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脑恶性胶质细胞瘤组织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

    作者:黄延林;兰青;刁艺

    目的 建立人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并探讨移植瘤细胞的生长状况.方法 将表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新鲜人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手术标本移植于裸小鼠右尾状核并传代,观察各代移植瘤的生长特性及组织学特点.结果 移植瘤在裸小鼠右尾状核已连续传至7代,向周围鼠脑侵袭性生长;瘤细胞排列紊乱,核大深染且异型明显;移植瘤中EGFR的表达率为70%.结论 本法建它的人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原位模型能够真实地模拟其原发脑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对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放、化疗等实验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

  • 以言语障碍和幻嗅为首发症状的左额叶罕见多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一例

    作者:孔祥溢;刘帅;高俊;杨义;王任直;马文斌

    颅内多发性胶质瘤(multiple cerebral glioma,MCG)较少见,国外文献报道MCG发病率占胶质瘤的10%[1],占所有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4%[2].多发性星形细胞瘤(naplastic astrocytoma,AA)是MCG的一种,在MCG中的发病率次于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在临床上更为罕见.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于2013年6月至2013年7月收治了1例以言语障碍和幻嗅为首发症状的左额叶罕见多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现报告如下.

  • 应用聚类分析和GO数据库分析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微阵列数据

    作者:江荣才;喻辉;浦佩玉;屠康;郭政;李霞;焦宝华;于士柱;申长虹

    目的探讨从巨量的微阵列基因数据中挖掘肿瘤相关分子机理及功能信息;方法以人肿瘤cDNA微阵列1.2分析并获得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正常脑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数据,进行基于CityBlock距离和平均距离法的聚类分析,应用超几何分布的概率模型计算聚类分析所得的各基因类与GO数据库注释的各基因功能类之间的随机关联概率,给各基因类标以显著关联的GO数据库的功能类标签.结果从数以千计的基因数据中获得了121个差异显示基因并分成6类,这6类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基本与该肿瘤的生物学特点符合.GO数据库中6个基因通路功能类分别与该分类相关度大.结论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和GO数据库对微阵列研究获得的基因信息进行进一步分析,有利于提取巨量基因数据中的有效信息,可能提供进一步研究的有价值线索.

  • 死亡受体在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研究

    作者:赵忠伟;曹风雨;李晟磊;王新军;贺付成;张云汉

    目的研究TRAIL的死亡受体(death receptor,DR)DR4和DR5在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4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及25例正常脑组织中TRAILR的表达.结果34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均大量表达死亡受体(death receptor,DR)DR4和DR5,而25例正常脑组织中11例(44.0%)表达DR4,9例(36.0%)表达DR5.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组织中DR的高表达明显不同于正常脑组织中DR的低表达,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普遍存在DR的高表达,这可能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凋亡诱导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新的策略.

  •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骨转移1例

    作者:陈治军;陈晓巍;罗勇;陈吕安;刘平非

    1临床资料患者男,35岁,2007年10月2日因突发头痛、头晕伴喷射性呕吐、言语不清1 h就诊,头颅CT扫描发现右颞叶血肿.急诊开颅手术,术中清除血肿后,见部分组织呈鱼肉状,诊断为胶质瘤并卒中,显微镜下行肿瘤组织切除,术后病检报告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术后第3周行全脑常规放疗.术后10个月患者再发头痛,复查头颅MR为肿瘤术后复发,2008年7月6日再次入院,术前胸片、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正常,再次手术术后病检仍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术后血小板、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2周后出现自发性颅腔、胸腔及腹腔出血,胸部CT示椎体多发肿瘤转移,骨穿见大量散在或成团的瘤细胞,系恶性细胞骨髓转移,给予替莫唑胺化疗,同时输红细胞、血小板及支持治疗,病情逐渐恶化,9月22日死亡.

  •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赵忠伟;王新军;寿纪新;高冬玲;陈奎生;张云汉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受体(TRAIL receptor,TRAILR)在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联合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及正常脑组织中TRAILR的表达.结果26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均大量表达死亡受体(death receptor,DR)DR4和DR5,10例表达诱骗受体(decoy receptor,DcR)DcR1,13例表达DcR2;20例正常脑组织普遍表达DcR,8例表达DR4,6例表达DR5.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组织中DR的高表达以及DcR的低表达不同于正常脑组织中DR的低表达及DcR的高表达,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位杂交显示,26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组织分别有20例DcR1和21例DcR2在mRNA水平呈阳性表达,DcR在转录水平的表达明显高于翻译水平(P<0.01).结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普遍存在DR的高表达和DcR的低表达;DcR在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限制性表达的调控位于转录后水平.这可能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凋亡诱导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新的策略.

  • 影响恶性胶质瘤生存预后的临床因素分析

    作者:杨李轩;张弩;夏之柏;黄正松

    目的 探讨与大脑半球恶性胶质瘤生存预后相关的临床因素. 方法 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94例恶性胶质瘤患者,其中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20例,胶质母细胞瘤74例,随访其生存状况,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与Cox多元同归分析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与总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 结果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18、10个月,总生存时间分别为21、12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显示年轻、KPS评分高、肿瘤无强化、术前有抽搐症状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均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KPS评分、有无抽搐、病理分级是无进展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年轻、KPS评分较高、有抽搐症状、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与总生存时间较长. 结论 年龄较小、高KPS评分、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及术前有抽搐症状被提示是恶性胶质瘤患者获得较长生存期的保护因素,而性别、肿瘤部位、大小和手术切除程度对预后无影响,肿瘤强化与预后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