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50岁以上超高度近视透明晶体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疗效观察

    作者:刘少勤;侯泽江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吸除透明晶体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50岁以上超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3例(62眼)50岁以上超高度近视患者行透明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行前后囊抛光.平均随访1年,观察视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视力0.2~0.8.术中1例后囊膜破裂,2例出现后囊不同程度混浊,予以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后随访无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 50岁以上超高度近视患者行透明晶体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可获得较好的疗效,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手术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散光

    作者:吴章友;潘红飙;张勇;温跃春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散光的临床效果.结果 采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52例(101眼)超高度近视合并散光患者,球镜度-10.00D~-14.00D,散光-0.50~-4.50DC.结果术后1天、1、3、6月裸眼视力与术前预期佳矫正视力符合率分别为78.2%、85.1%、92.1%、87.1%;术后6个月,实际矫正屈光度与术前预期矫正符合率球镜93.1%、柱镜87.1%.结论 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散光,视力恢复快,安全可靠.

  • 有晶状体眼前房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观察

    作者:邓新平;皮敏石

    目的 探讨屈光性前房人工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8例(11眼)超高度近视(度数-13.50D~-22.00D),通过前房虹膜夹型人工晶体植入,密切观察术后屈光改变及视力恢复情况,随访6~9个月.结果 11眼超高度近视通过此项手术后,患者全部达到术前佳矫正视力,大部分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1~2行,术前佳矫正视力由0.2~0.5恢复到术后裸眼视力0.3~1.0.结论屈光性前房人工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可获得满意的视觉效果,其安全性、可预测性和术后屈光度稳定,且并发症较少,是目前不宜行Lasik手术的超高度近视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 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的护理

    作者:胡爱梅

    目的 探讨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超高度近视患者25例(共49眼)在表面麻醉下植入后方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对术前术后的护理过程进行总结.结果49眼术后裸眼视力1.0共12眼,0.8共28眼,0.6共6眼,0.4共3眼.术后裸眼视力均≥术前佳矫正视力.结论 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安全、有效.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手术进行的前提,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并发症,给予正确的出院健康指导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部分.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分区切削治疗超高度近视的疗效

    作者:蒋国安;曾晓峰;喻丽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t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分区切削治疗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4例62只眼超高度近视患者施行LASIK分区切削治疗.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为(-11.80±1.62)D.术后1、3、6和12个月随访,比较手术前后佳矫正视力(BCVA)、裸眼视力(UCVA)、屈光状态及视觉质量等情况.结果 术后1、3、6和12个月BCVA平均分别为0.89±0.16、0.82±0.26、0.80±0.23、0.78±0.20.术后1、3、6和12个月UCVA平均分别为0.85±0.17、0.80±0.16、0.79±0.26、0.75±0.28.术后3、6和12个月激光回退发生率分别为25.8%、35.5%和38.7%.结论 LASIK分区切削治疗超高度近视,虽可节省角膜组织,增加矫正范围,但术后屈光回退,视觉质量的下降,均对手术疗效有一定的影响.

  • 超高度近视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回退观察

    作者:黄卿

    目的 了解超高度近视[≥10.00(近视+散光)]患者的LASI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的近视回退情况,并探讨影响其回退的主要因素.方法 根据81例134眼超高度近视患者术前屈光度和手术光区(mm)分为-10.00≤D≤-13.00、-13.00-15.00 3组和6.0<光区≤6.5、5.5<光区≤6.0、5.0<光区≤5.5、4.5<光区≤5.0 4组,运用x2检验比较各组近视回退情况的差异.结果 术前屈光度各组近视回退眼数差异均无显著性;6.0<光区≤6.5、5.5<光区≤6.0 2组与5.0<光区≤5.5组近视回退眼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与4.5<光区≤5.0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手术光区的大小对术后回退的影响比术前屈光度大小对术后回退的影响要大.

  •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术在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中的可行性分析

    作者:尉洋;朱蕾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术在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280例300眼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对所有患者实施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术,观察所有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患者矫正视力<0.05的有15眼,矫正视力在0.05~0.3的有174眼,在0.3~0.5的有93眼,在0.5~1.0的有18眼;术后脱残率为37%,脱盲率为95%。结论在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治疗中,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术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治疗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 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临床分析

    作者:何建中;钟敏

    目的:探讨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的疗效与并发症.方法:应用美国雷塞公司生产laser scan LSx准分子激光治疗仪治疗超高度近视眼(>-10.00D),术后随访2年并对术后情况进行结分析.结果:术后两年的视力基本达或超过术前预矫视力,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高于术前带镜视力.与术前预矫视力比较,视力不变或上升占90.6%.绝大数人获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结论: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有晶状体眼后房屈光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夏玲;金奇芳;张倩;刘菲;俞益丰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屈光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眼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方法217例(381只眼)超高度近视眼(-15.00±-5.00)DS患者植入后房屈光晶状体(ICL)。术后1周观察患者的裸眼视力比术前佳矫正视力提高一行及一行以上者占78.74%(300/381);术后6个月比术前佳矫正视力提高一行及一行以上者占89.50%(341/381)术后12个月比术前佳矫正视力提高一行及一行以上者98.68%(376/381);6个月时与12个月的裸眼视力没有改变;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术后6、12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深度术前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晶体ICL拱高为0.52-0.86mm,平均拱高(0.626±0.248)mm,1例ICL后表面与自身晶状体相贴。1个月时16眼ICL表面炎性反应物沉积;1眼瞳孔呈轻度椭圆形。13眼主诉夜间出现眩光症状,其他患者均无明显不适满意程度较高。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屈光晶状体(IC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眼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

  • 护理干预在大龄超高度近视患者行LASEK中的应用

    作者:王宏英;荆凤英;王大军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大龄超高度近视患者行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82例(160眼)大龄超高度近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1例(80眼),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全方位的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术前SAS评分,观察术中固视情况、术后角膜刺激症状及时间、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视力恢复时间及角膜上皮下混浊形成情况.结果:干预组的术前SAS评分、术中固视情况、角膜刺激症状及时间、角膜上皮愈合及视力恢复时间、角膜上皮下混浊形成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好的护理干预是LASEK治疗大龄超高度近视患者手术获得成功的有力保障.

  • 超高度近视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远期疗效观察

    作者:王景新;谷保民;张立莉;肖平;刘建茹;王丽英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超高度近视(≥-10.00D)的远期效果.方法 收集2003年12月~2006年1月在我院行LASEK的超高度近视患者83例151只眼,观察25~49个月,平均(35.34±6.45)月;术前裸眼视力0.01~0.1,平均0.053±0.025,佳矫正视力0.5~1.2;平均0.998±0.145,术前屈光度-10.00~-14.50D,平均(-11.01±1.19)D.结果 术后25~49个月回访,裸眼视力0.2~1.5,平均1.01±0.26,≥1.0者120眼占79.47%,≥0.6者142眼占94.04%,haze 6眼,0.5级5眼,1级1眼.结论 LASEK治疗超高度近视的远期疗效安全可靠,疗效稳定,并发症少,是治疗超高度近视较好的术式之一.

  • 不同年龄超高度近视眼弧形斑变化的研究

    作者:刘维锋;林瀚;朱璇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段超高度近视眼弧形斑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超高度近视眼(球镜度数>-9.00 D、散光度数<-2.00 D)65例118眼的视力、屈光度、近视弧形态等资料.按照不同年龄分3组,10 ~ 18岁为A组、>18 ~40岁为B组、>40 ~73岁为C组,分析3组的视盘面积、近视弧面积、白色脉络膜萎缩弧面积、近视弧类型的变化.按照白色脉络膜萎缩弧面积将50岁以下的入组患眼分成D组、E组、F组,分析矫正视力.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B组、C组3组视盘面积分别为(1.98±0.52)mm2、(2.73 ±0.86)mm2、(2.35 ±0.75)mm2,近视弧面积分别为(3.71±1.42)mm2、(8.98±3.68) mm2、(10.30±7.60) mm2,白色脉络膜萎缩弧面积分别为(0.06 ±0.30)mm2、(2.79±3.45)mm2、(3.35±4.29) mm2,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96,P=0.00;F=18.91,P=0.00;F=13.86,P=0.00).54.2%为单侧近视弧,45.8%为全周近视弧;A组、B组、C组内全周弧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7%、48.0%、61.7%.D组、E组、F组矫正视力分别为0.63±0.33、0.57±0.28、0.34±0.32,方差分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4,P=0.00).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超高度近视眼视盘形态变化小,近视弧、白色脉络膜萎缩弧明显增大、全周弧出现概率增大,白色脉络膜萎缩弧与矫正视力相关.

  • 不同超声乳化术式治疗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疗效分析

    作者:欧阳先明;李莉;张睿;覃郁

    目的 比较囊膜上超声乳化和囊袋内原位超声乳化治疗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2月至2014年6月我院眼科住院的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137例(167眼),随机分成囊膜上组69例(86眼)采用囊膜上超声乳化治疗,囊袋内组68例(81眼)采用囊袋内原位超声乳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超声能量参数、术后裸眼视力及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3~6个月.结果 囊袋内组核硬度Ⅱ、Ⅲ、Ⅳ级实际超声乳化时间分别为(31.98±3.74)s、(81.23±5.58)s和(142.87±7.53)s;囊膜上组核硬度Ⅱ、Ⅲ、Ⅳ级分别为(14.84±2.74)s、(21.44 ±3.85)s和(74.89±5.97)s.囊袋内组核硬度Ⅱ、Ⅲ、Ⅳ级超声能量分别为(18.71 ±3.42)%、(25.49±3.91)%和(33.39±4.12)%;囊膜上组核硬度Ⅱ、Ⅲ、Ⅳ级对应为(9.04±2.05)%、(11.28±2.52)%和(18.96±3.79)%.囊袋内组核硬度Ⅱ、Ⅲ、Ⅳ级实际超声乳化时间和超声能量分别与囊膜上组核硬度同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囊袋内组术后1d裸眼视力及术后1个月佳矫正视力分布情况与囊膜上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囊袋内组Ⅱ、Ⅲ、Ⅳ级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与囊膜上组核硬度同级患者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囊膜上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4.65%,囊膜内组为13.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囊膜上超声乳化治疗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术后视力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与囊袋内超声乳化基本一致,但明显减少了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更安全.

  • 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视觉质量研究

    作者:王佼佼;张立军;牟亚男;韩茜

    目的 探讨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矫正晶状体(intraocular corrective lens,ICL)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后患者的视觉质量.方法 收集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10.0 D以上的接受后房型有晶状体眼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患者38例(76眼)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就诊于我院的-10.0 D以上的接受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31例(62眼)作为对照组.术前2组患者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屈光状态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10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裸眼远近视力、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波阵面相差及对比敏感度等.结果 术后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随访的裸眼视力均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术后1个月及3个月2组裸眼视力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裸眼视力为1.03±0.18、对照组裸眼视力为0.96±0.2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0,P=0.025);观察组佳矫正视力为1.05±0.17、对照组佳矫正视力为1.06±0.17,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1,P=0.970).观察组术后高阶像差为(0.515±0.122) μm,与术前(0.400±0.060) μ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7.825,P=0.128),对照组术后高阶像差为(0.818±0.151) μm,与术前(0.399±0.009) μ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80,P=0.037),2组术后高阶像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49,p=o.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对比敏感度恢复到术前水平,对照组对比敏感度始终低于术前,各时间点观察组对比敏感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ICL植入术对于超高度近视的矫正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更安全、稳定、有效.

  •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矫正超高度近视

    作者:周继红;郭秀花;胡力中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矫治超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行LASEK的超高度近视患者151例(302眼),按近视程度进行分组:Ⅰ组(-10.00~-12.00 D)174眼,Ⅱ组(-12.25 ~ - 16.00D)128眼.术后随访超过12个月,观察术后眼部反应、角膜愈合、裸眼视力、等效球镜、haze、眼压等情况.结果 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1.0者Ⅰ组148眼(85.1%),Ⅱ组70眼(54.7%),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 =33.878,P=0.000);术后发生0.5~Ⅰ级Haze者1组5眼(2.9%),Ⅱ组6眼(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91,P=0.406),经3~6个月治疗均低于0.5级.眼压升高需药物控制者Ⅰ组36眼(20.7%),Ⅱ组37眼(2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716,P=0.099).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等效球镜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LASEK可矫正超高度近视,但务必监测眼压以防止激素性青光眼的发生.

  • 超高度近视患者ICL植入后对比敏感度及像差的变化

    作者:聂晓丽;刘苏冰;左志高;尹黎;马宁;江红玲

    目的 探讨超高度近视患者植入ICL后像差及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植入ICL的超高度近视患者50例(87眼)的临床资料,术前裸眼视力均<0.10,佳矫正视力为0.40 ~1.20,屈光度数为(-13.25 ±2.05)D(-11.25~-20.00 D),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对患者进行屈光状态检查、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波前像差和对比敏感度检查.结果 视力:术后裸眼视力≥0.5者79眼(90.80%),≥1.0者22眼(25.29%),裸眼视力≥术前佳矫正视力者69眼(79.31%).高阶像差均方根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0.66±0.24)μm、(0.60±0.16) μm和(0.56 ±0.12) μm,与术前的(0.41±0.18) 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对比敏感度均有所下降,但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高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对比敏感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超高度近视患者植入ICL术后视觉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 超高度近视眼屈光力及眼轴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徐静;李雪;胡琦;杨帆;吴琼;王珂萌

    目的 研究超高度近视患者屈光力及眼轴影响因素,并分析超高度近视患者易发青光眼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16例(354眼)受试者按照屈光力不同分成3组AA组260眼(>-9.00~12.00 D)、B组75眼(>-12.00~15.00 D)、C组19眼(>-15.00D),对其屈光力、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前房角(anterior chamber angle,ACA)、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等相关眼部参数进行测量,分析各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超高度近视眼等效球镜度数(spherical equivalent,SE)与AL、角膜大屈光力(K2)、年龄之间呈负相关(均为P<0.05),与ACD及ACA之间呈正相关(均为P<0.05).AL与Goldmann眼压值(Goldmann-correlated IOP value,IOPg)、角膜代偿的眼压值(corneal compensated intraoeular pressure,IOPcc)和年龄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均为P<0.001),而与角膜小屈光力(K1)、K2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均为P<0.001).IOPcc与K1、K2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均为P<0.001);IOPg与GCT和AL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均为P<0.001),而与K1、K2呈负相关关系(均为P<0.05).ACD与ACA、IOPg之间,ACA与IOPg、IOPcc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均为P <0.05).B组的SE与IOPcc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影响超高度近视眼屈光力的主要因素为SE、AL、K2及ACD,而影响AL的主要因素为K1、K2、IOPg及年龄.结论 AL延长是超高度近视眼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AL越长近视越严重,而IOP可以通过影响AL而影响超高度近视眼的屈光力,从而加快超高度近视的发展.

  • ICL或TICL植入术矫治超高度近视的应用研究

    作者:左志高;尹黎;刘苏冰;侯莹;聂晓丽;买志彬;汪洋;马宁;江红玲

    目的 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或TICL植入治疗超高度近视的有效性、稳定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观察我院手术治疗的超高度近视患者127例(186眼),均在球周麻醉下经3 mm颞侧透明角膜切口植入ICL或TICL,术前及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裸眼远近视力、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检查、TICL轴向、等效球镜值、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分析等.结果 术后97.85%患者裸眼视力等于或高于术前佳矫正视力.术后球镜度数均在-1.00~0.25 D,柱镜度数均在-1.00~0 D.术后眼压较术前无明显提高.术后12个月、24个月角膜内皮细胞(2 615.6±144.92)mm<'-2>、(2 603.40±146.30)mm<'-2>均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夜晚眩光和光晕、高眼压、TICL轴向偏差和继发性白内障等.结论 植入ICL或TICL矫治超高度近视具有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

    关键词: 超高度近视 ICL TICL
  • 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

    作者:华佩炎;岑洁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6例97眼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患者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屈光状态、眼前段情况和并发症.术后随访3~12个月.结果 97眼均成功植入人工晶状体,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3个月时矫正视力<0.1者9眼,0.1~0.4者52眼,>0.4者36眼;大部分患者残留低度的近视屈光状态;后囊膜混浊18眼;部分人工晶状体与后囊膜之间存在间隙,且后囊膜出现皱褶;无视网膜脱离和黄斑囊样水肿的发生.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植入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预测性好,并发症少.

  • "冷"超声乳化行透明晶状体摘出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

    作者:周宏健;吴善君;吴国海;廖燕红;魏建丽

    目的观察"冷"超声乳化行透明晶状体摘出联合低或负度数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的效果.方法对36例(68眼)超高度近视患者施行透明晶状体"冷"超声乳化联合低或负度数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3~6个月,观察术后效果和屈光状态及并发症.结果术后裸眼视力均大于或等于术前矫正视力,术后裸眼视力>0.5者42眼,术后矫正视力>0.5者54眼;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1 640~2 600)·m-2,平均为(1 890±210)·m-2;术后为(1 540~2 480)·m-2,平均为(1 820±180)·m-2;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0.05,χ2=1.578).随访中无视网膜脱离及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冷"超声乳化行透明晶状体摘出及折叠式低或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超高度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增视手术.

126 条记录 4/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