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产褥期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作者:吕巍;张倩;周衡

    目的 探讨产褥期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46例产后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产后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以高颅内压及局灶性脑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经低分子肝素抗凝及对症治疗,患者症状均有改善.结论 对于存在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产褥期女性,应尽快完成相关检查,早诊断、早治疗,以期改善患者预后.

  •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后癫痫发作二例报道

    作者:赵秀鹤;温冰;曹丽丽;刘艺鸣;迟兆富

    卒中后癫痫是成人常见的症状性癫痫病因,大约10%的卒中患者发生一次发作,取决于卒中的类型、部位和严重程度[1].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in and dural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病,属于卒中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主要是指颅内静脉窦血栓,脑静脉血栓形成较罕见,且多是静脉窦血栓形成延续所致.年发病率在新生儿和儿童为7/100万,成人约为(2~5)/100万[2-4].临床症状多样,可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癫痫发作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较其他卒中类型更易出现癫痫发作[5].本文报道2例伴癫痫发作的CVST患者.

  • 恶性肿瘤合并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发病特点与发病机制

    作者:贤自强;秦超;陈莉;蒋海红;黄戈伦;邓添薪;梁志坚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合并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ST)的发病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住院治疗的活动性恶性肿瘤(肿瘤未达到临床治愈标准或存在肿瘤复发、转移的证据)合并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结果 共筛选586例恶性肿瘤的患者,符合活动性恶性肿瘤合并CVST的患者24例(4.10%,24/586),男8例,女16例,年龄25~66(40.79 ± 6.78)岁.患者中4例(16.67%)存在CVST传统危险因素,余20例(83.33%)无CVST传统危险因素.22例(91.67%)患者起病时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伴随不同程度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22例(91.67%),一种或多种肿瘤标志物升高18例(75.00%).恶性肿瘤类型以肺癌多见(33.33%),其次分别为乳腺癌(29.17%),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0.83%).在CVST起病时,14例(58.33%)患者肿瘤细胞已发生转移,其中12例(50.00%)发生颅内转移,多数患者预后不良.结论 恶性肿瘤合并CVST多数患者缺乏常见的CVST危险因素,以恶性肿瘤发生颅脑内转移、血浆D-二聚体和肿瘤抗原水平升高、短期预后不良等为特点,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恶性肿瘤相关的血液高凝状态,以及肿瘤细胞直接侵犯颅内静脉系统有关.

  •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17例临床分析

    作者:高丹丹;袁冠前;谭俊;辛丽丽;危兆胜;孙卫进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6月至2016年1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7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特点及疗效.结果 本组17例患者主要累及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直窦等部位.其中,4例接受介入溶栓术,13例接受抗凝治疗.17例患者中,15例(88.2%)患者好转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出血者头颅CT复查血肿吸收,核磁共振成像+磁共振静脉显影(MRV)显示静脉窦完全再通,2例(11.8%)病重放弃治疗.结论 对怀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采用MRV或CT静脉显影或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及时给予对症药物抗凝或介入治疗,预后良好.

  •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与影像学特点分析

    作者:蔡春红;陈雅洁;吴凹成;吕莹莹;储照虎

    目的 分析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 影像学资料.结果 21例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1.6,平均发病年龄为(47±15)岁.16例(76.2%)为亚急性和慢性起病,MRI及CT检查表现为脑实质损伤10例(47.6%),其中7例(70%)为静脉性梗死.21例均存在横窦血栓,其中13例为左侧横窦(61.9%).8例患者行DSA检查,均表现为静脉窦充盈缺损、血流中断,或引流静脉末端缺失.治疗18例中,14例病情好转,4例病情无好转甚至恶化.结论 认识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并尽早使用MRV进行筛查,能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

  • 合并出血的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作者:李妮;慕鸿泽;赵传胜

    对12例经颅脑CT、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颅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合并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以及其进行抗凝、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合并出血的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预后不良.影像学表现与动脉性出血及肿瘤性出血难以鉴别,早期诊断较为困难,颅脑磁共振成像(MRI)及MRV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治疗除加强脱水降颅压和其他生命支持外,溶栓及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肾病综合征合并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特点及其可能机制

    作者:王大成;沈小棋;黄剑林;王姝;郑婵新;陈锦艳

    目的 探讨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itic syndrome,PNS)合并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临床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2006年1月~2015年12月在广西北海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PNS合并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符合PNS合并CVST条件的患者共26例,占同期962例PNS患者的2.70%,26例患者中男12例(46.15%),女14例(53.85%),年龄在10~52岁,平均(33.25±3.8)岁.本组患者均缺少CVST常见的危险因素,4例(15.38%)以CVST为首发,其余均在PNS诊断后1 y内发病.所有患者均呈急性、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以头痛、运动和(或)感觉障碍、癫痫、不同程度意识障碍为常见;血液生化检查显示低蛋白血症、血小板计数增多、D-二聚体水平升高常见;受累静脉窦以上矢状窦常见(12例,46.15%).患者CVST起病后30 d预后多数良好,少数出现中度以上功能障碍(mRS=3~5)2例(7.69%),1例死亡(3.85%).结论 PNS合并CVST以缺少常见的危险因素,血液生化异常、D-二聚体水平升高、颅内上矢状窦受累多见等为临床特点;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患者的血液处于高疑状态有关.

  • 以“蛛网膜下腔出血”首诊的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杨龙;刘芷含;吴景景;杜波;耿德勤;程言博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是相对少见的脑血管病,约占脑血管病的0.5%~1.0%[1,2],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n)和皮质出血及Todd瘫痪的则更为罕见.经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等数据库,多数文献报道仅0.5%~0.8%CVST患者合并SAH[3,4],也有文献报道高达6.4%[5],伴有Todd瘫痪的CVST患者既往无报道.我科发现一例以“SAH”首诊,且伴有皮质出血和Todd瘫痪的罕见CVST患者,报道如下.

  • 血栓弹力图检测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治疗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的凝血状态

    作者:王春梅;吉训明;段建钢;孟然;黄莹;宋礼坡;隗立兵;宁雅婵

    目的 应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治疗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凝血状态.方法 从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25例CVST患者,LMWH使用后4~6h应用TEG检测抗凝后患者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功能状态.结果 1例凝血因子活性低;20例凝血因子活性在正常范围,4例凝血因子活性高;7例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14例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正常范围,4例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6例血小板功能减低,19例血小板功能在正常范围;本组无一例发生出血症状.结论 通过对CVST患者进行常规剂量抗凝达峰浓度时,TEG检测发现,大部分CVST患者凝血、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功能仍处于正常或高凝状态.

  •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的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

    作者:张健;师春梅;周春燕;邢世会;李踔;李晶晶;欧紫琳;陈红兵;谭双全;党超;刘刚;曾进胜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患者在临床表现、危险因素、治疗方法和急性期预后方面的特点。方法研究入组确诊的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患者75例,依据头部影像学将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分为不合并脑出血和合并出脑血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人口学资料、潜在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和急性期预后的差异。后分析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合并出血的高危因素。结果研究入组75例确诊的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其中28例(37.2%)合并脑出血,47例(62.7%)不合并脑出血。合并出血组妊娠和产褥期患者的比例高(28.6%vs.6.4%,P=0.015),而不合并出血组感染的比例高(29.8%vs.7.1%, P=0.021)。合并出血组患者头痛(92.9%vs.70.2%,P=0.021)、意识障碍(25.0%vs.6.4%,P=0.034)、痫性发作(53.6%vs.19.1%,P=0.002)、运动障碍(35.7%vs.12.8%,P=0.019)更常见。此外,合并出血组累及多个静脉窦的比例较不合并出血组高(71.4% vs.44.7%,P =0.024),急性期预后较不合并出血组差(mRS≥3:46.4%vs.17.0%,P=0.006)。但是,合并出血组使用抗凝药物的18例患者中有12例急性期预后良好。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显示结果发现妊娠和产褥期(P=0.004)、多个静脉窦受累(P=0.007)与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合并出血成正相关,而感染(P=0.03)与出血成负相关。结论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组妊娠和产褥期患者的比例高,头痛、意识障碍、痫性发作、运动障碍、累及多个静脉窦更常见,而急性期预后更差。

  •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病因分析

    作者:李其富;郑洪波;何俐;周东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的病因.[方法]对2004.12~2006.11经DSA或MR证实为CVT的住院患者31侧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0,55:1,年龄6~73岁,平均(36±17)岁.9例(29%)未发现明确病因;发现原因的22例以感染、恶性肿瘤、贫血、高甘油三酯血症和硬脑膜动静脉漏为常见.[结论]恶性肿瘤、贫血、高甘油三酯血症和硬脑膜动静脉漏的患者易于发生CVT,部分患者原因不明确,应进一步研究CVT的发病原因.

  •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首次影像诊断的漏诊及误诊分析

    作者:庄乃君;翟晓东;万红燕;付登礼;章丽丽

    目的 提高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首次影像诊断率,以指导治疗,改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结合CT及MRI、CE-MRV影像学表现,总结漏诊或误诊的原因.结果 17例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首次影像学检查均采用CT平扫,漏诊或误诊病例有7例,2例初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初诊为左枕部亚急性硬膜下血肿,1例初诊为右额顶枕叶脑出血,1例初诊为左颞枕叶脑出血破入脑室,2例初诊为颅脑CT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总结CT首次检查对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漏诊及误诊的原因,有助于提高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首次影像诊断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