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胚胎小鼠耳蜗感觉上皮的形态发生

    作者:刘少锋;周梁;李华伟;沈云珍

    目的了解胚胎小鼠耳蜗感觉上皮发育的形态学特征及规律.方法利用光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从胚胎第8天到刚出生期间C57BL/6小鼠耳蜗感觉上皮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结果 C57BL/6小鼠胚胎第10.5天耳蜗开始发育,感觉上皮由高柱状上皮细胞组成,到胚胎第1 4天才开始分化为原始的毛细胞;胚胎第16天耳蜗底转Corti器原基形成,毛细胞和支持细胞初具雏形;到出生时,耳蜗形态基本成熟,但底转Corti器仅趋向成熟,蜗尖才形成Corti器原基.结论 小鼠耳蜗感觉上皮发育的形态变化在胚胎第13天到出生时明显,感觉细胞都来源于一种高柱状上皮细胞,到胚胎第14天开始分化为毛细胞;而Corti器的分化成熟是从底转向顶转进行的,出生时尚未完全发育成熟.

  • 漏斗胸畸形程度对心脏形态和位置等影响的螺旋CT评价

    作者:余建群;杨志刚;李真林;张梅;郭应坤;卢春燕

    目的评价漏斗胸畸形的螺旋CT表现及胸骨凹陷对心脏形态和位置等的影响.方法搜集1999~2003年行螺旋CT检查并经手术治疗的漏斗胸32例.在CT图像上,观察和测定漏斗胸的胸骨凹陷深度、CT凹陷指数[左胸矢状内径(b)与胸椎体前缘至胸骨后缘距离(a)的比值]、心脏旋转角度(胸椎体前缘至心尖连线与胸矢状线的夹角)和左下肺静脉干轴线与胸矢状线的夹角(PV角),评价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32例漏斗胸显示了不同程度的胸骨凹陷,平均凹陷深度为(21±7)mm,CT凹陷指数(b/a)为2.9±1.8,心脏旋转角为(55.9±9.8)°,静脉角为(49.8±14.0)°.胸骨轻度畸形11例(b/a<2.4)、中度12例(b/a=2.4~2.9)、重度9例(b/a>2.9),胸骨平均凹陷深度分别为17、21、27 mm,三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5.39,P<0.01);心脏旋转角分别为49.7°、55.5°和66.9°,三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7.44,P<0.01);而PV角分别为58.7°、46.5°和42.4°,三者间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F=3.33,P<0.05).随着CT凹陷指数的增加,心脏旋转角度也增大,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73(P<0.01).结论螺旋CT扫描可准确显示漏斗胸的胸骨畸形程度及相应的心脏受压旋转.胸骨凹陷直接影响心脏向左旋转,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

  • L-赖氨酸锌和牛磺酸对高热致畸拮抗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荷莲;韩丽英;赵丹

    目的探讨L-赖氨酸锌、牛磺酸对小鼠胚胎高热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8日孕龄Swiss小鼠87只,置于42.5~43.0℃水浴中9 min,6 h后再水浴8 min.30只孕鼠于孕9日灌服L-赖氨酸锌,剂量为200 mg/kg,27只孕鼠灌服牛磺酸剂量为300 mg/kg.于孕18日处死.计算畸胎、死胎、吸收胎率,并分别测量体重、身长及尾长.结果 L-赖氨酸锌组与牛磺酸组畸胎率分别为1.1%和1.2%,高热组为5.4%,与前两组比较 P<0.01.前两组死胎率分别为1.0%和1.5%,高热组为3.5%,与前两组比较 P<0.01.前两组鼠的吸收胎率均为5.6%,高热组为14.3%,与前两组比较P<0.01.前两组鼠的平均体重分别为1 370 mg±180 mg和1 380 mg±190 mg,明显重于高热组1 280±240 mg(P<0.01).前2组鼠的身长分别为28.1 m m±1.9 mm和28.0 mm±2.1 mm,高热组为26.7 mm±2.2 mm,与前两组比较P<0.01.前两组鼠的尾长分别为12.2 mm±1.3 mm和12.2 mm±1.9 mm,高热组为11.6 mm±1.5 mm,与前两组比较P<0.01.结论 L-赖氨酸锌、牛磺酸可明显增强胚胎对高热致畸的拮抗作用,促进胚胎的正常发育.

  • 产前倍他米松对孕鼠和早产胎鼠IGF-I的影响

    作者:陈贵岭;成要平

    目的:探讨倍他米松在促进早产胎鼠肺脏成熟的同时对孕鼠和早产胎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的影响.方法:18只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T组)、倍他米松单剂量组(SD-BETA组)和倍他米松多剂量组(MD-BETA组),在孕鼠怀孕14,15d给予不同剂量的倍他米松,在孕鼠怀孕16.5d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放射免疫法测定孕鼠血清、胎鼠羊水中IGF-I的含量,进行同组间的相关性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胎鼠肝脏和胎盘中IGF-I表达测量,进行同组间胎鼠肝脏与胎盘中IGF-I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产前倍他米松应用在促进早产胎鼠肺脏成熟的同时可使孕鼠血清中IGF-I含量明显下降,这与用药后孕鼠体重降低一致.孕鼠血清中IGF-I和胎鼠羊水中IGF-I无相关性.结论:倍他米松在促进早产胎鼠肺成熟的同时影响了孕鼠血清和胎鼠羊水中IGF-I含量,影响孕鼠体重和胎鼠的生长发育.

  • 发育中小鼠胰腺D细胞的发生、形态及分布

    作者:宋励;王彤;乔从进;景雅

    目的 观察发育中小鼠胰腺生长抑素免疫反应细胞(D细胞)的个体发生、分布及形态.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果 胚胎第14天,小鼠胰腺中出现D细胞.胚胎期D细胞散在分布于外分泌部腺泡之间或胰岛内;出生后直至发育成熟,D细胞多分布于胰岛周边,也有单个细胞镶嵌于外分泌部导管的上皮细胞之间.D细胞形态多样,可见免疫反应阳性的细胞突起伸至其他细胞之间.结论 小鼠胰腺中的D细胞不仅分布于胰岛内,还可见于外分泌部的腺泡及导管上皮细胞之间.D细胞分泌的生长抑素可能对胚胎期胰腺的形态发生、发育及胰腺的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均有影响.

  • 人类重组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新生大鼠生长发育的影响

    作者:吕文天;姜晓燕;赵红光;龚平生;王志成;杜翔;李校堃;龚守良

    目的:比较野生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waFGF)和其核转位序列 (NLS) 敲除后的重组aFGF(raFGF)对新生大鼠生长发育的影响,评价raFGF的有丝分裂活性及其相关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实验用Wistar新生大鼠,观察waFGF、raFGF和suramin对其体重、外观、存活率和睁眼时间的影响.结果:体重时程的变化表明,suramin+raFGF组大鼠在生后16 d内体重明显低于suramin+waFGF组,但两组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和空白对照组,且明显高于suramin组.suramin组和suramin+raFGF组幼鼠背部有皮屑现象, 出现不同程度的角弓反张症状.suramin组幼鼠生后均未睁眼,在16 d内全部死亡;而正常组幼鼠、空白对照、suramin+waFGF和suramin+raFGF组幼鼠分别在出生后14、14、19和22 d睁眼,21 d其存活率分别为99.3%、87.6%、66.7%和20.0%,后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suramin作为aFGF的抑制剂,可抑制机体的生长发育,在一定程度上可被外源waFGF反转,但raFGF作用较弱.提示,aFGF经过基因敲除核转位序列后,对新生大鼠发育影响较小,可能与其促细胞分裂性降低有关.

  • 锌干预对孕妇全血微量元素浓度及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作者:曾小云;仇小强;黄栋;李牡艳

    目的了解锌干预后孕妇不同孕期全血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探讨锌干预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在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定期孕检的孕妇中,选择孕龄小于12 w、自愿接受锌补充且健康的335名孕妇作为干预对象;每名干预对象按对照条件选取1名健康孕妇作为对照.分别在第一次孕期保健、孕27~29 w及产前抽取孕妇静脉血,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全血Zn、Fe、Cu、Ca、Mg的浓度.同时,对孕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孕早期对照组和干预组全血Zn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孕中期和孕晚期两组全血Zn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干预组比对照组的高.对照组与干预组孕妇不同孕期的Fe、Ca、Mg元素的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随孕期进展逐渐下降,而Cu浓度逐渐上升.干预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头围、身长及1分钟Apgar评分均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孕妇每日补充适量的锌制剂可改善孕中、晚期的锌营养状态,提高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指标.

  • 地塞米松对早产胎鼠生长发育的影响及与IGF-Ⅰ的相关性

    作者:陈贵岭;成要平;张宇虹;张晓慧

    目的:探讨产前应用地塞米松在促进早产胎鼠肺成熟的同时对早产胎鼠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早产胎鼠生长发育与IGF-Ⅰ的相关性.方法:随机将Wistar孕大鼠18只分为3组,地塞米松单剂量组(SD-DXM)、多剂量组(MD-DXM),对照组(CT).单剂量组在孕鼠14天9时颈部皮下注射0.1mg地塞米松,多剂量组在孕鼠14、15天9时和21时颈部皮下注射0.1mg地塞米松,对照组在孕鼠14天9时颈部皮下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孕鼠怀孕至16.5天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比较用药组与对照组胎鼠肺脏成熟和生长发育情况.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孕鼠血清、胎鼠羊水中IGF-Ⅰ含量,进行同组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应用地塞米松后胎鼠出生体重、呼吸评分和心脏重量/体重提高;肺脏重量/体重、肝脏重量/体重、全脑重量/体重降低;(2)孕鼠血清IGF-Ⅰ的变化:SD-DXM组高于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DXM组低于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羊水IGF-Ⅰ的变化:SD-DXM组与CT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MD-DXM组低于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孕鼠血清中IGF-Ⅰ含量远高于胎鼠羊水中IGF-Ⅰ含量,两者无相关性.结论:(1)地塞米松可以促进早产胎鼠肺脏成熟,地塞米松的不同剂量对胎鼠肺脏、肝脏、心脏、脑等重要脏器的发育有影响,单剂量应用地塞米松对胎鼠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小于多剂量组.(2)孕鼠血清中IGF-Ⅰ水平不能作为评价胎鼠生长发育的指标.

  • 不同发育阶段大鼠CNS的NogO mRNA的表达

    作者:包映晖;罗其中;江基尧;梁玉敏;殷玉华;潘耀华

    目的研究神经再生抑制性蛋白Nogo在不同发育阶段大鼠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的表达.方法采用RT-PCR方法半定量分析不同发育阶段大鼠(胚胎期14d~成年,共7个时间点)脊髓中Nogo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Nogo-A mRNA和Nogo-B mRNA在胚胎期14 d就可以检测到,在所检查的时间点内,Nogo-A mRNA和Nogo-B mRNA的扩增表现出很恒定的水平,其表达并未有任何特定的时间模式;Nogo-CmRNA的表达比前两者稍晚,在胚胎期21 d检测到. 结论 Nogo在神经系统发育期就已存在,说明Nogo-A分子与髓鞘的成熟化进程关系可能并不很密切,提示Nogo分子在发育阶段具有不同于神经再生抑制作用的其他功能.

  • 卵裂期胚胎sHLA-G抗原表达及其与胚胎发育和种植的关系

    作者:王琼;庄广伦;周灿权;姚书忠;梁晓燕;李洁;徐艳文;方丛

    [目的]通过对卵裂期胚胎培养液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 G( sHLA- G)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解卵裂期胚胎 sHLA- G抗原表达及其与胚胎发育和种植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发光 Western Blot 了解卵裂期胚胎 sHLA- G和 HLA- I类抗原的表达情况;应用双抗体夹心法 ELISA了解卵裂期胚胎培养液中 sHLA- I类抗原的表达量与胚胎发育和种植的关系.[结果] ①胚胎培养液中以 sHLA- G抗原为主,其它 sHLA- I类抗原量极少或不存在,因此用培养液中 sHLA- I类抗原的量来估计培养液中 sHLA- G的含量是可行的.②卵裂期胚胎培养液中 1级胚胎 sHLA- I类抗原的绝对吸光度( A)值为 0.077± 0.006; 2级胚胎为 0.064± 0.002; 3级胚胎为 0.043± 0.002; 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4).胚胎种植率与胚胎 sHLA- I类抗原绝对 A值的相关系数为 0.426, P=0.004.它们的表达量与胚胎发育和种植的有关.[结论] 卵裂期胚胎培养液中 sHLA- G的表达量与胚胎发育和种植的有关.

  • 人胚胎培养液中自血病抑制因子的表达与胚胎质量的关系

    作者:梁静一;周从容

    目的:研究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在人胚胎培养液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胚眙发育中的作用及其与胚胎质量、奸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取35例行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或单精子卵细胞浆内注射(ICSI)的不孕患者受精后第二天的胚胎培养液,分为优质胚胎组和劣质胚胎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中LIF的含量.结果:LIF在人胚胎培养液中有表达,优质胚胎培养液中LIF的含量较劣质胚胎培养液中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胚胎培养液中的LIF含量与妊娠结局关系明显,LIF含量>700 ng/L时妊娠结局较好.结论:LIF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测定胚胎培养液中的LIF含量可以作为预测妊娠结局的一项指标.

  • 胚胎期豚鼠前庭终器细胞凋亡的检测

    作者:胡金玮;黄维国;姜鸿彦;王锦玲;刘顺利;邱建华

    目的研究豚鼠胚胎正常发育期前庭终器形态变化及细胞凋亡,探讨细胞凋亡在前庭终器发育中的作用. 方法选用胚胎40和50 d正常豚鼠,光镜观察其前庭终器发育形态变化,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测定毛细胞和支持细胞凋亡, 并以电镜观察凋亡细胞胞核变化. 结果胚胎40 d,豚鼠前庭壶腹、椭圆囊斑及球囊斑已分化,前庭上皮出现一层毛细胞及多层支持细胞;胚胎50 d,支持细胞层数减少,毛细胞数目增加,伴有神经纤维出现. TUNEL检测提示大量毛细胞和支持细胞发生凋亡. 电镜下前庭上皮细胞发生分化,凋亡的毛细胞和支持细胞胞核染色质浓缩边集. 凋亡细胞与新生细胞相邻. 结论细胞凋亡是豚鼠内耳前庭终发育的必然现象,凋亡的发生对保证内耳正常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

  • 膈淋巴管发育及其与腹腔直接通连的过程

    作者:邵旭建;吕雯清;大谷修;斋藤麻由;大谷裕子

    ①目的探讨膈淋巴管的发育及淋巴管小孔与腹腔直接通连的过程.②方法应用组织化学、氢氧化钾腐蚀、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对174只Wistar大鼠膈淋巴管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③结果胚胎第16天,膈淋巴管首先出现在膈胸腔面的两侧部,此阶段内皮细胞含有大量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少量的吞饮泡.胚胎第18天,淋巴管内开始出现瓣膜.生后第42天,集合淋巴管长有平滑肌.胚胎第19天,膈的腹腔面开始出现淋巴管.随着年龄增长,胸腔面的淋巴管发出枝芽互相连接形成多角形淋巴管网,腹腔面的淋巴管形成梯形网.生后第0天,膈淋巴管小孔开始开孔于腹腔,此阶段以后,淋巴管小孔急剧增加直至生后第70天.④结论 Wistar大鼠膈淋巴管出现于胚胎期;出生后,膈淋巴管开始具有运送腹腔液体的功能.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