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和腔隙性脑梗死临床差异met a分析

    作者:刘广志;曹江慧;梅斌;刘煜敏

    目的比较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和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之间的临床差异。
      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查找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和腔隙性脑梗死相关文献,使用RevMan 5.2进行数据处理,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
      结果在中国人群中BAD患者年龄小于LI患者(MD -2.70,95%CI -4.29~-1.11,P<0.01);在日本人群中BAD患者年龄大于LI患者(MD 2.58,95%CI 0.75~4.41,P<0.01)。BAD患者的高脂血症患病率更高(OR 1.26,95%CI 1.03~1.55,P=0.03)。行敏感性分析后发现,BAD患者糖尿病(OR 1.28,
      95%CI 1.02~1.61,P=0.03)、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MD 0.76,95%CI 0.50~1.02,P<0.01)和预后情况(OR 0.54,95%CI 0.38~0.77, P<0.01)在BAD和LI患者之间存在差异性显著。
      结论 BAD患者糖尿病、高脂血症发病率显著高于LI患者,其早期神经功能和预后情况均差于LI患者。中国人群中BAD和LI患者的年龄分布特征与和日本人群相反。

  • 豆纹动脉供血区巨大腔隙梗死6例报告(附文献复习)

    作者:李珺;王康;焦劲松

    目的:探讨脑豆纹动脉供血区巨大腔隙性梗死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并与腔隙性脑梗死相鉴别.方法:分析6例豆纹动脉供血区巨大腔隙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特征,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研究.结果:6例患者头颅MRI均显示基底节区、放射冠、半卵圆中心连续3~7个层面新鲜梗死灶,病灶长径1.9~4.0cm,符合豆纹动脉供血区巨大腔隙的诊断.结论:巨大腔隙的机制、病因、治疗及预后均不同于经典的腔隙性脑梗死,对影像表现为豆纹动脉供血区梗死的病例,应鉴别巨大腔隙与腔隙性脑梗死,有利于进一步治疗和判断预后.

  • 丁苯酞序贯治疗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观察

    作者:许云鹤;刘永刚;赵静;任翠剑;曹姗

    目的:评价丁苯酞序贯治疗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序贯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全部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同时给予奥扎格雷钠静脉滴注;调控血压,控制血糖、血脂,积极治疗并发症;病情稳定后行早期神经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丁苯酞100 ml、2次/ d,静脉滴注,连续治疗14 d,以后口服丁苯酞0.2 g,3次/ d,疗程90 d。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并详细观察记录各种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4天 NIHSS 评分[治疗组(4.36±3.11)分、对照组(6.12±2.67)分]均较治疗前[治疗组(11.42±3.20)分、对照组(11.64±3.43)分]降低(P 均<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F组内=2.125,P <0.01;F组间=18.63,P <0.01;F交互=25.34,P <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 BI 评分[治疗组(86.72±8.44)分、对照组(75.96±9.86)分]均较治疗前[治疗组(26.54±13.36)分、对照组(26.38±13.02)分]增高;丁苯酞治疗后 BI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F组内=29.27,P <0.01;F组间=32.48,P <0.01;F交互=42.41,P <0.01;与对照组比较,P <0.05)。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序贯治疗能显著改善分支动脉硬化病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显著改善预后、安全性好。

  •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进展性脑梗死的血清生化指标研究

    作者:孙向军;寇桂娟;董艺璇;张珊珊

    目的 探讨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血清生化指标水平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7年6月廊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13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变化将患者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其中进展组为出现病情进展者50例,从其他88例患者中随机选取50例纳入非进展组.所有患者入院当日均进行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估.次日晨两组患者均予空腹抽血常规检查血生化、血脂全项等各项指标.整理所有患者的血液检查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LDL与HDL的浓度比值(LDL/HDL)、胆固醇、白蛋白、总蛋白结果,分析不同血清生化指标水平与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情况.结果 进展组患者入院时和进展症状稳定后的NIHSS评分差值较大,非进展组入院时和出院时NIHSS评分差值较小,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患者的血清Hcy、CRP、Fib、LDL/HDL比值均高于非进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LDL、HDL、胆固醇、白蛋白、总蛋白无显著差别.结论 高浓度的Hcy、CRP、Fib和LDL/HDL高比值是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有助于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进展性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 脑桥分支动脉病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作者:冯为菊;李玉梅

    目的 探讨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intracranal branch atheronatous disease,BAD)在脑桥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诊断,提高对BAD的认识.方法 分析3例脑桥旁正中急性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磁共振病灶特点以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显示的相应部位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情况,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3例BAD患者表现为纯运动腔隙综合征、TIA及共济失调轻偏瘫;MRI上可见梗死灶内侧位于桥脑旁正中、类直线,病灶延伸达桥脑表面,呈楔形,直径大于15mm,并排除中脑及延髓部位梗死以及伴有小脑及幕上部位的梗死.MRA显示基底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狭窄2例,相应部位基底动脉夹层1例.结论 BAD是一种新型脑梗死类型,对临床疑似腔隙性脑梗死尤其是巨大"腔隙性脑梗死"而又不完全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建议考虑BAD的诊断,早期完成磁共振及磁共振血管造影对判断早期脑梗死严重程度、预后及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丹红注射液对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的临床治疗研究

    作者:谭绍云;谭泽龙

    目的:评价丹红注射液治疗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男49例,女37例,年龄39~82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瑞舒伐他汀,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治疗组加用丹红注射液30 ml/d静脉滴注,日1次,连用14d.2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及对比总体有效率.结果:治疗后第14天,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显著改善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提高总体有效率,安全性好.

  • 桥脑梗死高分辨率磁共振基底动脉管壁成像研究

    作者:王诺;朱宣;张萍;陈蕾;张敏敏;邓本强;吴涛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管壁成像技术研究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在不同类型桥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长海医院收治的急性孤立性桥脑梗死行3. 0T HR-MRI基底动脉管壁成像检查患者,桥脑梗死分为桥脑旁中央梗死(PPI)和深部小梗死(SDPI).所有患者均行3D-TOF MRA和HR-MRI管壁T1WI、T2WI和T1WI增强序列扫描,对比研究PPI和SDPI患者基底动脉是否存在斑块及斑块特征.结果 55例急性桥脑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PPI组37例,SDPI组18例. 3D TOF MRA显示PPI组和SDPI组基底动脉狭窄50%以上分别为21例(58. 8% )和7例(38. 9% ),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 214). PPI组16例基底动脉狭窄小于50% ,其中14例(87. 5% )HR-MRI检测出基底动脉斑块形成,为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明显高于SDPI组(27. 3%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01),BAD斑块强化分别占PPI组和SDPI组中35. 1%和5. 6% ,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18).结论 HR-MRI基底动脉管壁成像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是PPI和SDPI的常见原因,BAD不稳定斑块常见于PPI,而SDPI中少见.

  • 脑桥旁正中梗死临床与影像特点分析

    作者:陶丽红;张新江;符长标

    目的:研究急性脑桥旁正中梗死(Paramedian pontine infarction,PPI)的临床与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新发脑桥旁正中梗死病例35例,发病后24 h内完成头颅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证实为急性PPI,研究其临床与影像特点.结果:PPI临床表现为各种腔隙综合征,早期运动障碍易加重且神经功能预后较差,多遗留轻至中度残障.MRA发现基底动脉轻中度狭窄.结论:PPI易发生早期运动障碍,PPI梗死灶形成可能与基底动脉病变有关.

  • 豆纹动脉区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和腔隙性脑梗死早期神经恶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于善花;庄爱霞;王阳;聂红霞;周芳;王传淇;张浩江;彭艳艳;曾庆宏

    目的:探讨豆纹动脉区(LSA)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BAD)和腔隙性脑梗死(LI)早期神经恶化(END)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收集2013年03月至2016年10月期间住院,经头颅MRI检查证实存在LSA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按头颅MRI结果分为BAD组(40例),LI组(36例).入院72 h内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划分为END组(28例),非END组(48例).收集基线资料、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1)BAD组糖尿病史、HbA1C、Hcy、入院时NIHSS、偏瘫发生率、发病1个月mRS评分均显著高于LI组;(2)发病3个月mRS评分BAD组与LI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3)BAD组与LI组比较更易发生END;(4)BAD组中END患者糖尿病史、HbA1C、Hcy、入院时NIHSS、发病1个月mRS评分均高于非END患者;(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HbA1C、Hcy是BAD组END的危险因素.结论:LSA供血区BAD患者病情重,易进展,HbA1C、Hcy是END的危险因素;BAD组及LI组患者3个月预后均较好.

  •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的护理体会

    作者:权范良;许翠萍;胡文彬

    目的 探讨和总结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患者的特点和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6月-2012年3月11例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住院患者临床护理资料,对该病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11例患者均得到密切观察和系统优质的护理,随访6个月:临床症状完全消除3例,生活自理4例,遗留肢体功能障碍4例.结论及时有效的治疗、恰当的健康教育、高质量的护理及康复指导能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和改善生活质量.

  •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韩西娟;孙永馨

    目的 探讨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和腔隙性脑梗死(LI)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181例穿支动脉区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BAD 114例(BAD组)、LI 67例(LI组),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BAD组、LI组临床表现主要为偏瘫和构音障碍,其偏瘫发生率分别为94.7%(107/114)、79.1% (53/67),构音障碍发生率分别为78.9% (90/114)、52.2%(35/67),两组比较P均<0.01.经规范治疗,BAD组、LI组分别有83、21例发展为进展型运动障碍,两组比较P<0.01.两组均纳入9个预后相关因素,分别为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HbA1c、LDL.单因素分析显示,BAD的预后可能与患者年龄、糖尿病、HbA1c有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bA1c是BAD进展的主要影响因素(P均<0.05).而LI的预后与上述9个因素均无关(P均>0.05).结论 与LI比较,BAD更易发展为进展型运动障碍,其不良预后与患者年龄、HbA1c有关.

  • “脑桥半切征”在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中的意义(附4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作者:李彬;姜丹;尹世杰

    目的 探讨“脑桥半切征”的影像学特点、发病机制,以提高对颅内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intracranial 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的临床认识.方法 结合文献分析4例“脑桥半切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结果 4例患者表现为病灶累及脑桥腹侧表面,且内缘与中线平齐,呈直线样,即“脑桥半切征”.结论 “脑桥半切征”作为脑桥梗死的特殊影像学特征,对颅内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具有高度提示性.

  • 不同方案治疗进展性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的临床疗效

    作者:孙向军;寇桂娟;张珊珊;董艺璇;何涛

    目的:探讨不同方案治疗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sclerotic disease,BAD)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95例BAD进展性卒中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双抗组(49例),给予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单抗+抗凝组(46例),给予拜阿司匹林加依诺肝素钠治疗.两组给予其他临床常规治疗脑梗死药物,如他汀类、依达拉奉、丁苯酞等.评估所有患者进展时、出院时的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以及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测定患者病情进展时及出院时的血浆CRP浓度,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对患者血生化指标的影响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出院时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BI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单抗+抗凝组患者出院时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以及ADL能力显著高于双抗组(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的血浆CRP浓度均显著低于BAD进展时(P<0.05),单抗+抗凝组患者的血浆CRP差值显著高于双抗组(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和阿司匹林联合依诺肝素钠抗凝治疗均可改善BAD进展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单抗联合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双抗治疗.

  • 单抗联合抗凝治疗不同亚型进展性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的临床效果

    作者:孙向军;张珊珊;李战永

    目的:比较拜阿司匹林联合依诺肝素钠治疗不同亚型进展性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4例入院1周内出现脑卒中进展的BAD患者,按梗死灶部位不同分为两组:脑桥旁正中动脉(pontine paremedian artery,PPA) BAD组(PPA-BAD组)(n=58)和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y,LSA) BAD组(LSA-BAD组)(n=46).两组患者治疗方案相同:入院后予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治疗期间出现病情进展则换用拜阿司匹林联合依诺肝素钠治疗,其他常规辅助治疗脑梗死的药物相同.记录两组患者卒中进展时和出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CRP浓度,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出院时,两组NIHSS评分均减少、BI评分均增加,FIB浓度和CRP浓度明显降低,与病情进展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PA-BAD组出院时与病情进展时的NIHSS评分差值以及BI评分差值均显著高于LSA-BAD组(P<0.05);两组出院时与病情进展时的FIB浓度差值和CRP浓度差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抗血小板联合抗凝治疗PPA-BAD的临床疗效优于LSA-BAD.

  •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孙向军;寇桂娟(综述);李战永(审校)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一种急性缺血性卒中,为颅内小血管病变,其病因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与其它脑小血管病相比,BAD更易出现病情进展加重。临床上有多种BAD分型,典型的BAD亚型有豆纹动脉BAD、脑桥旁正中动脉BAD以及脉络膜前动脉 BAD。不同亚型BAD的影像学特点各异,以此可作为其临床诊断依据。多种因素与BAD的发病及进展有关,目前尚无对急性期BAD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与腔隙梗死相比,BAD的预后较差。

  • BAD与LI患者发生进展型运动障碍的风险因素

    作者:付端勇;杨秋洁

    目的 探讨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与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发生进展型运动障碍的风险因素.方法 选取洪湖市中医医院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215例穿支动脉区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BAD患者135例(BAD组),LI患者80例(LI组),两组均纳入性别、年龄、血压、血糖、血脂、吸烟情况、高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LDL 9项预后相关因素,分析两组为进展型运动障碍的风险因素.结果 经过规范治疗,BAD组有98例发展为进展型运动障碍(发生率为72.59%),LI组有25例发展为进展型运动障碍(发生率为3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BAD组中进展与未进展患者的年龄、糖尿病史与HbA1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示,BAD组的年龄和HbA1C是导致患者发展为进展型运动障碍的风险因素(P<0.05).而LI的预后与纳入的11个因素无关(P>0.05).结论 BAD比LI更容易发展为进展型运动障碍,其风险因素为年龄和HbA1C.

  • 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陈培材;丘志光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72例分支动脉硬化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实验组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随访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后3个月mRS评分<3分的患者比例为80.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后2周、4周及3个月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分支动脉硬化病较单用氯吡格雷,患者出院时转归状况更好,更有利于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