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唇腭裂患者龋病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妍妍;侯本祥

    唇腭裂患者是否为龋病的高危人群是近年来龋病研究的热点之一,大量调查表明,唇腭裂患者是龋病的易感人群,龋病的发生与口腔卫生状况、口腔微生物、唇腭裂类型及伴发疾患、社会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对唇腭裂患者龋病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 牙菌斑液成分在判断个体龋易感性中的作用

    作者:董艳梅;高学军

    目的研究糖代谢后牙菌斑液化学成分与龋的关系,探求判别个体龋易感性中的因子.方法 6~7岁儿童,无龋(dmfs=0)12名,高龋(dmfs≥10)6名,低龋(3≤dmfs<10)7名.毛细管电泳技术(Beckman,Pace 5 000)检测有机酸、磷酸和无机阳离子.结果无龋组乳酸和低pKa酸的水平显著低于低龋组(P=0.002)和高龋组(P=0.01).多元逐步回归法和Logist回归法筛选出乳酸为龋的判别因子(P=0.064 4).结论糖代谢7 min后菌斑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具有判断个体对龋易感程度的作用.

  • 无口腔保健干预牙菌斑液成分的研究

    作者:邓动梅;高学军;邵月保

    目的 研究长期无口腔保健干预的牙菌斑液糖代谢规律及其致龋力.方法 选择长期不刷牙者43人,分为无龋组27人,高龋组16人,采集10%蔗糖漱口前后的菌斑,检测菌斑提取液的pH值、有机酸和无机离子的浓度.结果 糖漱口后,长期菌斑提取液的pH值、铵离子浓度降低,乳酸、甲酸升高,与禁食后新形成菌斑的糖代谢规律一致.但糖漱口前后两组菌斑提取液中的单一成分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长期菌斑与短期菌斑的糖代谢规律基本一致,菌斑中单一成分无法反映菌斑的龋易感性.

    关键词: 牙菌斑 龋病易感性
  • 唾液及菌斑液中蛋白成分与龋易感性的关系

    作者:岳林;邱丽慧;高学军

    目的 探讨纯腮腺液、全唾液及菌斑液中蛋白成分与龋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39名无龋者 (caries free, CF) 和27例高龋者 (caries susceptible, CS),用Folin酚法测定纯腮腺液、全唾液及菌斑液的总蛋白含量,SDS-PAGE和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各蛋白成分.结果总蛋白含量菌斑液高于唾液近10倍,其中仅CF组全唾液与菌斑液有较大相关性(r=0.804).3种液体共有的蛋白为14 000、66 000及76 000蛋白,菌斑液中14 000、15 000及38 000蛋白和全唾液中14 000蛋白的含量CS组显著低于CF组.结论无龋组菌斑液蛋白受全唾液影响较大.3种液体中总蛋白含量均与患龋无关,但菌斑液和全唾液中某些蛋白可能有重要的抗龋作用.

  • Cariostat龋易感性检测技术用于评价3岁儿童患龋风险的研究

    作者:玄松玉;袁峻伟;王珏;关雪琳;葛立宏;下野勉

    目的 评价Cariostat龋易感检测技术用于评估3岁无龋儿童患病风险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以北京市海淀区2所幼儿园2013年9月入园的所有3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儿童都接受了龋病患病状况检查和Cariostat龋易感性检测.对无龋儿童纵向追踪2年,观察儿童龋病的发病情况.比较高(龋态值为2.0、2.5、3.0)、中(龋态值为1.5)、低(龋态值为0、0.5、0.0)龋态值组3岁无龋儿童2年患龋率和龋病患病程度间的差异,评价Cariostat龋易感性检测技术用于患龋风险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果 2013年2所幼儿园864名3岁儿童中无龋儿童共426名(49.3%),426名无龋儿童中共312名(73.2%)儿童完成2年的纵向观察,结果显示2年患龋率为46.5%(145/312).高龋态值组无龋儿童2年患龋率为88.9%(88/99);低龋态值组无龋儿童2年患龋率为17.5%(21/120).以3岁时无龋儿童的龋态值为评估指标,预测儿童未来2年患龋的灵敏度为60.7%,特异度为93.4%.结论 Cariostat龋易感性检测技术用于3岁无龋儿童可有效预测儿童的患龋风险,该检测技术可用于儿童口腔健康综合管理.

  • 变形链球菌(血清型C)临床分离株AP-PCR基因分型

    作者:黄晓晶;刘天佳;陈舟;陈国弟;辛军平

    目的探讨变形链球菌(血清型C)菌珠基因型与龋发生的关系.方法用Chelex法提取细菌染色体DNA,经多次实验自行确立AP-PCR佳反应条件,并对278株来自不同龋敏感个体的临床分离株进行AP-PCR基因型分析.结果 278株变链菌临床分离株共区分出105种基因型,无龋个体84.21%携带1种基因型,而高龋患者95%携带2种或2种以上基因型.结论变链菌菌株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多态性,个体携带变链菌基因型的种类数与其致龋性密切相关.

  • 乳牙集合菌斑中钙含量与患龋状况的关系

    作者:魏华;石四箴

    菌斑内不断进行的钙磷代谢活动是釉质脱矿和再矿化的基础,和龋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我们测定集合菌斑中钙含量值,比较不同龋患人群菌斑钙含量的差异,探讨龋病易感性与菌斑钙含量的关系,寻求筛选龋病易感人群的方法.

  • 变形链球菌F-ATP酶亚基基因uncA遗传多态性的研究

    作者:杨德琴;刘天佳;庄姮;亓庆国;李颂;刘建国

    目的研究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耐酸因子F-ATP酶亚基α的结构基因uncA的遗传多态性,并探讨基因多态性与细菌耐酸力及龋病发生的关系.方法分别从高龋、无龋个体中分离变形链球菌34和30株,其中包括18株高耐酸株、20株低耐酸株.从细菌组DNA扩增uncA,行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及核酸测序比较.结果不同限制性内切酶RFLP产生不同的基因型,测序证实了导致多态出现的基因变异;内切酶HphⅠ产生的A、B基因型在不同患龋个体分离菌株的分布不同(P<0.05),A型uncA在高龋分离株的检出率高于无龋分离株;内切酶MboⅡ产生的C、D基因型在不同耐酸力菌株中的分布不同(P<0.05),C型uncA在高耐酸力菌株的检出率高于低耐酸力菌株.结论变形链球菌F-ATP酶的α亚基基因uncA具有明显遗传多态性,酸性环境下生存力强的菌株可能出现基因的适应性变异,不同基因型uncA分布与菌株的耐酸力及致龋力相关.

  • 菌斑固相、变形链球菌及葡聚糖对酸的缓冲作用

    作者:岳林;包旭东;高学军

    目的研究糖代谢后菌斑固相缓冲力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采集40名18~21岁的大学生的饥饿牙菌斑,体外10%蔗糖孵育1 h.体外制备无糖培养和2%蔗糖培养的变链菌团.以25 mmol/L KCl制备菌斑固相、变链菌团和不溶性葡聚糖混悬液及可溶性葡聚糖溶液,用1 mmol/LHCl滴定并计数细菌密度,统计学分析.结果变链菌团代谢蔗糖后的缓冲容量为(0.099±0.047)mmol/L,比无蔗糖培养的变链菌团的缓冲容量(0.609±0.202)mmol/L低,且缓冲力随细菌密度降低直线下降,葡聚糖几乎没有缓冲作用[(0.028~0.032)mmol/L].人牙菌斑固相缓冲力的变化规律与体外纯菌培养研究结果一致.结论菌斑固相缓冲力与所含细菌密度密切相关.

  • 全生命周期的龋病管理

    作者:周学东;程磊;郑黎薇

    龋病是需要重点防治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口腔慢性病之一,具有患病率高、治疗率低和再治疗率高等特点,传统的防治策略无法有效控制龋病的发生.本文提出一种全生命周期龋病管理的理念,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生理特点,进行龋病的群体管理;针对不同风险因素和风险程度,进行龋病的个性化管理.以实现调控影响龋病发生发展的多种因素,恢复口腔微生态平衡,进而控制龋病进展并重建牙齿结构与功能的目标.

  • 乳牙牙菌斑脂肪酸的分析研究

    作者:邓瑢静;石四箴

    目的了解乳牙菌斑中脂肪酸组成、含量及其与龋病的关系.方法 43名4~6岁幼儿按龋蚀状况分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气相色谱技术测定乳牙菌斑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将脂肪酸含量与患龋状况作相关性分析.结果乳牙菌斑含有9种直链饱和脂肪酸及3种直链非饱和脂肪酸.总脂肪酸含量在无龋组、高危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C16:0脂肪酸含量在有龋组、无龋组间及无龋组、高危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牙菌斑总脂肪酸、C16:0脂肪酸含量所示与乳牙龋病之关系可进一步探讨.

  • 河北省5岁人群乳牙龋病抽样调查报告

    作者:平雅坤;路丽;李健;赵增波

    目的 了解河北省5岁人群乳牙龋病状况.为河北省口腔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信息支持.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北省5岁城乡常住人口720例.男女各半.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中临床检查牙列状况的检查方法和标准,使用社区牙周指数探针检查全口乳牙牙冠龋病情况.计算出患龋率、龋均.结果 5岁组人群乳牙患龋率为69.1%、龋均为3.3.龋齿充填率为3.4%.龋均和患龋率在城乡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5岁儿童乳牙龋齿较严重,96.6%龋齿未经治疗,是龋病预防的重点人群.

  • 老年人牙菌斑中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型分析

    作者:方会清;吴补领;沈卫;赵红萍;邓爱停

    目的:探讨老年高龋和无龋人群牙菌斑中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基因型与龋病的关系.方法:将79例老年人分为高龋组(55例)和无龋组(24例),从两组个体口腔牙菌斑中分离鉴定出263株和102株变形链球菌(血清型c),用细菌DNA提取盒提取细菌染色体DNA,经多次实验自行确定AP-PCR反应条件,对获得的变形链球菌(血清型c)临床分离株进行遗传型分析.结果:两组同一个体临床分离株共发现了101种不同基因型.高龋组同一个体口腔中定植不同基因型葫株的数量与无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个体分离出的变形链球菌菌株间具有明显的遗传多态性;个体携带不同基因型菌株的数量与其致龋性有密切关系.

  • 学龄前儿童龋病易患因素的临床探究

    作者:武竞业

    目的:调查分析儿童龋病的易患因素,探讨影响龋病发病的各种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而提高儿童口腔健康质量。方法选取120例儿童龋病患儿作为观察组,1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主要调查龋病患儿的日常用牙习惯,并对其进行针对性防治,记录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爱吃零食、不爱刷牙的例数要明显多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患儿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的例数也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儿童龋病的主要易患因素是不健康的用牙习惯以及不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可以通过有效的防治措施予以解决,从而降低儿童龋病的发病率。

  • 唾液有机成分与龋易感性

    作者:马飞;陶人川

    唾液是人体重要的体液之一,是口腔中由唾液腺分泌液、龈沟液以及混悬其中的食物碎片、微生物和口腔上皮脱落细胞等所构成的混合性液体.唾液是牙齿在口腔中的外环境,牙冠自出到口腔开始,唾液的质与量对维护牙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 实时PCR技术在龋易感儿童牙菌斑致龋菌定量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梁景平;姜云涛;李超伦;姜葳

    目的 建立定量检测致龋菌的快速、敏感、特异的方法.分析牙菌斑中主要致龋菌数量与乳牙龋失补牙面(dmfs)指数的关系.方法 牙菌斑组织取自45例学龄前儿童,其中无龋(dmfs=0)中龋(dmfs=4~6)和高龋(dmfs>8)组各15例.应用SYBR Green I模式的实时PCR技术,对各组儿童牙菌斑中4种主要致龋菌(变异链球菌、远缘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和内氏放线菌)进行定量检测,并计算各致龋菌所占总菌的比例.对各组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龋组中4种致龋菌所占总菌的比例均高于无龋组(P<O.01),其中变异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的数量之和所占总菌的比例与dmfs指数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 实时PCR技术可作为一种细菌定量检测方法,应用于致龋菌的定量分析和龋齿活跃性的评估.

  • 龋病活跃性试验及龋危评估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静;刘艳;赵望泓;施亮

    龋病活跃性检测试验是检测个体或人群对可能发生龋病的危险因素的敏感程度.笔者就近年来常用的龋活性试验的原理、用途及优、缺点进行综述,并介绍龋危预测评估系统(cariogram)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意义.

  • 龋病流行病学及相关因素研究现状

    作者:黎淑芳

    龋病是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继癌症、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患病率高、危害范围广.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龋病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60%~90%的学龄儿童及大部分成年人均受到龋病的影响[1].我国乳牙龋患发病严重,1995年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资料表明[2],我国儿童乳牙龋病患病率为76.5%.已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重视,并对儿童龋病的流行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做了不少研究,以寻找合理有效的预防方法.现将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如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