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伤寒论》《金匮要略》“缓脉”及兼脉辨解

    作者:陈丽平;王天芳;薛晓琳;赵绂诚;葛舰;于晓飞

    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缓脉”及其兼脉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进行辨析,指出缓脉一脉被赋予多种含义并见于不同疾病的认识,存在概念和逻辑上的混淆.为规范认识,建议将缓脉不同含义剥离,如其“不快不慢,从容和缓”之常脉的含义,不再用缓脉命名;其中“慢”的含义,可并入迟脉,称为迟脉或迟缓脉;其中松弛、懈怠之意,可用松脉代替.

  • 《三指禅》中的脉学特点

    作者:曹美莹

    周学霆熟知脉学渊源,所撰《三指禅》以对举法拈出缓脉,以定平人脉象.并用26种病脉互相对照,简捷易记.他提倡意会,昌明指下.对常见疾病采用脉、症、治紧密结合的方法.此书在脉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 周学霆 缓脉 脉学
  • 试分析《中医诊断学》教材有关“缓脉”论述存在的问题

    作者:赵绂诚;陈丽平;薛晓琳;唐利龙;于晓飞;吴秀艳;王天芳

    通过对历版《中医诊断学》教材对缓脉论述进行分析,指出缓脉原为病脉,并无生理性病理性之分,对平缓脉和病缓脉的认识属于概念上的混乱.缓脉由双因素构成,即脉率一息四至,脉势松弛、懈怠,临床主湿病和脾胃虚弱.

  • 关于缓脉特征及其临床意义的专家访谈结果分析

    作者:赵绂诚;于晓飞;薛晓琳;吴秀艳;陈丽平;葛舰;李宁;赵燕;王天芳

    在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对缓脉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的描述,存在着一个脉名多个含义的的现象,使学生学习起来难以理解.分析原因主要与一字多义有关.那么临床医生在实际切脉诊病时又是如何理解和应用缓脉的?对30位中医专家访谈的访谈结果进行了整理、分析,其结果可为进一步澄清、规范缓脉的概念、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提供一定基础.

  • 周学霆缓脉浅谈

    作者:邓兆岿;阚诗云;卢笑晖

    《三指禅》为清代名医周学霆论述脉学专著,包含其一生临证体悟的经验.其脉学思想尤重缓脉,列为诸脉之首,并对缓脉的脉象、意义、学习方法都有独到的见解.本文梳理《三指禅》中缓脉内容,将其特点、问题及源流进行阐释,对进一步学习发扬其脉法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周学霆 三指禅 缓脉
  • 性别差异对脉象影响的研究

    作者:唐亚平;樊新荣;杨宏宝

    目的:观察性别差异对脉象的影响.方法:将医师诊脉与ZM-ⅢC型智能化脉象仪检测相结合,对1062例在校健康大学生进行脉象测定,然后对各种脉象在男女中出现的比率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受检者中,迟脉、缓脉、实脉在男性中出现的比率明显高于女性(P<0.01),数脉、细脉在女性中出现的比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男女之间浮脉、沉脉、弦脉、滑脉出现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差异与脉象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多见于男性是生理性迟脉、缓脉、实脉的重要特点,多见于女性是生理性数脉、细脉的重要特点.

  • 缓脉脉象探析

    作者:唐亚平;祝美珍;刘燕平;马艳君

    缓脉是较为常见的脉,但对于缓脉的脉象一直有较大争议.国家统编5版教材<中医诊断学>认为缓脉的脉象是"一息四至,来去怠缓"[1]."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则言缓脉有两种情况:一是脉来和缓,一息四至(每分钟60~70次),应指均匀,称为平缓,多见于正常人;二是脉来怠缓无力,弛纵不鼓的病脉.

    关键词: 缓脉 历史 中医名词
  • 黎民寿脉神论及其学术影响阐要

    作者:叶明花;蒋力生

    黎民寿在《玉函经注》中首次提出了“脉神”概念.脉有胃气是脉神的本质或核心内容,缓脉是脉神的外部形式,和缓有力是脉神的基本特征,而脉神的藏象基础则在于脾土之脏的功能体现.

  • 缓脉临床特点及诊断意义浅议

    作者:黄仁忠

    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梳理,认为将"脉搏持续在60-69次/分"的脉象定义为缓脉有利于临床辨识与指导诊断;而缓脉的临床诊断意义以主湿邪和脾虚为其常,瘀、痰、饮、气结等也可以阻滞气机,导致脉缓.

  • 研读《伤寒》解缓脉

    作者:郭梅钦;马湃

    缓脉本是中医临床常用、常见脉象,但叔和以来的脉学著作,对其概念却多颇含混,即使是当代的中医院校教材,也令学者多生疑问,莫衷其是.研读了<伤寒论>中有关缓脉的论述,发现"缓"字确有缓慢和松弛两种含义.缓脉脉象的描述以"脉势纵缓"或"脉管壁松弛"为妥当.

  • 《三指禅》缓脉浅析

    作者:卢丽萍;滕晶

    周学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总结,凭借自己的理解撰写出《三指禅》,本书以缓脉定平人脉象,又立浮、沉、迟、数四大纲,将26病脉对比来记忆,易于理解记忆.在脉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 论脉象的识别

    作者:黄碧群

    从脉象要素的角度对全面诊察脉象提出要求,从理解脉理、熟能生巧、以变度脉、据病审脉等方面介绍识别脉象的方法,对常见而难识的弦、紧、滑、涩、缓5脉进行了辨析,对相兼脉与不能相兼的脉象进行了阐述.

  • 《三指禅》脉学成就初探

    作者:赵艳青;滕晶

    周学霆详承脉学源流,所撰<三指禅>以缓脉为标准,分纲配对论脉,使脉理更加明晰,将26 种脉象分为13 对,四纲脉为2 对,余22 脉为11 对,且提倡以意驭脉,昌明指下,其"六部分而不分,不分而分"也是用辨证的观点指导脉诊的具体体现,对脉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