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茶多酚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损伤后内皮细胞微管蛋白的影响

    作者:贾晶;乔春霞;赵秀兰

    目的 研究茶多酚(TP)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损伤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分为四组:TP组(25μg/ml),ox-LDL(200μg/ml)+TP组(25μg/ml),ox-LDL组(200μg/ml)及对照组(等体积溶剂).采用四唑盐(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活性,免疫组化法测定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的表达.结果 MTT结果显示,ox-LDL可明显抑制HUVEC增殖,与对照组相比,增殖率降低了40%(P<0.05).TP和ox-LDL共同培养,细胞增殖率明显上升,与对照相比仅降低7.8%(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ox-LDL下调HUVEC 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表达,分别为35%(P<0.01)和40%(P<0.01),TP与ox-LDL共同培养后,α-微管蛋白表达无明显升高(12%,P>0.05),β-微管蛋白表达升高了32%(P<0.05).结论 TP具有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生长抑制的作用,且可以逆转ox-LDL引起的β-微管蛋白表达的降低作用.

  • 基于内转录间隔区和β-微管蛋白部分基因及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分子标记技术推断红曲霉系统发育关系

    作者:王美美;张建中;李凤琴

    目的 基于内转录间隔区(ITS)、β-微管蛋白(β-tubulin)部分基因和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技术结合形态学鉴定方法,推断不同种红曲霉的系统发育关系,寻找快速、准确鉴定红曲霉的方法.方法 以红曲霉基因组为模板,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红曲霉ITS、β-tubulin部分基因,利用Mega 7.0软件中大似然树法构建进化树,扩增SRAP分子标记技术的特征结合序列,利用R软件phangorn包中的FigTree软件进行建树,使用除权配对(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通过分析不同种红曲霉系统发育关系,找寻快速、准确的鉴定方法.结果 利用ITS和β-tubulin部分基因可将31株供试菌株分为两大类,而SRAP分子标记技术可将供试菌株分为四大类,结合袁型分析和3种分子鉴定方法,参照15株红曲霉参考菌株将16株未鉴定到种的红曲霉分别鉴定为安卡红曲霉、橙色红曲霉和紫色红曲霉.结论 SRAP分子标记技术具有更多的分类依据,结合表型分析能够帮助更快、更精确的将红曲霉鉴定到种.

  • 阿魏酸对体外低糖低氧损伤兔窦房结细胞凋亡及β-微管蛋白的影响

    作者:刘如秀;彭杰;刘宇;刘金凤;汪艳丽

    目的:观察阿魏酸对体外低糖低氧损伤兔窦房结细胞凋亡及β-微管蛋白(β-tubulin)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新生乳兔窦房结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阿魏酸高、中、低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组以缺氧缺糖模拟缺血,以恢复氧和糖的供应模拟再灌注造成窦房结细胞损伤模型。在造模更换培养基时,阿魏酸高、中、低剂量组分别加入阿魏酸溶液100、20、10μmol/ml,模型组加入等体积培养基,空白对照组予正常培养基培养。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窦房结细胞凋亡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β-tubulin 的形态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凋亡率[(56.95±11.99)%比(31.45±6.32)%]明显增加(P<0.01),β-tubulin表达[(5.141±0.218)比(8.035±0.762)]降低;阿魏酸高、中剂量组细胞凋亡率[(24.85±6.34)%、(26.70±9.84)%比(56.95±11.99)%]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β-tubulin表达[(7.927±0.357)、(5.961±0.351)比(5.141±0.218)]较模型组升高(P<0.01)。结论阿魏酸可抑制低糖低氧引起的窦房结细胞凋亡,保护窦房结β-tubulin蛋白形态。

  • 电针对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大鼠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作者:任秀君;马惠芳;图娅

    目的:观察电针后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模型大鼠缺血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VZ)波形蛋白、β-微管蛋白(Tuj-1)表达的变化,研究针刺对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血症模型组、高脂血症治疗组、脑缺血模型组、脑缺血治疗组、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模型组、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治疗工组、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治疗Ⅱ组,每组9只.采用经典高脂饲料喂养及FeCl3化学诱导大脑中动脉血栓闭塞制造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模型.高脂血症治疗组电针"三阴交""丰隆"穴;脑缺血治疗组针刺"百会""水沟"穴;合并模型治疗Ⅰ组先电针"三阴交""丰隆",每日1次,治疗10d后,造成脑缺血模型,再针刺"百会""水沟"穴;合并模型治疗Ⅱ组,脑缺血后针刺"百会""水沟"和电针"三阴交""丰隆"穴,每日1次,治疗7d.治疗结束后,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前脑缺血侧SVZ波形蛋白、Tuj-1的表达变化.结果:波形蛋白、Tuj-1在正常和高脂血症脑组织表达较少,脑缺血后缺血侧SVZ中波形蛋白、Tuj-1的表达增强(P<O.01),脑缺血治疗组波形蛋白、Tuj-1表达增强(P<0.01),合并模型组表达远远弱于脑缺血组(P<O.01),合并模型治疗组表达高于合并模型组(P<O.01),治疗Ⅰ组各部位波形蛋白、Tuj-1的表达比治疗Ⅱ组要强(P<0.01).结论:高脂血症降低了脑缺血缺血侧SVZ神经干细胞的分化,针刺可促进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后缺血侧SVZ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在高脂血症阶段介入治疗,可通过促进脑缺血后缺血侧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从而促进神经元的修复和再生.

  • 食管鳞癌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研究

    作者:丁士刚;吴笛;邹检平;邢秀娟;鲁凤民;陈香梅

    目的 研究肿瘤抑制基因RASSF1A启动子区甲基化所致该基因表达抑制在我国食管鳞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 用甲基化特异PCR技术(MSP)检测43例原发性食管鳞癌标本及6例对照食管上皮组织标本、食管鳞癌细胞系TE11和TE12中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状态;逆转录(RT)-PCR法检测5-氮-2′-脱氧胞苷(5-Aza-CdR)处理前后食管鳞癌细胞系中RASSF1A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食管鳞癌细胞系中细胞微管蛋白的表达. 结果 20.9%(9/43)原发性食管鳞癌标本有RASSF1A启动子超甲基化,正常食管上皮组织未发现该基因超甲基化改变.RASSF1A基因甲基化与食管癌患者的性别和TNM分期无关(P>0.05),但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12细胞RASSF1A启动子发生甲基化,RT-PCR检测不到RASSF1A mRNA.TE11细胞系启动子未发生甲基化,RT-PCR检测其有RASSF1A mRNA表达.5-Aza-CdR处理可使TE12重新表达RASSF1A mRNA.TE12细胞的β-微管蛋白水平比TE11细胞低87.8%. 结论 原发性食管鳞癌存在RASSF1A启动子超甲基化,该基因甲基化与年龄相关.RASSF1A在食管鳞癌细胞系表达抑制与其甲基化状态有关.RASSF1A表达缺失可能导致β-微管蛋白减少.

  • 作者:

    关键词:
  • 甲状腺激素对氚致神经元迁移障碍的改善作用

    作者:蔡二朋;邱俊;王永生;吴翠萍;姚晓波;王明明

    目的 探讨甲状腺激素对氚辐射所致大鼠海马神经元迁移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 取新生大鼠进行海马神经元培养,培养7d后将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氚水组、甲状腺激素组和氚水+甲状腺激素组(同时加入3.7×105 Bq/ml氚水与0.3μg/ml甲状腺激素),作用24 h后,用Leica AF 6000活细胞工作站测神经细胞迁移距离;RT-PCR法检测reelin mRNA、BDNFmRNA的变化;Western blot、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神经细胞内β-微管蛋白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氚水组Reelin mRNA、BDNFmRNA和β-微管蛋白的表达量均显著减少(=5.80、5.48、5.47,P<0.01);而氚水+甲状腺激素组、甲状腺激素组的表达量均显著增加(t=7.75、12.06、13.65,P<0.01;t=4.34、5.47、5.65,P<0.01),并明显高于氚水组(t=2.92、10.32、8.76,P<0.01;t=18.07、20.55、40.13,P<0.01).氚水组细胞迁移距离明显缩短(t=8.62,P<0.01);而氚水+甲状腺激素组、甲状腺激素组细胞迁移距离明显延长(t=7.64、4.93,P<0.01),并明显大于氚水组(t=11.32、12.31,P<0.01).结论 甲状腺激素对氚辐射造成的神经元迁移障碍具有改善作用.

  • α-突触核蛋白促进MES23.5细胞突起生长

    作者:刘光伟;李瑛;李昕;李尧华;于顺

    目的 研究人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对MES23.5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突起生长的作用.方法 MES23.5细胞外添加α-syn蛋白,测定不同时间细胞突起的长度;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法观察α-syn与β-微管蛋白之间的相互关系;ELISA方法检测细胞内β-微管蛋白含量.结果 α-Syn处理组神经元突起的平均长度及β-微管蛋白的含量在培养l、4和24h时均明显大于对照组;α-Syn的这、作用可被微管蛋白抑制剂秋水仙碱阻断;α-Syn与β-微管蛋白在细胞内共存.结论 α-Syn具有促进MES23.5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突起生长的作用,该作用很可能通过影响微管蛋白的合成及微管的组装来完成.

  • α-突触核蛋白在人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吴杨;苏玉金;李昕;刘光伟;李尧华;于顺

    目的 研究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在人脑膜瘤组织和对照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管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抗人α-syn抗体对人脑膜瘤组织和对照脑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比较α-syn在脑膜瘤和对照脑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检测α-syn和β-微管蛋白以及突触素是否共存.结果 对照脑组织中,α-syn主要存在于神经元的末梢和胞质部分,分别与突触素和β-微管蛋白共存.人脑膜瘤组织中,α-syn主要存在于肿瘤细胞的胞质,并且与β-微管蛋白在胞质共存,少部分存在于细胞核中.结论 α-syn存在于脑膜瘤细胞的胞质和核中,并与β-微管蛋白在胞质中共存.

  • 新型抗癌药物多西他赛与β-微管蛋白作用位点的初步研究

    作者:孙传才;张超;朱丽娟;王翠红;张美玲

    目的 研究抗癌药物多西他赛(DTX)与β-微管蛋白的作用机制,确定两者的结合位点及发生相互作用的氨基酸残基,分析两者结合的动态作用过程.方法 采用分子对接法计算势能面上不同结构的DTX分子与β-微管蛋白的对接结合能和相互作用位点;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结合能较低的DTX与β-微管蛋白络合物的动态作用过程.结果 分子对接模拟结果显示,DTX分子与β-微管蛋白的作用位点有3处(N1、N2和N3),选择位于N2位点对接结合能优异的DTX分子(1、2和4号结构)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得到了体系络合物从非平衡到平衡的动态变化作用过程.其中1号结构DTX在动力学模拟过程中形成的氢键数目明显高于2号和4号结构;1、2和4号结构DTX的溶剂可及表面积亦普遍高于紫杉醇.结论 建立了DTX与β-微管蛋白的结合作用模型,为新型紫杉醇类抗癌药物的设计和开发了提供理论指导.

  • 非小细胞肺癌中多药耐药相关蛋白研究新进展

    作者:周晶;董西林

    肺癌是全世界的高发癌症,5年生存率仅为10%左右,主要原因是肺癌在发现时多为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时机.化疗成为晚期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是其有效率较低,其中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多药耐药成为取得满意疗效的重要障碍.国内外诸多文献探讨关于肺癌耐药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关系,诸如P-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肺耐药蛋白等,目前已有比较明确的研究结粜.本文主要探讨拓扑异构酶Ⅱ、谷胱甘肽-S-转移酶π、环氧化酶2、β-微管蛋白、低氧诱导因子1α等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从而为非小细胞肺癌化疗耐药研究与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内β-微管蛋白的变化及通心络对其影响

    作者:卢昌均;陆兵勋;王立新;尹瑞雪;刘忆星

    目的探讨β-微管蛋白(β-Tubulin)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变化及神经细胞的活化增殖情况及通心络对其影响.方法采用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缺血后3、7、14、21 d缺血侧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β-Tubulin的变化.模型大鼠通心络灌胃,观察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变化.结果β-Tubulin阳性细胞随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荧光强度值增加,第7天、第14天、第21天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造模后通心络组BrdU阳性细胞荧光强度值和BrdU+p-Tubulin免疫双标荧光强度值均高于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可引起其缺血侧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区神经细胞反应和增殖;而通心络可显著增加MCAO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能力.

  • 去甲肾上腺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骨架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杨刚;刘斌;杨亚安;王旻晨;徐益荣;王晓春;吴开云

    目的:研究去甲肾上腺素(NE)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骨架蛋白表达与增殖之间的关系,探讨神经因素对VSMC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主动脉VSMC,用BrdU标记增殖的细胞;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细胞骨架蛋白SM α-actin、β-tubulin和desmin的表达.结果:血清培养对VSMC有明显促增殖作用,而血清饥饿则能可逆性抑制VSMC增殖;NE能明显促VSMC增殖和下调SM22α的表达;随血清培养SM α-actin表达减少,血清饥饿培养可使SM α-actin表达可逆性上调;β-tubulin和desmin随血清培养其表达减少更明显,第6代基本不表达,而血清饥饿也不能上调其表达,NE对SM α-actin、β-tubulin和desmin的表达有下调作用.结论:NE可促进VSMC增殖和下调SM α-actin、β-tubulin和Desmin骨架蛋白的表达作用.

  • 抗弓形虫β微管蛋白小分子抗原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作者:毛小勇;华倩倩;李相志;姚丽丽;谭峰

    对弓形虫GT1株、ME49株和人的β微管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人工合成弓形虫β微管蛋白氨基酸序列C端小分子抗原肽.用合成的抗原肽免疫日本大耳兔,每2周免疫1次,0.5 mg/(只·次),共5次.末次免疫后2周,收集兔血清,ELISA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效价,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该多克隆抗体与弓形虫RH株、ME49株和PRU株速殖子蛋白的免疫反应.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弓形虫GT1株与ME49株的β微管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与人的β微管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差异氨基酸主要集中在C端.经5次免疫后,ELISA证实兔血清中抗体效价为1∶52 800.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该多克隆抗体可分别与弓形虫RH株、ME49株和PRU株的β微管蛋白特异性结合.

  • 基于基因检测的2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疗效观察

    作者:石林;陈嘉;沈波;孙晓峰;陈凌翔;周青

    目的 观察基于肺癌化疗预测因子指导下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疗效.方法 26例NSCLC患者标本行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RRM1)、β-微管蛋白(β-tubulin)和胸苷酸合成酶(TS)基因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选择化疗方案,每例患者至少完成2个周期化疗后评估客观疗效、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及毒性反应.结果 客观缓解率(ORR)为34.6%,疾病控制率(DCR)为57.7%.其中,一线治疗ORR为60%,DCR为70%;二线治疗ORR为30%,DCR为60%.总体PFS为4 9个月;其中一线、二线和三线PFS分别为6.7个月、4.5个月和1.5个月.毒性反应以血液学及消化道反应为主.结论 根据肺癌化疗预测因子制定的化疗方案可提高NSCLC一线和二线治疗的疗效,延长一线治疗的PFS,毒副作用可耐受.

  • 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晚期胃癌化疗敏感性预测中的应用

    作者:王琼;王南瑶;邵国益;袁明

    目的 探索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胸苷酸合成酶(TS)、β-微管蛋白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检测的对于胃癌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将120例进展期或术后复发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FOLFOX4方案、FOLFIRI方案或者DCF方案,试验组进行基因 mRNA表达水平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针对性地选择上述3种方案.观察2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和生活质量.结果 2组患者均接受2个周期以上的化疗.试验组有效率及生活质量改善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ERCC1、TS、β-微管蛋白和UGT1A1的表达水平对于晚期胃癌化疗敏感性的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 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与β-微管蛋白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陈宇平;穆传勇;宋丽丽;王一江;王宁江;邹雯;周林福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和β--微管蛋白(β-tubulin)的表达及其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确诊肺癌患者53例及肺部良性疾病患者22例,应用ELISA法检测病灶所在段BALF中FHIT和β-tubulin表达.结果 与肺部良性疾病患者比较,肺癌患者BALF中FHIT含量较低,而β-tubulin含量较高(P<0.05).肺癌患者中,鳞癌和小细胞肺癌患者BALF中的FHIT含量较腺癌患者低,而β-tubulin含量较高(P<0.05).不同分期肺癌患者的FHIT和β-tubulin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癌患者BALF中FHIT含量降低、β-tubulin含量升高;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脑梗死患者淀粉样前体蛋白和β-微管蛋白的表达及预后研究

    作者:石先辉;赵红

    目的:检测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和β-微管蛋白在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标本(观察组),取健康人血液标本30例(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 APP 和β-微管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不同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 APP(168.78±13.64)μg/L,β-微管蛋白(124.64±27.08)μ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 =22.81、21.08,均P <0.01);APP 和β-微管蛋白的表达与脑梗死患者的梗死范围及预后密切相关。结论APP 和β-微管蛋白在脑梗死患者中高表达,联合检测 APP 和β-微管蛋白可能对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有临床意义。

  • 甲状旁腺素对成骨样细胞增殖及β-微管蛋白的影响

    作者:刘彬;曲耀华;王玉兰;张维娟

    为研究甲状旁腺素(PTH)对大鼠成骨肉瘤细胞UMR106细胞增殖及β-微管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DNA合成的变化并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用Northern blotting方法观察β-微管蛋白的表达量.运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观察微管聚合状态及微管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用PTH处理UMR106细胞12小时后,S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大,提示PTH具有促该细胞株增殖作用.同时β-微管蛋白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量增加,β-微管聚合加强.表明β-微管蛋白的合成及聚合与细胞增殖间可能存在着一定关系.

  • 中心体β-微管蛋白在乳腺癌前病变及其乳腺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作者:高玉霞;牛昀;丁秀敏;刘耀林;靳紫剑

    目的 探讨中心体β-微管蛋白在人乳腺癌前病变和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乳腺癌前病变、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各50例中中心体β-微管蛋白的表达水平,30例乳腺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组.结果 不同样本组中心体β-微管蛋白的表达水平不同(χ2=25.381,P《0.05),其在导管内癌组和浸润性导管癌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09,P》0.05),其他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中心体β-微管蛋白表达水平与乳腺导管内癌的核分级、浸润性导管癌的组织学分级之间无明显相关(P》0.05),但与浸润性导管癌的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285,P《0.05).结论 中心体的异常可能是乳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并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研究β-微管蛋白的表达情况可能成为探索乳腺癌发生发展机制的一条新的途径.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