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基因多态性与头颈肿瘤

    作者:潘虹;皇甫辉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lucuronosylt transferase,UGT)是人体内重要的Ⅱ相代谢酶系,可催化一大类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的代谢,研究发现其基因多态性与毒物的代谢及肿瘤易感性有关.本文就UGTlA1基因多态性和其在头颈肿瘤方面的国内外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UGT1A1与IP方案一线治疗广泛期SCLC疗效及不良反应研究

    作者:赵凯;张晓斌;杨俊泉;赵洪焕;吴琼

    目的:了解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血中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启动子的多态性分布,并研究其多态性和伊立替康化疗不良反应、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采用伊立替康加顺铂化疗患者全血标本,直接测序分析UGT1A1*28 TATA盒基因序列;并与化疗不良反应、疗效进行分析。结果36例患者进行UGT1A1*28 TATA基因启动子检测,UGT1A1*28野生纯合型(TA6/6)27例,占75%;突变杂合型(TA6/7)7例,占19.4%;突变纯合型(TA7/7)2例,占5.6%。UGT1A1基因突变纯合型(TA7/7))患者发生Ⅲ度迟发型腹泻1例,2例皆发生Ⅲ度粒细胞减少。UGT1A1基因突变杂合型(TA6/7)发生Ⅲ度迟发型腹泻1例,Ⅲ度粒细胞减少1例。UGT1A1基因野生纯合型(TA6/6)无Ⅲ度迟发型腹泻和Ⅲ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Ⅰ~Ⅱ度迟发型腹泻3例,Ⅰ~Ⅱ度粒细胞减少5例。全部患者未发生Ⅲ度以上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腹泻等不良反应。UGT1A1基因突变纯合型(TA7/7))CR 0例,PR 1例;UGT1A1基因突变杂合型(TA6/7) CR 1例,PR 3例;UGT1A1基因野生纯合型(TA6/6)CR 3例,PR 15例。结论 UGT1A1*28突变纯合型(TA7/7)可能增加伊立替康所致3度及以上延迟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

  • UGT1A1基因G71R突变与新生儿不明原因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相关

    作者:孙碧君;赵诸慧;杨琳;李刚;吴冰冰;周文浩

    目的 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G71R突变与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病例组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收治的不明原因严重高胆红素血症(血清总胆红素水平≥342 μmol·L-1)新生儿,采用PCR对外周血UGT1A1基因进行检测.对照组为我院新生儿出生缺陷生物样本数据库中血清总胆红素水平<221 μmol·L-1病例.病例组及对照组新生儿均要求胎龄≥35周,出生体重≥2 500 g.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各65例.UGT1A1 G71R是病例组中常见的突变类型(73.8%,48/65).对照组UGT1A1 G71R突变位点与既往Meta分析中提取的中国健康新生儿对比,在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UGT1A1基因G71R突变中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和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把握度为0.993.与携带G/G基因型新生儿相比,UGT1A1 G71R突变(A/A+ G/A基因)可增加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风险(OR =7.373,95% CI:3.395 ~ 16.008),把握度为1.0.结论 UGT1A1基因G71R突变与新生儿不明原因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相关.

  • UGT1A1基因多态性对药物代谢和临床作用影响的进展

    作者:张喆;蔡卫民

    UG T1A 1基因是参与人体代谢循环的重要基因,随着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发现其基因多态性与某些药物代谢水平相关,进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等诸多方面.随着研究进展,UG T1A 1的底物在不断扩展,包括胆红素、雌激素、伊立替康及其他一些药物已有研究.研究UG T1A 1基因多态性对药物代谢情况的影响,在临床疾病的诊治、预后判断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晚期胃癌化疗敏感性预测中的应用

    作者:王琼;王南瑶;邵国益;袁明

    目的 探索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胸苷酸合成酶(TS)、β-微管蛋白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检测的对于胃癌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将120例进展期或术后复发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FOLFOX4方案、FOLFIRI方案或者DCF方案,试验组进行基因 mRNA表达水平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针对性地选择上述3种方案.观察2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和生活质量.结果 2组患者均接受2个周期以上的化疗.试验组有效率及生活质量改善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ERCC1、TS、β-微管蛋白和UGT1A1的表达水平对于晚期胃癌化疗敏感性的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 中国人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不良反应的相关性

    作者:殷红;高远

    目的 研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应用含伊立替康(CPT-11)方案治疗的汉族进展期恶性肿瘤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 检测68例接受含CPT-11方案化疗的进展期消化道肿瘤或小细胞肺癌患者的UGT1A1*28基因多态性.其中,32例同时检测UGT1A1*6基因多态性,分析UGT1A1基因多态性与CPT-11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 UGT1A1*28突变患者在3-4级迟发性腹泻、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减少方面与UGT1A1*28野生型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UGT1A1*6野生型患者相比,UGT1A1*6突变患者3-4级迟发性腹泻发生率增加(P<0.05),而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减少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检测UGT1A1*28及UGT1A1*6,存在两个位点突变患者3 4级迟发性腹泻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高于野生型或单个位点突变患者(P<0.05).结论 UGT1A1*6突变可显著增加汉族患者CPT 11相关的3 4级腹泻发生率;联合检测UGT1A1*28及UGT1A1*6,存在两个位点突变的患者CPT11相关的3 4级迟发性腹泻及中性粒细胞细胞减少发生率明显增加.

  • LC-MS/MS法测定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伊立替康活性代谢物及其次级代谢产物浓度

    作者:张新林;汪难喜;朱超然;翟学佳;吕永宁

    目的:建立LC-MS/MS法测定大鼠肝微粒体酶孵育体系中伊立替康活性代谢物(SN-38)及其次级代谢产物(SN-38G)的浓度,并对体外孵育条件进行优化.方法:采用蛋白沉淀法,用甲醇(含0.1%的甲酸)溶液处理孵育样本后,直接采用LC-MS/MS法测定分析.色谱柱采用ZORBAX Eclipse XDB-C18柱(2.1 mm×50 mm,3.5 mm),柱温35℃,流动相由乙腈-0.1%甲酸水(23:77)组成,流速0.3 ml·min-1;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以多反应监测方式(MRM)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单因素法对各孵育条件进行优化.结果:SN-38、SN-38G分别在2.3~920 ng·ml-1、2.5~1000 n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72);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4.6%(n=6);回收率均在74.1%~123.4%之间,RSD均小于13.5%(n=6).佳的孵育体系为:肝微粒体蛋白浓度为0.3 mg·ml-1,孵育时间为30 min.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LC–MS/MS法分析快速、灵敏、准确,适于体外孵育体系中SN-38与SN-38G浓度的测定,并为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体外活性测定提供方法学基础.

  • 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遗传因素的研究

    作者:孙玲玲;陈运生;余珍珠;黄宝兴;徐刚;马东礼;李长钢;刘磊;刘晓红

    目的 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 UGT1A1) Gly71 Arg、TATA盒基因突变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基因突变与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关系.方法 UGT1A1 TATA盒、外显子1、外显子5和G6PD基因外显子12经PCR扩增和测序,构建突变样本的克隆,对其进行验证.分析病例组及对照组UGTlA1 Gly71Arg和TATA盒基因多态性频率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突变对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发生的影响.结果 病例组UGT1A1 Gly71 Arg基因多态性的基因型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Ar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UGT1A1TATA盒基因突变型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GT1A1 Gly71 Arg、TATA盒基因和G6PD基因突变对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发生的OR值(95%CI)分别为5.468 (2.274,12.818)、0.688(0.266,1.778)和5.081(1.070,24.133).结论 UGT1A1 Gly71Arg和G6PD基因突变可能是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发生的原因.

  • 食管癌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不良反应关系的研究

    作者:薛洋;曾富春;舒骏;丛伟

    目的 初步了解食管癌人群中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基因(UGT1A1基因)的多态性分布情况,研究其与伊立替康导致的不良反应(延迟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2012年1~10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男37例、女11例,年龄56 (25 ~ 38)岁.收集患者食管鳞状细胞癌病理石蜡切片样本,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测序法检测UGT1A1基因的多态性情况,对UGT1A1* 28 (TA6>TA7)、UGT1A1*6 (211G>A)和UGT1A1* 93(-3156G>A)3个位点进行考察.观察记录不同UGT1A1基因型患者在伊立替康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延迟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情况,并对UGT1A1基因的多态性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48例食管癌患者中有10例携带UGT1A1基因多态性,多态性率为20.8%.其中常见的是UGT1A1* 93(-3156G>A)多态性,多态性率为16.7% (8/48);其次为GT1A1*6(211G>A),多态性率为4.2%(2/48).携带UGT1A1基因多态性的患者在伊立替康治疗发生3~4度腹泻或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状的比例分别为60.0%和40.0%,显著高于携带野生型UGT1A1基因的患者(21.1%和15.8%,P< 0.05).有45.5%(5/11)的女性患者携带UGT1A1基因多态性,13.5% (5/37)的男性患者携带UGT1A1基因多态性,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食管癌患者中,UGT1A1* 93(-3156G>A)和GT1A1*6(211G>A)两个多态性位点能够有效预测伊立替康导致的不良反应.男性患者UGT1A1的多态性率显著低于女性患者.

  •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与高胆红素血症的关系研究

    作者:李尚恒;杜宏波;孟培培;江宇泳

    目的 研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酶)在正常人和肝炎患者的水平及治疗前后的变化,同时探讨UGT1A1酶与高胆红素血症的关系.方法 83例受试者分为三组,无肝炎正常人组(A组)19例;无黄疸型肝炎组(B组)23例,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小于34μmol/L;黄疸型肝炎组(C组)41例,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大于34μmol/L.在入组基线时即抽取受试者外周静脉血并保留血清,检测UGT1A1酶水平,并记录其肝功检验指标,B组和C组患者在恢复期再次抽取外周血并保留血清,检测UGT1A1酶水平,同时再次记录其肝功检验指标.分别比较A、B、C组受试者在基线时的UGT1A1酶的水平,比较B、C组治疗前后UGT1A1酶的水平;分析UGT1A1酶的水平与胆红素的相关性.结果 基线时B、C组受试者的UGT1A1酶的水平较比A组受试者,其水平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00;P=0.002);B、C组两者酶的水平在基线、恢复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B、C组UGT1A1酶在恢复期与基线的差值差异有显著性(P=0.037).C组UGT1A1酶的水平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呈正相关,差异有显著性(r=0.223,P=0.044;r=0.241,P=0.029).结论 肝脏的炎症反应和高胆红素血症可以诱导UGT1A1酶的水平升高,在高胆红素血症时,UGT1A1酶的水平可能是胆红素代谢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影响疾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 UGT1A1基因多态性分析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系

    作者:石航婷;龙隽;邓俊彪;方小燕;罗宇元;刘杰波

    目的 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Gly71Arg突变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4月深圳市第五人民医院出生的新生儿,分为高胆红素血症组(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突变特异性扩增系统法检测UGT1A1基因Gly71Arg突变.结果 观察组168例,对照组157例,UGT1A1基因Gly71Arg突变中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27和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8,P<0.05).与携带G/G基因型新生儿相比,Gly71Arg突变(A/A+G/A)可增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风险(OR=2.71,95%CI 1.68~4.38).结论 UGT1A1基因Gly71Arg突变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相关.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