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滑脉脉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杨得凯;李晓琴;杨建英

    滑脉是二十八脉之一,具有往来流利的特点,其主病为痰饮、食滞、实热.文章通过查阅古籍及文献资料,引用古籍之言,对滑脉的脉象特征、临床意义等进行分析归纳,进而感受古往今来滑脉的历史沿革.此外,文章还对目前滑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叙述.

  • 正本清源说滑脉

    作者:梁忠

    脉诊是中医四诊体系中有特色的内容之一,滑脉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脉象.现代的脉学专著及教材对滑脉形态的描述主要为: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其病脉主痰饮、食积和实热.现在临床有些医生诊脉,只要脉来流利且数,都会认为是滑脉,笔者认为,此有悖古人所言滑脉之本义.前人所言滑脉之象,应是其搏指如珠之应为其形,如盘中珠、荷上露,位置四处滑动(溜动)不定为其处;或脉来一次搏指如雀鸟快速连续啄食二三下或二三个串珠先后连续滚过指目.滑脉之病脉仅为痰饮、食积.特提出与有不同见解之同仁商榷.

  • 滑脉可主蓄血证的原因分析

    作者:刘艳艳;李柳旬;李卫青;马全庆;廖文生

    《濒湖脉学》为明朝中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晚年所著,该书将临床复杂的脉象总纳为27种,并将脉象、相类脉鉴别、脉象主病皆以韵文歌括形式撰述,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濒湖脉学》中滑脉的主病为“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1]”。论及滑脉可主蓄血证,与通常认为蓄血证主瘀、脉象常见涩脉等相悖,与目前的痰瘀相关等学说[2]也有差异。鉴于此,本文结合文献典籍与临床经验,对其理论依据进行探析。

  • 基于“病脉结合”的2种不同疾病滑脉脉诊信息特征分类研究

    作者:汪南玥;于友华;刘佳;李同达;薛利媛;黄大威;江柏华;王佳;李彩芬

    目的:研究同为滑脉的两种不同疾病患者脉诊信息的变化特征,为传统脉象可再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医脉诊信息采集系统”分别采集同为滑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与脂肪肝(FLD)患者各50例的左右手寸、关、尺部位的脉诊信息特征,应用 MATLAB 脉诊信息 GUI 分析程序进行脉诊信息预处理、193个参数提取和主成分分析、LS 识别、Lasso3种不同分析方法的分类判决,分析2类人群脉诊信息之间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信息特征。结果同为滑脉的2种疾病患者的脉诊信息之间存在很明显的差异,该差异在采用3种不同的数学方法分别进行统计的时具有较强的一致性。2种疾病患者的脉诊信息分析中,无监督学习方法分类识别的准确概率为67%,有监督学习的准确概率达79%-92%。2种疾病患者的脉诊信息之间的差异呈现规律性和部位特异性。结论滑脉在不同疾病状态下脉诊信息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可以进行再分类。

  • 妊娠滑脉和病理滑脉的脉图和血液流变学对比研究

    作者:陈冬志;牛欣;董晓英;张治国

    目的:观察妊娠滑脉和病理滑脉脉图参数和血液流变学指标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适取法提取左关部脉图有关参数:升支大斜率(MSAB)、降支大斜率(MSBC)、降中波波幅(HFF')、降中峡高/主波高(HE/HB)、主波宽(TW);同时检测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全血比黏度之低切比黏度(ηb低切)、高切比黏度(ηb高切)、血浆比黏度(ηp)、红细胞聚集指数(Lb)、红细胞压积(Hct).结果:两滑脉组MSAB、MSBC和HFF'较正常对照组增大,HE/HB和TW较正常对照组减小(P<0.001);与妊娠滑脉组比较,病理滑脉组MSAB、MSBC和HFF'减低,而HE/HB和TW增大(P<0.01).两滑脉组ηb低切、ηb高切、ηb、Lb和Hct较正常对照组均减低(P<0.001);与妊娠滑脉组比较,病理滑脉组ηb低切、ηb高切和ηp增高(P<0.01).结论:妊娠滑脉组血液黏滞性较病理滑脉组低.

  • 不同病理生理状态下滑脉脉诊信息特征分析

    作者:汪南玥;李同达;于友华;刘佳;黄大威;薛利媛;王佳;李彩芬;高燕

    目的:研究不同病理生理状态下滑脉脉诊信息的变化特征,为传统脉象可再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医脉诊信息采集系统”分别采集同为滑脉的正常人、妊娠妇女、脂肪肝患者的左右手寸、关、尺部位的脉诊信息特征,应用脉诊信息GUI分析系统进行脉诊信息预处理、193个参数提取和主成分分析、小二乘(LS)识别、套索(Lasso3)种不同分析方法的分类判决,分析3类人群脉诊信息之间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信息特征.结果:3种状态滑脉人群的脉诊信息之间存在很明显的差异,该差异在采用3种不同的数学方法分别进行统计的时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其中无监督学习方法对3种状态滑脉的脉诊信息进行分类的准确概率为79%-86%,有监督学习的准确概率达88%-99%.3种状态滑脉人群的脉诊信息之间的差异呈现规律性和部位特异性.结论:滑脉在不同病理生理状态下脉诊信息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可以进行再分类.

  • 痰湿体质不同阶段的脉象变化及特征刍议

    作者:徐刚;魏红

    现代社会由痰湿体质导致的多种慢性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脉诊作为中医传统的诊断方法,可以为疾病的不同阶段提供“同病异治”的辨证依据.笔者通过3种与痰湿体质关系密切的脉象——滑脉、弦脉、涩脉,来探讨痰湿体质不同阶段的脉象变化及特征.滑脉多见于痰湿证的初期,是痰湿患者的常见脉象;弦脉则见于痰湿日久、阳气始衰、生发不利的病证;涩脉见于老痰、顽痰、久病精亏血少、气血郁滞、变证百出的阶段.

  • 浅释涩脉和滑脉同时存在现象

    作者:宋鲁成;吴虹波

    涩脉和滑脉是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脉象,对于这两种不同脉象是否可以在同一个病人、同一时间和同一脉搏中出现问题,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对此,作者通过临床实践和金氏脉学理论得出结论:即同一个病人在同一时间和同一脉搏中可以出现涩和滑两种相反脉象.

    关键词: 涩脉 滑脉
  • 体型胖瘦对脉象影响的研究

    作者:唐亚平;侯恩存;戴芳

    人有胖瘦之分,而脉象亦随着体型胖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脉诊研究的关键之一是要能准确客观地定脉,以往的研究中,定脉或是单以医师诊脉结果为依据,或是单以脉象仪检测结果为依据,而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因此笔者试将这两种方法相结合以准确测定脉象,观察体型胖瘦对脉象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 从脉势、脉形角度分析脉象与针灸治法规律性联系的文献研究

    作者:李记泉;朱磊;孟昭宇;王守金;王巍

    脉诊作为中医诊疗体系的特色征象之一,是辨证施治的主要依据,也是针灸治疗的重要参照.文章以虚、实为纲对脉象进行分类,通过对古代经典医案《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的文献整理,经过合理辨证,分析古人对脉象和针灸治法相互关系的认识,总结其特异性规律,为针灸临床提供清晰可辨的诊疗思路,提高针灸疗效.

  • 异证同脉的历史局限性

    作者:周凤龙;田鲜美;张滢;郝春艳;安楠;张跃文;张平;杨传东;张秀平

    探讨异证同脉的脉图表现及实现脉诊的客观化、规范化,并使脉诊在辨证论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分析了924份滑脉脉图,结果:滑脉脉图特征是肺波小于1/2心波.滑脉脉图分为4种:脾波高于肺波,脾波等于肺波,脾波低于肺波,无脾波.不同的证有不同的滑脉脉图.说明异证同脉是一定历史阶段对脉象的宏观认识,脉图可以揭示切脉难以发现的脉象差别.

  • 脉式规范

    作者:黄亚丽;宋尚晋;岳小强

    脉诊是中医临证不可或缺的重要诊疗方法,作者结合自身多年临证体会,就临床诊脉的要点及注意事项进行了梳理,期望为了解、学习和运用中医脉诊提供一定借鉴.

  • 《伤寒杂病论》之滑脉探析

    作者:郭伟训;滕晶

    脉证并治是张仲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一大特色,滑脉属于阳脉,多主食积、实热和痰饮等,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滑脉是六种基本脉象之一,多与浮、沉、迟、数等脉并见,形成复合脉,亦有一脉多证和一证多脉等情况.故临证时,要仔细辨别脉象,多诊合参,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排除一些症状在身体上所表现出来的假象,判断病情,指导治疗.

  • 基于中医四脏分型的贫血脉象解析

    作者:方英嵩;滕晶

    血液的生成、转化等生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循环体系。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具有生成血液的作用;脾主生血统血,具有生化、统摄血液的作用;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的作用;肾藏精,为气血津液根本的来源,且具有固摄血液的作用。任一脏器功能紊乱均有可能导致血液成分生成减少、丢失等病理环节的出现,导致外周血红细胞容量的减少,故贫血的产生与心、脾、肝、肾关系密切。“系统辨证脉学”是齐向华教授在古今脉学成果研究和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出的脉学体系。根据“系统辨证脉学”分析可知,贫血多具有稀、滑、细、弱、沉的脉象特征。

  • 平、滑、弦脉的脉图分类参数范围研究

    作者:崔骥;费兆馥;张志枫;屠立平;千英信;黄景斌;丁杰;许家佗

    目的 以单部脉脉图为依据,建立平、滑、弦三种脉象的特征参数及正常医学指标参考范围.方法 分析447例非疾病人群的脉图,其中平脉脉图171例,弦脉脉图118例,滑脉脉图158例.对脉图幅值、时值等特征参数进行分析,探讨平、滑、弦脉特征参数指标与分布范围.结果 平脉、弦脉、滑脉两两比较,h1/t1、h3/h1及h4/h1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脉与滑脉比较,w/t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弦脉与滑脉、平脉与弦脉比较,w/t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测量脉图特征参数的指标范围,建立了三种脉象特征参数的正常医学指标参考范围.结论 基于以h3/h1、h4/h1、w/t和脉形为核心的指标参数,可以建立平脉、弦脉、滑脉脉图的判别标准.

  • 弦滑脉之我见

    作者:张万春

    近读<浙江中医杂志>2001年第2期宋耀鸿同志<朱秀峰话弦滑脉>一文,受益匪浅.然对其观点有不敢苟同处,就本人肤浅所知,草此数语,特与同道者切磋.宋耀鸿同志就朱秀峰主任医师所论述之观点归纳为:首先从中医脉诊内容来看是不可能存在弦滑脉的.因为脉象是通过位、数、形、势四个方面来体察的.以位分脉有浮、沉、长、短等脉,以数分脉有迟、数等脉,以形分脉有弦、滑、涩等脉,以势可分虚、实、洪等脉象.由于症情复杂,临床常多脉相见,此称之为相兼脉,亦名合脉.指出四大要素中属于相同要素中的脉象是不可能同时出现并组成相兼脉的.其次宋耀鸿同志说:朱老指出<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等中医经典中有关相兼脉的论述无一处将弦滑两者并提,各种组合唯独没有弦滑脉,这绝非偶然,而古代医家治学严谨,懂医道,明脉理.脉诊是中医四诊中重要一环,并非随心所欲,无章可循.之所以产生"脉弦滑"一说,不外是因为:一是有些医者不明脉理,不懂脉诊的技巧和要素;二是有些人轻视脉诊,诊脉时想的却是如何组方遣药或将诊脉视为必走的过场;三是在发现痰饮病的其他见证后,主观臆造而成,并未细心切脉.

    关键词: 脉象 弦脉 滑脉 弦滑脉
  • 朱秀峰话弦滑脉

    作者:宋耀鸿

    江苏省名中医朱秀峰主任医师认为弦滑脉是不存在的,并详加说明,对笔者颇有启发,现将朱老所论述之观点归纳于下。 首先,从中医脉诊内容来看是不可能有弦滑脉存在的。因为脉象均是通过位、数、形、势四个方面来体察的。周学海曰:“盖求明脉理者,须将位、数、形、势四字讲的真切,便于百脉无所不赅,不必立二十八脉之名可也。位者浮、沉、长、短也。数者,迟、数也。形者,虚、实、滑、涩也。势者,即滑氏所谓上、下、去、来、至、止也”。朱老认为周学海所言甚是,因二十八脉中有些脉本身就是由几种脉合成的,如弱脉就由虚、沉、细三脉合成。更值得注意的是从二十八脉之间的关系来看,由于症情复杂,临床上常多脉同见,称为相兼脉,又称合脉。其中又有二合脉、三合脉、四合脉之分。相兼脉是由具有位、数、形、势四大不同要素的脉象组合,如脉浮滑是表示位、形的脉象组合;脉浮大滑数是表示位、数、形、势的脉象组合。而四大要素中属于相同要素中的脉象是不可能同时出现并组成相兼脉的,如同属表示位的浮脉和沉脉,同属表示数的迟脉和数脉,同属表示势的虚脉和实脉等。同样,同属表示形的弦脉和滑脉也是不可能同时出现的。

  • 《内经》"钩脉"辨析

    作者:廖立行

    春弦、夏钩、脾代、秋毛、冬石为《内经》四时五脏脉法,其中钩脉对应夏天,微钩为心之平脉.而后世已少用钩脉之名称,代之以洪脉,如《中医脉诊学》认为"洪脉名称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在《内经》上它如果表现在季节脉上叫做‘钩'",这种说法很有代表性.然而笔者认为,钩、洪二脉并不等同,钩脉实乃滑脉之古名.

  • 论仲景对滑脉的认识

    作者:崔淑兰;张军瑞;王天芳

    滑脉不具备浮脉、沉脉、数脉、迟脉有力、无力的特点,仅仅是脉形中脉来流利度的一种描述,因此滑脉是一个反应往来流利度的单因素脉象.滑脉主病从多方位的把握病证信息,单凭滑脉判断病情常有所偏差,应结合位、数、势及相兼脉,同时结合望闻问三诊进行合参,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滑脉在伤寒论中论述并不是很多,并不能全面阐述滑脉的临床意义.所以,滑脉临床主病,应该结合其相兼脉,同时结合望闻问三诊进行合参,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 弦滑脉辨析--与傅文胜、薄震东、孙建中商榷

    作者:曹二凤;郭梅钦

    <中医杂志>1991年第2期薄震东、孙建中的<"弦滑"脉之管见>(以下简称<管见>),与2000年第9期傅文胜的<脉弦滑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相同的观点:弦、滑脉不能相兼.细阅两文,笔者发现两文中颇多错讹之处,两文作者对弦、滑两种脉象都尚未了解清楚.王叔和说脉诊是"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倘若在心还尚未"了",指下又岂能"明"?为免贻误后学,不能不就弦、滑脉象作进一步辨析.

    关键词: 弦滑脉 弦脉 滑脉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