规治疗组(40.39±2.77)min、(7.78±3.13)d、(106.61±12.59)mL、(62.39±4.45)d、(33.39±3.51)d(P<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宫腔镜手术组生活质量评分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 宫腔镜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效果确切,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流血量,加速术后月经和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升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安全转运路径在精神科急诊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刘敏

    目的 探讨在精神科急诊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安全转运路径的效果及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1—6月由该院急诊科诊治后转运入院的精神科急诊患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转运模式.选取2015年7月—2016年1月精神科急诊患者40例为试验组,采用安全转运路径转运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在院内转运中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及接收科室对转运工作的满意率.结果 试验组精神科急诊患者转运途中意外事件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5%(P<0.05),试验组接收科室对转运工作满意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P<0.05).结论 在精神科急诊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安全转运路径模式,能明显减少转运中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提升转运工作满意度.

  • 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效果的临床分析

    作者:袁井丽

    目的 分析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取2016年1—12月该院收治的98例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前组采用利多卡因进行治疗,后组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性.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8例显效,17例有效,1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1.43%;1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69%.观察组患者治疗结束后,29例显效,18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92%;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8%,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疗效确切,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高,可予临床推广应用.

  • 探究异常分娩中臀位助产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作者:董银芳

    目的 探究异常分娩中臀位助产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该院收治的异常分娩产妇130例,其中采取臀位助产术40例,剖宫产术60例,臀位牵引术30例,比较各组胎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死亡率,分析应用效果.结果 胎儿体质量低于3500 g大多选择臀位助产术,体质量达3500 g及以上大多选择剖宫产术,臀位助产术分娩胎儿并发症发生率(10.00%)、死亡率(2.50%)较剖宫产分娩(33.33%、3.33%)与臀位牵引术分娩(40.00%、6.67%)胎儿低,其中臀位牵引术分娩胎儿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高,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异常分娩中需综合评估产妇与胎儿实际情况后选择合适的助产方式,臀位助产适用于体质量低于3500 g的异常分娩中,可减少胎儿并发症的发生.

  • 护理风险管理在精神科老年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吕新荣

    目的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精神科老年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使老年患者能够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降低护理中风险的发生率,减少医疗纠纷.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该院精神科收治的600例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取护理风险管理,对比两组老年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患者投诉率、护理总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评分,评价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结果 ①观察组老年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为0.33%(1例),患者投诉率为0.67%(2例),对照组分别为2.67%(8例),3.33%(10例),观察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患者投诉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8.33%(295例)与对照组96.33%(289例)相比,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8.99±2.27)分,高于对照组(95.12±1.68)分,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精神科老年患者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医疗纠纷,也能够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于秀文

    目的 对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分析.方法 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重症肺炎患儿48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时间均在2015年5月—2016年8月期间,进行信封式随机分组,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4例,对照组给予患儿常规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同时实施气管内给药开展PS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氧合指数、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氧暴露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血清与支气管肺泡灌液中SP-B质量浓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OI为明显较对照组低,其a/APO2为(0.39±0.02)明显高于对照组,氧暴露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25.13±10.37)h及(79.53±5.15)h,均明显较对照组短,血清P(SP-B)以及支气管肺泡灌液p(SP-B)分别为(27.08±1.19)ng/mL与(30.93±1.15)ng/mL均较对照组优异(P<0.05).结论 PS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康复的疗效分析

    作者:刘馨;刘巍;杨默

    目的 分析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康复的效果.方法 资料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该院产后6周的产妇6680例初产妇,将其分为三合一组和对照组各为3340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肌电位、尿失禁、盆底器官脱垂、性生活满意度.结果 对比三合一组患者肌电位Ⅱ级肌力Ⅰ类和Ⅱ类肌纤维分别为(21.48±1.39)μV和(26.71±4.88)μV,和Ⅳ级肌力中Ⅰ类和Ⅱ类肌纤维分别为(29.28±3.19)μV和(35.82±5.41)μV,而对照组Ⅱ级肌力分别为(9.28±1.33)μV和(11.51±1.32)μV,而Ⅳ级肌力分别为(17.36±3.59)μV和(20.12±4.18)μV,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治疗盆底器官脱垂三合一组0度有62.60%、Ⅱ度5.57%,对照组29.13%、38.1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生活满意度治疗后三合一组为37.46%,对照组216例(6.4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使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与三者联合治疗可起到效果双加协同作用.

  • 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所致急性呼吸衰竭的效果分析

    作者:王秀岩

    目的 对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急性呼吸衰竭采用有创机械通气与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随机选择该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而观察组在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改用无创通气进行治疗,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死亡率、再插管率、VAP发生率、撤机成功率、住ICU时间、总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pH值、PaCO2、PaO2、心率、呼吸频率等指标.结果 ①观察组死亡率、再插管率、VAP发生率、撤机成功率分别为10.00%、23.33%、23.33%、86.66%;观察组死亡率、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撤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住ICU时间、总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分别为(10.28±3.62)、(9.12±2.15)、(6.12±2.24)d;相对于对照组来说,观察组住ICU时间、总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等所需要的时间明显较少(P<0.05).结论 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不仅能促进撤机成功率明显提高,还可降低死亡率,对改善患者治疗预后、提升生存质量有着促进的作用.

  • 腹腔引流在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腹水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评判

    作者:朱晓博

    目的 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DLC)合并腹水患者行腹腔引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自2014年8月—2015年8月间收治的85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腹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随机法分成两组,即对照组患者42例行腹穿抽液治疗,观察组43例采用腹腔引流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肾功能指标(BUN、Cr、肾脏1d内尿量、ALT、AST)变化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行腹腔引流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ALT为(36.6±11.7)U/L,对照组为(48.5±12.4)U/L;肾功能指标BUN观察组治疗后为(11.7±4.6)mmol/L,对照组为(15.0±4.4)mmol/L,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为73.81%(P<0.05).结论 在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腹水患者行腹腔引流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肝脏、肾脏功能,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因此值得推广.

  • 儿童龋齿采用微创去腐技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作者:陈悦

    目的 探讨微创去腐技术治疗儿童龋齿的临床效果,为微创去腐技术治疗儿童龋齿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6年9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龋齿患儿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儿45例,两组患儿均为单一患牙,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微创去腐技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分析比较两组患儿平均治疗时间、VAS疼痛评分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平均治疗时间、VAS疼痛评分分别为(12.73±2.84)min、(2.13±0.89)分,对照组患儿平均治疗时间、VAS疼痛评分分别为(22.03±3.54)min、(3.85±1.82)分,观察组平均治疗时间、VAS疼痛评分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填充物脱落1例,占比2.22%,继发龋齿2例,占比4.44%,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患儿牙髓炎3例,占比6.67%,填充物脱落4例,占比8.89%,继发龋齿6例,占比13.33%,并发症发生率为28.89%,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要低于对照组患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去腐技术治疗儿童龋齿的临床效果显著,改善了临床症状和预后,缩短了治疗时间,降低了疼痛感,提高了治愈率,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产科围术期子痫前期急性肺水肿的临床干预研究

    作者:乌日罕

    目的 对产科围术期子痫前期急性肺水肿的临床干预进行研究,实现对急性肺水肿的有效控制.方法 将该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2月所收治的围术期子痫前期剖宫产患者中126例,依照随机性原则选取66例为观察组,治疗期间在常规措施的基础上进行干预治疗,剩余60例为对照组,则仅给予常规治疗.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呼吸频率、急性肺水肿发生情况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在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以及平均动脉压上均未表现出较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后,观察组血氧饱和度为(98.54±1.55)%,而对照组则为(92.34±1.97)%,观察组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呼吸频率上,观察组为(19.02±1.24)次/min,而对照组为(24.57±1.66)次/min,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率上,观察组为(85.95±10.58)次/min,对照组为(108.44±12.42)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在平均动脉压、术后尿量、胶体渗透压以及急性肺水肿发生率上,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围术期子痫前期剖宫产患者实施有效治疗干预,可实现对急性肺水肿的有效预防,对于保障患者健康,促进恢复有着重要意义.

  • 新生儿气胸的X线与CT检查分析

    作者:孟令红

    目的 分析新生儿气胸的X线检查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新生儿气胸的认识与X线诊断水平.方法 对该院2011年1月—2016年12月近6年来收治的52例新生儿气胸患儿,摄取仰卧前后位和部分仰卧水平侧位胸片,25例有多次随访片,其中8例患者还进行了胸部CT扫描.观察新生儿气胸的胸部X线表现特征,气胸量与临床治疗方案、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该组52例新生儿气胸患儿中,29例单侧气胸,其中并纵膈气肿9例;15例双侧气胸,其中并纵膈气肿4例;8例纵膈积气.正位X线片显示纵隔心影旁宽窄不一的透亮区为8例,肺野区不规则透亮区9例,外带压缩肺组织17例,肋膈角区异常透光区2例,膈面上异常透光区4例,其余正位X线片未发现异常,侧位X线片均显示为胸骨后大小不一的异常透光区.结论 由于新生儿多采用卧位摄片,因此其气胸与年长儿、成人的X线表现不同,气体多聚集在胸腔前部和内侧,并常伴有纵隔积气.目前胸部X线检查仍是确诊新生儿气胸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临床诊断并及时处理有重要意义.

  • 应用不同方法处理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后创面对残留卵巢功能的影响探讨

    作者:王蕾;王国华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方法 处理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后创面对残留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德州市中医院妇产科自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行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患者92例,分为A组(n=46)和B组(n=46).B组患者采用电凝止血,A组采用缝合止血.对比A、B两组患者术后的激素水平、月经异常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A组患者的LH为(16.9±1.2)U/L、FSH为(18.3±1.2)U/L、E2为(63.8±4.2)mmol/L;B组患者的LH为(9.7±0.6)U/L、FSH为(11.2±1.1)U/L、E2为(53.8±4.1)mmol/L.月经异常发生率(4.3%)明显低于B组患者的(28.3%),A组的躯体功能评分为(63.2±3.1)分、心理功能评分为(45.9±4.2)分、社会功能评分为(61.7±4.8)分、物质生活评分为(58.6±3.7)分;B组的躯体功能评分为(51.9±4.7)分、心理功能评分为(38.6±5.2)分、社会功能评分为(52.8±4.9)分、物质生活评分为(52.1±4.5)分,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缝合止血可以尽快恢复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患者的卵巢功能,降低月经异常发生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大力推广和使用.

世界复合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